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和女鬼在北宋末年的日子-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辆一辆的车马行过通报,吸引了沿街百姓驻足留听。

    “一万两!这也……”,“不会吧。苏先生要捐一万贯钱?”

    不过很快众人的注意力就都在了募捐一事上,他们聚头小议着,还是多有迟疑,倒是那些粗布麻衣者当即表示了支持。

    “苏先生这是说的哪里话,我等岂会信不过一品斋,只是人穷物短。也只能尽尽绵力。”

    “在哪儿捐钱?”

    几个口袋里有钱的立马站了出来,不过不用那些喊话的回,这小巷里头就已经有议论传过来了。一品斋门在岔路口搭了临时的救灾点,拿白帆布撑起来,大书着“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倒有两分丧事的模样,并且专门安排了人讲从前头发来的最新见闻,吸引着百姓围观过来。妇人眼泪巴巴的掉,当即便是掏了些铜子,虽是不多,但也确是勉力而为了,而台前笔录也十分详实的将人姓名记下。用作它日立造善碑之用。

    “我捐十文钱。”

    “嘁,十文,亏你拿的出手,我十两!”有阔气的嘲讽了身边,虽说不算恶意,但这种不愉快的争吵还是让人群骚动了一阵,直到后头一老妪上来才消停。

    老妪抱过来几件整洁的衣裳,两鬓斑白的她已是站不大稳,声音虚弱。“听说那的娃儿衣服都没的穿。老婆子没什么钱,就把这几件给孙儿裁的衣裳捐了,也不知道你们这里收不收?”

    “大娘~~”那笔录霍的就站了起来,眼中泪光,“我替那些娃娃谢谢您!”旁边围观中也多是感慨赞扬声。

    “看你吝啬的。这铜子儿能陪你过一辈子啊,连人家老大娘都比你知人理。”人群里的小夫妻吵了起来,就因为刚才丈夫捐了俩文钱,所以现在不论是颜面还是情面都过不去。

    不过半日,这场由一品斋点起来的捐资风潮越来越盛,就连一向吝啬的商户也出了不少力,或许他们只不过是为了搏个名声,但总归是好事,所以民间也多有赞扬。

    “邵记米行捐谷一千斛!”人群里有声音,而后又有唱声压过。

    “柴记皮货行捐银三千!”

    人群中一片倒吸声,三千两都够盘一小酒楼了,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那个腰肥脖短的商家少爷,那人正是柴记的大少爷柴梓,旁边还是他那俩好友跟着,与他一起捐了物资,吕槊两袖清风的,就拿了几本新义过来,自然是要被一边萧琦笑的。

    “材用不是说要捐钱的。”

    吕槊难得舌头打了结,“捐…什么不一样,心意到了就行,再说了,江淮发了这么大水,书肯定都泡烂了,我这东西才是顶有用的。”

    呵呵。

    ……

    民间如此踊跃,士家官员就更不用多说,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背靠朝廷的官员不去筹给常平司,反倒也捐到这民间组织里,像一些老学官还亲自过了来,就比如陈师道,即使家中清贫,但还是生掰硬挤的出了十两银子,并且裹了些旧布头和妻室一起过来,正巧见了同来的李格非夫妇,就攀谈了会儿。他们对灾情的控制并不抱以乐观,古来天灾无数,可非人力所能扭转,如今也就是尽尽人事罢了。

    “就不知那苏进是不是真个会把救济物资送到,别让他中饱私囊了。”

    王素卿嘴里念念的,视线从那些白帆棚上收回,身边的李格非看她一眼,笑了,“既然如此,那来前怎得又不同意筹给仓司。”

    王素卿白他一眼,也不说了,两人旋即就上车回府,这前脚刚进府问了李清照,下人的回应就让王素卿蹙起眉头了。

    “回夫人,小娘子说是去太学筹集救灾物资去了。”

