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1902-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声眉毛一挑,怀疑地说道:“外人瓜分之风险,余也认同……但是日本乃中国之生死大敌,此等观点文鹿由何而来?文鹿可知广州光复后曾有多少日本友人前来援助?甚至亲身参与?我们革命党人与日本政界和民间都有极为融洽之关系,两国又是一衣带水,同为黄种人,怎么说成为盟友也比成为敌人更为可能。”
刘继业听后表情严肃起来,身子微微前倾,一只手放在桌子上:“国家与国家之争斗,不以个人意志所左右,一切皆为利益尔。日本所以拉拢中国、所以要善待我革命党人,非是为了所谓中日友谊……或许在百姓间,有此等良善人,如宫崎滔天等。但日人之政客都是经幕末血光脱颖而出者,绝无有半点天真想法,其一切行为准则都是利益衡量考虑的结果。”
赵声早已过了热血青年的年纪,听着刘继业说着有些刺耳的话语并不出声反驳,只是表情有点阴沉。
“如犬养毅之日人政客所以要拉拢中国,是因为当时拉拢中国最符合其利益罢了。因日本尚且弱小,面对西方列强之压力需要有一外援。然而随着日俄战争后,日本已摆脱了外国列强之直接威胁……一旦中国陷入长期内乱中,日人怎可能不借助其地理优势,率先瓜分?扩大关东州?日本陆军一直就叫嚣吞并满蒙!”
“所以文鹿的意思是?”
“中国现在一方面要维持先进和良善之政府,保持革命之热血,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工业、增强国力;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务必需要我们小心衡量把握。一旦任何一处使力过度,都有可能打乱平衡,使中国重陷内乱之中。”
赵声轻笑了一下:“袁世凯有魄力、有能力,余与克强和逸仙都认为当前由他担任这个大总统最为合适……然而余三人也都相信最终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只有我们革命党人!不过宋钝初却过于沉迷于政党政治,与逸仙观点多有冲突。”
“两手准备是对的;为了未来国家大事计,我们应当一方面在国会与袁世凯斗争,一方面却时刻准备着武装。”刘继业在言辞中,不经意间已将自己摆在了与赵声同样的立场上。
果不其然,赵声点头赞同道:“确是如此,多方准备才能稳妥。”
“若北京生变,伯先兄在中央,冷遹在湖北、焦达峰在湖南、克强在广东、我在江苏和安徽,同时响应必能成事!”
身为同盟会如今顶层领袖之一,又亲自指挥了湖北的一系列战役,赵声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他深知同盟会需要拉拢作为第三方势力的刘继业的必要性,在此刻刘继业已表露出了明显善意后,他也就顺水推舟地‘一笑泯恩仇’了。
当天晚上,刘继业与赵声就在北京的胡同内喝起了酒。
不管白天有多少政治算盘、两人之间曾有多少隔阂,三杯白酒下肚后,这一切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
“文鹿啊!当初你我在镇江相见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啊!!”
赵声将酒瓶随手扔到包厢的墙角,眼中出现了怀念的情感。
一晃,十年过去了。
“不是镇江,是江阴江苏学政署举办的留日官费生考试。”刘继业笑着纠正。
“然也!余、你、还有右立。”
提及王东,两人忽然又沉默了。
加入光复会的王东,于辛亥革命后随李燮和前往浙江闹革命,并一度在浙江光复前期担任了军政府职务。
然而随后在陈其美暗杀了陶成章并伙同蒋尊簋发动兵变后,李燮和与大量光复会党人被迫下野。王东也离开了职务,转入地下,并由此对同盟会的态度极为仇视,甚至因此,也断了与同盟会高层的赵声的书信往来。
人,无论什么样的身份地位,终归都有着太多的无奈事了。
第353章 会袁(上)()
第三百五十五章会袁(上)
“文鹿,想劳驾请动你来北京,可是费了我一番功夫啊!”袁世凯脸上带着令人摸不透的笑容,在中南海的总统府内接见了北上‘叙职’的江苏都督刘继业。
中南海就在紫禁城西侧,鳌玉桥以南,其前身为西苑,因中海和南海两座湖池而得名。在前清时,中南海一直是清帝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主要景物有紫光阁、勤政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和静谷等。
其中光绪皇帝就曾隐居瀛台,并最终于此撒手人间。
清帝退位后,由于紫禁城被作为优待条款的一部分而暂时留给了退位清室,袁世凯必须在北京城内找到一座可以容纳其办公同时又不丢脸面的地方。选来选去,紧邻紫禁城的中南海就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前清皇室的宫宇住宅被临时改造成办公场所。待广州临时政府正式转移到北京时,中南海便成了最新的临时总统府存在。
袁世凯迎接刘继业所在的菊香书屋在袁世凯正式办公地点颐年堂之东,在瀛台之北丰泽园内,康熙年间建造,曾为养蚕之处。雍正年间皇帝在举行亲耕礼之前在此演礼。
从菊香书屋的一扇扇窗户望去,穿过景色秀美、花草盛开的丰泽园往西,有荷风蕙露亭、崇雅殿、静憩轩、怀远斋和纯一斋,荷风蕙露亭北为静谷,为一座幽静的小园林。静谷再北为春耦斋,整个园子都为南海所包围,风景如画般美不胜收。
身处美景之中,刘继业仿佛没有听到袁世凯意有所指的话语,洒然一笑道:“江苏军政事务繁忙,况且民国初立、百废待兴,大总统日理万机,为国操劳……”
“哈哈哈!”袁世凯手指向刘继业,捧腹而笑,复又挥手道:“罢了罢了,不与文鹿你逞口舌之快!”
