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空降贞观-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秦茉儿傻眼了。愣了一会儿,她叹气道:“我毕竟不是皇家之人,这种事情,我也没什么主意。一切,还得公主自己打算。”

    听了秦茉儿这话,九江公主点点头,道:“我也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寻常民间女子的亲事,自己尚做不得主,何况是皇家女子呢。”

    稍顿,九江公主又忽然一脸坚定的说道:“不过,该抗争的时候,我还是要抗争一下的。不能像三姐一样带兵打仗,可我也不能什么都逆来顺受。我要像三姐和茉儿姐姐一样,做事像那些男子一般。”

    “公主,我何时做事像男子了?”秦茉儿一额头黑线了。好嘛,她被人说成女汉子了。

    “呃我是说姐姐处事果决呢。”九江公主连忙解释,“当初您嫁给赵大哥时,不就是自己做的主嘛!”

第450章 借粮(上)() 
石城县城衙后大街东段,有一处大宅子。大宅子坐北朝南,是两进的格局。

    这处宅子,要是拿到长安城来看的话,连中等规模都算不上。可在石城县这穷乡僻壤之地,这处宅子却已经是石城县最大的民居了。县衙大院虽然是三进的格局,可也只比这处宅子大了一点点而已。

    这处宅子的主人,就是石城县最大的粮商崔敬。

    崔敬今年四十二岁。在博陵崔氏的族谱上,崔敬属于分支了好几层的旁系子弟。谱系稍微近支点崔氏子弟,也不会到石城县这破地方安家落户了。

    虽然在崔氏这数百年的门阀中崔敬属于边缘化的存在,可在石城县,他却是首屈一指的大乡绅。

    赵云泽“屈尊”拜访的第一个乡绅,就是崔敬。

    崔敬家的客堂内,赵云泽坐了主位,崔敬却坐了宾位。这是崔敬百般相让,赵云泽推却不过才这么坐的。

    崔敬面前的矮几上,摆了一个小木箱。木箱内放有五个玻璃酒杯,崔敬手上,还正在把玩着一个。

    这玻璃酒杯,便是赵云泽送于崔敬的礼物。酒杯的造型很普通,就是后世常见的一次性纸杯的样子。可崔敬却喜欢的不得了。

    “赵大人实在是太客气了,这酒杯可是贵重的很呀!”崔敬一脸激动的说道。

    “崔先生也懂玻璃?”赵云泽诧异道。

    崔敬道:“小可去年年底回博陵祭祖,有幸参观过我崔氏的玻璃厂。是以知道这玻璃的价值。”

    “哦,原来如此。”赵云泽点头会意。稍顿,他又问崔敬:“敢问崔先生,像这样的杯子,在河北售价几何呀?”

    崔敬道:“这么一个,就是一贯钱呀。而且,我崔氏的玻璃厂生产的玻璃,通透性还比不上赵大人的这杯子呢。”

    一贯钱,要是按时下的粮价折算,能买一百斤左右的粮食。一个玻璃杯换一百斤粮食,的确不便宜。赵云泽现在的钱币俸禄,每个月也才两贯多点。不过相比起范亭举用几套玻璃制品就在西域换了个男爵的爵位,这价格又似乎太便宜了。

    “河北这地方的玻璃卖的倒是挺贵的。在长安的话,像这种玻璃杯子,也才卖五百文。”赵云泽说道。

    “长安的富户多嘛,就算卖的便宜点,也能赚不少钱了。不像河北这里,没多少富人。不怕赵大人笑话,我们崔氏那玻璃厂,出产的玻璃,至少一半都卖给本族子弟了。”

    “哈哈哈,你们崔氏的族老倒是会做生意啊!”赵云泽笑了起来。“那剩下的一半呢?”

