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临高启明-第9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募去得人还有安家粮。说得连长老自己都有点动心,连着感叹自己太老了。
尽管长老对伏波军的待遇没什么直观感受,但是这二年来合作社在这里经营贸易,一直诚实守信,在本地的声望值很高,所以长老并没有怀疑此话的真实性。
访问团很快就达到了目的:长老同意在当地让他们招募士兵。在他的大力配合下,魏爱文在这一个寨子里就招募到了十几个人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八节 新兵()
苗人生活困苦,相较于黎人更愿意出去当兵吃粮。明代多次签发西南苗、瑶、侗等族的土兵出战。最出名的就是秦良玉的白杆兵了――只要训练指挥得法,作为本时空的步兵来说战斗力相当不错。魏爱文等人在苗寨的招募活动进行的很顺利,只是招募所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高得不像话,苗寨的位置比黎寨更偏远,所处的山更高,更深,如果不是有商贩的带路,他们简直连地方也找不到。
魏爱文最后在昌化最后招募了四个连。其中二个连是苗人。如果他愿意放手招募,他可以招募更多的人,考虑到黎苗人口普遍患有疟疾,而且体质较差,需要较大的成本来治疗调养,他才作罢――将来资源足够多之后再充分利用这些人口也不迟。
这些士兵全部集中在昌化进行检疫治疗,并进行初步的集中训练。训练营地就设置在昌化堡外。他们的教官是训练总监部的老狄――他因为竭力主张在海兵队内推行所谓“德式”训练和企图用山地帽装备海兵队,被石志奇为首的“美派”军官排挤出来了。申请到训练总监部,付三思虽然对他的所谓“德式”训练和德式派头不感兴趣,但是看老狄这人干劲还不错――军训教官主要就是有热情干劲和充沛体力,每天围着新兵吼叫外加拳打脚踢没点体力是办不到的。当即就委任他当了教育总监部的军训教官。带着一批上士、中士每天狠操新兵和民兵。
总参要招募日本人和黎苗新兵充当治安军的方案出来之后,付三思就把这批人的训练基地放到了昌化。士兵即将组建成的治安部队不属于正式的伏波军序列,连准军事部队国民军都不是,如果说有什么类似的可以比喻,治安军实际上类似“黑水”――雇佣兵,只不过成本更为低廉而已。
既然是雇佣军,把他们放在马袅堡进行训练就不合适了。昌化地广人稀,地形地貌较至于临高复杂,更重要的是当地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用来进行小规模的部队训练而无需扩建太多。
招募来得黎苗士兵在经过“净化”手续之后几乎立刻投入了基本训练――昌化人烟稀少,无需长时间的隔离检疫。从临高派遣来得以雷恩为首的医疗队对他们进行了体检和治疗。雷恩在旧时空就是疾控部门上班,对疟疾尽管没怎么接触过,但是起码都学习过。
为了减少药品消耗同时避免扩大感染,在招募士兵的时候都进行了疟原虫的涂片检测,较为严重的疟疾患者是不招募的。
令负责检测的雷恩感到困惑的是,一部分应募人员尽管来自有疟疾患者的村寨,却没有感染到疟疾,似乎他们有某种抗体存在。他想起有些资料认为这是因为在西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地中海贫血,而疟原虫无法对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产生感染。
“莫非这种说法真有道理?”遗憾的是昌化当地的条件有限,雷恩一时间没法给那些士兵做地中海贫血的检测。
从临高送来得并不是旧时空传统上用来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伯喹。氯喹、青蒿素,而是卫生部门根据张道长提供的验方试验性制造的中药制剂“疟疾粉”和“常山水煎”。
这两种药剂是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奎宁和其他抗疟药物还不能自产的时候,中医药人员搜集各种民间土方、验方经过大量的临床运用之后认为确实有一定效果的配方。当时被筛选出来的还有青蒿。不过青蒿素的提炼和萃取需要相当规模的化学工业作为支持,所以卫生部暂时只能效果较为一般的疟疾粉和常山水煎两种成方。由润世堂药业进行了小规模的试制,小批量的在卫生部所属的医院和诊疗所,以及黎苗事务办公室、宗教办投入使用。
疟疾粉是用:苍术、白芷、桂枝等药配伍而成的,炮制成药粉。使用的时候按照成人每次用1g以上,小儿酌减的数量,于疟疾发作前半小时将“疟疾粉”包在纱布内,塞于鼻孔内,时间大约3…4小时,待疟疾发作后至出汗期取出。下一次发作前可继续使用。一剂药可连续使用3次以上。
用后如症状消失,次日可以查血,如为阳性可以再用。按照卫生部总医院的临床试验,这种药剂和长山水煎对某些疟疾患者确实有疗效,几次之后,查血的时候疟原虫居然消失了。
但是总有效率却没有书本上说得这么高,不过这也算是勉强提供了一种治疗疟疾的手段――要知道按照旧时空的标准,奎宁这种历史上的特效药的效果也很一般,更不用说还有很大的副作用。
宗教办的两大教派是这两种中成药的最大用户,向黎区传教,医药卫生手段是最有效的,而疟疾又是黎人苗人普遍患有的疾病。张道长当初正是靠着这两种药物在琼南获得了大量的信教群众。
黎苗事务办公室也散发过不少这类药品,主要是以派遣卫生队的方式散发的。所谓的卫生队,主要的目的还是和黎区进行贸易。只不过在队伍中派遣一名卫生员,带着药品去寨子里进行诊疗。这种诊疗是免费的,主要目的当然是拉拢人心,其次也为了给参加卫生培训班的卫生员和护士们提供独立诊疗的实习机会。
