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时代1902-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68章 责任内阁(下)() 
第二百六十九章责任内阁(下)

    刘继业快步进入他无比熟悉的庭院内,来到曾无数次进出的书房门前,轻轻推开了房门。

    江宁的天气已回暖,刘继业在家中也不需正装出场,因此穿着轻薄透气很是舒服。只是一踏进书房后,却感到一阵热浪扑面而来,再一看房间内居然摆放着数个烧着通红的铜炉,正散发着阵阵热气。

    室内温度起码要有三十度左右了,可是室内坐在书桌后面的刘寿昌却裹起了厚厚的衣物,在听到开门声时睁开了闭上的眼睛。

    “业儿……”

    刘寿昌声音有些虚弱,额头上满是汗水,身上的衣物上也有不少汗痕。

    刘继业注意到书桌上摆放着热茶,还有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

    “父亲有病在身,不好好休息怎么跑这里来了!”

    前一阵子刘寿昌在这换季之际感了风寒。他本来年纪就大了,一个不注意就病倒下来。虽然有医生看过,吃了药物但一直低烧不退,惹得刘府上下一阵忙碌。

    不过原本应该卧床休息的刘家族长此刻却坐在书房之内,刘继业上前为其倒上茶水,一边将手放在父亲脑门上感受温度。

    此世的刘继业由于很早就下定了决心要出人头地,一直坚持了身体锻炼。再加上他本身底子好,营养够,哪怕是当初环境恶劣如日俄战场之上也很少生病。自从回国担任新军统帅后,这几年来还真是一次病也没生过。

    相反刘寿昌这两年却时常病魔缠身,大病没有小病不止。不过好在刘家的产业重心逐步转移,刘寿昌身上的压力少了不少,不需处理过多事务,得以安心养病。

    “……咳……报纸看过了吗?”刘寿昌略有不耐地推开了刘继业的手,其手臂上已出现了淡淡的老人斑。如今五十多岁的刘寿昌已逐渐露出了老态,头上白发也多了许多。

    刘继业轻轻点头,也不看桌上的报纸道:“父亲是说皇族内阁吧?”

    刘寿昌没有丝毫意外的表情,默默地颌首,将报纸推过去:“你怎么看?”

    刘继业沉吟片刻,低声道:“此乃朝廷自绝于士林、自绝于天下的举动。”

    一直以来,像刘寿昌这般家大业大,又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朝廷忠实的支持者。有恒产方有恒心;刘寿昌这等有资产人士最担心的就是变动、混乱、无序。因此哪怕是为了稳定和保住家产而考虑,他们也是一个朝廷、一个政府的天然支持者。

    而刘寿昌过往之时,对朝廷虽多有批评,但自从新政及立宪开始后,依然对朝廷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尤其在去年他成功竞选为咨议局议员后,更是成了立宪主张的拥护者。

    所谓立宪,本质上就是这些有资产的士绅、社会的中上流、朝廷统治的基础希望与朝廷共同切分蛋糕,顺便再‘监督’一下朝廷,免得其作出向十一国宣战那般的愚蠢举动,或是作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抑或是出台不利于士绅们的政策。

    原本一切都是好好的,大家在游戏规则内按照规矩来办,也基本保持着克制,谁也没想掀桌子。

    可是原本说的好好的、达成的一致和共识,转眼就被朝廷以耍赖的方式给推翻了!

    朝廷不可信!

    “朝廷不可信!”刘寿昌一拳砸在桌上,少见地展露出怒意。

    “这种耍诈行径,天下人再也无法相信朝廷了!这朝廷……这朝廷真真如乱党所言,是宁糊弄天下人、是宁背信弃义、是宁不顾四万万汉人,也要将他排汉灭华进行到底啊!!”

    刘寿昌大声抱怨完了,只觉得一阵虚脱。刘继业急忙来到父亲身后,帮其捋顺一口气,就听其继续道:“业儿!你身为朝廷重将,手握东南重兵,实拥我江苏至关重要的地位!眼下朝廷失信天下,丢尽了民心……乱党将大兴、我怕兵祸不远了。”

    “我也老了……”刘寿昌闭上眼睛,只觉得浑身乏力,但是心思此刻却无比活跃。

    “刘家上下百口人、祖宗百年基业,日后就要你来维系了!”

    “父亲何出此言……”刘继业刚一张嘴,刘寿昌便挥手制止,虚弱地说道:“为父还能再撑几年,族里、产业也不必你分心……不过现今天下将变,乱世将启……细微之处为父还能为你分担,但大局大势却要靠你了!”

    “若能更进一步当是最好,但业儿你却一定要小心万分!无论如何,刘氏基业也不能在我这一代丢掉!!一切要小心从事啊!”

    刘继业本想说什么,只是一抬头看到自家父亲眼中流露出的意味深长的眼神,最后只能重重地点头。

    刘寿昌能够维持刘家家业几十年,在进军实业后也操办的有声有色。同时,他也全力支持着长子的决定,向三联集团等项目上提供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这样的一个人,虽然年岁已大,虽然已逐步无法适应这个新时代,但是他的脑筋依然是无比活跃和清晰的,也自然能够隐隐约约之间感受到长子似乎有着某种盘算。

    刘继业不说,刘寿昌也很默契地没有问,因为他对自己这个三十岁不到就已经担任正二品军职的长子有着绝对的信心。可是在刘氏基业面前,为了不辱先人,他还是要最后提醒长子一句。

    “尽博一切、赌上一切,这是赤贫者和赌棍所为。哪怕侥幸成功一次,最终也只能败光一切……我刘家兴盛百年,不需要再博什么了。能维持住就是最好了!所以,业儿,万万要求稳不求博啊!”

