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异界入世修行-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于涅槃起欣乐想;真的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超出了小乘圣者的心境。

    进修到第六‘现前地’,约十波罗蜜多的修习说。是般若──慧波罗蜜多偏胜,圆满。到这,菩萨住于灭尽定中。灭尽定是最胜的定。有漏的心识,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圣者入灭尽定,就以为证于实际,生起入涅槃的意想。《楞伽经》说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灭尽定。所以般若经中,佛劝菩萨们。如悲愿力不充,不要入灭尽定。免堕小乘。但到了六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那时,佛法皆现前,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在这甚深的空慧中,‘缘起真实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彻照见。第五地虽能达到真俗并观,但这是极难得的。到第六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萨,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众生。常寂是般若的现证,所以这是大悲般若不二,为大乘的不共胜法,而胜过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证。

    六地多修缘起观。缘起与空相应,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现前──中道’的证境。小乘有部说︰缘起有四种,有名为一念缘起的,以为十二缘起,不一定约三世说,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华严经》的〈十地品〉,在说第六地时,广明缘起,也就说到这一心缘起说,如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这一法义,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起着非常的影响,佛法真是不可思议!

    到了第七‘远行地’,那更深妙了。能于灭尽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这如《维摩经》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由于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无相有功用行的境地。上面说过,初地以来,智证空性是无相的,但出了深观,就是后得智,也还是有相现前(不要误解,以为有相就是执着)。五地能难得的达到空有不二的无相行,六地进步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无相现行,但总还是间断的时间多。到了七地,就能无间断的,无相现行了。

    约十波罗蜜多说,第六般若波罗蜜多,重在实智。以后还有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说六波罗蜜多,那后四波罗蜜多,就摄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说,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为殊胜,如火的越来越炽然一样。约修行的时间说,到第七地终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满’。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别,也是有特殊意义的。从发心成就,修到临入现证空性,为第一阿僧祇大劫,以后是圣者,进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七地满,到了纯清净无相行的边缘,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满,以后进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经上说︰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所以叫远行。

    从第七地,进入第八地,名‘不动地’。怎么叫不动呢?第七地的无相行,还是有功用的,八地是无相而又无功用的。到了这,智慧、功德都任运地增进,烦恼也不再起现行。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不动。如人在梦中渡河,用尽一切伎俩,艰苦地用力过去,忽然醒来,就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断的烦恼,过去没有断尽,但不致引生危险。因为菩萨并不急急的要断烦恼,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时,还可利用烦恼,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进入第八地,烦恼障已不断而自然断尽;所以在菩萨阶位中,八地得无生法忍,才尽断三界惑,如阿罗汉一样。八地菩萨的无相行,证无分别法性,得无生法忍,都可说与阿罗汉的证入涅槃一致。而断尽三界烦恼,也与阿罗汉一样。所以《十地经》说︰菩萨进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萨的本愿力,当然不会像小乘那样入涅槃的。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五地菩萨极艰难而能进入的大乘深境(无相行),到这才完全到达。约十度说,八地的大愿,最极清净,所以能于无相无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于三有中,普现一切身,普说一切法。如普门大士观世音菩萨那样,‘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萨境界。无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显现如幻(无戏论相),与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萨纯无相行,所以说八地菩萨起如幻三昧了。

    无相无功用行,到了第九‘善慧地’,更为增胜。自证的,不用说是无功用的,就是为他说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萨,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在一切说法人中,为第一**师,守护佛的法藏。菩萨能一音说一切法,为无量差别根性,一时说一切应机的法门,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罗蜜多中,九地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

    第十名‘法云地’。如王子册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举行灌顶礼。取四大海的水,浇灌在王子的顶上,登位礼就告完成,这与近代的加冕礼一样。菩萨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补处,也就要圆满成佛了。这就有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萨的顶内。这是佛光灌顶,象征了一切诸佛的菩提智光,入于菩萨心中;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也就是菩萨的菩提心宝,圆满清净得与诸佛一样,这是成佛的象征。为什么叫法云呢?因为在十度的修学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除佛以外,九地菩萨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说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现身说法。降澍**雨,如大雨滂沛,无处不满;大地的一切卉草树木,不问大小,都得到滋润而茁长一样。法雨从法云而来,十地菩萨是︰‘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为密云;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一念一时,能于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萨的现通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僧兵() 
ps:又称法师武者。即执兵杖从事争斗之僧侣或其集团。释门中向来禁止僧众习读兵书,纠众扰乱。梵网经卷下即明载不得蓄诸刀、杖、弓、箭等战斗、杀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养恶心,合会军阵,兴师相伐,而杀害无量众生。然寺院因有庄园领地,为保护领地,故有僧兵之存在。

