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永世帝唐-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

    长孙氏的尾音拉得很长,然后眼睛眯成一条线说道:“那今日就放过你吧”

    殷清风如释重负。

    “那”

    殷清风的心立刻又被吊了起来。

    “你说说,今日来找你叔叔要商议些什么?”

    她向来不理身外事,平生第一次对异性产生好奇心,是在听说她要嫁给某人后。而第二次,则是殷清风在正月间给李世民出了那个主意。现在难得有机会与殷清风接触,向来不关心李世民那些政事的她,忍不住要逗逗他。

    殷清风的心又放了回去。

    反正武士让的建议李世民也会讲给他老婆听的,不如现在说出来给她听,省得她又要闹什么幺蛾子。

    “应国公建议小侄纳。。。纳李建成的一个女娘为妾。小侄想不通应国公为何有此建议,所以想向叔叔和婶婶讨教。”

    长孙氏收起笑容,微微低下头。

    殷清风看不见扇子后面的她现在是什么表情,不过看样子这事儿好像不简单。

    好一会儿,长孙氏才抬起头,“嘻嘻,你最后那句可是撒谎了哟明明只是来找你叔叔商议的。。。”

    殷清风窘了窘,“就知瞒不过婶婶的慧眼。”

    长孙氏开了一句玩笑后,严肃的说道:“建成阿兄的发妻,出身荥阳郑氏。

    郑氏崛起与北魏年间,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并称四大世家。当时,陇西李氏先祖也算势力强横,魏孝文帝才勉强纳其女为妃。可见郑氏之势力。

    郑氏从南北朝后期便开始衰败,至隋末,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等豪杰在荥阳附近相互厮杀,郑氏几近败亡,现在朝中只有郑怀节、郑玄毅、郑敝、郑乾奖等少数子弟入仕且品级不高。但是,与郑氏有姻亲关系的家族绝不希望郑氏就此沉没。

    如果郑氏子弟自己不争气,也怨不得别人,如果有人落井下石,那些姻亲故旧就绝不会坐视不理的。

    郑观音是郑氏女,虽然只是偏支,但也是郑氏女。现在你叔侄二人想将她和她的子女流配到天竺,郑氏族人及其姻亲会怎么看?会不会怨恨你叔叔?会不会联合起来抵制你叔叔?

    还有,你让应国公出面主导加盟会,但那些世家岂会不知你的存在?你是李唐立国后第一个与皇室结亲的人,你的每一言每一行,在别人看来都代表着你叔叔的意志。

    你说,如果这时你纳郑氏外女为妻妾,是好还是坏?”

    殷清风没想到他还有个“与皇室结亲第一人”的荣耀。但,到底是好还是坏啊?

    长孙氏似乎也没想要得到答案,她继续说道:“如果我是你叔叔,我会让你去见一下建成阿兄和郑观音。策划他们去天竺的人是你,也只有你能说服他们安心的去。

    只有他们临走之前传递出某些信息,与郑氏相牵连的人才会放下仇恨。这对你叔叔以后施政很重要。

    你要知道,那是天竺,不是岭南。在外人看来,这比一刀杀了他们还有失仁义。”

    殷清风挠了挠头,“可,小侄的妻子已经不少了啊”

    长孙氏立刻笑了出来,“婶婶听月丽说,你会以妻子的身份对待你的每一个女人?”

    殷清风惴惴的问道:“没什么不妥吧?”

    长孙氏满含赞许的说道:“没什么不妥的。既然你有这想法,就好好照顾建成阿兄的女娘吧,总比她不知是殁在半路,还是夭折在天竺要强多了。”

    殷清风浑身一个激灵,“妈呀,李建成的那些小崽子可是岁数都不大啊,可真经不起折腾啊要是。。。可千万别来找小爷讨命啊”

第216章 解决之道() 
望着殷清风远去的背影,长孙氏也不知自己内心是什么滋味。

    虽然殷清风有仙人的指点,毕竟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他和二郎谋划削弱诸等世家,固然是为了二郎、为了李唐江山,但其中险恶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尽的。

    郑氏现在固然衰败,固然看不到崛起的迹象,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世家知道郑氏女遭到形同虐杀的流配,兔死狐悲之下安知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哎再与二郎好生商议才是。怎么也得好生看护好他。。。”

    殷清风跟在宫女的身后想着自己的心事。

    后世人大多听说过“满床笏”和“郑半朝”的荥阳郑氏,也可能知道郑氏在唐朝时的辉煌:六状元、八驸马、九宰相,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辉煌是郑氏在唐的中后期创下的。

    荥阳郑氏兴于北魏,族中几代子弟出仕高官,其中,郑幼儒娶了高阳王元雍的女儿,让郑氏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但是,随着元雍死于河阴之变,郑氏受到极大的牵连。

    人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北周时,郑氏又出了郑孝穆和郑诩嗣父子,但郑氏的辉煌就此告以段落。整个隋朝和唐初时期,荥阳郑氏都躲在祖宅里舔伤口。

    直到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成长起来,郑氏才开始兴盛起来。六状元、八驸马、九宰相,大多是郑曾的后人。

    “但是,郑曾现在还没出生呢!

    没出生怕个毛线啊!

    再说了,小爷只管出主意,采不采用,采用之后造成什么后果那是李世民的事儿,干嘛要小爷来当背锅侠?”

