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朝工科生-第6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手还没牵上,有个身材佝偻的老汉开了口:“二十郎,莫要忘了,府里还有活计呢。”

    “是是是,知道了。”

    李二十郎顿时一张开心的笑脸就垮了下去,看着上官庭芝很是苦逼的模样。

    半晌,叹了口气,李二十郎才道:“让金虹兄见笑了。”

    “见笑甚么,在京城,见惯高门之内辛苦。李兄努力就是。”

    “那就承你吉言。”

    那佝偻老汉顿时又开了口:“二十郎,以身作则啊,当初来王府,可是亲口所言。”

    “是是是,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我知道了!”

    老汉见状,也不恼也不骂,横竖就是挂着一张死人脸,由着李二十郎发泄去。

    眼神中略带狐疑的上官庭芝暗道:这老汉不像是个不会说话的,怎地这般?

    到底年轻,他又不好直接问,于是扭头看向了张绿水。

    人到中年肚腩大的张绿水看上去就是个普通中年大叔,胡子拉碴还有些“油腻”,这光景,正手里握着二十几串烤羊肉,唏哩呼噜地撕扯的不亦乐乎。

    “大郎,看某作甚?”

    张绿水眨眨眼,“要吃点?”

    上官庭芝连忙摇摇头,没曾想张绿水直接转头看着那佝偻老汉,递过去一把羊肉串,随口问道:“老哥以前是跟史大令的?”

    那佝偻老汉一愣,一双低垂的手,猛地紧了一下臂膀,不过很快就松懈下来,然后接过羊肉串,开口细细咬了一口,品尝滋味后,才说道:“武德年的时候,老朽留守太原。”

    “承蒙史公提拔,如今就是跟着二十郎在吴王府做个陪读。”

    张绿水一听,顿时明了,讶异地看着李二十郎,连嘴里的羊肉都暂停了咀嚼:“这倒是……未曾听说啊。”

    见张绿水一副活见鬼的表情,佝偻老汉看了看周围,便道:“如今日子都要好过一些,不比以前。”

    “某也没听说吴王有谁要人陪读啊。”

    “就是个由头,只是吴王欲办个博物书院,去年陛下答应,内府调了一笔钱给吴王开销。于是,就顺利出来……胡混吧。”

    说到这里,老汉竟是没由来地狠狠地咬了口羊肉。

    这话让李二十郎脸面一红,显然某些事情,让他很不好意思。

    一旁上官庭芝一头雾水,愣道:“水叔,这……这都是甚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张绿水便回道:“这位老先生,是太皇二十男的内侍。”

    “太皇二十男?”

    上官庭芝念叨了一句,然后猛地反应过来,看着李二十郎,“李兄是亲王?”

    “江阴张绿水,见过江王殿下。”

    略作施礼,也没引起周围的注意,张绿水还是很掌握分寸的。再一个,亲王不亲王的,张绿水也相当无感。就他的出身,天王老子来了也不怕。虽说“金盆洗手”“退隐江湖”,可临退之前,也是披上官方虎皮的。

    退休的一个老江湖,也没什么好怕的。

    “金虹兄,我也不是不愿说……”

    “嗳,无妨无妨,这有甚么,能认识一个亲王,真是太好了。将来科举,行卷扬名的事情,就靠李兄了。”

    “……”

    “……”

    “……”

    这也不能怪上官庭芝,他爹就是这么教的,刚认的老师,更是变本加厉。毕竟,朋友谈什么利害,谈感情啊。

    再说了,福州建州的人都说了,“狗互跪,互相汪”啊,眼下你一个亲王,已经这么贵了,难不成还要别人一“草根”反过来贡献点啥?

