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明末的那些日子-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章完)

第12章 县城被围了() 
长达十多天的县试终于落下帷幕,在这个最基础的考试中,大半多数的学子书生纷纷都折戟沉沙了,三千多人的学子书生最后只通过了五十人。自第一场放榜到最后一场,前五十名基本没什么变动过,杨越,朱守仁和董学傅也都一直保持名列前五十名,所以三人很顺利地过了县试。

    县试放完榜,留在客栈的都是高中榜单的学子书生,县试不设鹿鸣宴,于是这些人就自己在客栈庆祝起来。客栈里一片诗酒趁年华,学子书生一个个放浪形骸,且饮且唱,就像后世曾经高考完一样。就在学子书生为自己中榜欢呼高唱的时候,县外的难民已经像潮水一样涌向县城,县令早在开考的时候下令,不得放难民入城。原想着,城门紧闭,难民会慢慢散去,没想到前面的难民还没有散去,反而后续的难民不停地赶来,把县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下县里更不敢放粮救济了,就怕别的地方难民闻风再赶过来。至此县令大人也已下令巡检,命其带领士兵,弓手倾巢出动,严守城门,防止城外难民暴动。

    县试完毕后,由于县城外难民的围堵,学子书生打算组队回乡,崇祯初年的难民还是比较老实的,和崇祯后期的难民比起来那是温顺多的多了,后期难民都不叫难民了,改名叫暴民了,温顺的难民早变口粮的代名词了。当其他书生邀请杨越,朱守仁和董学傅一起组队回乡的时候,朱守仁和董学傅正要答应下来,杨越却抢先拒绝道:“各位兄台,反正没多久就要去府城参加府试了,在哪不是出发,何不留在县城,省去路上长途奔波的劳累,让我们留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备考,我们兄弟三人打算留在县城备考,然后从县城出发到府城参加府试,就不回去了。”从镇上到县城,杨越毕竟年幼,所以一路上所有行程安排基本都是朱守仁和董学傅拿主意,杨越躲在后面也乐得轻松。这次杨越一反常态,抢先提出建议,都让朱守仁和董学傅吃惊不少。

    许多学子书生向朱守仁,董学傅和杨越拱了拱手,随即找其他学子书生组队去了。也有一些学子书生若有所思的看着杨越,看了看朱守仁,和董学傅然后也留了下来,不再找人组队回乡了。朱守仁本着团结一致的原则,就是内心有疑惑也站在一边只是面带微笑地拱手回礼,而董学傅一直是杨越的仰慕者,董学傅很直观地认清自己不是聪明人,认定杨越就是聪明人,自己只要跟在聪明人后面,自己不也能挤进聪明人的行列了吗?董学傅本着这个想法,所以不管杨越说什么都是对的,所以也默认自己要留在县城的说法。

    不大一会,许多学子书生都成功组队,陆续出发赶回家乡,还有十多个学子弥留在客栈,虽然三三两两地小声交谈着,但是目光始终停留在杨越身上。杨越无辜摸了摸鼻子,再一看二位兄长朱守仁和董学傅也紧盯着杨越,杨越只好硬着头皮解释起来。其实杨越这厮后世的胆小谨慎的毛病犯了,毕竟以前周边雷多坑多,不小心谨慎不行,万一不小心触雷了,掉坑里了,大半辈子的打拼就全便宜别人了,赚钱不容易,伤不起啊!

    杨越解释道:“我出门前就和母亲交代过,如果县试过了,有可能不回去直接去府城。”说完杨越看了看众人,发现大家都围着自己还是一声不吭地看着他。杨越只好继续说道:“大家也知道现在县城基本都被难民围了个水泄不通,孟子曰: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反正大家回去也没什么急事,从哪出发不是出发啊,万一回去碰到个意外,呵呵。”杨越干笑了几声。“不会吧,我们来的时候,路上遇到许多难民,不都没事吧。”有的学子接口说道。“那时,难民还满怀希望的以为到了县城就会得到朝廷的救济,可是大家也看到了,县城都不敢开仓放粮,救济难民,这样难民的希望就被破灭了,已经到了暴走的边缘,谁知道会不会铤而走险干出些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只是心怀侥幸吧了,不然为什么要组队回去,还不是担心路上有危险,不过靠我们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组队,怎么看都不靠谱,感觉就是掩耳盗铃,自我安慰罢了。”杨越继续解释道。

    这时候,大家想了想都觉的杨越说的在理,都真心实意的向杨越拱手致谢,杨越也一一回礼。接着又有学子着急地说道:“如果难民继续围着县城,我们连府城也去不了呀。”还有的学子担忧的说道:“难民不会逼急了攻打县城吧?”杨越笑了笑说道:“我们急什么,天塌下来自有个高的顶着,现在最急的应该是县衙才对,估计县衙早有对策,我们赶考的时间还早,误不了我们的,我们何必费那个神啊。”

    杨越没想到自己又一多嘴,又惹出事来。“对呀,这事县衙必定早有对策,我们去县衙问一下不就什么都知道啦。”有一学子提议道。接着大家人群踊跃,连朱守仁和董学傅都激动不已像是要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似的说道:“同去,同去。”杨越多嘴的结果就是自己被这帮书生一起挟裹着往县衙去了。在一路上,还有几个大嘴巴学子不停地向路人解说,弄的全县沸沸扬扬,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后来变成一群书生为城外难民向父母官请愿去了。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队伍的后面跟着许多看热闹的群众,队伍人数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壮大了,大家一起雄赳赳气昂昂的向县衙挺进。杨越看着队伍的规模,再看看左右学子书生那激情澎湃的样子,真的欲哭无泪,坑,太坑了,不带这么坑人,这帮学子书生他们难道不知道聚众滋事罪很大吗,特别是在县城都要全城戒严的这节骨眼上,不会罪加一等吧。