    一、僧兵

    又称法师武者。即执兵杖从事争斗之僧侣或其集团。释门中向来禁止僧众习读兵书,纠众扰乱。梵网经卷下即明载不得蓄诸刀、杖、弓、箭等战斗、杀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养恶心,合会军阵,兴师相伐,而杀害无量众生。然寺院因有庄园领地,为保护领地,故有僧兵之存在。

    1、中国僧兵的起源

    僧兵之起源始于北魏时代。据魏书释老志第二十载,北魏世祖西伐至长安,见寺内藏有弓、矢、矛、楯,大怒,遂诛长安之沙门,焚毁佛像。即为寺院中拥有武装之史实记载。又唐初曾招募少林寺僧入伍,然于我国并未形成僧兵组织。

    隋末唐初,李世民遇险,有北少林十三僧勇救唐王。太宗即位后,封其中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准予北少林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寺,允许僧兵教授武艺。

    明嘉靖癸丑,倭兵入犯苏淞海滨。其兵民御之,败而走者三十七阵矣。操江蔡公克廉募僧兵殄灭之。自后我师与倭战多凯旋。凯旋自天员一阵始也。(中略)倭犯杭城。三司令僧兵四十人御之。其将为天真天池二人。天池乃少林僧。于是交兵,大破倭奴。倭人走袭上海太仓。蔡公驻节于苏,走金币至杭。聘取僧兵。杭方戒严莫肯与。鹿园(僧名)无以谢蔡公,使人请月空等十八人,原非御寇四十人之列。三司遂听之。鹿园与月空曰:尔之见都院也,宜述僧兵众寡不敌之形。缴其礼币而善辞之。脱有不允,可荐少林僧天员为将。见讲楞严经于天池山中,乃将材也。月空见蔡公,辞不获。遂荐天员。天员就聘出山,乃五月十日也。蔡公馆之于瑞光寺。与月空同处。月空领杭僧兵十八名,天员领苏僧四十八人。协力征剿。又选蛇山兵十人与月空合为一枝。六月初十日遣哨六团有贼百余人。奋力追击,贼惧而逸。复屡战辄胜。凡翁家港所逃,及老营之贼。悉剿灭无遗。计僧所伤亡者四人耳。节录樵书二编卷九,僧兵湖广土兵篇。

    2、日本的僧兵

    僧兵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七百九十四~一千一百九十二年),寺院之领地渐大,而得度之制紊乱,乃产生私度之弊,无赖之徒剃发入寺内,从事杂务者多,遂执武器,聚为兵。且寺院为保护领地财产或攻伐其他宗派,亦组成武装集团,如天台宗大本山延历寺之僧兵。因以比睿山为据点,故号称山法师;法相宗大本山兴福寺之僧兵,因在奈良,故号称奈良法师,即使朝廷亦难以制服彼等。镰仓时期(1192~1333)后,佛教大宗派一般皆拥有武装僧兵。其中净土真宗组织农民信徒,曾与当政者织田信长长期发生冲突。史称“一向宗起义”。庆长十三年(1608)八月德川家康始订比睿山之条目,禁止众徒之不勤学者住山。至此,自平安朝以来七百年间,跋扈横行之僧兵遂告根绝。

    又朝鲜自高丽朝以后,亦有僧兵存在。如辛缮王十四年(1388),辛缮与崔莹共谋,发中外之僧徒以攻辽。又仁祖宪文王二年(1624)设有僧军,十四年清兵攻之,数千僧兵将之击退。此乃朝鲜有僧兵之证,然朝鲜之僧兵,多为官兵,以抵御外侮之用,与日本之僧兵大异其趣。(日本纪略后篇卷三、卷十一、卷十四、朝野群载卷三、卷十一、卷十六、元亨释书卷二十五、卷二十六)

    二、僧兵之构成

    包括称为众徒(大众)的下级僧、称为堂众的俗人与自庄园召集的兵士等三种。拥有僧兵的大寺院之间,常因经济上的利益冲突而发生斗争,并为贯彻自己的要求,常抬着象征宗教权威的神舆、神木等物,向朝廷‘强诉’。其中力量特别强大的,有延历寺(其僧兵称为山法师)、兴福寺(奈良法师)、园城寺(寺法师)。朝廷常被迫接受彼等之要求,后来虽有武士欲谋加以镇压,终因僧兵武力强大而不能得逞。整个日本中世时代,僧兵即以强固的军事势力而存在着。直到近代初期,由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以武力镇压,削减大寺寺领、没收僧兵之兵器,乃使僧兵势力渐告根绝。

    此外,朝鲜佛教亦有僧人为兵之事例,然皆在国家须抵御外侮时,僧人乃由政府征召以组成军队。故其性质与日本佛教大寺之拥兵自重者,显然不同。

    日本僧兵的起源虽然不详,但可以说这是由武士之流皈依佛门以后产生的,在白河天皇(一零七二年~一零八五年)以后,僧兵的危害已极为严重。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