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燕王-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所以提议建新军,杨丛义其实也有私心,他既然已经授了武官,又想在军中拼搏一番,当然就得想办法接触军队,如果能组建新军,那么黄大人就会让他插手,如此一来,便可趁机建立自己的班底。

    现在他帮不上任何忙了,只能期待黄大人一切顺利。

    闲暇之时,他也去看看汤鷽,帮他想想商品物资采购的办法,大家一起时不时的讨论一番,还真能想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汤鷽高兴,那些账房先生也对他赞赏有加。

第145章 组建新军() 
汤鷽负责的物资采购顺利开展,采购文书印制出来几千份,快马分送各州各府,闻风而动的临安商人,一批批赶来狭小的回易督造处,开始跟汤鷽等人接触。

    回易督造处采购的商品价格比零售价也低不了多少,各类私人作坊的丝绸织品,每匹收购价只比零售价低六百文左右,而各类瓷器制品,收购价格也不会太低,犹豫数量不限,大宗收购,各类私窑日夜赶工,只要瓷器烧制出来,全都有利可图。而茶叶则是以零售价的价格收购,附近茶厂的老板蜂拥而至。

    其实三百万贯全部用来收购物资,也收购不了多少商品,但这回易是朝廷在做,几大官窑每年生产瓷器无数,这些东西是不用直接花钱的,瓷器烧制好就可以凭借朝廷的文书拉走。同样的,官营织锦院出产的丝绸布匹也不用花钱,每年出产几百万匹,调拨一两百万匹做回易,也完全没有问题,还有府库每年从全国各地收取的绢税布税上百万匹,少赏赐一些,全都可以用来做回易。

    不需要花钱收购的物资,自有黄大人去协调处理。

    到后来,登门回易督造处的商人越来越多,汤鷽和老账房先生们又提出了另一种采购方案,即如果推迟支付采购款两年,两年之后支付双倍。此方案一出,大户非常高兴,他们有钱,根本不缺这点现钱,两年就能多赚一倍,何乐而不为?

    当汤鷽把这采购方案告诉黄大人之后,他本来是有犹豫的,但汤鷽告诉他,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实在太庞大,全部装货物,丝绸布匹能装一千万匹以上,官营纺织厂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要是船装不满,出海一趟实在太浪费,另外出一趟远海,所有物资的利润应当都在十倍以上,先免费把私人厂商的货物收过来,赚了钱多给他们一成,回易船队也能剩下九成利润。

    黄大人对两千料大船能装多少东西,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五十艘能装多少更不知道。当初他得到的信息不够准确,跟赵构随口一说,两人就定下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回易船队,而预算只有三百万贯,看似很多,其实完全用来采购物资,根本就不够,能装满十艘船就不错了,再加上不付钱的官营物资,也装不满三十船。

    赵构给他的任务就是赚钱,至于怎么赚钱,赵构不管,他当然也不需要亲自过问,只要能赚回钱来就行,所以他同意了汤鷽的两年后双倍支付方案。

    为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扯皮麻烦,所有两年期支付采购协议,全是批量印制,支付时间统一在船队出海两年之后,填写时一式三份。这种支付方案仅限采购款在十万贯以上的大户,小户没有这样的权力。限制条件一出,在中小厂商中又是一场震动,有些商家铤而走险,私下联合,物资集聚挂在一家名下,由那一家出面去谈,这种事情回易督造处不管,它只认签字签章的那家,以后付款也是这一家,至于他们私下怎么掰扯,那是他们的事情。

    杨丛义经过一个多月等待之后,等来了黄大人。

    一进房间,还没落座,黄大人就笑道:“杨副使,新军有望了。”

    杨丛义听的消息,当即惊问道:“当真?”这可是个好消息,等了这么久,终于有消息了。

    黄大人道:“组建新军护卫远洋船队的方略朝廷已经同意,不日朝廷就会下旨组建宣威军,编制五千人,暂驻明州昌国县,宣威军建成,便随船队南下出海。不过建军费用朝廷不会再额外支出,需得回易督造处自己想办法。”

    杨丛义眉头微皱,问道:“大人,只给编制怕是不够吧,要招募组建五千人的军队,花费可不会少,朝廷一文钱不给,回易督造处哪有这么多钱?”

    黄大人道:“你们想想办法,朝廷也很缺钱,不然也不会出海回易,就是调拨三百万回易本钱,户部都还不痛快,建宣威军真是没钱了。关于兵士招募的问题,枢密院有承诺,宣威军可以去地方各军随意招募军士,只有一条,不得招募副将及以上人员。”

    杨丛义叹气,也只好如此,能同意组建新军就不错了,再要钱,可能直接就不同意组建。便道:“好,我们自己想想办法。”

    黄大人又道:“建军之事你早做准备,等宣威军建成,到时候再给谋一个军职。”

    杨丛义谢道:“大人费心了,若宣威军能建成,出海远洋,必然是一大助力,回易的安全当有保障。”

    黄大人道:“组建新军,你还需要什么?我能办好的,都给你办到。”

    杨丛义想了想道:“要组建新军,至少需要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将官,大人能不能想办法调一个来,没有将官这新军建起来怕也没有战斗力。军职不要太高,副将、正将都行,最好是读过书的。”

    黄大人考虑了一下,点头道:“好,我想办法。”

    组建新军,饭要吃,军饷要发,没钱怕是一个军士都招不来,朝廷不给钱,只能找汤鷽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从物资采购的费用里调拨一些出来。

