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台湾远流版)-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鹊鹊募傧ⅲ寡笕诵乓晕妗
它不但传达了太后懿旨,重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享有对十一国列强议和之全权;它也提供了情报与设施,让李全权有足够资本去搞其对十一列强「挑拨离间」之诡计,终使老美一国能与其驻北京公使「密码通讯」,以美制欧、制日;把大清从「交战国」变为「受害国」,赔款而不割地。使十二国(包括中国)以国际条约(非「和约」)互制,在中国有「均势」(balance of power)而免「瓜分」(partition of China)。
囚公使,作人质
笔者在前撰有关庚子联军诸篇曾点明,西太后并不那么胡涂。她分明知道中国与列强之一的英、法、日对垒,尚且一败涂地。庚子之役,她如何胡涂到对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呢?
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从心理学出发,说她歇斯底里什么的。这个老太婆,的确是个泼妇,但是她也头脑细密,拿得起,放得下。她「放泼」的对象只是满汉臣工。因为她当国四十年,对儿皇帝和满汉臣工的掌握,她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你碰了她的脾气,她就泼你一下,看你怎样?任凭你是怎样的齐天大圣,谅你也跳不出老佛爷的手掌心的。
可是这老太婆不通夷务。洋人在圆明园一把火把她吓惨了。她对操纵洋人毫无把握;对洋人的喜怒哀乐、外交方针、政治行为也毫无所知,因此她最怕洋人,绝不敢对洋人「放泼」。但是她这次为什么忽然对十一国宣战呢?那也不是在死到临头,舍命和洋人一拼;更不是相信义和团的法术可以「扶清灭洋」她根本不相信那一套。在她对十一国宣战前夕,她还要勒令解散义和团呢!
但是老太婆为何突然对十一国宣战呢?
答曰:那是受一椿「假情报」刺激的结果。在一九〇〇年六月十六日,西后在一项讨论和战大计的六部、九卿、军机、总署、诸王、贝勒同时出席的「御前会议」里,还力主召回李鸿章和袁世凯,主持对列强和谈;并令刚毅和董福祥,共同开导义和团,「勒令解散」。谁知当天夜里荣禄收到一宗假情报,说十一国公使已共同决定「勒令皇太后归政」。这一记莫须有的情报把老太婆吓得魂飞天外。
这是西后最怕的一着,如今竟变成事实。因此在翌晨(六月十七日)的第二次御前会议里,西后方寸大乱,直至语无伦次。那效忠西后最激烈的亲贵二十余人,竟相拥哭成一片。
这一哭一闹,乃把二十四小时之前的决议,全部推翻。接着便是德国公使被枪杀(六月二十日),主和五大臣被砍头,六月二十一日她就以儿皇帝之名和英、美、法、德、意、日、俄、西、荷、奥匈十一国同时宣战了。
那位后来也在中国「当差」的费正清的英籍老师摩尔斯,面对西后此一转变,也觉不可解,他说:
太后一向作事都是留有退路的,只有这一次,她这个政治家只剩个女人家了。
其实摩老师有所不知。老太后这次误信了一记假情报,自觉死到临头,已无「退路」可走了。她倒不是「政治家只剩个女人家」,而是这个女政治家想学学中国古代男纵横家经过数天的考虑之后,显然的她是把这十一国的驻华公使和代办们扣起来作「人质」(hostage),然后以义和团小将为替罪羔羊和籍口(这和毛泽东利用红卫兵小将如出一辙),「绑票勒赎」,迫令各该国政府改变对她老人家(勒令归政)的既定政策。
