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波,很多人怀疑这到底值不值。10年后,当整个工业园区的GDP增长了16倍,财政收入增长了61倍时,所有批评者都改变了当初的看法。
反观东莞的城市建设,现在已经完全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莞的本地人口150多万,而外来人口却有500多万。“民以食为天”,首先一个“吃”的问题就要解决,仅为了解决500万外来工吃肉问题,散落在各村镇的猪场就高达4665个,年均生猪出栏量达150万头,以致东莞运河污黑的河面恶臭难闻;其次是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带来的治安环境的恶化,深圳和广州的城中村治安管理一直就是当地政府头疼的问题,而东莞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城中村,“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就是东莞很好的写照。
以前,初到东莞的人常感叹“到了东莞,找不着城市中心在哪里”。不知是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塑造城市品牌,还是定位失误,将城市之名让位于深圳、广州后,东莞就甘愿做一间大工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令东莞城镇界线不分明,没有突出的城市中心区,当然难逃“有镇无市”的厄运。
物极必反,东莞人开始变得非常浮躁。一年100亿,五年500亿!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这就是东莞市政府的“城市牌”战略目标。东莞人现在正急切地希望通过一场浩大的造城运动,创出自己的城市品牌。东莞人的口号是,“打造以国际制造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不禁让人质疑,在广州与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东莞还有去做中心城市的空间与机会吗?
什么叫中心城市?有学者指出,它必须是在一区域中有强大经济辐射能力的轴心城市。那么东莞的经济能够辐射周边的哪个区域?其经济腹地又在哪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60%,英国用了100年,德国用了80年,法国、日本、美国各用了60年。不可否认,目前的科技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等会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但东莞希望五年见新城,是不是一种狂想?
城市是文明的结晶、文明的标志,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由是观之,城市品牌不单是咬咬牙花钱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塑造出来的,缺乏品位,缺乏灵魂,乃是东莞作为一个城市更深刻的危机。
由于东莞市的城市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不尽理想,企业招揽人才和留住人才非常困难。东莞要实现产业升级,尤其在属高科技领域的信息产业实现升级,最缺的是人才。
但东莞还没有一种深刻的魅力,足以让那些人才和可能的移民产生认同与归属感。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成了东莞的心病,而且也关系到东莞的可持续发展。
东莞由于前几年忽略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国内很多人才对东莞不了解,提到东莞,可能的联想是:遍地的工厂、工地、车辆、外来的人流、酒店、金钱……
东莞就像一个大工厂,挣点钱还行,但要搞技术研究,条件不够好。东莞给人的印象是“经济发达的文化沙漠”,许许多多的人才都视东莞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驿站,而自己只不过是东莞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
有一个台商如是说:“这里的劳动力基本是外来人口,大学生的供应量不足,东莞城市过度发展,居住环境不好,造成高级人才不愿意来。”
正因为这样,东莞的人口素质与人才结构实在令人沮丧:在东莞600多万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有13。84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有100。42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有383。00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有112。77万人,文盲人口8。47万人。每10万人中大学以上者仅为2147人,较全广东省平均尚少1400余人,硕士和工程师以上学位职称者只占人才总数千分之三,占东莞劳动力总数十万分之八。
以上这些数字表明,东莞离真正的国际名城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东莞还没有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一个城市的精英,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专业知识,有生活品味,有较高的收入和地位。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形成,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可是,东莞缺乏中产阶级生存的土壤。目前,东莞的贫富悬殊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贫与富的中间过渡阶层流失也非常严重。最贫的是流水线上的外来打工者以及没有关系的东莞原住民;最富的则是有门路与关系的东莞人。那些来自外地的专业人士,包括企业里的管理、技术和营销人员,由于他们的知识与专业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不能获得与自己付出对称的报酬,因此有很多白领人士和中产阶级在东莞生活过一段时间,都选择了离开。
没有中产阶级的东莞,将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
后来居上的苏州
