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1902-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百五十八章迂回
就在第三十四标在进行射击训练的同时,驻扎苏州的第二十三混成协也开始了全协对抗性演练。佦璩琥尚
对抗性演练是刘继业从第十七协带过来的传统,经过几次尝试、吸取教训并改进后已愈发成熟,也培养出了一批熟练的参谋负责评判,参演官兵也都明白了过来。
当初第三十三标与第三十四标曾一度在训练场上火并的场景再没重演。
刘继业调职第二十三混成协后也将此传统延续,并且由于随行带了一批第十七协的参谋,如今也第二十三混成协也形成与第十七协一样的惯例;一年两次例行演练,分别在春天和秋天,每次考核不同的内容。
上一次对抗性演练是考察的攻防战,这次参谋则别处新意,将演练弄成了长途机动战。
第二十三混成协分成两部;南军及北军。北军以第四十五标配以炮兵队、工兵队组成、南军则以第四十六标及骑兵队组成。
对抗性演练预计进行五天时间,设计的内容是北军将南军一营部包围在松江地带,此部一营就地设置了半永久性阵地死守,而南军主力部队则从苏州出发火速增援。北军的预设目标是全歼被包围的南军部队,而南军的预设目标则是救出友军。
由于目标不同,两军的配置也有区别;像需要攻坚的北军就配备了炮兵,而需要长途增援的南军则配备了骑兵队。
1910年8月18日,演练正式开始。
各部按部就班,北军及被包围的南军事先转移至演练地点,南军获得了两天时间来就地修建阵地。
有刘继业在军队中普及日俄战争经验以及当今世界最新战术,使得第二十三混成协的阵地修建水平有了飞跃性提升;防跑洞、锯齿型战壕、铁丝网、机枪阵地一应俱全,就连前一阵子北京陆军部派来专员考察各地新军编练情况的军官,在见了第二十三混成协阵地后都被惊叹住了。
“真是固若金汤啊!”当时的陆军部专员是如此感叹的。
“这乌龟壳真难啃!”同样,演练开始后,北军总制官、第四十五标标统蒋方震在实地考察了敌军阵地后,也难免长出一口气。
“百里,谢十(第四十六标三营管带)这个阵地,想拿下来只有两种办法;用炮队猛烈轰击完了再拿人命填、要么以优势兵力迂回包抄,从阵地薄弱处突击攻进去。”
蒋方震扭头看了看正参谋官史久光:“就按照事先的作战方案进行吧!”
参演两军托了刘继业大笔资金的福气,都从美国进口了设备及专业人员,如今已在营的层面配备了野战电话。因此在拉好电话线后,蒋方震及史久光可以直接从协指挥部通过电话将命令传达下各营,而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命令靠传令兵的一双腿。
当然,营以下还是需要传令兵,不过到了队的层面传送距离也短,在二十世纪初的作战阶段还不需要电话。至于更便捷的无线电,虽然已经在欧洲军队开始配备到师团级别,至少现在中**队中还没有哪家能够配备起来。
第十七协经过多次对抗性演练后,以形成了‘不打呆仗、不打死仗’的习惯,能穿插就穿插、能迂回就迂回,每次总试图通过最少的损失来完成战果。同样的习惯也被带入到了第二十三混成协,因此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蒋方震及史久光等人第一个设想的就是如何绕过阵地的最坚硬部分,凭借优势兵力三面围攻,攻击其薄弱点。
这种战术的灵活性、能不打硬仗就不打硬仗的习惯对军队的移动能力、指挥官对部队的掌控能力、以及部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都有很高的考验。之前的演练中,就曾有过不少时候由于各种事先没有考虑到的突发情况造成具体的实战结果与作战计划发生严重偏差。既有因部队沟通不足导致阵型中出现被对手利用的漏洞,也发生过两只部队因沟通不畅而走错了方向。
经过不断的调整、纠正、改进,第二十三混成协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战术水平。
这次北军的迂回在观操的协统刘继业看来就相当不错。距离完美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军官对部队的掌控能力、步兵的机动性已经不输甚至略超日俄战争时期的日军了。当然,真上了战场后能否发挥出此等水平还不确定,但在大家都是战场新兵的清末新军中,第十七协和第二十三混成协绝对是首屈一指了。
刘继业参加过彰德秋操,直观过北洋军的实力;或许在火力上北洋军占据优势,训练也很有素,但是他们的战术依然停留在布尔战争之前,依然存留着打呆仗的习惯。
就算放眼世界,现代战术意义上的运动战也只是少数眼光独到的军官认真琢磨过,欧洲传统列强军队主流上对战争和战术的认识还停留在普法战争。
北军迂回运动很顺利,南军也没有坐视自己被包围,而开始调整阵型,放弃了一些已陷入包围的阵地,将兵力收拢,并随时准备起一只预备队,一旦北军发生什么差错的话就进行小规模反击。
两军你来我往,刘继业与协副敖正邦就在不远处的一座小山坡上,拿着望远镜时刻观察着两军的动向。
“文鹿,看来谢十准备的很详细啊。”
敖正邦看着杂而不乱的队列,轻轻地点头。
“上次谢十就是弄错了命令,把三营给带出了练习场。要是这次还不改进,那就要考虑让他去管理军马了。”话说完,刘继业放下望远镜,补充了一句:“不过知耻而后勇,第三营至少目前看,表现确实不错。”
“我等演练的地点多是在江南地带,为日后征战考虑,或许应该多增加一些丘陵、森林等地理位置的演习了。”