慕敏自己曾经亲自带队去过好些个寨子,知道这种卫生服务在山寨里意味着什么。所以这次能够很顺利的招募到许多兵员对她来说并不意外――要知道一开始有不少元老对能不能招募到黎苗丁壮来当兵持怀疑态度。
丁壮们正在老狄的吼叫下进行着最基本的队列训练。黎苗民组成的步兵连暂时不准备装备火器――装备1631式制式刀。因而训练的内容也就大幅度缩减了――他们不进行复杂的队列变换和抗骑兵冲锋练习,也不进行米尼步枪射击训练。只进行最基本的队列、基本战术动作和体能训练。基本训练结束之后,再进行二周的山地作战和村镇治安作战的战术训练。
慕敏看了一会穿着有点肥大的作训服,看上去严重营养不良的新兵们。几天训练下来,他们的动作已经有了点样子。接着她又饶有兴趣的把目光投向老狄,他穿得不是伏波军的制服,而是一身看上去就嫌热的“德式”混搭军服。上身是非洲军制式热带衬衣,下面却穿着战靴、德军绑腿、护膝,束着双排扣皮带,头戴作战软顶大沿帽――当然全是国产的民版。
在老狄身边,站着一个少女,穿着临高国民学校的女生制服,拿着个铁皮喇叭,老狄每说一句话,她就赶紧拿起喇叭说一阵。这位翻译有时候显然不知道某些口令该怎么翻译,又得去老狄探讨一番。黎民们大多不懂汉语――更不懂普通话。汉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只好边训练边学习了。
慕敏知道这个少女是筚达,当初他们离开昌化回临高的时候,把她也带走了,在国民学校内学习了一阶段的汉语,还接受了基本扫盲教育,获得了丙种文凭。作为黎苗事务办公室掌握的极少数“完全可靠”的黎人,她的学习一结束就被派遣回了昌化,在当地充任黎苗办的工作人员。一方面是充当翻译,和当地黎民打交道,一方面搜集本地美孚黎的资料。慕敏读过一些她撰写的用歪歪扭扭的简化字书写的满是错别字的报告。
筚达在昌化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虽然他们也掌握有类似王达良这样和黎寨联系紧密的本地人,但是他们到底并非黎寨出身。较之于筚达这个土生土长的黎人,在交涉和搜集资料方面就逊色一筹了。特别是方敬涵通过和她谈话搜集了大量本地的美孚黎的第一手材料。
不管是慕敏还是目前负责黎苗事务办公室常务工作的方敬涵对她都很重视。每次到昌化来都要和她谈话,还给她带来许多小册子,亲自对其进行培养。慕敏一度还想让她到国民学校读乙级文凭。
看中筚达的人还不止黎苗办公室,盗泉子对她也充满了兴趣。在一次成功的传教活动之后,张道长游说筚达信奉了新道教,接着他想把这个女孩子培养成新道教的“祭酒”,成为他在黎区传教的得力助手――如果可能的话,成为一个标杆人物。
遗憾的是筚达的学习积极性一般――黎人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全民认识,因而不管是国民学校的深造计划还是盗泉子的宗教学习,,统统都成了泡影。不过,二年来筚达起码能够毫无障碍的元老们进行交流,而且对元老院的忠诚度也足够高――作为一个元老院与美孚黎之间的桥梁显然是相当合格的。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九节 投军的人()
但是就这么充当一个“翻译”的角色,对慕敏来说实在为筚达感到屈才。筚达这人她虽然接触不多,但是人聪明而无机心,性格爽直,处事果断,在和黎民的若干次接触中都表现出了她的交涉能力。如果好好培养以后是个不错的干部。尽管元老院和执委会在给黎苗事务办公室的指示中都很明确的表示,元老院的民族政策是“没有民族政策”――只有归化民和土著的区分,也不专门培养“民族干部”,搞“民族班”之类的特殊政策。
“一个土著是不是能成为元老院体制下的一个合格的归化民,首先要看他对我们体制的忠诚是不是超越了其自身的民族和宗教的情感!”元老院的宣传理论家丁丁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道,“凡是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就无法成为归化民!”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就本地来说,要深入海南岛的内地办理黎苗事务,没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归化民作为向导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慕敏还是设法在临高、昌化和三亚培养了几个黎苗出身的归化民干部。当然,具体的工作还是由方敬涵做得――现在办公室的常务工作都是他在负责。
慕敏正在考虑着晚上应该如何和她再谈一次话,鼓励下她的学习工作的劲头,让她答应跟随自己回临高去参加国民学校的培训。她打算培训一批黎苗归化民干部,但是筚达不愿意去临高学习――她觉得在昌化过这种生活自由自在,不愿意到临高去“上学”受约束。忽然有人在训练营地大门外吵闹,她不由得心中奇怪:这里虽然不是昌化堡,但是距离昌化堡不到一公里,也是元老院的军事管制区,并非任意人可以进出的集市。平日里不管汉黎苗,对这戒备森严,有人日夜站岗的地方都是敬而远之的,更不用说主动跑上门来和人吵闹了。
正在疑惑间,一个士兵已经跑了回来,和筚达说了几句话――大约来得人是黎民,需要她去翻译,没想到几句话一说,筚达居然面色变了,扭头就跑。
慕敏大惑不解,只好自己亲自过去看看了。
到得营地门口,只见五六个年轻的黎民正在门口吵闹,为首的是个年轻人,看上去健康结实,头上还带着野鸡的羽毛,穿着亦很考究,一看就知道是寨子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