时光倒流20年,东莞虽非不毛之地,大不了也只是鱼米之乡。东莞的发迹是“天时、地利、人和”之说的最佳版本。东莞毗连港、澳、穗、深,交通四通八达,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近100万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港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享有投资优惠政策的沿海地区转移的第一次浪潮,相比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深圳,相比于有些老态龙钟的广州,处在夹缝中的东莞则成了外商们在珠三角的首选之地。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县委和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开始了引进外资振兴地方经济的工作。9月15日,全国第一间对外来料加工厂——由原来的虎门太平竹器社改办而成的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时至今日,太平手袋厂虽已衰落,当初的厂址只剩下断垣残壁,但它最先燃起了东莞人致富的希望,并以东莞模式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工业化之旅。
最早“发现”东莞的是台湾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台湾已经成为全球IT制造中心,但产业环境已处在变化当中,继续发展IT制造业,遇到了难以突破的成本瓶颈,走出台湾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开始,台湾一些中小IT制造企业只是试探性地进驻东莞,那时中国大陆的政策刚刚开放不久,台湾企业愿意到东莞的最大原因是语言文化相通,交流方便,并且当地政府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招商引资非常积极。
在试探性投资成功后,台湾企业便呼朋唤友,迅速搭建起东莞IT制造的基础产业链,“群聚效应”在东莞IT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随后如诺基亚、三星电机、台达电子、源兴电脑等制造大厂陆续进驻东莞,国内各种IT配套厂商也迅速跟进,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东莞IT制造业因此得以蓬勃发展。
与东莞相比,苏州IT制造业的发展要晚一些,起始的情况也与东莞略有不同,IT企业第一个选择苏州的是制造大厂明基电通。1995年明基电通入驻苏州之时,正是其设在马来西亚的工厂生产最旺盛的时候,可以说将制造重心向苏州迁移,对明基电通来说,带有明显的战略意图。由明基牵头,一开始带动了20家相关配套厂商进驻苏州,他们成为苏州引入的第一批IT企业。
随着配套产业环境的逐步成熟,包括台达电、中华、大同、华硕等大批台湾制造大厂以及欧、美、日、韩等外资企业陆续进驻苏州,苏州的IT制造业在短短几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虽然苏州比东莞的发展要晚几年,但其发展速度和声势却非常惊人,隐隐有超越东莞之势。以苏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制造”更有希望成为国内IT制造业的龙头老大,这显然不是东莞愿意看到的结果。
如果拿苏州与东莞比,客观地说东莞的产业链更加完整,尤其是桌上电脑的产业链发展得已经很成熟,而苏州主要发展的产业链是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光电产品,相较之下,产业升级结构更加看好。
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曾经这样判断:“明基选择苏州的最大原因是人才。马来西亚全国只有七所大学,明基电通在那里的未来发展空间很有限,而苏州所在的江南地区自古就是人才汇聚之地,如今国内的重点大学一大半聚集在华东地区,人才储备非常深厚,这一点也是华南地区无法比拟的。事实证明,明基电通近几年在国内业务的飞速发展正得益于此。”
明基电通最看中的是苏州地区廉价的“脑力”,而不是廉价劳力,如果以廉价劳力而言,苏州绝不是最好的选择。明基电通曾经对苏州和东莞两地的产业工人作过比较,结论是苏州的产业工人技能熟练程度已可达到台湾产业工人的八到九成,东莞则在七成左右,以这样的水平保证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足够。相比之下,东莞的人工成本虽然要略低于苏州,但是苏州的人才储备比东莞要完善,公司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苏州都可以提供。在苏州,随着入驻园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台湾企业的进驻,未来几年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将会逐渐白热化。
就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而言,新兴工业城东莞与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的苏州显然无法相提并论。还是以明基电通为例,为了将明基电通“请”进苏州,当年苏州政府主管部门特别邀请了明基高层领导的夫人组成参观团,到苏州旅游观光。由于对祖国大陆政策并不了解,开始“太太团”是怕怕地来,半信半疑,但来了之后立刻就喜欢上了苏州,这同样是明基电通决定进驻苏州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异见和自我辩解
正是由于这两个城市存在高度的竞争性,所以在东莞与苏州的城市口水战中,存在着太多的异见和自我辩解。
比如苏州以为,苏州和东莞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IT制造中心,它们之间的竞争必将导致你死我活。但是东莞却想划“江”而治。东莞的观点是:苏州和东莞虽然同是IT制造中心,但是它们的定位和分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东莞是以“外向型”为主,而苏州是以“内向型”为主。它们之间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同时它们之间的互补性也日渐凸现。
东莞认为,加入WTO后,中国成为新的全球IT制造中心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世界三分之一的IT制造业已移师中国内地,2005年中国内地的IT厂商收到了超过一万亿元的国外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