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备胎-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醋虐伞R虼耸茄钜恰⒔⒎训t等人假传丞相遗命,是假的。那么这个有没有可能呢?还是有可能的,因为说实在的,这个三国史啊,真是非常难研究。我们前面讲过了,光是马谡一个下场,同一个人陈寿,同一本书三国志,三种说法,你说哪个是真的?这种时候,权力交替的时候,新接权的人他完全可以做手脚。而且三国你知道,蜀国是没有史官的,就没有国家档案馆的。那你不能像研究现代史一样,国家档案馆,七十年后解密,你把当时的秘密文件拿来看一下,真相大白了,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假传丞相遗命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赞成三国演义的说法说诸葛亮下这道命令是料定魏延要谋反,你这是冤枉了魏延;赞成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承认诸葛亮下了这道命令,我们又得批判诸葛亮;如果赞成吕思勉先生、陈迩冬先生的说法说魏延传的说法不是历史真相,我们要否定陈寿。请大家想想该怎么办呢?难道就没有可以讲得通的、谁也不冤枉的第四种说法吗?关于第四种说法,请看下集——以攻为守。
第三百八十六章 苏晨上场()
余雁的一首歌,演唱的十分深情。
而且对于所演唱的这首歌,更是有着独特的理解。
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灵感和想法,进行了略微的改变。
再经她饱含深情的演唱。
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自然是十分的惊世骇俗。
引得了在场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而且四位导师也可以说是不住的点头称赞。
对她也是有着很高的评价。
尤其是她的导师齐勤,更是微笑着双手抱臂,眼中所透露出的欣赏意味,又更加的浓郁了一分。
最后全场一千人,他竟然是获得了952人的认可票。
可谓是惊艳全场。
而紧接着,苏晨来不及多想什么,他也要准备上场了。
。
在上一集中讲到,魏延谋反一案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会谋反;一种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诸葛亮就是亮逼反魏延;第三种说法就是杨仪等人假传巫相遗命。然而这些说法,要么是言,不足为信,要么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魏延一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把视线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在诸葛亮遗命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易中天: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这个榻前会议,为什么要做出那样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决定?
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能当历史来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他们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口谕嘛,又没有录音。又没有录像,又没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还是猜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陈寿记录在案的事不能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
而且这个事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马,当中五千精兵。还有五千人干什么呢?运粮食。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长安。长安是谁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这夏侯楙是个公子哥儿啊。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长安,丞相自己呢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我们两军会合,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诸葛亮不听,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这个就叫做“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两派意见。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一个计谋,奇袭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长安、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这个事儿不就弄成了呜?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了。
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军事我不懂,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错了,而我觉得呢,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账。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他为什么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动机、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师表有回答。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给刘禅上了一道出师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师表里面诸葛亮就锁定了北伐的目标,是十六个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这些奸凶除掉,把大汉王朝恢复起来,让我们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阳去当皇帝,这是北伐的目标。
那么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实现了呜?没有。那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国,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接管了蜀汉的政权,这个时候,曹魏那边是一片欣喜,因为他们始终是把刘备当作头号敌人的。诸葛亮它觉得还可以打打主意。于是曹魏那边许多人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诸葛亮设有给他们回信。但是写了一篇文章叫正议,大义凛然地回答了这些劝降的人。在这篇文童里面。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据正道而临有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蜀汉手上掌握着正义,而你们曹魏是有罪的。据正道而临有罪是战无不胜的,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那么这个话呢,我们也要分析,我们要问一问,曹魏有罪呜?没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统一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天下统一,人民才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才会安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清况下,谁能够平定天下,谁能够使天下重归统一。谁就是对的。那么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鼎立,这三家你从正面上说。它们都是想恢复天下统一的,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魏蜀吴都是正道;从反面说,它们都想独霸天下,都不让人家来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它们都有问题。所以魏蜀吴三家不存在谁正道、谁有罪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我们要问,蜀汉就是正道呜?你说你面对曹魏“据正道而临有罪”,你面对刘表、刘璋的时候。请问刘表、刘璋有罪呜?刘表、刘璋没罪,你为什么把人家的地盘夺了?你夺了刘表、刘璋的地盘。你夺了荆州、夺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呜?
所以胡三喜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了一个观点,说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胆小怕事。那是不对的,诸葛亮不胆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马懿辈不可轻也。就是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就被你消灭的。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第二点,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军队都出不去,所以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为他在荆州他是变成了三明治,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夹着他,他发展空间很小,他的发展只能往西走,只能去取益州。这是没有选择的,不能说他选错了。但是他进了益州又丢了荆州以后,他就等于既进了保险箱又进了死胡同。崇山竣岭把他围起来了。这个时候关起门来过日子奔小康,那是可以的,冲出门去图天下那是不可以的。所以田余庆先生说了十六个字,叫做“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你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设,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么事都没做成。这个事情它不是谁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不是人力所为,用现在的话说,非人力抗拒之原因。所以蜀汉政权命中注定偏霸。“偏霸”这两个字是田余庆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精准,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称霸,是偏霸,偏一隅而霸。在这个问题上,温庭筠的诗是说的很准的,叫做“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三个原因,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的很清楚,也是十六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能力的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非常准确,有什么好争议的呢?之所以有人争议,是有这么一个证据,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病逝退兵以后,司马懿打过来,过来以后巡视了诸葛亮留下的军营,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认定诸葛亮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天下奇才;他不知道,司马懿这个时候肯定的恰恰是他的治军。就是说诸葛亮治国是一流的,治军也是没有问题的,会治军不等于会用兵,对于他的用兵司马懿另有评价。这个评价在哪里呢?在晋书?宣帝传。原文是这样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权变就是随机应变,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是权变的权。就是他不能随机应变,他只能规规矩矩地打正规战,而一旦战场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