    (本章完)

第13章 临危受命() 
杨越一路煎熬的跟着众人来到县衙门口,就看见县令大人一身官服,威严地站在衙门口,周围已经布满了全副武装的衙役及士兵,正严阵以待地等着杨越等人。书生学子们都楞住了,这画面实在和他们想象中的画面,反差太大了。在他们想来,县令大人这时候,应该敬贤礼士,虚怀若谷。正在这时后面不知谁传来一声:“快跑,官府要拿人了。”“哗”的一声,后面的百姓全跑了。杨越看到后面逃跑的百姓终于松了口气。这时如饿狼猛虎般的士兵把杨越等一干书生学子们团团围住,押解到县令大人面前。就听见衙役们大叫一声:“跪下。”众多书生嚷道:“我们是本科高中的考生。”还没说完就听见县令大人冷哼了一声说道:“可有功名?”接着所有书生学子都老老实实地跪下回话了。县令大人看着面前跪着一地的书生学子,气也消了大半,想着都是自己钦点的本县英才,气又消了一半,缓缓了气继续说道:“起来吧,开仓赈灾难民一事,朝廷自有法度,本官前不久已经上折奏明知府大人,建议本府所有县城同时开仓放粮,刚收到知府大人回复,知府大人深明大义,酌情同意了本官奏请。念你们也是对难民一片怜悯之心,这次为难民请愿的事本官暂不追究了,等下你们随县里的雷捕头一起去城外负责赈灾工作,就当你们将功赎罪吧,但是如果难民发生骚乱,滋生事端,赈灾出现纰漏,本官就要对你们二罪并罚,严惩不贷。”说完县令大人将袖袍一扬,大步离开现场,回县衙去了。

    随着县令大人的离开,士兵和衙役也都撤离了现场,只留下一帮一脸疑惑不解的书生学子,大家都没想明白,谁要给难民请愿啦?请什么愿啊?根本就没这会事呀,这事弄的。。。。。。杨越觉的自己特冤,后世一直被人坑,跑到古代还是被人坑,哪天可以去坑别人啊,还有这个县令大人真够奇葩的,用一群没有功名的书生学子去赈灾,县衙这要多缺人啊,才会有这等事发生。估计自己等人这是被县令大人抓了壮丁了。这会还真给杨越猜对了,原本县衙除了县令大人,还有县丞,主簿可以主持赈灾,但是自朝廷清算魏党“逆案”以来,上面把原县令给魏忠贤造长生祠的事给捅出来了,于是原县令和县丞都被锦衣卫带走了,新县令到任后,县丞一直空缺,仅有的一个主簿也因原县令和县丞被锦衣卫带走后,受到惊吓一直卧病在床。

    新县令一朝独揽大权,虽然做事少了掣肘,但弊病也出现了,衙门人手不够,没了县丞,主簿只剩下个未入流的典史,苦苦支撑着,典史需要负责办理本县文书来往及收掌,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着实忙的走不开,其余吏员,衙役不是信不过,就是难当大任,堂堂一县父母官总不能自己赤膊上阵开仓放粮吧,正好这帮书生学子送上门来了,县令大人突发奇想,让这群书生学子负责这次难民赈灾。这些书生学子都是自己钦点的本县精英,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群书生学子总比臭皮匠厉害吧,再说如果出了乱子,拉几个书生学子出来背个黑锅也没什么,到时候自己再出面,力挽狂澜,收拾残局也无损自己父母官的形象。想到这里,县令大人也不管这帮书生学子是否需要备考府试,也不管这帮书生学子是否有赈灾难民的经验,就这样这帮书生学子被县令大人赶鸭子上架了。

    等这帮书生学子,回过神后,开始闹成一团,一会儿相互指责,一会儿又要进县衙和县令大人解释,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在典史的威逼利诱之下,这帮书生学子马上屈服在强权之下。典史首先对书生学子们夸奖了一番,什么忧国忧民,书生学子们的楷模,然后保证如果赈灾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他典史,他将全力支持他们,然后叫来了雷捕头,仓斗级和仓夫,对他们交代了一下,并让他们陪同这群书生学子去县仓清点赈灾粮食,再然后典史也将袖袍一扬,大步离开了。(县仓就是衙门中储粮的地方,仓斗级就是后世负责仓物的出纳,仓夫就是看守管理各仓的杂役,仓夫和仓斗级相互监督,相互核对保证粮仓的实物和账本一致。)

    书生学子在仓斗级和仓夫的帮助下,终于在天黑前清点完了县仓的赈灾粮食。天黑后,书生学子们回到客栈开始商讨明日赈灾事宜,白天典史代表县令大人也和大家许诺了,书生学子们如果在赈灾过程,有个别几人表现突出的,将会得到县里嘉奖,县令大人并将会上奏朝廷为这几人请功,这样这几人就算是在朝廷里挂上号了,对于这几人以后的仕途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这群书生学子又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起来,人人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希望自己在赈灾过程中有所作为,可以脱颖而出。

    这群书生学子不愧为本县科考的佼佼者,拿出平时揣摩八股文的方法,硬是把典史所说的“突出”二字揣摩的淋漓尽致。何为突出,就是需要这群书生学子相互对比,如何对比,就是一群书生学子用同样的资源做同样的事产生的结果做比较。这一琢磨,把后世的分包制给琢磨出来了。大家一致认同划分区域,施行分包制,这群书生学子连同杨越正好十六名,按县城东南西北四城门划分,每四个书生学子一组,负责一个城门的难民赈灾。

    为了公平起见,小组负责哪个城门的赈灾由小组派代表抽签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