    刘继业听后,在心中叹了口气。自己所知晓的事情,自己所了解的未来大势,这些压在心中八年的东西只能藏在心底,谁也不能告诉。在刘寿昌看来未来扑朔迷离,看不清大势。袁世凯、黄兴、孙文这些人勉强能够摸到未来的影子,但只有自己才能撩开未来的面纱,真正掌握大势走向。

    自从自己穿越后,历史已被逐渐改变,但是那根红线,那条引导着历史走向的大势,却依然还在那里,不以人类意志为影响地流动着。

    什么是大势?大势就是无数偶然最终结合的必然。

    穿越八年来,许多细节,这些偶然的因素会因种种原因而改变。有些是因为刘继业的参与使之发生变动,但更多的是这些偶然因素本身因为其偶然性而自我发生变化:日俄战争的最终结果、五大臣出洋的过程、江苏新军的编练、立宪运动的施行、慈禧与光绪去世的时间、袁世凯和端方等人的人生历经,都与原本的历史发生了偏差。

    就像人不可能再次踏入同样的河流那样,历史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百分之一百的重复自己。但是历史大势,所有偶然因素所堆积的最终那个结果,在被严重影响之前,是不会变的。

    比如,慈禧太后或许会在1908年春天感上风寒、或许会在1909年去世,她的去世时间含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无论慈禧太后何时去世,在历史大势的左右下,她都会在临死之前确保光绪皇帝与她共赴黄泉,因为戊戌政变的原因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光绪再次登上政治舞台。

    于是慈禧的死亡带有偶然性,而光绪之死则带有必然性,是历史大势的结果。

    刘继业在这一已经被改变的时空中,或许无法完全知晓偶然性的爆发,但他却能够通过掌握历史大势而知晓世界最终会往哪个方向移动。

    他或许无法确定推翻满清的革命最终在何处爆发、何时爆发、如何爆发,但他却知道在历史大势下,这场革命必然爆发!

    他或许无法确定席卷欧洲的那场大战何处爆发、何时爆发、如何爆发,但他却知道在历史大势下,这场战争必然爆发!

    在堆积的偶然性的变化尚未多到能够影响大势之前,刘继业就能够看破未来的迷雾,知道未来的大体走向。

    在大势被逐渐改变前对其的掌握,这就是刘继业现在所具备的最大优势,也是他无法听从自家父亲嘱咐的原因。

    刘继业知道,即将到来的风暴将腐朽的满清朝廷,与两千年的帝制一同摧垮。同样刘继业也知道,在新旧交际之间,在新的秩序被建立起来之前,中国将经历长时间的混乱。其表象是军阀混战,而其内在则是思想上的混乱、制度上的混乱、政治上的混乱,是人对旧有的、熟悉的秩序被摧毁而新的秩序却尚未竖立之前的天然不适应。

    知道这些,刘继业所需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提前布局,减少混乱的时间,最终改变大势的走向。

    因为在原本时空里的中国,大势对中国实在是过于残酷了。

    “父亲放心,我一定会三思而后行。”刘继业并不打算将心中的思虑告诉包括父亲在内的任何人,这个秘密只有一个人深藏心底。

    刘寿昌不知道儿子所思所想,看到其态度诚恳,放心地点了点头。

第269章 把握() 
第二百七十章把握

    刘寿昌毕竟感冒在身,与刘继业聊了一会儿后就回房间休息了。

    刘继业此次来到江宁自然不是单单为了与父亲见一面,而是公务在身。因此他与管家说好了晚饭会回家吃后,便离开刘府前往江苏陆军小学去了。

    三个多月前,他将包括张栋在内的二十余名文学社骨干退役,然后塞入了江苏的各个学堂中担任教习,为了布局未来。

    当前文学社社员已遍布第十七协和第二十三混成协,军队内的几乎所有进步青年都已加入社中,社员达到了近千人!在军队内已接近饱和的时候,刘继业为了应对革命爆发后无论是扩军还是掌握地方政权所造成的人才紧缺问题,都必须提前布置。

    况且,现在文学社虽然遍及江苏泰半新军部队,表面看上去无比兴盛,但是刘继业却深知自己的严重短板就是……

    麾下社员完全集中在军队中,对社会的其他方面几乎是空白。

    若是刘继业单纯只想做一方军阀,那么将全部基业置于军中问题不是太大。然而刘继业的志向却不在此,军队只是实现其目的工具之一。若想改造社会,改变历史大势,实现工业化,那么文学社的触角就必须伸向方方面面。

    教育、商业、思想界、宣传、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基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有这样,刘继业才能最大地动员国家分散的力量,才能整合其能够改变未来大势的实力。

    而这些方面的人才,一部分需要靠宣传拉入,但是更为可靠的,却是自己进行培养。

    所以刘继业才会想方设法,最终将二十三名政治思想合格,各方考察都不错的文学社社员送入江苏陆军小学、江苏陆军中学、江苏陆军速成学堂担任教习。此外由于这几年来强身健体的军国民教育在中国盛行,新式学堂都开办了军操和体育课,因此也有几个社员进入了两江师范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担任军操教官或者体育教习。在课间课余宣传国家主义思想,秘密散布宣传册子。

    刘继业与张孝准等文学社高层一致认为,在军队的根基得到稳固之时,而且革命将临,是时候扩展到其他领域了。

    ########################################

    晚上在家中用了晚饭,饭桌上刘继业的二母,谢氏借着机会提起了她的儿子,也是刘继业的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