    “剩下的一半嘛,又有一半卖给了别的富人,其余的,几乎全卖到高句丽去了。”崔敬答道。

    “跑外单要比内销赚钱的多。你们崔氏居然只卖这么少的产品去高句丽?”赵云泽有些诧异了。

    崔敬笑了笑,说道:“小可是崔氏的远房子弟,族中的生意,我是插不上话的。”

    “哦哦,说的也是。”赵云泽点了点头,又道:“那咱们还是谈谈您能做主的生意吧。某此来,可是看一下崔先生的家底的。”

    “看!赵大人随便看。”崔敬说道,“要不,咱这就去库房看看粮食?某可是看中了赵大人的那白酒生意了。”

    “好!崔先生请。”

    “赵大人先请。”

    二人出了客堂,崔敬领着赵云泽来到了库房。

    崔家的库房很大,足有四五百平方。库房空着一半,剩余的一半空间,堆放的全是成麻袋的粮食。

    “这都是些什么粮食?”赵云泽问崔敬。

    崔敬道:“一小半是从南方贩来的大米,剩余的,就是本地产的谷子、麦子、高粱、黍子、豆子了。”

    “倒是齐全的很。”赵云泽点头道。

    “要不然小可怎么会想做白酒生意呢。有这些粮食,某都不用另外再买粮了。某现在就开着家酒坊呢。石城县的米酒,也多是我家卖的。”

    “不错!不错!某那白酒,也正要用米酒来做。崔先生这里倒是现成的很。”赵云泽道。

    崔敬一听这话,两眼立即放光了:“这么说,赵大人是打算跟某合作了?”

    赵云泽摇头一笑,道:“崔先生这里,是某拜访的第一家。想跟某做生意的,可不光崔先生一家呀。在商言商,某也要货比三家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呵呵,赵大人尽管比。某有信心获得赵大人的青睐。”崔敬一脸自信道。

    “崔先生,既然您的粮库某也看过了,便不打扰了。某还要去下一家呢。”赵云泽当即辞行。

    “大人且回客堂,稍待片刻。”崔敬说道。

    “不了,某时间紧迫呀。以后,咱们有的是亲近的机会。”赵云泽说道。

    崔敬一拱手,道:“大人还是稍待片刻吧。您送了某那么贵重的礼物,某再不知事,这礼尚往来的道理还是懂的。怎么也得给大人准备一份回礼呀。”

    “回礼?!”赵云泽一愣,随即笑了笑,一指那些麻袋,道:“崔先生盛情,某也不便推却。不过,别的回礼崔先生就不用准备了。有着现成的粮食,您命人给某搬上点就是了。正好,某是坐马车来的。”

    “啊?大人要粮食作甚?”崔敬诧异了。

    “呵呵,某也要验一下这粮食的成色呀!”

    “那大人随便带走点就是了。别的回礼,某该准备也还是要准备的。”

    “崔先生就不必麻烦了。还是送某点粮食吧。反正,某一家人也要吃粮。”

    崔敬稍一犹豫,点头道:“既然大人执意如此,那某只好照办了。”

    ――分――割――线――

    赵云泽离开崔敬家时,马车上就多了六袋子粮食。

    “这个崔敬,还真是精打细算呀。这六袋粮食,也就是六百斤吧。正好抵了我送他的玻璃杯的价值。”赵云泽对赶车的秦安说道。

    “嘿嘿,有了这些粮食,特战队那边又能应付几日了。”秦安笑道。

    “是呀,吃饭可是头等大事。”赵云泽说道,“我怎么感觉自己像要饭的呢?”

    “大人可不是要饭,而是做生意呀!”

    “对对对,做生意、做生意。秦安,把账记好,今日咱们送出去的礼物,将来都要从陛下的分红里扣除。我可不替他养兵。”

    “啊?!大人还真是还真是精打细算呀!”

    “刚跟崔敬学的!”