    上官庭芝他“一无所有”,所以坦荡的很,虽说的确有点小惊讶,然而这种惊讶和拜李奉诫为师相比,不值一哂啊。

    所以换个角度来看,上官庭芝这个年轻人,他诚实而且坦荡啊。

    良才美质。

    两个年轻人稍作舒缓情绪,又重新手牵手起来,这一次,佝偻老汉没有阻止,反而跟张绿水一起找着小吃尝尝。市场内多的是海鲜、干货之类,和工场区码头区的工人一样,这里也是流行一日三餐,所以吃食相对较多。

    虽说大部分都是直接蒸煮的玩意,但不少新鲜的海鲜,本就是吃个本味,本味就很美味勾人啊。

    “元祥如今能在外面,也是顶了个差事的。吴王要建的那个博物书院,督建的人,就是我了。”

    江王李元祥一脸的蛋疼,他二哥上位小二十年,当年他连扶墙都不会呢,能有啥威胁?当然他二哥对他也还算不错,因为生母的缘故,李元祥虽说比侄子李恪小几岁,但还算亲近。

    于是李恪拿显微镜研究各种小蝌蚪来了兴趣,要弄个博物书院,李元祥作为叔叔,就捡了点小便宜。

    毕竟,在现在他二哥的眼中,大概就是个无害动物。

    “理解理解。”

    上官庭芝连连点头,还安慰道,“李兄要着眼将来啊,日子总归是越来越好的。”

    “说的也是。”

    二人说的畅快,而张绿水却一脸的蛋疼,内心有些别扭:你跟江王称兄道弟?你先生论辈分还比江王晚一辈呢。

    然后张绿水又想到自家宗长貌似跟上官庭芝的先生也是称兄道弟,于是更加的不爽,只觉得无比别扭无比扭曲。

    “还不知道这位小郎可要入京就学的?”

    老汉忽地,吃着羊肉串问张绿水。

    这事情张绿水是不知道的,但有一点张绿水很清楚,李奉诫教出来的学生,他要是能一本正经地去洛阳就学,他张绿水发誓重出江湖干到死。

    “拜在‘李狂人’门下,还能去京城?莫非再出个‘上官狂人’出来,然后被活活打死在洛阳?”

    老汉听的一呆,然后陷入了思考,好一会儿,他才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冲张绿水道:“言之有理。”

    “那是。”

    水哥一脸的骄傲,他见得多了,自家宗长以及像宗长的那些人,哪有讨朝中士人欢喜的?若非他就是个水上“悍匪”出身,要是苏州常州那个望族,也见不得有这种“碍眼”甚至辣眼睛的“癫子”出没在身旁。

第四十五章 洛阳来客() 
    因为李奉诫来了信,说是给一个以前写应制诗的朋友找门路,老张自然应承下来。又不便亲自出面,就委托了王敬直和常凯申,上官家有凯申物流的常威照顾,自然没甚无赖泼皮前去骚扰。

    “二十叔竟然去了扬州?”

    李丽质倚在张德肩膀,一起看着书信。

    “江王还是很讨皇帝欢喜的,他年纪又小,我做校书郎那会,还抱过他呢。”说着,张德扭头问李丽质,“你是想看那个博物书院么?”

    “嗯。”

    点点头,李丽质忽闪着大眼睛,“听人说,博物书院多是奇珍标本,罕见记载。而且都是有实物印证的。”

    “听人说?听阿奴说吧。”张德笑着摇摇头,“你莫要听她胡诌,有孕在身,还成日琢磨远行玩耍。这博物书院,那是这般好修建的,没个十年八载,想也别想。也就是吴王是个闲散亲王,又常住隔壁安陆,这才无事。倘使他真个去了苏州,怕是没什么好果子吃。”

    “这我都懂的,说到底,还是‘天家无情’罢了。”

    叹了口气,李丽质倒是也看得开,她气质出尘,性格恬然,但也不是傻白甜。心境上相当的成熟,可以说比魏王李泰强多了。

    “你倒是想得开。”

    一伸手,李丽质入了怀中,坐在腿上,张德轻轻地拍了拍她身子,既是安慰也是赞赏。

    “说起来,倒是忘了和阿郎你说正事。”

    “甚么事体?”

