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铁血大军阀-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李默涵想了想,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概括来讲,欧洲诸国之间存在三大矛盾。”

    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李默涵说道:“现在缺少的就是一个爆发点,或者说是导火索。我认为它会在巴尔干一代爆发。”

    “那将是一场可怕的战争。”塞缪自言自语道

    李默涵笑笑,说道:“商机总是和危机并存。你们设想一下,一旦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争,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工业品销往远东,到时候庞大的中国市场就只剩下日本一家独大。”

    “日本人?日本货?”塞缪不屑道:“那些都是次品。”

    李默涵说道:“可到时候中国人买不到欧洲货,只能买日本货,就是次品都有人抢着要。”

    “这可是一个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好机会。”斯特朗马上明白了李默涵的意思。

    “没有了欧洲货的竞争,中国本国的工业会得到一个发展机会。中国无法自产大型机械,只能依赖进口。我可不喜欢看到日本人小人得志的嘴脸~!”

    斯特朗和塞缪对李默涵总是讨厌日本人感到有些奇怪,当然,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

    “斯特朗先生,辛苦你近期帮我催催货,一旦战争爆发,海上运输就麻烦多了。”李默涵说

    “没问题。”斯特朗做了一个OK的手势

    离开工业园,李默涵又去了华夏大学的工地。自己要建立大量工厂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都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技术人员从那里来?

    民国时期,中国的理工科技术性人才是非常匮乏的。说到民国时代的精英人物,如章太炎、蔡元培、陈寅恪、梁漱溟、梅兰芳、徐志摩、闻一多、鲁迅、张爱玲、梁启超等等。虽然确实是名声如雷贯耳,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可他们基本上都是搞社会科学的文化人,学的和研究的都是教育、文学、外语、历史、哲学、艺术之类,却很难找到什么工科和理科的人才。

66。人才瓶颈2() 
而我们比较熟悉的老一辈科学家,例如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等,几乎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因为国内没有培养和扶持优秀科学家的条件。

    根据后世网上某位高人的揭露,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在民国前期,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中国各所大学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极度不平衡——学习文法艺术的文科生独占鳌头,竟然达到了学生总数的90%以上!

    在当年北京的那些大学里,第一是文科,第二是文科,第三还是文科!除了医学和外语之外,如果你还要想学一点实用的先进技术,就只能到国外去留学了。而且在学成之后,也很难归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留在海外谋生——旧中国的工业实在是太落后,海归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除非是自己办厂创业,否则简直是毫无用武之地。

    民国时代的旧中国,明明最缺的就是现代化工农业,最落后的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但却偏偏只培养了这么少的一点儿理科大学生,其中很多最优秀的人才还要移民出国,对一个好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有啥用啊!民国的工业要能发展得起来,那才是有鬼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大学里攻读工科、农科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讲这些课程的教授也很少。只有医科稍微强一点,但也好得有限。

    至于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大学,最初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亲近西方的中国本土政治精英。在民国年代,每年都有上千名甚至几千名大学生,从英美教会和民间教育机构在中国创办的大学毕业,然后进入政府或工商业领域就业,而他们的政治观点自然普遍倾向于亲美、亲英。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这些学校的课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学为主——前者用于渗透上层建筑,后者则向底层民众传播影响力——最多再办一些医科课程,却并不怎么愿意为中国培养出工业和科技人才,从而为自己本国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制造竞争对手。

    唯一的例外就只有德国,或许是因为德国人的心眼儿比较实,在割占了青岛之后,于1909年开办了一所当时亚洲第一的理工学院——德华大学。并且以德国式的严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1909年9月12日学校开学(开学典礼在10月25日补行),第一任校长为德国地质学家、海军部官员格奥尔格?凯贝尔(GeorgKeiper),总稽察为学部员外郎蒋楷。1912年时该校有德国教师26人,多数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如数学教授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教授威廉?瓦格纳、物理学教授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也有6位既有中国科举考试功名,又有新式学堂学历的中国教师,包括中国文学及伦理学教授于濂芳等。学生来自全国和海外,1912年在校学生有340人,1914年达400余人。

    该校学制为二级高等教育建制,包括预科、本科及中文科。其中预科传授基础知识(包括德语、历史、地理、数学、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绘画课这些西方课程以及古籍、历史、地理、伦理和文学这些中国传统课程),学制6年,相当于正规中学。本科修学专门学科,学制4年到6年,最初设法政、工、医、农林四科,本科亦开设德文和中文课。另外亦有中文科,毕业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国子监以取得文学学衔。

    可惜这所学校仅仅办了5年时间,就随着日本在1914年攻占青岛,而从此灰飞烟灭了。

    想到这里,李默涵就开始动脑筋,如何把德华大学的人才统统弄到自己的华夏大学来。李默涵首先想到的是看看眼下自己手底下有没有德华大学的毕业生,一番筛查之后,果然找到了两个毕业于德华大学的学生。

    他们一个叫李随风,一个王大亮。李默涵立刻找到二人,要他们立刻回青岛呼朋引伴,最好把整个学校的教员和学生都忽悠来才是最好。

    李随风是湖北人,王大亮是安徽人,他们拍着胸脯说把学校里几个湖北、安徽老乡都拉到商丘来绝对没问题,但是其他人就只能尽力了。

    李默涵也不勉强,这事其实也勉强不来,于是李默涵给他们一人发了五百华商票的活动经费,让他们立刻出发。李随风和王大亮去到青岛之后,利用同学、同乡关系拼命拉拢自己的学长、学弟以及相熟的教员。对方见二人衣着光鲜,出手阔绰,也就动了心。二人陆陆续续为李默涵拉来了三十多个学生和教员,其中还包括两个德国教员。

    李默涵对他们的表现很是满意,许诺在华夏大学里,已经给他们留了两个好位置。

    不久之后,在斯特朗和塞缪的努力下,李默涵订购的机器和建设工业园的专家团在青岛上岸了,然后通过胶济铁路转陇海铁路一路运到了商丘。此时是1914年的6月,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很快,在商丘工业园里拔地而起了第一家工厂。这家工厂不是兵工厂,而是一家机械厂。

    李默涵认为眼下最好的机器和最好的设备应该作为母机,去生产更多的设备更多的机器,去建立更多的工厂企业,而不是制造那些无用的枪炮弹药。他看过一篇报道,当清廷举一国之力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后,邀请外国人参观那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但其中大多数外国人对此却不置可否,他们认为最先进的设备机器应该为扩大工业发展经济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造几门大炮浪费。

    说枪炮无用,是因为李默涵根本不担心缺少弹药军火,只要山寨神器一点,要多少有多少。其实,李默涵同样可以用山寨手机复制出无数机械设备,但是与之配套的技术工人和工人们的技能是无法复制的,所以还是只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加工来积累自己的经验。

    尽管如此,李默涵还是偷偷将购买的各种机器设备每一台都用山寨机复制了一些,作为战略物资储存起来备用。为了掩盖自己拥有山寨神器的事情,李默涵甚至对外宣称,自己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建造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