敖正邦自加入了文学社后,也是一门心思投入到未来起义后如何进行北伐,因此希望能够提前为革命军队进军山东等地做好准备。
刘继业也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子瞻所言甚是!下一次演练地点,就定在江宁钟山吧。我与徐绍桢说一下,争取让第十七协与第二十三混成协办一场联合操演来。”
。。。
。。。
第258章 地方()
第二百五十九章地方
西元1910年10月15日,经过全国各地立宪派此起彼伏的速开国会请愿运动,清廷终于迫于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承诺接受部分速开国会的请愿要求,将原本的立宪期限从九年缩短了三年,即定在宣统五年也即西元1913年召开国会,并将责任内阁的设置日期从1912年提前至1911年新年后。箐蘋廖咋
清廷的这个让步,背后是立宪派将近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全国征集了超过一百三十多万签名、全国平均各省有十余咨议局议员北上北京请愿、各地游行等活动不下千起、发动参与的人数超过数十万、许多青年议员不惜以割脉、自残的方式请愿。此外,更关键的是各地的立宪派广泛上书本地地方官,开展工作,使得包括东三省总督锡良、湖广总督瑞澄等地方大员最后都站在了立宪派的这边。
以张謇、汤化龙等人为首的江浙和湖广立宪派对此让步虽不是非常满意,毕竟他们希望的是在一年内就召开国会。但是毕竟朝廷已经有所表态,而且朝廷在让步的同时也再次严令重申不得再次请愿,因此这两地的立宪派议员也觉得战果暂且足够了,不宜再行追逼朝廷。
于是很快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立宪派就响应了朝廷的‘毋得再行渎请’号召,恢复了平静,咨议局重新开始运转,请愿活动也随之基本上消失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清廷的让步程度表示满意,亦有一部分请愿人士认为并无再等三年的必要,认为清廷的这次让步力度不够,依然要求立即召开国会!其中尤以东三省的议员最为激进。
对此,清廷也做出了激烈的反应,直接强硬地下令遣散在京的请愿代表,强行将不愿遵从的东三省代表押解回籍。稍后,将口号最激进同时也是在请愿运动中最活跃的直隶请愿代表温世霖找了个借口发配新疆充军,以杀鸡儆猴。
清廷的这种行为虽然暂时平息了各地立宪派更加激进的呼喊声,但是不满并未消失只是被强行压制,在清廷看不到的地方暗自发酵。
在开办了半年多的南洋劝业会闭幕会上,张謇便在一同参加闭幕式的刘继业面前表露出对朝廷**残暴的不满。
“无论如何,发配伊犁也着实太过分了!如此行径,当真是不尊重我等议员!”午饭时,张謇很难得地在抱怨不止,胡子随着脑袋不时晃动。
“西人之议会中,议员在未剥夺议员资格前,是有被法律所保护之治外法权的!而朝廷此次直接降罪温世霖,完全是侵害了议员之根本权利!若朝廷能够随意处置议员,咨议员、乃至国会不就形同虚设了么!”
刘继业附和了张謇两句,问道:“季直公打算如何做?再度发起游行运动,为温世霖谋公道?”
张謇叹了口气,似有无奈道:“如今摄政王专断,若是老夫等再行请愿事,恐怕会完全惹怒朝廷,使之前的成果前功尽弃啊。虽有不甘,不过目前还是先静一阵子,待明年责任内阁出台后再做考虑吧。”
抱怨归抱怨,真让议员们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温世霖出头,甚至可能自身也被发配充军,绝大部分人也是不干的。张謇亦只能在刘继业面前抱怨,至少目前立宪派在得到朝廷的让步后也不愿意把事态弄严重。
刘继业知道自家父亲也是有着相似的观点,抱怨归抱怨,实际行动半分也没有。
大部分议员都是有资产有地位有身份的士绅,相比寻常热血青年都会多几分谨慎、多几分利益上的考虑,而少几分冲动、少几分理想主义。
而且与如文学社这般有完整组织、严肃纪律的政治团体不同,全国各地的立宪派并无一个能够统筹大局又有威望的领袖;张謇、汤化龙等人只是在其地方有很高影响力,出了湖北、江浙后其影响力将大减。此外,立宪派的全国请愿组织也非常松散缺乏约束力,各地议员可随意入会随意退会,连章程也无。
而全国的立宪派们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多还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并且觉得朝廷会法不责众、所以请愿运动无甚风险。当真让大家冒杀头风险,估计如今数十万的立宪者一下子会少一大半。不过也正是因为立宪主张反映了全国绝大部分士绅的意见,符合‘民意’,所以才能如此声势浩大,清廷最终也为避免触怒全国而选择一定让步。
对立宪派的研究,刘继业在文学社内曾数次组织社员讨论,也早就预测出了清廷和立宪派最终会各自让步妥协的结局,因此对张謇的反应没有丝毫意外之处。
抿了口茶水,张謇似乎觉得气氛稍微沉重了点。加上刘继业本人虽然与自己亲近,却由于军职的身份而没有明面上加入立宪运动,因此有些东西也不方便与其细解,便转换话题道:“这次劝业会,可谓大获成功啊!我三联集团单单金牌就获得二十三枚,其中铁轨钢还力压汉阳夺得头彩,连四川铁路也有订单了。”
“用好铁制造的农具也销售广泛,拿下江苏与安徽相当份额不是问题。”
“说及农村……”张謇直了直腰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