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超级银行系统-第10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完成?”董石震惊道。
“严格来说,是由我们远程技术人员控制完成,我就是现场数据收集,他们分析和主要操控,这样一来,比人工可以节约至少一周。”
没有无人机。
基本数据采集会有点耗时。
董石无语。
一周?
这都少了说吧。
无人机还真方便。
“多久可以开始?”
“这里条件不错,不远就可以取水,而改造沙漠最重要的是‘绿洲’,现在也已经在路上,三天后就可抵达这里,正式开始工作。”
“还需要我们如何配合?”
“主要还是油料的供应,我们的喷灌车是烧油的。”
“电呢?”
“日常用电,可以靠柴油发电。我们的配套车有全套生活设施,你们的派驻人员如果不超过五人的话,也是够住的。”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工作站(求订阅!)()
接下来两天。
在董石的带领下。
以极快的速度,他们完成了其他三处的荒漠勘测,本想慢点,可这些人的工作效率是在太高。一个地方测完,立马赶去下一处。
好在。
到一处,只需要原地等就行,无需到处跑,也不累人。
十四日。
绕了一圈。
他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片荒漠,按照何工所说,今天设备车队就会抵达,他们吃完早饭就往这里赶,找了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
十点一刻。
董石看到一个车队。
正拖着长长的烟尘赶来,一看就是大家伙,不一会儿,车队在他们眼前一字排开,董石简单地数了数,足足有十五辆。
停下后。
一辆车上走来一个穿着工作服的人。
递给何工一份文件。
“h342运送任务,请签收。”
“嗯。”
何工接过文件。
开始一个个对照,检查箱号,这有点多此一举,但流程还是要走的,董石跟在后面,迷惑地看着这一排车队拉的东西。
集装箱。
集装箱。
还是集装箱。
最后两个不是集装箱的东西,也被雨布裹着,看不清,但可以肯定,这是两个大家伙,论体型,比集装箱还大那么一圈。
看完。
何工签字。
“按照图,卸载吧。”
“好。”
接着。
董石就见这些车把集装箱卸下,很有规律地围成了一个。。。方形?而在方形的中间,有两个集装箱,这让董石摸不着头脑。
这是要做什么?
看着他们。
董石张了张嘴,最后还是闭上了。
不能问。
不能问。
要是问了,显得自己多没见过世面。
可是。
十分钟后。
董石不自觉长大了嘴巴。
只见。
在长方形各个角的集装箱外壳被卸掉,露出了里面的模样,那是方形墨黑色磨砂表面立方体,接着,他明白了这是什么。
一个方形的卷材。
卷扬机帮助下。
整个‘卷材’向两个方向,垂直展开,很快就拉长了近二十米,四个角的集装箱,直接围出了一个将近一亩的方形区域。
中间被展开的集装箱也是这些板子。
摊开之后。
机械连接。
液压制平。
这完全就是一个平地。
“。。。”
就在董石以为结束的时候。
一个安装人员来到‘平地’的边缘。
“哗。”
手一拉。
一片长长的透明板材从里面拔了出来,足足两米多长,接着,使劲一抬,板子垂直于地面,只听咔嚓一声,那人松开后,并没有倒下。
直直的立在那里。
接着。
“哗。”
“咔嚓。”
一个个这样的透明板被拉出来。
没多久。
整个平台就被高两米多的透明挡板围了起来,每一面挡板上都印着缅亚环保技术公司的logo,除了墙,四面有四扇门。
董石上去推了一下,发现非常牢固,全力才能微微推动。
平台地面踩着也没有丝毫空心感。
更没有吱吱呀呀的响声。
“何工,这是什么?”
“g3…4型工作站,我们公司的定制产品。”何工,全名何本善,华夏人,原先在缅亚环保公司华夏分公司工作,最近才被调来‘绿洲’项目。
实话。
他也是第一次见到。
“定制?不是你们公司制造的?”董石惊讶道。
“不是。”
随后。
其他集装箱打开。
在地面各个预留孔洞上开始组装起来,一根根合金立杆固定好,一片片挡板从上扣入,形成了墙,形成了屋顶,有的还是两层。
一间间功能房屋被模块化的组装起来。
宿舍。
食堂。
会议室。
仓库。
。。。
桌椅。
电脑。
电视。
空调。
一应俱全。
刚到中午。
就几乎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活区。
干净。
整洁。
董石之前还以为他们会像工地一样,搭建个什么彩钢板房,毕竟这里是戈壁,对方也没说要修建房屋,可没想到,人家竟然自带移动工作区。
我滴乖乖。
这才半天。
一个能容纳二十人左右的人生活的完善区域就出现了轮廓。
下午四点。
电力。
水。
全都通了。
线缆、照明、监控、淋浴等其他设备也都安装完毕。
傍晚。
看着被照的透亮的四周。
董石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一天时间,一个完整的营地就搭建好,堪比军工速度,本来想回市里的家,可他忽然准备住一晚看看。
晚上。
躺在集体宿舍。
白天热成狗的沙漠,晚上已经降低到零度左右,看着墙上的高清电视,吹着空调,董石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
一觉醒来。
董石听见了机器轰鸣的声音,出门,透过透明的墙,看到两个庞大的设备已经有人在上面操作,长长的管道,正在向罐车内灌水。
不远的门口。
两个穿着制服的干警执勤,接下来的三年,这荒郊野外的,还是重大项目,市里专门调派了四个警员来负责他们的安全。
不是一直。
三个月一轮。
“他们这么早?”