    三百万贯回易督造费用,造船要花七万五千贯,各类人员招募要花钱,薪俸也不少,海上生活费用也是一大笔钱,真正用来采购物资的钱估计不到两百五十万贯,这些钱真买不了多少东西。

    杨丛义找到汤鷽,把要组建新军的事情跟他一说,汤鷽也是眉头直皱,五千人的编制,不说军资采购、营房建造,单说生活费用和饷钱,每人每月一贯钱是要花的吧,一个月就是五千贯,从建军到出海还有六七个月,可是要花不少钱的。

    幸好物资采购实际支付的钱财并不多,还能先调支一部分,两人也商量了一下,要是实在没有办法,那也只能少采购一些商品物资,毕竟船队出海还要留一些现钱,支付船员的薪俸和饷钱。最终决定先从物资采购预算里面调拨五万贯钱用于建军。

    有了钱,杨丛义信心便足了起来,宣威军建成有望。

    三天后,黄大人带来了建军诏命,还有枢密院和兵部的建军文书,一同来的还有一个人。

    那人年纪不是很大,眼神坚毅,步伐沉稳,杨丛义一眼就看出来他是个武人。

    黄大人笑道:“先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赵安赵将军,在殿前司任职,曾经在北方跟金人打过仗,立过不少战功,可是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要来的。”

    杨丛义抬手行礼道:“见过赵将军。”

    赵安则抬手还礼:“杨副使不必多礼。”

    三人相继坐下,仆人上了茶,退出去之后,屋内再无他人。

    黄大人道:“建军的诏命和各部文书都已经下达,我先把朝廷的安排跟你们一起说说,组建宣威军是为护卫回易船队,宣大宋之威于南洋,主要作用是护卫,不是卫戍、作战部队,回易完成之后是撤销还是保留,到时候再议,宣威军编制五千人,不设统制,暂时以我为统领,赵安将军为部将,杨副使为监军,朝廷先期会调拨一万贯作为建军军资,朝廷要求即刻挑选招募军士,进驻明州昌国县,一个月内要成军。”

    说完他拿出两份盖有兵部大印的任命文书,一份递给杨丛义,一份递给赵安,笑道:“建军之事,就全权交给两位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我。”

    杨丛义笑道:“大人放心,赵将军领军经验丰富,有赵将军在,建军之事应该不成问题。”

    赵安道:“监军过奖,建军之事困难重重,我们还需通力合作才是。”

    杨丛义笑道:“这是自然。不知道赵将军对军士招募有什么想法?”

    赵安道:“一个月成军,时间太过紧迫,我建议直接从殿前司和附近各军成建制抽调,不说整营调动,至少要整队调动,五千人的编制,一个月很难组建起来。”

    杨丛义道:“确实,成建制调动要节省很多时间,但我建议不考虑整营调动,我们要组建的宣威军出海之后要做很多事情,要能海战,要能陆战,能打能防卫,还要能收集情报,刺探敌情,这些都要经过训练,对军士的要求会很高,可能会很幸苦,我们只能挑一些优秀的军士,整营调动不利于挑选,训练也会更困难。我觉得整队调动比较好,能挑选,好管理。”

    赵安没有说话。

    杨丛义继续说道:“赵将军,我是这么想的,宣威军是为出海而组建,大海上一望无际,远离大陆,船一出海很难管控,时间一长就会滋生野心,若有人本就心存不良,一旦在船上闹事很难处理,轻则伤人,重则毁船,所以宣威军的军士要进行挑选,最好是以良家子弟为主,特别是那些押官,必须是良家子弟,不然就有隐患。

    去军中挑选时可以许诺重利,普通军士出海后,饷钱可以提到一个月两贯钱,另外就是出海可以有很多立功的机会,一旦立功,回来就能得到封赏。有此两条,想要加入宣威军的应当就不会少了,如果人多还可以筛选一番,年轻力壮的留下,三十岁以上就不要了。

    如果在军中招募不到五千人,也可以在民间招募一批,军中民间一起来,一个月内招募够五千人应该不成问题,老兵带着新兵一起训练,三五个月就能有成效。赵将军觉得如何?”

第146章 良人新军() 
赵安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才道:“出海比在陆地上危险很多,愿意出海的估计不多,要的是军士,主要作用就是护卫,何必一定要求良家子弟,有这个限制条件,怕是很难招募到足够的军士,我认为不用提这么苛刻的要求,年轻力壮能打仗,愿意来全都招募过来,先把军建成再说。”

    杨丛义道:“赵将军,这样不太妥当。军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石,是国家存在的最终依靠,不管国家多么富有,没有靠得住的军队,一切都是虚妄。要想国家内部安定,外部不受别国侵犯,军队就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且是要心甘情愿掌握在朝廷手中。什么样的军队才会心甘情愿为朝廷所掌握?流民组成的行吗?刺配犯人组成的行吗?这些人原本就不是心甘情愿从军,打仗他们不会拼死卖力,他们从军就只为活着,不是为了抵御敌寇,不是为了挣得荣誉,那么危难来时,他们靠得住吗?我觉得不行。

    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对荣誉的渴望,这支军队就打不了胜仗,而荣誉怎么得来?只能通过打胜仗,只有胜仗才能获得朝廷的嘉奖,百姓的赞赏,朝廷嘉奖、百姓赞赏,这就是荣誉,一旦有了荣誉,没人会让这荣誉再次失去,不管打多少次仗,不管打多么艰难的仗,他们都不会逃避,当荣誉融在血液里,这支军队便是朝廷就坚固的屏障,最锋利的刀枪。这种对荣誉的渴望高于苟且生存,超越单纯的为了活着,良家子弟从军有多少是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