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朝工科生-第4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噢?若是太子被废呢?”

    “再扶持一个便是,李治年幼,老夫门生故吏遍地,不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屹立不倒位极人臣,不过是举手之劳。”

    “长孙公倒是诚实,却不说是扶持魏王。”

    “痴呆废物,跟着那帮老旧世族,能成甚么气候?”

    “那长孙公此行,是要和我说甚么?”

    “这十年变化,早已出了老夫智计之所及。虽不知因果,却也明白,定是千年未有之变化,较之汤武革命、禹皇传家,不差多少。”

    啪啪啪……

    老张伸出双手,鼓掌起来,赞叹道:“长孙公,论惊才绝艳,当为贞观名臣第一人。公所欠缺,不过是见识二字。”

    长孙无忌眉头微皱,但张德诚恳道:“此见识非彼见识,长孙公,某非是小觑了你,而是真的佩服你。当今世上,能道出‘千年未有之变化’的人,房谋杜断做不到,魏征马周做不到,连陛下也做不到,但是你做到了。用我的话来说,这叫做‘跳出了他的时代局限性’,长孙公,若是时光荏苒,有更大的变革在你面前,你一定还是人中龙凤,个中领袖。”

    “哈哈哈哈……”

    听到张德的话,长孙无忌竟是狂放大笑,“老夫算甚么人中龙凤,不过是会算账罢了。”

    良久,长孙无忌面色肃然:“天下军州六百,各有军府,府兵百万,战兵二十万。可所得此间战兵,乃是二十年努力。而如今呢?天下繁华州府,多有工坊新市,一器一物,各分流程安置工匠,这等工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乃是贫贱之辈。可正是这贫贱之辈,一年数万,一年十数万,一年数十万,皆为列阵堂堂之正兵。”

    “府兵战无不胜,死一个少一个,征召之新兵,多起于田间地头,豪门之间。或有康健悍勇之辈,但多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何如贫贱工匠,几无差别,犹如标尺所定。”

    “长孙公,不是什么工匠,都能作数的。”

    老张这回是真的佩服了,明察秋毫不见舆薪,说的就是长孙无忌这种人。

    但庆幸的是,显然长孙无忌也因为种种原因,或者说,因为他迟迟不能上位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使得皇帝和他的依存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导致了他现在的奇妙态度。

    “不管作数不作数,老夫心中有数。”

    言罢,长孙无忌目光深沉,直接道,“侯君集此次平叛,事可为否?”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张德决定诚实地告知:“某虽未掺合其中,不过,巨野县一事,怕不好收场。‘厘金’及旧年诸事受挫之家,多有资助巨野县众。”

    “好。”

    长孙无忌点点头,中止了谈话。

第九十五章 令公所谋() 


    正月还没有过,有消息传出来,大概今年皇帝要找个台阶,把“封建”这事儿给解决掉。于是老张就找到了李恪,说大都督贵为吴王,你得爱民如子。李恪就决定爱民如子,给安陆诸州补了一个榷场专卖的缺额……

    大家今年一起种棉花,吼不吼啊。

    吼啊!

    棉种相当金贵,目前最好的还是沧州棉,贾飞前年选育的良种,去年又增产了两成,算是成果斐然。只是去年就发现有了吃棉花的虫子,可见虫子也在进步。

    好在影响不大,棉麦套种,收益依然是可观的。

    “这些青糠……炒过?”

    长孙无忌抓了一把起来,凑在鼻尖嗅了一下,看了看麻袋,上面印着标号,还有个两个巨大的字:饲料。

    “主要是给奴工吃,混了豆粕、鱼糜,还是不错的。”

    这番话说出来面不改色,浑然不觉有什么不妥。饶是长孙无忌连吃人都见过,都觉得这眼前的畜生当真是不把人当人。

    然而讲真的,见的牲口多了,良心自然也为了牲口,麻木才是正常的。时不时地良心发现,那才是不正常,而且是有精神疾病,需要杨教授的呵护。

    老阴货拿了一块起来,咬了一口,牙差点蹦了,腮帮子疼。

    “这连旧年军粮都不如。”

    隋末大战时候的军粮是个什么鬼?一半糜子一半沙,那是良心。一半糜子一成麦,那是良心中的良心。

    “都是混着汤吃,哪能干吃。喂猪也多是要打些草才行,猪都啃不懂,何况人?”

    长孙无忌还是觉得张德是人形畜生,可一想到奴工中多是室韦胡种,也没什么太多想法。

    说起来,这长孙氏,也是鲜卑姓氏……

    当然,老张要是跟老阴货扯你特么是鲜卑种,老阴货能跟他摔跤三百回合。

    “若都是这般,怕是要造你的反。”

    “无妨,奴工、雇工、普工、三年工、五年工。便如做官一般,各分等级,自然是不一样的。沔州土著那些个雇工,两天有一餐肉,奴工哪能比。”

    “奴工吃的是饲料,雇工开始吃上人吃的,五年工总不见得山珍海味吧?”