“这叫敬业。”
“好香,我闻到了葱油饼的味道。”
“走,先吃早饭。”
吃完早饭。
董石看到喷灌车开始动起来。
他走过去。
“何工,开始了?”
“对,刚加满了调制好的‘绿洲’溶液,准备开始喷洒。”何本善道,天刚亮,他们就起来忙碌,一小时,终于调制好了一池。
足够五次使用。
最开始。
何本善曾疑惑,为什么公司不用管道喷灌技术,在这片土地上铺满管子和喷头,和灌溉农田一样,直接加压,省时又省力。
后来仔细一想。
还是车喷方式好。
没开多远。
只距离搅拌池五百米。
喷灌车就展开了,两侧伸出如翅膀一样的喷臂,没想到,伸展开足足有三十米,左右就是六十米的宽度,上面是一个个喷头。
不算太长。
混凝土泵车单臂能伸五六十米,这才只有其一半。
“两台够吗?”
“刚好,我们地喷洒周期是一个月,按照两台的速度,一月一周期,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连续工作一个月,只需要检修一天。”
“啊?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董石震惊道。
“不然可完不成。”
“人不休息吗?”
“倒班。每天只需要三名技术人员值守,而且主要是盯着屏幕,规划路线等等。还有必要的设备运行监测,我们远程技术团队辅助。”
“车受得了?”
“设计上,可以连续稳定运行三个月。”
“。。。”
得。
你牛。
自动化是趋势他知道,但你也太那啥了吧,这让他忽然想起了缅亚医药集团的大数据,现场医生很轻松,背后有大数据和专家团队支持。
不愧是号称能冲击世界五百强前三的公司。
果然有几把刷子。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跳着前进(求订阅!)()
荒漠。
地面很快铺上一层蓝色溶液。
黏糊糊的。
可以微微看见下面的沙土。
董石不免有点担心,几阵风就把它给吹干了,更别说沙漠的炎炎日光。但又记得何本善的讲述,这种溶液在高温下挥发率极低。
“这三年,一直都是这种溶液?”董石问。
“不。每个月都会不一样,按照微生物生长和土质变化,以及承受能力,我们会相应调节浓度、矿物和微生物种类。”
何本善解释道。
“这么复杂。”
“是有点,就算同是沙漠,使用的配方都会有差别,根据土质、气候、还有一些地域属于硬质沙土等等,都要做相应的改变。”
实话。
当初看到一本厚达三百页的操作手册。
何本善眼前一黑。
这比过滤溶液的技术难多了,但渐渐学习,发现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把各种土壤数据收集好,查一下表单,就能有确切方案。
远程还有上百的技术人员帮忙。
想错都难。
现场工作容易了无数倍。
由于喷臂很长,短短一小时,董石就看见大地一片蓝,在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中,地上出现了一条长达十来公里多的蓝线。
一小时十公里。
这是喷灌车的极限。
臂展六十米。
每小时只能喷灌零点六平方公里,但由于溶液配制和运输问题,这个数字还要少一点,因此,两辆车,一个月的休息时间的确不多。
“真希望,这片土地全部变成绿洲。”看着另一边一望无际的荒漠,董石道。
“很贵。”
何本善嘴里蹦出一句。
董石点头。
这他认同。
一平方公里一千五百万,眼前的项目就是七十五亿人民币,光是这个项目,省里的财政根本负担不起,就算国家也难以负担。
十几万亿呢!
就算能印。
人家愿不愿意收还是问题。
“其实,正如我们董事长说的,沙漠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改造,水才是这边的最大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个,相信这里会焕发新的生机。”
何本善道。
南方湿气重。
这边空气干燥,可几乎不会有风湿这类困扰,别看昼夜温差大,但只要在房间内,温度就很稳定,白天再热,晚上都能吹凉风。
真的很不错。
。。。
此时。
京城。
工作站的事情正被热议,看完各个省份的工作站组装过程,不少人陷入了沉思,这家公司,在应用技术领域,真的是进步飞快。
“很有创新精神。”
“也很有执行力,上次工业级过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