    ……

    ……

    当然,这报纸上对于元祐谪臣的悲惨报道依旧继续,与涝灾报道就像是两座不断拾高的火堆,越烧越旺,很快就让门下、尚书两省的韩系官员警觉了,他们碰头短议了阵儿后就找上了韩忠彦,可到拍板的时候,却还是被韩忠彦压了下来。

    “如今人心惶惶,尔等不专心救灾理政,却有闲心与一商户纠缠,真是丢尽朝廷颜面。”

    不过底下的陈师锡却顶了出来,“韩相,话不可这么说,那苏进如此鼓吹新党奸邪,怕是它日煽动民众。于韩相不利啊~~”

    “那姓苏的偏偏这个时候把元祐的事儿翻出来,分明是蓄意煽动,韩相不可不防啊!”

    韩忠彦一声讥笑,“老夫堂堂一国首辅,还要日防夜防一丢了仕途的商户小子?”他冷冷的把目光投向下面,“倒是你们几个。身为三省大员,关键时候却还比不得一商户来的务实。”

    前排几个尚书侍郎识趣的低下了视线,也不敢应这话头,他们确实是舍不得掏一万两出来的,也不知道那姓苏的到底赚了多少,居然能一口气掏出这么多来。就凭这一点,他们就不好强加罪名,所以在韩忠彦这一望下来,都乖乖的闭上了嘴,韩忠彦也没闲工夫与他们计较,当即下了决断。

    “给我张贴布榜,就说朝廷即日下拨二十万两白银救济江淮灾患。”

    下面立马就有话。“可是官家现在城郊避暑,这么大的款项,没有谕旨我们是拿不到国库的,而且中书也不会给立草,毕竟国库紧张,用度已是累年赤字……”

    “好了,什么都别说了。”韩忠彦压下异论,“如今安抚百姓情绪为上,免的被宵小之徒造谣利用。”他这宵小何指底下当然心领神会。也就散了去执行了。不过说来也是有趣,前月中书可是求着他们审核灾银,可如今却得反过来求他们立草。

    ……

    曾府大堂里,曾布笑吟吟的将接到的文书公示向底下一众,两列的几个从官纷纷大笑。

    “现在知道急了。哈哈,那曾相,我们可是要……”

    没想到曾布却肃起了脸色,“救灾赈济乃是国之大事,岂可意气妄为。”他让令史传书回去,“就说中书必当全力支持,即日立草申案。”

    “曾相!”

    “好了,我意已绝,不必多言。”

    在底下个个惋惜之时,曾布那沉郁的双眼却愈现精光。

    如果韩忠彦那老儿真以为我会顶他,那他可就太愚蠢了……

    ……

    尚书省内的韩忠彦接到回执后果是皱眉,余官纷纷表示有诈,但此时韩忠彦已是箭在弦上,也顾不得许多了。

    “杜濂!”

    他叫出了户部侍郎,“你即刻布榜全城,还有,以朝廷名义让仓司也在京收纳民捐,三日后与赈银一道发往江淮。”

    “是。”

    ……

    结果就是这第三天的大街小巷里贴满了朝廷的告示,由于朝廷公信力摆在那儿,所以不少有捐助意向的人都转向了仓司,捐钱的捐钱,捐物的捐物,一时间也做的风生水起。

    在武学巷的御拳馆门前,一品斋的受捐摊子已有些萧条了,百姓在见了告示后都转去了仓司,朝廷这回一下赈济二十万两的行举确实挽回了不少民心,众人口耳相传的,对于朝廷的信心是多了两分。

    “咱们去仓司捐吧。”,“一品斋不也一样。”

    “怎么可能一样,毕竟是朝廷,虽说一品斋也不错,但……啊呀,跟你说不清楚。”

    ……

    种师道和周侗此时从御拳馆出来,见着大街上来往而去的百姓,口中言说着朝廷的诸般好处,不觉,皱起了眉头。

    “周老先生以为如何?”