    “我那窑场,烧了一窑青瓷,质地比东关款还要好。”轻拍了一下手,有些小女儿兴奋的姿态,李丽质眼眸明亮,“寻常小件,倒是不甚有趣了,若是能烧制奇形,或是大件,才有些趣味。阿郎,你知道哪里的瓷土最好?”

    “这我真是不知道,但瓷土哪里有,我倒是知道,你差人去寻觅过来,一一实验就是。”

    “说的也是。”

    李丽质想了想,反正也没什么要紧的,于是道,“那阿郎写个条子过来,我好去支使几个人。”

    说罢,露出一个狡猾的微笑,白嫩的手掌摊开在张德眼前。

    “哈……”

    老张这才反应过来,这妞居然是早就打了这个主意。

    等忙完半日公事,中午吃饭是在衙署,因为武汉办公规模极大,所以衙署置办了巨大的食堂,府内各部门一起吃饭,人数两三百都不止。前几年有些官员还注意仪态,身上的官袍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等到后来,一到吃饭,全都脱了官袍,换上了轻松便装,一个部门凑一间吃饭。

    以前是“食不言,寝不语”,然而现在公事极为繁忙,哪怕是普通的吏员,业务量都是别处的二十倍都不止。别处吏员吃卡拿要鱼肉乡里轻而易举,但在武汉地区,不敢说禁绝,但也就是控制在坊里之内,很难超出这个范围。

    而且人是比较出来的,江夏鱼市碰上“鱼霸”,可能要被抽个两成,但是在襄州,那就是五成六成。一来一去,自然是江夏要比襄州幸福。又因为片区分的详细,部门越来越规制,导致“模糊”交叉的三不管地区逐渐缩小,也就进一步压缩了吏员“瞒天过海”的权力。

    讲白了,纯粹还是武汉地区非农人口比重太高,经济结构使然。

    “府君,今年北地麻料高产,如今囤积的太多,河东、河套、关内、巴蜀,都闹出了不少事情。朝廷刚派了人到汉阳,还没有过江,但已经给了暗示,说是让武汉兜一些底。”

    老张一愣:“朝廷?当真是朝廷还是留守京城的魏王?”

    这里面区别有点大,下属一听,琢磨了一下,“是下走疏忽了,如此看来,当是魏王。”

    “肯定是魏王。”

    张德盛了一碗汤,嘬了一口,然后跟桌上的同僚们直接道:“现在皇帝在辽东,以皇帝韬略,怎可能这光景就回转?搞不好就在辽东过冬都说不准。以前辽地入冬艰难,如今虽然也不甚好,可比以前如何,你们有的去过石城钢铁厂的,也有从石城钢铁厂过来的,当晓得御寒能力较之前隋,强了十倍都不止。”

    下属幕僚们都是点点头,这是肯定的,如今洛阳和长安,主要的燃料已经不是木炭、干柴,而是煤,而且只用几个地方的优质货。

    对御寒能力的提高,别人不知道,当今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棉麻、鲸油、煤炉、火炕、皮草、烈酒、爬犁、青料……这些可不是一天功夫就冒出来的东西。前前后后攒了差不多二十年的底子,才有了今天的气概。

    甚至不少武汉官僚猜测,皇帝大概就是打算入冬彻底斩草除根。高句丽余孽在冬季还想活动?死路一条。而唐军呢?大概只需要出动一个团的兵力,一个冬季再拉长到五个月,反复清剿,怕是真·一当百都能杀出来。

    这不是一个级别的战斗力,更别说李皇帝琢磨的是一时击溃然后看别人死灰复燃。而是想要彻底禁绝,将来纵有叛乱,没有核心人口核心族群,扶余人头是铁做的?

    “如今咱们这魏王,那是主持弘文阁,志得意满呢。麻农日子不好过,也不是今年,太谷县当年县令王中的,还是我亲自跟他谈的,太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