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时代1902-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前忍气吞声。他快速跑上楼梯,用日语大声道:“如此无礼,这就是‘貴様’的态度吗?”

    日本教习停下了脚步,重新打量眼前之人,认出了对方身上的军服,神色骤然变了数变。

    “……赵教习在三楼左侧第四间。”虽然拉不下脸来道歉,但是日本教习的态度顿时谦卑了不少。

    既然服软,也就没有必要再纠缠了。刘继业三步并作两步,几下便来到了三楼,果然在左侧找到了写着‘教习室’的房间。清末时新式学校不光学生大部分要住校,就连老师等教职人员也是如此。赵声当初在江宁江南陆师学堂读书时便是住在学校中,自然在江宁没有房产。此刻在教学楼里有一间住所,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来到门前,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一阵谈话的声音。

    推开门,室内坐着的两名青年同时望过来;其中年长些许,留着一把胡子的人颇为陌生,另外一人却顿露惊喜之色,一下从椅子上跳起来,大笑道:“文鹿!”

    “伯先兄!”

    二年未见的结拜兄弟互相紧紧拥抱,赵声打量了刘继业一番,啧啧有声道:“许久未见,没想到文鹿又高不少!”

    二十岁的刘继业身高在一米八三,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已经几乎是巨人的身高。相比之下,一米七五的赵声虽然个子也不矮,甚至也算出类拔萃的类型,但是站在刘继业面前还是明显矮了一头。

    自从赵声1903年离开日本返回中国后,虽然距离遥远,但两人偶尔也有书信往来,因此赵声大致知道刘继业身上发生的事情。此刻相见,虽然难免有些陌生感,但是也不至于全然不知对方状况。

    赵声用力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再次赞道:“也比当初更壮实了,看来日俄战争还是给你许多磨练啊!”说完,回过头来,手指向身旁大胡子,介绍道:“这位是余的好友,柏文蔚字烈武,当初还在陆师学堂时,便已是志同道合之人了……”

    刘继业与柏文蔚互相友善地打过招呼,赵声在旁准便也将刘继业介绍了一番。

    一阵久仰大名等客套话后,刘继业看到屋内打包好的东西,笑问道:“小弟才回江宁便想着来此处找兄一聚,在门口听说大哥你已准备好了辞呈,若不是来的巧、差点就错过了!”

    此言一出,赵声脸上依然还是笑眯眯的样子,在旁的柏文蔚却脸色不悦,恨恨道:“还不是有奸人散步谣言,迫使伯先离职……”

    赵声笑着对柏文蔚道:“文鹿也是我等之‘同道中人’,都是有志之士,烈武不必藏着掖着。”说完,看向刘继业道:“为兄处事你也知道,自然不会有真把柄被人拿住……”

    原来赵声自1903年夏天回国后,便一直在三江师范学堂担任军事教习,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接触暗中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培植革命力量。除了在学校内私下宣传一些激进的思想外,还在家乡镇江创办‘阅读书社’、‘体育会’等组织,亲自授课灌输爱国和革命思想,以及教授军事技术知识和锻炼身体。通过这些活动,赵声得以在两年时间里初步建立起一批忠实的伙伴,包括他的两个弟弟赵念伯河赵光。然而树大招风,不好的流言最终还是传到了校方耳中,此外赵声也觉得继续干军事教习一职没有太大发展,不如辞职了之,正好乘此机会躲过是非。

    而柏文蔚本来是在安徽公学任教员,也是如赵声一般在学校内发展革命势力。二人早就相识,互相虽然年纪相差很大,但是一直关系紧密。此次柏文蔚来江宁,本来是想与赵声商讨联合行动事项,却没想到对方已经辞职了。

    在被问及辞职后的去向时,赵声笑问道:“文鹿可还记得湖南郭人漳吗?”

    刘继业想了想,脑海中浮现一个人的摸样:“可是当初东京时与钮君与秦君时常共处的郭葆生?”

    赵声点头道:“没错,就是此人!他本来因为家中父亲是满清大吏,所以得以荫补山西道台,但是最近却弄通了关系,准备到广西去担任巡防营统领。你也知道此人当初在东京时便是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对军事一窍不通,不过是贪图军队内升职快罢了……不过正是因为他不通军事,才要请余去广西任职,协助他整练军队……说来,余与之相熟,还是因为被文鹿你介绍入青年会啊!”

    “伯先兄准备去广西咯?”

    “没错……不过余要三天后才出发,咱们兄弟还是能找到时间聚的!不过可惜右立身在上海,不得相聚了。”

    说到许久未见,依然还在监狱里待着的王东,刘继业也是有些想念,不过还是开解道:“右立在上海租界已是创下了硕大的名号,与章士钊、章炳麟一般都是满清悬赏缉拿的要犯……等后年他刑满释放之日,我们到了上海再去找他相聚罢。只是可惜蔚丹病逝于狱中,未能等到释放之日……”

    “也只能如此了。”赵声叹了口气,转而问道:“说了这么多余的事情,也不知文鹿你如何了?”

    于是刘继业再次重复了一遍自己的经历,最后总结道:“也亏得日俄战争中挣下的些许薄名,被如今江宁新军第九镇的统制徐绍桢所看中,我方才刚从统制衙门出来,已被任命为第三十四标标统、正参领军衔,不日即将上任了。”

    “哦?那可得恭喜了!一标统领,手下二千余人马,足以以此谋定大事了!”赵声与柏文蔚都是发自内心地为刘继业感到高兴;除了私人关系之外,更主要的则是又多了一名革命同志潜伏清廷高层。一旦需要起事,二千多新军也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呢!