    周侗抚须颔首,“不论朝廷出于何意,但能如此即时的施政也算是难得了。”

    可是种师道却摇头,“我倒不这么认为,一品斋此番行举来意不善,怕是要进多事之秋了。”

    他的预感很快就应验了,第四日一清早,也就是中秋前的这天,一品斋的报纸像是平地起的雷炮一样把所有人都震到了,一个个张大了嘴,该掉下巴都掉。

    “都来看看,都来看看,这…这……”

    长庆酒楼里的几个太学生聚在了一张桌子前,动静不小,使得楼上的雅客也探下目光来看,见那群太学生一个个瞠目结舌的围着报纸,新奇之下,便打发着小厮去问问,可这小厮还没下楼,底下就已经有人念出来了,还是逐字逐字的。

    “朝内秘闻,首相韩忠彦去月因党争消减四成济银,终致现今江淮大灾……”

    酒楼外头的御街上也有百姓奔走相告,因为下面又有消息称韩忠彦根本没有拿到二十万赈灾款项。完全是放出的假消息欺骗大众,为的就是敛挪民财充作灾银,这如何不让民众愤慨?他们捐资给朝廷是信得过朝廷,没想到朝廷竟然骗百姓的钱给他们博脸面。

    酒楼的几个太学生不干了,年轻人意气风发,加上太学生本就爱闹。一个带头,身后就是一群跟上往宣德门前声伐了,只是令他们错愕的是,这宣德门前的阵仗比他们想象中还大。

    巍峨高耸的宣德城门前,矗着一木桩毛竹搭建成的台子,两边插有几只一人高的火把。火光熊熊,烟冲云霄,长蒿上绑着的白麻被热风吹的猎猎纷翻,乍一眼看,还以为是宣德门遭了敌袭,不过实际上是一品斋在此举行的发船仪式,所以底下人头攒动。人声嘈杂。

    有一人,丧袍戴孝,立在高台上。

    “朝廷作为如何苏某并不想管,但深陷大灾的江淮同泽苏某却不可坐视不理,今日漕运发船,苏某既言承过捐银一万,自不食言,所以现在就当着汴京城所有父老乡亲面前将银两清点一番。”他一挥手,一品斋的伙计就将一箱箱的银两搬到人前。当着所有人的面开始清点起来。

    “一两。二两……”每举一锭银子,就会给围观的百姓检验银两成色真假。

    “一千二百五十四两!”

    “三千八百七十二两!”

    唱声高亢有力,围观的百姓眼睛都红了,什么才是真君子,什么才是真小人。如今一目了然。

    他们……

    已经被朝廷伤了心了。

    也不知谁先起的头,“韩忠彦为相不仁,执政不公,前有良贤受其戕害,后有百姓因其罹难,这等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岂能做我大宋首辅!”

    这一人挑了头,立马就有一大片响应,“韩忠彦愚弄百姓,擅作威福,当真是令人深恶痛绝,我们去省衙讨个说法!”

    “对,讨个说法!”

    声势越涨越高,空气中弥漫起浓浓的焦烟味,这让远处车厢内看着的蔡薇眉心大蹙,虽说此时此刻对那硝烟台上的苏进观感大改,但对其作为依旧很难认同。

    “虽说韩忠彦此回确实有失妥当,但他也不能这般意气用事,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他这既无官身又无后背的,即便占着理,但到公堂上,又有几人肯为他说话?”

    她身边而坐的父亲脸色却是平常,望着台上的苏进举酒洒地,行祭奠之礼,也是有些唏嘘的,旁边的百姓就更是义愤填膺了。

    “讨个说法!”

    “为死去的一万同泽讨个说法!”

    ……

    宣德门前的事很快就传到了两省里,那张报纸被韩忠彦撕成碎片,一句混账便是骂下,多年的养气心性顿时消散。

    堂上气氛诡然,全体韩系从官坐于两列听话,陈师锡虽是台谏官,但今日在这等大事上也是有份参与的,他第一个起来。

    “韩相,这姓苏的奸贩煽动民众,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