“津浦铁路一仗,可是把段芝泉打得灰头土脸啊!”
“若属下不在津浦铁路上狠狠做出样子来,威胁中央,清帝如何能如此轻易地退位?大总统如何能够快速说服朝野和谈?”刘继业淡淡一笑。
袁世凯眼珠子一转,嘴角向上扯动:“如此说来,我还得感谢文鹿咯?”
“都是为了国家的好。”
刘继业软硬的话语都适当的点到了,巧妙地化解了袁世凯开场的‘下马威’。方才袁世凯开场的试探下,无论刘继业是强硬顶撞还是服软抱歉,在后面的谈话中都将为袁世凯所制,被人牵着鼻子走。
只有不卑不亢的态度,最终才能让两人在谈判桌上平等地坐下来。
这一点袁世凯也明白,只是对刘继业与自己从上下从属关系变成平等合作关系而有些不习惯……甚至不舒服。
不过老谋深算如袁世凯,只要刘继业对其还有重要作用,他也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影响政治判断。同样,若刘继业无利用价值了,袁世凯也不会因为两人的‘私谊’做出什么照顾或是让步。
“听闻文鹿前些天与黄克强和孙逸仙见过面,不知道谈了些什么啊?”
“黄克强与孙逸仙都在我面前大加赞扬大总统……”刘继业顿了顿,看到袁世凯脸上露出了轻微不屑的表情,转而一笑道:“然而,尽管二人多次提出当前中华民国唯有大总统一人可行、黄克强还称大总统为中华四十年之英雄人物,但以我所察,此二人对大总统还是有很深的戒心。”
“黄克强还不错,就是孙逸仙满嘴放大炮,听得老子都烦了。”袁世凯不经意间爆出一句粗口,随即喝了口茶水,有些愤然道:“国事如麻,他们同盟会的议员却在国会毫不体谅国事之艰苦,总是要挑出乱子来,恨不得我这个北京民国政府明天就垮台了才遂他们心愿!表面上支持我、赞成我,暗地下却指示同党使绊子,真是说一套做一套啊!”
随口抱怨了两句,袁世凯最近在国会中被同盟会议员打着‘临时约法’的名义各种骚扰、各种阻挠给弄得非常火大,却又一时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最近心情一直不是很好。
再加上他的老朋友、老下属、被袁世凯寄予厚望的唐绍仪在组成内阁后出人意料地不配合,在好几次国事决策上并不给袁世凯这位恩主和老朋友面子,让袁世凯颇为狼狈甚至下不来台。
无论袁世凯在清廷官僚中再怎么新派、再怎么鼓吹立宪,周围又有杨度这般谋才无数,但他终归是个旧式人物。
将旧官场的权术玩得炉火纯青的袁世凯当个一省都督称职、当内阁总理大臣也不差,甚至有时候自认为若是当上皇帝了也能非常胜任。然而此等旧式人物在成为民国大总统,周边有那么个烦人的国会和不听使唤的内阁总理时,他却完全不适应了。
袁世凯不但没了在清末官场上游刃有余的处置,甚至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唐绍仪如果真逼急了,他袁世凯还能够直接撕破脸皮解散了了事。但是国会呢?总不能真解散国会吧?
哪怕袁世凯一直是如此希望做此等快意事情,他的理智却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是南方必然掀起反旗,全国舆论也将与自己不利,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当中。
因此,袁世凯当前最关注的还是如何解决国会不配合的问题。
在这点上刘继业的作用还是有的。
“张季直与我聊过了,你们那个什么统一党很不错,我也会努力促成梁任甫等良善之人与合作之……如果能够在接下来的国会大选中压过南方同盟会,则国事将大有可为啊!”
袁世凯换上了一幅和善的笑脸,仿佛他与刘继业之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刘继业颌首,表情认真:“属下也曾与赵伯先说过,当今中国之首要问题、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统一!只有南北真正统一了,国家不再内耗了,才有余地去讨论其他东西。因此,什么民生主义都需要为统一这一高尚目标让道。也因此我与季直公成立之政党取名统一党。”
“文鹿忠心国事,我是最为了解的。”袁世凯见其表明了态度,心情顿时开朗了一些。
在当前同盟会与袁世凯的角逐中,无论是从实际实力还是国会选举看,掌握东南的刘继业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果说天下势力总分为百,袁世凯占四十、同盟会占二十五的话,那么其余如阎锡山、蔡锷、许崇智等地方督抚各自不过占三五之数,而刘继业掌握二省之地和五万余大军,则可独占十五。
单独而言袁世凯不惧怕任何势力,但是万一各方联合起来,他就难以招架了。
因此分化拉拢成了袁世凯首先要做的事情;在这方面,他可谓炉火纯青手段老道。
也就在一个月前,山西都督阎锡山忽然宣布在晋南成立一个所谓的‘晋南军分府’,掌控晋南十余县。将原山西军政总长也是反袁先锋吴禄贞给踢到了这个位置、调离了山西政治核心后,阎锡山随即就任命了自己的心腹出任军政总长的职务,并欢迎北京中央政府派出民政长入晋。
很明显,反袁的晋燕联军中,阎锡山与吴禄贞发生了较严重的权力斗争;在3月时北洋军曾一度攻至太原城下,阎锡山被迫与北洋军议和并因此促使他与吴禄贞的矛盾激烈化。
此后在北洋军坐镇娘子关的情况下,吴禄贞与阎锡山进行了一系列暗地里的交锋。最终袁世凯向更能够接受的阎锡山伸出了橄榄枝,使得阎锡山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