义和团之乱闹成八国联军,其「画龙点睛」之笔,便是这记不知谁人伪造的假情报!这也是一个独裁者(其后包括孙、袁、蒋、毛、邓)在「一念之间」所决定的「政治行为」,完全发诸「偶然」的政治行为,影响国脉民命,「一言丧邦」最明显的例证之一。这也证明,个人或一党专政的政体,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意蒂牢结的实验报告。
【附注】蒋介石决定牺牲外蒙时,连他最亲近的机要主任陈布雷,和他的小舅子宋子文都不知道,所以宋拒绝签字,而以一个专心想做外长的王世杰去作替罪羔羊。蒋之决定对日放弃赔款,也完全出于一个人的决定,可能连他老婆都不知道,所以后来杜聿明骂他为「独夫」。以一个人的简单幻想去敌一党(中共)两国(美、苏),他怎能不失败呢?他(她)一失败,四万万人跟着遭殃。毛就更糟了。他恨彭德怀于一念之间,破坏了连赫鲁晓夫都十分忌妒的「二五计划」,终于饿死农民数千万。文化大革命前夕,他再恨刘少奇于一念之间。他原想搞个六个月的红卫兵运动把刘搞下去就结束,谁知又一搞十年,死人亿万。毛曾一再说过,文化大革命只搞六个月。谁知纵是毛泽东耍久了,狐狸尾巴也有暴露之时,六个月就变成十年了。同胞们,我们如今也受够了吧!言之可叹。
老太后出了岔,那是她千不该、万不该,把李鸿章下放广州。李如仍在北京,也参加了御前会议,派个人去问问赫德,或直接去问问各公使,哪会上「蒋干偷书」这个大当呢?无奈李被排挤而去,剩下了一些无知而好权的土高干,碰到这一情况,就只好「相拥哭成一团」了。他们那时没有「飞弹」。如有飞弹,他们不乱放一通才怪呢!就这方面来说,那位读破《通鉴》的毛老大,就比叶赫老太婆高明。毛把他的「李鸿章」(周恩来)侮辱得不成个人形,但是就不下放他去广州当代理书记(李鸿章是「署理」)。再委屈,你得待在北京。义和团攻打使馆时,你得替我分析情报!周恩来也乖,比李鸿章更乖。李老头还倚老卖老,私下大逆不道,有时还把老太后和小皇帝说成什么「妇人孺子」。这老妇人(武则天!)倒颇有度量。谗言、特务虽然报告了,她也不生气。她的原则是,只要你对老娘忠心耿耿,不搞行动反对我(雷震坐牢就是要搞「行动」的结果),你老混帐 ,狗嘴不长象牙,讲点脏话,老娘不在乎。周恩来就不同了。他做了一辈子小媳妇,绝不敢说半句「脏话」。他把个尼克松、基辛格,玩弄于股掌之上,倒头来还「遵循伟大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笔者早在一九七二年,就尾随尼大总统之后,回大陆探母 ,颇受礼遇。从上海、安徽到北京,真把这十四个字,听了好几百遍。老实说,作为一个倒霉的历史家,听了心头直是嘀咕,还是我们合肥那个倚老卖老的「汉奸李二先生」,比周恩来那个小媳妇更有「宰相之风」!当然毛的器度,也比不上那两个远甚须眉的臭老太婆。毛好装腔作势,反而不如两位老太太,有「英雄(雌)本色」。
闲话扯多了,再回头聊聊老太后。当原本电报抵达西安时,据说老太后欣喜不尽,因为洋人这次,一不要她「归政」(这是她最怕的);二不要她「割地」(她虽不在乎,究竟窝囊)。赔点小钱,在这位一掷百万的老姨太,那才不在乎呢!钱反正不是她的。哪儿筹来,反正是李鸿章的事。在老太后看来,鸿章和戎之才,真是古今无双。鸿章之功,保国卫主,也真是遮天盖地。老李虽然为她累死了,死了也要封侯把「肃毅伯」晋封「肃毅侯」。
鸿章遗札保荐袁世凯自代。老太后追念老臣,爱屋及乌,袁世凯便以四十二岁的壮年,继世界驰名的「李鸿章」之后,就做了大清帝国的「宰相」了。
袁世凯的变法改制
慈禧老太后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次惊险的逃亡,她气焰也低了,私欲也少了;年纪也大了,把握也小了。自此军政大事,也不敢乱作主张,唯宰相是赖。她信得过李鸿章,也就信得过李所保荐的接班人袁世凯。
