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美利坚大帝-第3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决呗,但是这个解决你们得给我点儿时间吧?不然这个事儿可怎么办?

    占六成政府支出的一个买卖,说停就停?这不是扯淡吗?

    按理来说。这个要求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很合乎情理的,毕竟这个买卖yan土的生意。不是他崧蕃开始做的,听名字就知道了,他是满人呀,他是空降过来的呀。

    但是!

    “不行!我们议员开了会,我们投票了,不同意!”

    “对!要断马上就断!”

    “你崧蕃要是不马上就断了这个生意!那好,我们全体议员都辞职!”

    谘议局的议员们。态度非常非常的强硬!

    崧蕃那是满人,他一看这个事儿。这是逼他呀,他满人还能受汉人的气?

    “妈的!你们辞职就辞职!老子还怕你们了不成?!”

    崧蕃这态度也很强硬,他是干事儿的,他当然知道。这边只要一停,突然间的,还没找到别的收入来源,那他整个府衙,都不用干活了。

    而且,这谘议局什么鬼东西呀?他们能对老子如此?老子是满人呀!

    可以说,崧蕃的态度强硬也有根子,但不过,当这个事情很快的让满清的中央得知了之后这也对呀。有电报呀,而且这个谘议局那是中央督办的,可是很重视的。

    那么。中央知道了之后,如何处理了呢?

    “谘议局虽过于意气用事,但是瓜尔佳。崧蕃处理不当,不得民心!不得圣心!”

    简单来说,那就是下旨给了崧蕃好一顿的训斥!

    可以说,这回满清中央的态度。也就是慈禧的态度,非常的讲究。她并没有太过严厉的惩办崧蕃,但是却表面了她的一个鲜明的态度,那就是中央是站在谘议局这边的。

    也就是,谁也别想阻挡咱们大清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说实话,就这个训斥已经是被恭亲王等人跟慈禧斗争过了之后才有的结果,慈禧原来的意思是,直接把崧蕃给抓回京师来!

    对,直接给崧蕃撸了!

    这个事儿要是真的让慈禧这么干了,那可真就够瞧的了。其实,崧蕃算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上的督抚,他是满人呀,当然心里向着中央了,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比其他地方的督抚强的多了。

    说白了,这是咱们中央自己的人,而云贵那种地方,本来就偏远,说白了,力量不够强,所以满清中央还能控制一下,换其他的好地方,想插手都费劲了,而你慈禧要严惩崧蕃?

    那这不是自断一臂吗?

    崧蕃本来的依仗也是如此,他觉得自己心向大清,忠臣一个,那些个谘议局的人,他妈算个鸟?

    但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结局,等于是被中央狠狠的抽了一下嘴巴!

    那满清中央的这个态度,好多人都看出来了,叫好的自然好多,而谘议局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继续呀!

    云贵这边等于是给打了个样儿,那别的省的谘议局就闹的更欢腾了,他们就好像后世的新闻媒体一样,不断的揭露地方政府的黑暗面。

    地方上的那些个独立的诸侯们,他们这一下可真的是有点儿受不了了。

    而这样一来,满清的中央方面当然高兴了,这多好,自己的这一步改革算是大获成功呀,以前收不回来的权利,现在有人帮我们监督着,而且呀,这舆论的压力真好用啊,谘议局把事儿给曝光出来,电报一下子通报全国,你地方上的诸侯想不改?

    嘿嘿,骂都骂死你!

    从这一个回合来说,满清的中央方面非常的高兴,可以说看到了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但不过,那地方上的诸侯们,也都是精英,他们傻吗?

    那怎么搞定这些个谘议局呢?

    你还别说,这是有能人,有聪明人

    ps:感谢大家的对黑车的支持!黑车拜谢了!

    另外多说一点儿,那就是新书的事儿。大家请放心,新书其实是黑车的一个点子,这个点子在脑子里真的是压不住了,所以只好提前跟大家见面,而眼下的这本书,还会继续好好写的,真心的,黑车绝对不扯淡,更新方面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请大家放心,多谢大家了!

第四百五十二章 强烈要求改革加速!立宪加速!() 
“现今我大清,政通人和,朝野上下焕然一新我地方谘议局有大用,且可大用,定要重用如此气象,臣以为当快马加鞭,将立宪进程加快!”

    这是之前已经臭了的李鸿藻的上书,说的前面的东西那都是扯犊子,就是后面的一句重要,那就是他希望,圣上,也就是满清中央,能把政治体制改革加快速度!

    说白了,不是之前确定了一个九年立宪吗?

    那咱们现在看看情况,大好不是?那干脆呀,提前呀,八年如何?

    不得不说,李鸿藻这个说法还算是比较的胆小,他没敢说的更快,只是减了一年。

    但不过,李鸿藻这个上书的时间点非常的好,你看,咱们现在不是取得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了吗?那为什么不深入啊?不加快呀?

    这个事儿,从逻辑上来考虑,没有任何的问题,你李鸿藻说的是对的,挑不出毛病来,而且这不就是符合圣心吗?

    就是符合慈禧老佛爷的意思呀,你不是要坚定的立宪改革吗?

    另外,咱们大清国不是学的日本立宪吗?现在日本立宪也是提前了呀!

    所以,怎么看,这个奏折都是完美的,都是ok,虽然这个奏折有点儿指挥中央办事儿的意思,但是这个

    “其心可嘉!”

    对,慈禧就给了这么个评语。于是,李鸿藻这又要抖起来了!

