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备胎-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昭,孙权肯定是不希望张昭太重要的,为什么呢?张昭非同一般,前期那些老臣周瑜、鲁肃、吕蒙这些人在孙权设丞相职务之前已经去世了,那么老一代的、老一辈的就是张昭,而张昭又是什么呢?托孤之臣,而且孙策是说了这样话的“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当然这个话是孙策的非常之托,张昭也不会动不动就会把这个话拿出来的,总归不爽的或者不自在吧,万一拿出来呢,万一他作为丞相提出的建议和吴王的决策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就是相权和皇权冲突的时候,他把这打牌打出来怎么办?
那时候听谁的,而且事实上张昭也以托孤之事自重,张昭退居二线以后基本上就是不来上班了,后来遇到一点事情孙权就去找他,到他家里去看他,张昭本来是跪坐在席位上。一看孙权来了,张昭马上避席,避席我们讲过了汉代风云人物。避席来表示尊敬,孙权马上跪坐。伸直腰子坐下来,坐定以后张昭就说了:说想当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孙策和吴夫人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这句话很重,就是当年孙策和吴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交给你,可是把你交给老臣我的,讲清楚了这个帐,谁归谁管。可惜老臣这个人不知趣嘛,不会说话嘛,不会讨人喜欢嘛,所以受冷遇嘛,老臣以为这一辈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没想到陛下还来看老臣,看归看,老臣这个人这个性子是不会改的,老臣之所以这样做就因为太后和桓王托付了老臣,所老臣想什么就说什么。要老臣琢磨着别人的心思说人家喜欢听的话老臣做不到。
太后的遗言言犹在耳啊!太后嘱咐臣的那些话是什么时候说的,是太后临终之前把臣叫到她的床跟前说的啊,然后泪流满面。涕泪纵横,孙权把刀一扔也哭了,君臣二人抱头痛哭,但是孙权哭归哭,做归做,哭完散了会以后他还是把人派到辽东去了,张昭一气之下再不上朝,而且事实证明孙权是错了,孙权派过去的使节到了辽东就被公孙渊给杀了。张昭再不上朝,孙权说好啊。你不上朝,来人啊。用土把张昭的门给我垒起来,把他家门封起来,张昭说你会封门我不会封吗?我在家里面挖土封,他在里面也砌个墙把门封起来,孙权也拿他没办法,孙权只好借一次外出的机会去看他,在外面喊,里面没有搭理,孙权一怒之下说放火,就放火,放火以后张昭在里面说把门给我关得更紧一点,把他有门都关起来让他烧,孙权也没有办法说灭火灭火灭火,灭火灭完了没办法,孙权只好站在他家门口站着,罚站嘛,这个时候张昭的儿子也知道这个事不能再这样闹下去,人家毕竟是皇上,于是把张昭从床上弄起来拿个担架抬着抬出去,然后跟孙权一起进宫,孙权还做检讨,深刻检讨,你想张昭这个时候已经半退休状态,退居二线啊,还这么硬这么厉害,他当了丞相还得了。所以孙权不希望张昭太重,孙权也不希望他的丞相太重,他看看他的几任丞相,第一任孙邵我已经说了连个传都没有的,估计是个阿弥陀佛的。第二任顾雍呢也很会做人,顾雍做丞相他有几个原则:第一,他从不主动说话,孙权问他他才说。
第二,他从不背后说话,当面跟孙权说。第三他不从象张昭那样慷慨陈词,说个没完,他往往就是一两句话。比方说有一次开会的时候张昭又起来慷慨陈词了,说现在这个刑法也太繁了,赋税也太重了,民不聊生了,我们要改啊,什么什么如何发了一通,孙权不说话,等张昭说完了以后,孙权回过头来说丞相的意见呢?顾雍只有一句话臣听说的和张公说的一样,没了,所以顾雍是把丞相当顾问来做的,这就摸准了孙权设相的形式,孙权要的就是一个顾问型的丞相,而不是一个总理型的丞相,他的要求是什么呢?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有事做顾问,没事做象征,所以顾雍做对了,一做19年,76岁去世,寿终正寝,善终。
画外音:根据前面易中天先生的讲述,孙权任用孙邵和顾雍,不用张昭是因为孙权对丞相之位有自己的设想,他要的是一个顾问型的丞相,而不是一个总理型的,因此张昭的受冷落我们就好理解了,而在孙权的第二任丞相顾雍去世之后,孙权启用了大名鼎鼎的陆逊担任丞相,陆逊是东吴后期升起的一颗新星,其才能与周瑜不相上下,但奇怪的是,陆逊仅仅担任丞相一年就被逼而死,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孙权的丞相之位就只能是一个无用的摆设吗?
