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1900-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捐资的范围,咱们也不能只局限在大清,可以放眼世界嘛!
经过前次鼠疫之后,列强各国都把目光放在了中医身上,他们必然跟咱们一样也要派留清学生的,仅这一点,就足以使许多外洋大商,出资医府喽……”
筹建医府之初,李大成就有讹诈洋鬼子们的想法,这几十年,洋鬼子在大清掠夺了太多的东西,杀过去之前,让他们还些债,也是分数应当的。
“二爷,这个时候,引入洋鬼子只怕不妥吧?”
解决医府的资金问题,虽说重要,但也要分内外的,顾其行这边的想法是怕洋鬼子们借财力压住大清的商家们,那样一来失的就是国体了。
“有什么不妥的,此事在京师早已有了定论,只是你们不在乎而已,洋鬼子真要插手医府,朝廷也真没辙。
堵不如疏,但有些事儿咱们要说好了,医府三百里之内不准建造教堂之类的建筑,谁违反了,建起来也得给他扒了!
那些不知死的,要是敢派传教士过来以身试法,咱们也没二话,来一个杀一个!振威军不怕闹教案!”
建造医府,李大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弘扬中医,二是改进中医也就是进行中西医的结合,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不能在医府设立教堂,西方的文化侵略是极富攻击性的,兖州府这地方是儒教圣地,有些事儿李大成不支持也得支持的,毕竟只要是中国人,就脱不了儒教的影响。
“成了!老顾,这事儿就按二爷的意思来,管他中西内外,咱们爷们不怵,该打就打、该杀就杀,没什么的!”
有了桂顺拍板,顾其行这边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李二爷谋事滴水不漏,想必这次也是一样的。(。)
第二百七十八章 儒商(上)()
山西那边点头应允之后,李大成的借台唱戏也在顺利进行之中,每天都有或三三两两而来,或组团而来的大清商家,不用去谈什么,只要在捐资的时候,问一问商家们的来历,李诚有这边就会发掘出无数的商机。
商人、地主大户们来了,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出资报效医府,医府的捐资助学,自然也更加的顺利了,募集的资金一天多过一天,有了这么一个惊喜,李大成觉得,自己在医府建筑上的投资,应该也就最初那三百多万两了。
但有一点与李大成想的不同,半月之后最大的一笔捐助,不是来自别的省份,也不是来自山东的大商家,而是来自兖州府的大地主们,七家合力,一家出资二十万两,共同谋划了一座名为七善楼的别院,规模也在千亩上下,主要建筑就是一座高七层的楼阁,这七善楼,也是完全按照天下几大名楼为蓝本来谋划的,这样才能加快医府的进度,不然什么都要边设计边建设,医府主体结构完工,就遥遥无期了。
对于这些人,李大成这边也留了心、留了名,特意嘱咐李诚有,若在大成公的拓展之中,与这些捐资助学的人发生了冲突,只要不是危及到大成公安危的冲突,大成公必须让步,利益冲突实在太大,大成公也可以出让一些地盘,总之就是一条,以后振威军要维护一下这些捐资的地主大户们。
这也是个见大见小的问题,每家捐资二十万,虽说里面有私心杂念,但人做事就不可能没有私心杂念,大公无私只能做一时而已。
捐建医府,就是为国家崛起出力,这些人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即便有利益上的冲突,李大成这边也会忍让一下,追求太过纯粹的结果也是不可能的。
继七善楼之后,济南府那边的几家大地主又弄了一个五德楼的规划,有了七善楼、五德楼抛砖引玉,十多处别院也都进入了商讨之中,李大成估摸着,一年左右的时间,微山湖畔就要大变样了。
临时医府那边也建好了二十多处宿舍学堂,一部分学童中的佼佼者,已经开始在还没有正式完工的学堂之中读书认字了。
除了每天的游泳操练之外,李大成也多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晚间,绕着大工地跑上一圈,看一看医府工地的进度,同时也为自己打打气。
李鸿章操持了三十年的洋务,康梁虎头蛇尾的变法,虽说弊端不小,但益处也很大的,若从李鸿章、康梁等人的时代作为出发点,旧时代之中的人,能做出这样的变革,已属难能可贵了。
李鸿章务实,培养了很大一批精通西洋科技的人才;康梁开蒙,也为一国唤醒了不少思想开放的人才;但因为清廷、因为官场的缘故,许多学到了本事的人、思想开放的人,并不能如詹天佑一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一展抱负,许多洋务人才,大多被官场给死死的缠住了。
将变革与官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才是这些旧时代变革之人最大的错误,开放了思想、学了科技,结果又心甘情愿的被官场所束缚,这样的变革,怎么可能成功呢?