    殷清风心里嘿嘿一乐,心情立马好起来了。

    “这就是不入仕的好处,你们爱咋折腾咋折腾,小爷只负责躲在旁边偷乐看热闹”

    李世民看起来好像没受到突厥侵边的影响,一见面就乐呵呵的说道:“朱雀大街修得真不错!就算我事先得知了,那天依然有些震撼。怎么样,这个月底前都能铺完吗?”

    殷清风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熟能生巧,什么事儿有了经验就好办。小侄相信能在预期前完成。”

    李世民哈哈大笑,“那好,等全城都铺好之后,咱们一起去逛逛。对了,你那个叫任五的家奴不错,要不,你把他给放良了,我任命他在工部某个官位,如何?”

    任五被殷清风使唤得滴溜转。

    参与完棉纤维造纸后去主持新村和学堂的建设,忙乎完水泥窑没休息几天就被扔去修路,现在又被派去修建火药工坊。

    水泥的应用前景,从听说到亲自体验,李世民全程经历了,估计他现在正盘算着如何扩大水泥的使用范围呢。所以,任五这个熟练工被看重也就不稀奇了。但是,殷清风还真不打算放人。

    “其实,任五掌握的那些还真不难,叔叔派人在旁边学习,用不了多久就能上手。水泥还有很多应用技巧他还没掌握,所以,小侄打算再把他留在身边一段时间。”

    “哦?你说说看。”

    李世民来兴趣了。

    “比如,建桥。”

    “建桥?”

    “对!在河道上架桥。”

    殷清风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小侄冒昧问下叔叔,一万人的军队想要渡过大河需要多久?”

    李世民放下好奇,认真思索起来,“若事先架好浮桥,半日可过;若没有浮桥,短则两天,多则五天,这要看河水的盈枯。”

    殷清风说道:“浮桥要时常修缮,更容易毁于祝融,还不能架设得太宽,但是用水泥建桥就不同。不但不易毁坏、不用修缮,还可想建多宽就建多宽。”

    李世民急切的问道:“在大河大江上也可以?”

    殷清风点点头,“应该可以。”

    “呼”

    李世民兴奋的说道:“那岂不是天堑变通途了没有大江大河的阻碍,大唐的军队岂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殷清风说道:“建城可以派其他人去做,任五还要跟随小侄学习建桥的技术。但是,任五此人不擅言辞,让他为官小侄属实不放心?”

    李世民豪气的说道:“由我照看他,他只管做事就事就好了。”

    殷清风道:“叔叔领兵多年应该知道,军中将领分为两种,一种是帅才,一种是将才。帅才坐后方指挥,而将才冲锋陷阵。

    文官系统也是一样的。

    一种文官叫政客型官员,一种叫技术型官员。技术型官员又包括胥吏,负责具体处理政务,政客型官员嘛。。。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和晋升官位。”

    李世民直皱眉头。

    “技术型官员多数性情耿直,不擅专营,很容易因为得罪政客型官员而遭到排挤和诋毁。

    如果任五出仕,定然是不次而擢拔,这一点就招人嫉恨。再有,若他职位低了,会有太多牵绊,若职位高了又难以服众。”

    李世民怒了,“他们敢!”

    殷清风说道:“不是敢不敢的事儿。官位就那么多,谁都不希望被别人得去。如果得到那个位置的人,是各世家的子弟,谁也不敢言语。但是寒家子或任五这种奴婢出身的,只要他骤升高位,谁都想上去踩一脚的。”

    李世民攥了好一会儿拳头,神情又放松了下来。他似笑非笑的说道:“你小子对官吏的任用,是不是有什么好建议。”

    殷清风俩手一摊,“现在还没有。不过。。。对科举有些小谏议。”

    李世民眼睛明亮亮的,“你说。”

    殷清风说道:“现在各世家子弟自持家世非凡而不屑于参加科举。对他们来说,荫封出仕才能彰显家世。这,就是机会。”

    李世民默默地点了下头。

    “所以,以后再进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分三科,一科考明字、明经和什么诗赋、一科考算学和策问、一科考明法。”

    李世民张了张嘴,但又没说。

    “笔书再好、明经再好、诗赋再好,与治理地方无益。参加这一科考试的,可以分去教书、校书、整理文案;参加算学和策问的可分派到各县出任主官;考明法的,可分去大理寺和刑部等官衙任职。

    技术型官员多出自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政客型官员多出自考试明法和明经的学子。

    叔叔想得到更多的技术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想得到更多的政客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明法和明经考试的学子。”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殷清风两辈子也没进过官场,但对古代用官制度还是有了解的。

    古代用官制度,首先不分文武。出将入相是仕人最高目标。其次升迁系统混乱。掌治安捕盗的县尉可以当县令、在司法体系里混的,可以混到负责土木工程的将作监去。。。

    总之呢,厘清官僚制度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刚才的建议呢,只是一个小动作,给李世民提提醒。等时机到了,他一定会拿出一套结合古今的行政体系出来的。

    李世民对刚才的内容以前还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但是从接触到殷清风以来,尤其是每每得到不小的益处之后,他会反复思考殷清风的“见解”为什么与他认知的会不同,或者截然相反。

    每当找到差距,他就愈发认定殷清风是经过仙人传授的。

    他本来只想把任五要过来,谁知无意间一问,却问出来一个官员的分类和科举的改革,以及如何使用官员的谏议。

    他现在脑子里想的不是殷清风说的对不对,而是要反复记忆生怕哪里有遗漏的地方。

    身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不会把每件不明白的事情都拿去问殷清风,他宁可生搬硬套,也不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