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岛:繁荣背后有隐忧
虽然青岛已经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势头最为强劲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各种经济指标更是以一种极为令人艳羡的速度急速地成长着。但在繁荣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隐忧的。
首先,在经济发展中原本应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在青岛却一直发展得不佳,尽管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号召要解放思想,大力支持加快青岛个私经济的发展。而青岛的私营企业也的确出现了几个亮点,涌现了几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如正进,还有国内蜡烛出口大王金王集团等,但与其他一些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十分巨大。在浙江省的许多地方,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和税收的比重往往占到当地GDP和税收的一半以上,而青岛还不到20%。民营经济发展得不好,就好比在一场经济赛跑中短了一条腿,将会大大影响青岛市的发展后劲。
青岛经济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依赖。青岛的名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得的确都很出色,非常优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一旦一座城市过于依赖这些企业可能就不太妙了。目前十大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已占到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一旦这些企业出现问题,将连带着整个青岛都为此受累。虽然目前青岛的大企业发展依然相当良好,但却已呈现出了增长乏力的迹象。特别是青岛的这些大企业基本都是国企,从长久来看,其活力和竞争力都是颇让人担忧的。而这些企业所希望的在产权安排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迄今为止却都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这些问题若解决得不好,毫无疑问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隐患。
另外在招商引资方面,诚然青岛近些年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取得却是在基数十分低的基础上完成的。人们有理由提出疑问:为什么此前青岛在对外招商方面一直未有什么起色呢?问题还是出在已经在青岛被批判了千百遍的青岛人的思想意识方面。墨守成规,缺乏开拓性的新思想,导致对外商的服务和承诺内容一直有所欠缺,和南方沿海城市差距一直是比较大的。
以吸引台商投资为例。青岛一直是给予台商最多好感,最受台商称道的城市之一,以梁实秋为首的众多知名作家所留下的诸多回忆青岛的文章直到现在在台湾仍有很大的影响力。青岛有着宜人的气候,几乎每一个到达青岛的台商都对青岛优美的自然风光赞叹不已。就硬件条件而言,青岛市的港口条件一流,与苏州等地相比,青岛距离海港的距离更近,基础设施完善,而与大连相比,人力资源却更为丰沛。这样一些客观条件一点都不逊色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是长期以来青岛在吸引台资方面却大大落后于上述两个地区。据说后来落户长江三角洲的很多台商项目当初都曾经到青岛考察过,之所以没有留下来,都是因为当初各种服务意识的欠缺,对外商的优惠承诺不够所致。
再以青岛和德国的关系为例。众所周知,青岛这座城市原先曾是德国的殖民地,青岛就是在德占时期才发展了起来,胶济铁路是德国人投资修建的,青岛的大港码头也是德国投资的结果,青岛历史上那些最漂亮、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以及那些最负盛名的街道,几乎都是德占时期的产物。既然青岛与德国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那么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青岛与德国的关系一定很紧密,很密切,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青岛并未与德国建立起丝毫特殊的关系,甚至落后于国内许多其他城市。尤其是在接受德国投资方面,更是令人惊讶的落后。青岛吸引的外来投资以国家和地区排名分别是韩国、香港、美国、台湾、日本,德国位列五位之后,虽然德国已经在中国拥有极其庞大的投资了,如两个大众汽车项目,西门子、克虏伯、巴斯夫、博世等为数众多的在钢材、化工、电子等方面的投资,但在青岛的投资却很微小,之前几乎可以用忽略不计来形容。两个有如此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相互间的关系现在却如此冷淡,叫许多人难以置信,但现实就是如此。
繁荣背后有隐忧,青岛最终会被烟台超越吗?
烟台:假如明天来临
那么,作为昨日的霸王花,烟台能否重现昔日辉煌?是甘心做配角,接受青岛的单极辐射,还是与其一道,成为推动半岛发展的双“龙头”?
换言之,在这场城市大角逐中,烟台的明天是否更辉煌?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是烟台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珍贵的荣誉。就提高烟台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张靓丽的“名片”。但是烟台PK青岛,仅凭一张名片是远远不够的。
坦白地说,烟台对青岛只能“望其项背”,要想超过青岛很难。
若论城市开放早晚,烟台胜之一筹。从开埠时间来比较,青岛比烟台晚了36年。但青岛发展势头很快。早在1911年时青岛港就压倒烟台港,成为山东港口的龙头。对外开放则使青岛如虎添翼。现在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和进出口的重要门户。与青岛比,烟台的差距并不小:烟台拥有中国名牌12个,虽居全省第二,但比第一名的青岛少22个,山东省名牌更是少57个;烟台规模最大的前20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仅18亿元,青岛的这一数字却高达124亿元……可以说,青岛经济功底厚实,烟台要想超过青岛真的很难。
烟台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人才,让烟台成为“大烟台”。人才是支撑烟台走向国际都市的基础,没有人才,发展是空想。外来人才还能对经济、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发展。城市应该注入外来活力,应该用外力激发内力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烟台需要进一步敞开胸怀,招贤纳才。现在的烟台只是烟台人的烟台,或者说是山东省的烟台市。在烟台随处走走,耳边多是烟台本地话。这可以说是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如果一个城市,人们都说本地话;如果一个企业,人们的方言整齐划一,这样的城市和企业是很难做大的。南方城市不是这样,像广州等地,简直就是方言汇聚地。
在2006青岛国际商务周上,“青岛金融街”正式揭牌,至此,青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之路再次迈出实质性一步。青岛,也成为继济南之后,半岛城市群中又一个祭出“区域金融中心”大旗的城市。
在这场两城PK争夺金融优势的较量中,作为“胶东小三角”城市之一的烟台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金融产业是继续冷眼旁观,还是奋起直追进而实现顺势起飞?
青岛和济南都正在研究发展壮大金融产业的问题,目的也都在于争夺金融优势,为今后发展抢得先机。
济南、青岛“角力”的背后,烟台显得十分尴尬。在这场三城角力中,与济南、青岛对金融的先行一步相比,烟台已经慢了一拍。从目前情况看,不论是青岛还是济南,金融业对烟台的辐射力均相当有限。而金融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的先机就将丧失。
不过,随着新胶东时代的来临,烟台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
——看区位优势,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建成,烟台将成为连接华东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这种优势其他城市无法比拟;
——看投资,五年间,烟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4000亿元,是“九五”的4。6倍,列全省第一,这将为烟台未来几年的发展积蓄充足的后劲;
——看项目支撑,五年后,仅仅是四大支柱产业即可完成销售收入5000亿元;汽车、电脑、手机三大集群将完成销售收入2600亿元……
如果善于把握机会,烟台完全能推动“半岛制造”的崛起,与青岛一起成为引领新胶东时代的“龙头”。
眼下,烟台正加快港口建设。2010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届时,烟台将成为一个黄渤海和东北亚地区区域性大型主枢纽。烟台,辉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风的再造中重塑辉煌?
一切都有待于观察。毕竟,城市口水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