袁世凯根据他晚年的所作所为,公正而深入的历史家,也无法否定他是「乱世之奸雄」。但是通观他一生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各方面的领导才能,读史者也不能否定他是「治世之能臣」。把清末民初所有的高层风云人物,若论将相之「才」来排排队,我个人就觉得,诸公几乎无出其右者。李鸿章、周恩来二人或可相拟,甚或过之。但李、周二人失之太君子。尤其是周恩来,简直失之软弱。辅助阿斗,周可为诸葛亮;屈居毛下,有时就助纣为虐了。试看他连个孤雏义女孙维世,被奸被杀,都不敢置一辞,这个宰相也就很难比诸「古大臣」了。暴君之作恶,亦宰相愔弱之过也。李鸿章这个翰林,也不够「跋扈」,不够「流氓气」。吃他们那行饭的,要推动工作,驾驭同官上下的大小流氓,就不能像胡适那样地畏首畏尾、脸皮薄、心肠软的白面书生了。袁世凯在这方面比李、周二人强多了,因此他也就失之在太跋扈;失之在手硬心狠,没有高知气息,为士林所鄙。如今数十年了,恩怨早断,袁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仍难平反,其原因亦在此。有其长,必有其短。令人叹息。
但是袁某毕竟是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得君甚专。所以他从一九〇一年冬,至一九〇七年秋,干了六整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清帝国的实际的「宰相」(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兴利除弊,变法维新,也做了不少建树。只因为那是「袁世凯」做的,在历史上就略嫌灰黯了。在这六年中,袁是尽量自我贬抑,捧满族亲贵出头,自居其下。无奈这些亲贵太颟顸,而袁自己又要做事,无法不露锋芒也。西太后老人家对他是信之、任之、宠之,但这老寡妇也知道,她在做小寡妇时,她的政权是以杀「权相」肃顺起家的。如今她自己也行将就木了,而眼见另一汉族「权相」袁世凯,声望日隆。为下任孙皇帝阿斗着想,她就先要除此「肃顺」,以后才能瞑目,因此经过一番布置,便把袁某「踢上层楼」由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于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慈禧与光绪死前一年,七月二十七日(阳历九月四日)调升有职无权的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这一调,袁相国在他的「二五计画」(且借用一个五十年后的名词)中的许多项目,也都适可而止,甚或干脆泡汤了。
事实上袁世凯在他为相六年之中所推动的各项建树,也可说是「袁世凯的变法改制」吧!每一项(如废科举、兴学校)都可写一本博士论文。吾人也不妨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也算是项纪录吧!
第一是军事。袁以其完整的「武卫右军」为基础,逐渐练出一支精锐的、现代化的国防陆军。有名的「北洋六镇」(每镇六千人,约合今之一师),和与这支国防军有关的各项设施,诸如「保定军官学堂」、「军械学堂」、「军医学堂」、「经理学堂」、「马医学堂」等等,都是袁氏一手创办的。袁更拟订全国征兵方案,并由朝廷饬令各省兴办陆军小学,依次递升至陆军大学。他的最高目标是为大清帝国练出三十六镇现代化的「常备军」。
【附注】抗战前夕,国府军委会曾着手编练三十六个「整编师」。数目可能是不谋而合;也可能是以袁的老方案为张本的。
三十六镇的计划,自然因袁的调职而搁浅。但是这「北洋六镇」却是辛亥革命时,袁氏复出的最大本钱。袁死后它们也是皖、直系的基本武力;它的军官都变成了「军阀」,为国人所诟病。可叹的是,一个国家政治不上轨道,哪一个大军官不是军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