第451章 借粮(中)() 
赵云泽用了三天时间,挨家拜访了十几个乡绅。那些乡绅,住在城里的只有几家。大多数的,还是住在乡村。有的人,还担任着本乡的乡正。

    玻璃杯子送出去了几十个,赵云泽换到的,是三千来斤粮食。还有一些别的礼物。

    三千来斤粮食,也只能暂时解决特战队的粮草问题。要靠这点粮食帮助农民解决粮种的缺口,却是杯水车薪了。

    全县农民的粮食缺口,也已经统计了出来。全县六个乡,近五千户农民,缺粮种的农民占到一半,粮种的总缺口达五十万斤。

    这个数字一看很大,可这个时代农民的地多,一个男丁就授田一百亩,五十万斤平摊下去,一亩地才补两三斤粮种。田地的收成又不高,粮种和收成的比率很低。

    就拿石城县种植面积最广泛的麦子来说,一亩地就要下种十二三斤,可收成却只有两三百斤。也难怪农民粮食不够吃,狠心吃粮种了。

    拜访那些乡绅的同时,赵云泽也对石城县的乡村走了一遍。他发现一个现象,如今,石城县的田地里都没有生长的庄稼。农民种麦子,也都是春天下种。也就是种植春小麦。

    春小麦虽然出芽率高,但这样一来,一年就只能种一季庄稼了。看来,等秋后要设立一块试验田,种冬小麦试试了。如果能成功,那一年就能种两季庄稼了。赵云泽有了这样一个想法。

    对乡绅们的存粮有了底,赵云泽就打算实施他的“青苗法”了。

    二月二十八这天,赵云泽在县衙内堂召集官吏议事。当他说出自己的青苗法后,与会的官吏都沉默了。

    “诸位如何看待某这个办法?”赵云泽问道。

    众人还是没有发言的。

    赵云泽只好点将了。“邓主簿,你有什么意见?”

    邓烨又思考了一会儿,道:“大人这个主意是不错。可是,那些富户未必愿意借粮给县衙呀。他们直接把粮食借给农民,利息要高的多。吃亏的事情,人家自然不愿意干。”

    赵云泽点点头,道:“这一点,某也想到了。借粮的事情,由我亲自办。你们就说,这个办法可不可行吧。”

    邓烨望向陈昭,道:“陈县尉,赋税都是由您催收的,您以为县令大人这办法如何?”

    陈昭面现苦笑,道:“赵大人,您没在地方当过官,不知道地方官的难处。往年,光是秋后的赋税,就要反复催促,百姓才会交上来。您这青苗法,毕竟只是一县之地的政策。朝廷规定的赋税,百姓尚交的不情不愿,何况是借的粮食呢。邓大人说的不好筹粮是一方面;这不好收债,又是一方面难处呀!”

    “百姓朴实,应该不会赖账吧?”赵云泽说道。

    陈昭道:“赖账是不会。要是地里收成好,不用催促,他们就会主动还债。可要是遇上灾年呢?相比一家人饿肚子,他们也只有拖欠粮债了。”

    “如果真遇上灾年,朝廷尚且要放粮赈济灾民,咱们的青苗法,自然也会免去农民的粮债了。”赵云泽说道。

    “那县衙欠的那些乡绅的粮债,又拿什么偿还?难道大人敢动朝廷的赈济粮?”一个吏员忽然说道。

    “这”赵云泽傻眼了。唉,我还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难怪连房玄龄这样的良相,都没有办法解决农民春耕缺少粮种的问题呢。一县之地尚且如此,何况一国呢。

    这还只是纸上谈兵,就遇上了两大难题。要是真正实施起来,恐怕遇上的问题还要多。

    难道自己来石城县后要办的第一件事情就这么流产了?不成,真要那样,那自己就会被这些官吏给看扁了,以后也别想指使的动他们了。而且,自己领那八名风尘女子回县衙的事情,已经让这些官吏看笑话了。自己要是再办不成这件事,那也无法扭转石城县的官民对自己的印象啊。坏了名声,这官也甭当了。还想着经略辽东,为大唐开疆拓土?做梦去吧。

    想到自己的宏图大志和对李世民夸下的海口,赵云泽咬了咬牙,说道:“你们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