    一边谦虚着,刘继业心中想起自己刚刚与徐绍桢交谈的感觉,心中一动,嘴上说道:“我突然有个想法,可供伯先兄考虑……相比起广西,伯先兄可否考虑在江宁任职呢?依我看来,如今的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不失为一新派人物,很是赏识我等新式人才。此外,徐绍桢心仪征兵制,准备以第九镇领全国之先在江苏推行征兵。我听衙门里的人说,已经内定下来,征兵多者,便能以功获据高位!如此正好方便我等本地有号召力之大户!兄若是留在江宁,一来靠近家乡不像任职广西那般容易遭本地人欺辱,二来有开明新派的上司能减少不少束缚,三来嘛,你我兄弟二人同在第九镇运动,可以齐心协力、互助互信,岂不远胜兄于他乡单打独斗?当前第九镇急缺新式军官人才,以兄之大才,必能有一番作为!”

    一番话说的赵声顿然心动,他细细琢磨一番,心想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去处。

    刘继业则继续趁热打铁道:“你我兄弟二人当初在东京齐约回国后投身新军共举大事,如今正是大好机会!若兄能在江宁入新军就任高位,则兄便可将这两年来于江苏所发展之革命同志一同安插军中;如此则有如烈武兄一般众多同志同舟共济,方能成大事!况且,相比偏据一偶的广西,地处江南政治经济中心的江宁更是革命之最佳目标!况且此处乃朱明前朝故都所在,于我有志排满复汉之汉人更有光复之重要意义。”

    言及至此,柏文蔚都已被说动,在旁劝道:“文鹿所言甚有道理,在宁任职可完全利用我等之革命人脉,伯先不可错过啊!”

    赵声听后重重点头,他不再犹豫,一拳锤在手掌心上,大声道:“好!如此,且让余在江宁试上一试罢!”

第107章 参军入伍(一)() 
第一百七章参军入伍(一)

    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曾经历数个重大变化,由秦汉、隋唐之‘出将入相’,‘非军功不得封侯’等国家重视军功,社会看重军人的态度,从宋朝开始逐渐演变为宋明清三朝的重文轻武、文官视武人如仆役。清代,军人地位虽然比明朝时要好上不少,但同级别的武官依然要比文官矮一头,总掌兵权的依然是各地文官出身的巡抚和总督。

    然而,到清末的时候,首先是太平天国之乱使得清廷被迫重视汉臣及武将,其后在对外战争中无数次惨败、遭受无数外辱后,清廷上下乃至中国有识之士都已认识到不振兴武备不足以卫国。自庚子国难后清廷便开始重视军事建设,除了派遣军事留学生出洋学习、大肆购置新式军械装备、在中国各新式学堂中增添军事训练课程外,清廷也决定大幅提升武人的地位和待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正参领的地位被拔高到相当于文官正三品;这在宋、明两代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虽然国家开始重视军人,但是民间受近千年的习俗影响,依然坚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道理。虽然有不少开明人士、新式青年决心投身军旅,但大部分百姓乃至读书人对此依然表现冷淡。毕竟是由来已久的观念,想要在一朝一夕间改变自然很困难。

    然而清廷在1904年的一个举动在不经意间完全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军人的态度,乃至中国的尚武文化。

    那就是废除科举。

    废除科举之声在清廷内部由来已久,早在1901年秋时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便曾会奏改革文科及罢废武科;并提倡兴办西学学校,以在十年内三科渐次取缔科举。于是在同年8月29日,清廷下诏自1902年开始,按张之洞于之建议改革文科及罢废武科。文科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及五经义一篇,且不准用八股文,亦不可以书法定高下。

    次年3月13日,袁世凯及张之洞再上奏请递减科举名额,以免阻碍学校发展,1904年1月13日,朝廷颁布按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以回应张之洞及袁世凯的建议。最终,在1905年9月6日,就在刘继业回国的当天,日俄战争结果促使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及湖南巡抚端方六人上奏废科举,朝廷从议,断然放弃之前准备的‘十年三科’驻步取缔方法,而是一刀切下,一举废除了实行千余年的科举制度。

    如此重大变革发生突然,让无数寒窗苦读数载的士子惊愕不已。虽然科举改革自从推行新政以来就一直被提及,但是不少士人还是深信朝廷不会断然割弃施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再不济,不是还有三科嘛……谁曾想到朝廷会出尔反尔,如此不讲诚信!?

    向上的道路已断,原本大多数人读书便是为了将来好升官发财;如今官升不上了,财也没了,断了科举等于断了全天下百万读书人的路。

    早早入了新式学堂的学子暗中高兴,开明士绅弹冠而贺,也有不少士子心中咒骂朝廷,咒骂袁世凯、张之洞等庸臣误国。不过嘴上再如何讨便宜,也只能放下身段开始考虑其他出路了。

    此时此刻,原本被视作下等的武人职业,经过待遇的提升、国家的重视、报纸的宣传,已明显成为新的终南捷径;君不见无数年轻军人仅在东瀛学习了一年多,回国后便一个两个坐上管带、标统的职位,顿时从一身白衣成了三品、四品大员了!

    如此情况,怎能不让断了生计的读书人心动?

    由清廷罢科举开始,清末的读书人开始大量涌入新军的队列中,正好满足了清廷编练新军要求士卒都会识字、军官都会文章的要求。当然,从理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