陆逊担任吴国的第三任丞相是大有文章,陆家和孙家是有仇的,有国恨家仇,吕蒙担任上游统帅的时候不是先生病后去世吗?孙权两次问他继任人,吕蒙说陆逊。
而孙权呢对陆逊也是寄予厚望的,陆逊接任以后,孙权和陆逊有过一次谈话,这个谈话记载在哪里呢?记载在三国志的吕蒙传,不在陆逊传,在这个谈话中呢孙权一一评点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的功过得失,这绝对不是闲聊天,这是有用意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孙权对周瑜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到什么了呢?说到周瑜是“邈焉难断,君今继之”说这周瑜这个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了不起到不可能有人继承他的,不过将军你今天继承他了,这是什么,这是把陆逊看做第二个周瑜啊,这是寄予厚望的,那么陆逊也不负厚望,确实,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在顾雍去世以后,陆逊就接替顾雍成为吴国的第三任丞相。陆逊这个江东名士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将相都当了,这也是陆逊一生的顶峰,但是陆逊担任丞相不久大概一年,就被孙权逼死。前面我们讲过孙权的第二任太子孙和和他的第四个儿子孙霸争夺太子的地位,这个叫做南鲁党争,南就是南宫,南方的南,南宫指的就是太子。
鲁就是鲁王,就是孙霸,这个时候朝廷当中的人一分为二,叫做举国中分,就是整个国家分两派,两大派,一派拥护太子,一派拥护鲁王,陆逊是拥护太子的,陆逊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孙权写信保太子,而且要求和孙权见面谈一次,孙权不听,不谈,还不断地派人到陆逊那里去责备陆逊,与此同时,陆逊的几个外甥因为拥护太子被撤职流放,就是陆逊周围的人流放的流放,被杀的被杀,陆逊不断接到孙权的责备,于是陆逊非常忧郁,非常的气愤,最后活活气死,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陆逊之死就死于南鲁党争,就是太子党和鲁王党的斗争,但是奇怪的是,陆逊死了以后,太子党的二号人物诸葛恪接替了陆逊,升官了,鲁王党的一号人物、二号人物、三号人物与都升官了,那就说明陆逊之死绝不简单是一个南鲁党争的问题,它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百九十章 掌声雷动()
“我想要学会自我催眠
聪明再多一些
潜意识作祟
想着想到失眠
我走在没有你的世界
却走不到永远
我渐渐地自我催眠
慢慢闭上双眼”
当苏晨那深情至今,婉转空灵的歌声,唱完了整首歌,低沉微颤的收了尾音之后。
全场沉默了。
过了半晌,随即爆发了如雷的轰鸣掌声!
全场沸腾了!
刘备为了兴复汉室是四处奔波,孙权具有父兄留下的基业对未来也是踌躇满志,曹操、刘备、孙权最终都站在了自己的人生制高上,建立了自己的霸业,令后业人钦佩不已。然而在三国中有个令人回味的问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最终没有称帝,却留下了篡汉的历史骂名,而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最终自己称了皇帝,却还留下了仁义的历史美名,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看待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谁是三国时期真的英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客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历史插曲。
东汉末年的条件和局势是什么呢?八个字:旧政已亡,新政末立。这个政指政权,也指政治,一方面东汉王朝作为一个政权它实在是不要说行将就木,严格地说应该是已经就木了,它是一个空架子了,当然那些人劝曹操当皇帝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没有一寸土地是东汉的,没有一个子民是东汉的,它凭什么还存在,是个空架子,只有一个名。一点实都没有了,这个政权已经亡了,但是新政权没有建立起来。另外。东汉的那个旧秩序,政治秩序没有了。三根支柱支撑帝国大厦,这个已经不存在了。东汉哪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内部斗争中,在董卓入京之前这两根柱子就已经垮台了,然后士族这根柱子独木难支,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也是八个字:重建秩序,重归一统,因为这个时候只有重归一统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生日子。你想这些军阀们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最后吃苦的是谁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个军阀过来都要抢粮、抢钱、抓壮丁,而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农业生产是要紧的是什么呢?安定,因为农业生产要依天时,春天来了要赶快春耕,夏天来了要赶快夏耘。秋天来了赶快秋收,我这个正种庄嫁,你那儿打仗。所以人们盼望统一是盼望安定、安宁、安静、安居。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民族才能昌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统一是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就好做评价了,怎么评价呢?谁能做到谁是英雄。就是谁能为国家的重归统一做出贡献,把这个统一的事业往前推进。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谁是英雄呢?第一个就是曹操。如果没有曹操平定北方为将来的三家归晋打下这样一个基础的话,很难说将来历史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的人民还要受多少苦难;其次孙权、刘备,孙权把江东平定了,刘备把荆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说三国鼎立,三家之主都为将来的重归一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因为这个统一或者一统并不是谁的专利,曹操、刘备、孙权都有都有权利,都有资格,你不能说只有曹操才有资格统一,也不能说只有刘备才有资格统一,就因为他姓了个刘,这是没道理的,而孙权也是想统一的,这个忽视孙权也是没道理的,孙权称帝以后也还是不满意的,当时要孙权去进行一些祭祀仪式孙权都不肯,他说天下没有统一我怎么能做,但是这样麻烦也就来了,因为都有权利,都有资格,都觉得应该由自己来实现天下的统一,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沧海横流、英雄辈出、龙争虎斗,三国鼎立。所谓历史插曲就是这样插进来的,我们一旦知道了怎样来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就很好、很容易来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历史人物,就可以解开许多谜团了,比方说荀彧之谜。
画外音:荀彧之死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谜案,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他为曹操霸业的最终确立呕心沥血,但是最后与曹操发生分歧,忧愤而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之死是个历史悲剧,同时他认为曹操其实也是个悲剧人物,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荀彧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还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