    那这么一来,李鸿藻因为这个事儿得了势。那还合计什么?

    “为我大清国记!圣上应亲主立宪!九年太长,七年足以!”

    “七年?还是太长!以现在大好形势,六年就可完成立宪!”

    “五年!五年就可以摒除积弊!让我大清国富民强!”

    这一份份的奏折就来了,一个比一个敢说!

    而这其中,有一个最能写的,最能说的,写了一份万言书。痛陈之前政体弊端,大加赞扬新政以来的成果。那就是谘议局所取得的这些个成就,然后他坚信,我们大清是绝对有希望的,应该马上就走完君主立宪制的程序。

    三年!三年就够了!

    谁呢?谁这么敢说呢?

    这个人可不是一个一般人。他就是太子少保,现在的总理衙门的一把手,翁同龢!

    翁同龢那不是一般人呀,他是皇帝的老师呀,而且还是清流当中的魁首级人物,也就是完全站在慈禧这一边的,但不过,在之前他对于宪政体制改革,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

    简单来说。翁同龢就是一个右派,顽固守旧,他这个清流是清流。可是对着干的都是洋务派,他经常找洋务派的麻烦,所以,慈禧虽然对这个翁同龢青眼有加,但却没有把他给弄进那个立宪的编审局,也就是满清的发改委。

    但其实呀。这个事儿对翁同龢影响不大,虽然他没有进入发改委。可是这个人的官还是越做越大的,这里面就看出慈禧的手段了,这老娘们不傻,没有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她才选了张之洞这个清流的新代表人物嘛。

    不过,翁同龢对于这个事儿怎么看呢?

    “是不是自己被冷落了呢?”

    每每午夜梦回的时候,翁同龢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呀!

    人就这么回事儿,他都有想法,翁同龢也是如此,虽然没什么影响,但他害怕当影响出来了之后,他就完蛋了呀。

    而这回,好机会!

    看,李鸿藻那样的咸鱼都翻身了,那老子还不抓住?

    所以,翁同龢那真叫一个用功,挑灯执笔,熬了一宿写下了这个万言书。

    表忠心!表态度!咱支持君主立宪改革!

    但这个事儿,三年?

    你要说快,李梦杨的那个是最快的,对,他当年在巴拿马的时候,很快就给整了一个君主立宪制出来。但是,当年的那个时候,李梦杨治下总共多少人?

    最听他指挥的不就两万多人吗?

    两万多人几乎全体让他当皇帝,那还不怎么改革不行?

    可现在,这是大清国,四万万五千万人口,幅员辽阔的大清国,你三年就君主立宪改革了?

    虽然对于君主立宪制这个东西不太熟悉,但是有点儿政治经验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事儿很扯淡。

    恭亲王当时就反对了,“立下的规矩,那就要按照规矩来做!无规矩不成方圆!”

    恭亲王的意思非常的清楚,之前说好的是九年立宪,那咱们就九年立宪,这个事儿就不能改!

    要说,一开始的时候,恭亲王还真的没把这个事情给当一回事儿,他觉得不就是闹闹嘛,就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哪天闹少了?

    可是现在,越演越烈,他觉得这个事儿得刹车了。

    但慈禧什么态度呢?

    慈禧也觉得三年也挺扯淡的,因为现在就已经是1875年的秋天了,而算起来,要是三年就立宪,那不是明年就得立宪了吗?

    对呀,这个算数慈禧老佛爷表示自己还是清楚的,简单呀,一二三嘛。

    这个时间来看,那是根本就来不及呀。

    但是!

    “其心可嘉!”

    慈禧的态度非常的有意思,她没有斥责翁同龢,但也没有松口,三年立宪这个事儿她也是不同意的。

    这个态度就很有意思了,一方面是慈禧要鼓励改革,她不能对支持政治改革的人进行敲打,这样会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那就是慈禧也觉得,这个进程还是得控制住。不能你们说快,咱们就快!

    那么,这事儿。你说控制就能控制的住?

    “我们强烈要求加快立宪进程!”

    “必须加快!只有加快了这个进程!我大清国才能强!”

    “老少爷们们!想要救这大清国,那就必须要尽快的立宪呀!”

    就这个事儿传出来了之后,那马上就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谘议局的人就不用说了,他们马上就跟进,吵吵着要把这个立宪的进程加快加快再加快,而现在。都不光是他们了,只要是有点儿学识的。只要是对这个国家还有那么一丝想法的,都站出来了。

    是呀,我们爱国,希望大清国好。那么,当然就要马上改革的好,因为这个改革不是已经让我们看到好处了吗?

    再之后,那甚至是贩夫走卒他们都出来喊了,反正只要知道这个事儿,那如果不出来表达一下意见,骂骂那些个不支持改革的,那就不够时髦!

    这其中更有年轻的康有为,陈三立。也就是陈宝箴的几个儿子反正一大堆有见识的年轻人,都投入了这场,要加速政治体制改革的红潮当中。

    那么。这样一件事儿,是怎么出来的呢?

    其实,这个事儿就是地方上的督抚们,也就是那些个地方诸侯,他们撑不住了,大家互相抱团取暖。想办法,最后就想出来了这么一个办法。

    应该说。这个办法也是得到了中央某些人的支持,比如李鸿章,比如左宗棠。

    就他们俩,本身是洋务派,就是比较激进的改革派,当然了,其实李鸿章还算是比较务实的,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