    “虽说不是山珍海味,但有专门食堂,煎炸烹煮,想吃什么吃什么。”

    长孙无忌抄着手,嗯了一声。

    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老阴货主要是来看看沔州的物业,中书省又不全是官痞,沔州人口是净流入,宰相们心里能没点逼数?房玄龄瞒着没和别人说罢了,要不是李恪突然捅出来,怕也没有长孙无忌南下这一出,虽说长孙氏自己也是一屁股的屎要料理。

    没几天,荆襄人民群众都知道了一个大新闻,中央领导长孙无忌同志视察沔州,并且亲自前往生产一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对群众嘘寒问暖,对工人情真意切,沔州各级地方纷纷交口称赞……

    至于沔州长史张德与陪这事儿,当然是不重要了。

    宰相跑一个下州视察,这是多大的光荣。

    同为荆襄子弟,与有荣焉。

    更与有荣焉的是,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赞赏了荆襄人民大力种棉的劳动热情,肯定了安陆诸州的长远规划……

    当然,人民群众不知道的是,长孙无忌同志之所以这么赞赏,完全是因为梳毛机有了改进,毛线内裤有希望不那么刺应人。

    给李董的那条毛线内裤,经过几年如一日的发展,总算是有了点进步。

    毛线内裤外面,也终于可以套上一条秋裤。虽然质量还是次了些,比如针脚不是那么整齐细密,比如棉布料子还不能做到耐洗耐造。不过反正是穿里面的,领导同志都觉得不错。

    棉纺、毛纺、丝纺、麻纺……一次技术升级,姑且称之为技术升级,在这年头,不是劳动力的减少,而是劳动力的增加。原材料加工便利之后,纱锭产量增加,二次加工就需要更多的工场,更多的工场,就是更多的工人。

    长孙无忌真正关心的,就在这里。

    要想淘到合适的劳力进入纺织业,这不是张德一个人的事情。种棉收棉需要普通劳力,这个问题好解决,但进一步棉加工乃至混棉,培训一个熟练工,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

    而哪怕没有张德的提醒,那些工场主们也发现,女工要比男工强,男工唯有童工才能和女工一样能在并线、细纱等等机器面前呆得住。性别差异在利润面前,被很快放大。

    仅仅靠新罗婢、倭女的输入,已经远远不够。

    张德在沔州围圩造田、兴修水库、改造梯田等等让獠人下山的政策,放在以前,绝对是成果斐然,速度极快。可对于人工短缺的工场主来说,远远不够。丝纺还好,原始的织机,对男工女工要求不大,但只要用上水力机械,效率极大提高,性别差异又再度释放出来。

    眼下的纺织品利润,使得大开眼界的荆襄土豪,都拿出钱和土地来投资。可合格的工人,大部分都集中在沔州,少部分在鄂州的江夏,这就出现了有钱有土地却无人可用的尴尬情况。

    周围州县,大部分劳力,还是被束缚在了土地上。

    长孙无忌要做的,就是让那些土地上的女人,走进工场,六个月后,可以手脚熟练地并线,眼明手快地织布。

    “京中对于沔州,还是很看好的。”长孙无忌对张德说罢,又道出了实情,“沔州若是无利可图,也不便对诸州下手。待老夫回京,便让人鼓吹沔州新风,外朝自会响应,到时便可以‘效仿沔州,让利于民’为借口,圈地赶人。”

    “还需提防幽州故事。”

    “‘羊吃人’何如‘棉吃人’,再者,又不是真要改稻为棉。皇帝要裁撤封建,自要有些让利,中枢许地方一个包税包赋。犹如汊川县衙作保,夏粮秋粮,有大户承担便是。”

    其中门道太多,长孙无忌也不和张德一一解释,老张也清楚其中的复杂。只是倒霉的,大约又是那些农民,搞不好牵扯进来的,不仅仅是安陆诸州,连鄂州等地都要中招。

    到时候,朝廷用行政命令,发动民夫去修水库,去围圩造田,去修梯田,男人累的半死,一转眼,女人跑去做工,这才是霉上加霉。

    而且长孙无忌考察了荆襄诸地,又和张德讨论许久,心中也有计较,这汉水长江交汇之地,便是要“多方汇聚”“多点开花”。

    当然,用老张的话来解释,那就是中央领导经过深入考察,决定在荆襄地区建设以汉阳、江夏为核心的经济中心,带动云梦泽地区全面发展,跑步进入小康社会……

第九十六章 产业兴盛() 
滋滋滋滋滋……噗!

    低速的钻头在竹管上钻出了一个孔,接着工人又松开台虎钳,将竹管平移,固定竹管位置的卡榫平移一个单位,然后整个台虎钳基座,由脚踏踩动,整体上移,滋滋滋滋滋……噗!

    又是一个孔打好。

    “大人,这竖笛做了两万支,有点多啊。”

    下了獠寨,有个龙姓的寨子,如今在汉阳城,也是有了户籍。汉阳城以西,是新开辟出来的市镇,其实是手工业、工业城市的雏形,只是没有城墙。不过还是设有新坊市,龙姓有百几十人在这里居住,还有个丝竹作坊。

    “一支竖笛十文利润,你一单赚上两百贯,不好吗?”

    “好是好……只是大人,这竖笛,也不能算是正经营生。都是些给小郎玩耍的物事,怎么能长久呢?”

    “急甚么?西军在敦煌,竹器需求甚大。眼下还不到时候,与你些许甜头,你若是不要,让给别人就是。”

    “要要要,怎敢不要,哪敢不要……”

    前来监察学童竖笛生产的张松白跟丝竹厂的厂长龙初八聊了一会儿,便去新坊市的茶肆坐下。茶肆内,獠女知他是长史府的红人,便是在二月天里,将衣领拉开了许多,粉巾掩着沟壑,眼眸含着春水,红唇一张,媚态骚情唤道:“郎君可要吃一杯红枣泡的茶?”

    “二月天还有红枣?”

    “郎君说的甚么话,管是哪种天,红枣总是有的。”

    言罢,她将发丝一撩,跪坐在蒲团上,弯腰欠身,给张松白沏茶。只这撩拨间,衣衫下垂,便将里边雪花一般白的一大片,露的清清楚楚,任由张松白左顾右盼。双峰滑腻如脂,两点红丸倒也真似红枣儿,只是粉嫩一些,精致一些,让张松白顿时口生**,觉得那两颗肉丁,定是滋味不错。

    “好,那便来碗红枣茶。”

    “郎君少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