这些时代骄子们的经验教训,李大成看的到,同样,他们培育出来的人才,李大成也用的到。
义和团拳乱、八国侵华、津沽血战,北洋的学堂全部打废,京师大学堂停课,和约虽说已经签署了,但大清上下的对外矛盾依旧尖锐,这个时候,涉及洋务的一些东西,也是官场的禁区、雷区,大多数官员都是不敢招揽这些洋务人才的,这就让很大一批精通洋务的人员处于尴尬的境地了。
官场上的人怕这些,但李大成这边不怕,医府这边也不怕,有詹天佑在山海关一带活动,有杨鸿元在京师活动,有李诚有在山东招徕,数百或留洋或同文馆毕业的学生、教习,也在纷纷向微山一带聚集。
南边的一些做过买办的人,也在蒋辉云的邀请下进入大成公这一序列,李大成谋划的许多事儿,现在也有了眉目。
最先有了章程的,既不是烧锅也不是砖瓦窑,而是缫丝局,机器缫丝在大清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南方的缫丝厂也不在少数,商场竞争激烈,越是赚钱的买卖,竞争也就越是激烈,生丝这一行当就是如此。
有人为此发家致富,也有人为此倾家荡产,蒋辉云招徕的这些人,就是在南方的缫丝大战之中的失败者,对于这些人,李大成也不小看,失败也是经验,有了这些懂行的人,或许缫丝、丝织这一行业,会先于其他产业建成的,因为山东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生丝原产地。
收购桑蚕,贩卖生丝,这不是李大成的路子,他要做的是半成品,从原材料的深加工之中获益,有闲暇的时候,他就陪着大成公的一些人谈天说地,不断的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文明史,许多东西都是现成的,现在所要做的,也不是本质上的改变,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工艺还是那些工艺,只不过要快速的提高一下效率而已。
这天李大成跟大成公的一些掌柜,又跟医府的一些西学教习谈了一场,回住处的时候,遇到了一群人,两拨人错身走过之后,一个四五十岁,掌柜模样的人,拦住了李大成一行的去路。
“可是大成公李二爷当面?”
这位掌柜拦住李大成的去路之后,抱拳施礼,目标很明确,就是李大成。
大成公除了在胶州府之外,在山东是名声不显的,这人的问话,让李大成有些纳闷,难道是胶州府的商家?
“正是,不知您是……”
“旧军孟洛川!”
听到旧军孟洛川的名字,李大成笑了,这事儿还真是巧了,自己跟这位还真是有些渊源。
“嗨!李二有眼不识泰山,不知是孟四爷驾临,作为半个地主,李二有失远迎!”
这个时候的称呼,也是令人头疼的,有名有姓有字有号,李大成这边除了个名字,别的啥也没有,只能用李二来自称了。
“少年英雄呐!
孟某代京城瑞蚨祥的伙计们谢过二爷,代山东的难民谢过二爷,代山东的饥民谢过二爷。”
李大成自认之后,孟洛川恭恭敬敬的抱拳三礼,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在这三拜之中了,有些东西,看来这位孟四爷知道的还不少。
“呵呵!京城之事,乃是同乡之谊,李二就愧领了。
至于山东难民与饥民之事,李二却不能受四爷的礼,受不起呐!”
孟洛川的见面三礼,让李大成闻出了疏远的味道,也难怪,自己是义和团出身,孟四是亚圣后裔,走到一路不妥。
闻出了礼仪之外的味道,李大成也不强求,对于孟洛川这样的儒商,李大成是敬佩的,但敬佩并不是赞同,商场如战场,有些时候也是要刀刀见血的。
大时代不同,这个时代是恶狼吃香的年月,若是太平岁月,有那么几个儒商倒也值得称道,变乱的大时代之中,即便心有佛陀也要做怒目金刚之相、行地狱修罗之事,孟洛川这样的商家,适合在大清的商场角逐,但不适合在国外的沙场角逐。
这个时代的买卖幕后,大多都是血泪遍布的,你不狠别人就要对你狠,注定走不到一路的两个人,强求,只会平白树敌而已。
“李二爷过谦了,山东许多百姓至今感念二爷的恩德,微山一带尤其如此啊!”
听了孟洛川的话,李大成的心中也在快速的翻篇,扫了一眼孟洛川身后的那群人,还真有个熟人,正是京师瑞蚨祥的那个掌柜。
看到他,许多事儿李大成这边也就明了了,京师大乱之时,自己让瑞蚨祥低价售卖店铺,瑞蚨祥的人不可能不去打探自己的根底,由直隶入山东济南府,沧州府也是必经之路,沿途打听之下,自己的一些事儿不难推测出来。
“四爷,旧事就不要再提了,近期大成公想在纺纱丝绸两项上做些文章,不知四爷能否襄助一下呢?”
虽说从观感上觉得两人走不到一路,但李大成这边也不放弃试探,山东的丝绸行业虽不如江南发达,但也是一大产地,曹州府甄城的鲁锦也是清廷的贡品之一,山东做的哈达,在北地也是响当当的好货色。
做生丝的深加工,少不了这些工艺技术,这些东西,靠大成公靠桂顺也不一定能做得成,孟洛川一家在山东素有善名,若是有他出头,许多事情也好办的多。
“二爷,孟某心力有限,今年又是天命之年,精气神大减,只怕难以襄助二爷了。”
听了孟洛川的婉拒之言,李大成暗叹一声果然如此,也就不在强求了,孟洛川名下有瑞蚨祥、庆祥、瑞生祥三大产业,作为鲁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基地还是在山东的。
未来的大成公将吃掉整个山东县以下的布市,胶州府那边囤积了至少五整船的坯布,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内,孟洛川的产业就要受到大成公的冲击,到那个时候,或许两人之间还能再谈一次的。
“哦……让四爷为难了,此事就当李二没有说过,不知四爷此次前来,所谓何事啊?
若能出点绵薄之力,也算是李二的荣幸啊!”
在商业方面,孟洛川嗅不出在胶州府发端的大成公对他有多大影响,这也是眼界使然,对于孟洛川的为人,李大成还是佩服的,前年山东大灾,孟洛川是出了巨资的,现在他身上还挂着山东平粜局总办的职司呢!鲁北粮荒时,由鲁中、鲁西调到鲁北的粮食,也有他的手笔在里面,这些李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