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延伸的世界-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抄》却是另一种说法,说刘大夏“已先检得,匿其籍”。但注意,这里只说是“匿”,未说是“毁”。再晚些时候,焦竑在《玉堂丛语》卷五中说:“刘先检得之,匿他处。”也是只说是藏匿,没有说是销毁。
文献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库中案卷,安得失去?”刘大夏微笑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足追究有无邪?”如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只能说明刘大夏知道这批档案的去处,不能肯定是他销毁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说郑和远航的档案被销毁,毕竟找到了一个嫌疑人刘大夏,但郑和的那支庞大的“特混舰队”的下落呢?是谁藏匿起来了,还是被谁销毁了?是焚烧,凿沉还是拆解?那么多的庞然大物,藏匿或销毁都比档案资料更难掩人耳目。
另外一个不解之谜是,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船有多大?
如果根据文献记载并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长约15o米,宽约61米,排水量约在2万吨以上,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宝船的主桅杆高达72米,相当于24层楼房那么高(按每层高3米计算)。这些数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木材能否制造成这么大的帆船?木质帆船能否承受洋面上的狂风巨浪?仅以风帆为动力能否推进这样的庞然大物?这需要多大的风帆?9桅12帆需要多少人来操作?这样大的船如何入港靠岸?有的学者则用他们的船舶专业知识结合历史文献肯定地说,9桅万吨级木质帆船,不仅在明代,即使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都是建造不出来的。以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造不出来,要完成下西洋的各项任务也不需要这么大的船舶,古今中外也没有过那么大的木帆船。另一部分学者则用船舶专业知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水下考古资料肯定地说,考古出土船舶文物、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木帆船建造工艺的调查研究可以证明,肯定可以造出44丈长、18丈宽的郑和宝船,并预言水下考古还会进一步给以直接的确证。
还有一个谜题是,郑和最远究竟到哪里也说不清楚,有人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最早发现了美洲大陆,比哥伦比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还有唐人街是郑和下西洋时形成的,另外,郑和所下的西洋,究竟是哪里?
第五十二章 惊天的第六次航海()
这些说法里,有一个特别让我感到奇怪,那就是,郑和的第六次航行耗时四年,而文献记载,本次航行之前,郑和曾经到达东非那条最远的航线,也只是耗用了两年,那么这四年,郑和到底去了哪里,是否存在某些不为人知的神奇航行?
心里正想着,眼角余光发现这本手抄本似乎散发着暗黄色的光,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我将手抄本上下左右,前后翻动,果然,在某一个特定角度发现了异常,但这个角度非常不好掌握,基本上看到的字只是一闪而过。手抄本表面跟普通的纸有些差别,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到,用手一摸,表面有轻微的粗糙感,
我心中大喜,这本手抄本的材质,明显跟残卷一样,只不过更隐蔽写。我赶紧将玻璃钟摆拿了出来,透过玻璃钟摆,我大吃一惊,手抄本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页的最上面,写着‘郑和第六次航海综述’的字样。
这个发现对我们来说,无疑新奇的,虽然对眼下的处境可能无用,但我是个好奇心极强的人,特别是对世界上遗留下来的历史不解之谜,有着浓厚的兴趣。
韩宁问我:“老李,郑和的第六次航海是不是有些古怪?”
我点了点头,“没错,据历史记载,郑和的第六次航海所走航线的时间,跟之前相比没什么差别,但时间上多出了一倍,但因为其航海日志传言被销毁,所以,第六次航海的遭遇也成为了大众眼中的千古之谜。”
“别说了,咱们快看看吧。”
我心情也是无比激动,将玻璃钟摆重新放在手抄本上,一个惊天的秘密,浮现在我们面前。
这段文字是用相对白话的文字写出来,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文章的第一句便令我大吃一惊,文中写到:
永乐十九年,郑和病危!宝船还未完全准备完毕,郑和不顾朝廷上下一片反对,号令出海,当时似乎只有当朝皇帝一人暗中支持郑和的航海事业。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
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谋士之一,我所要弄明白的是,郑和急于出行的目的,因为前五次,郑和的船队均出现派遣分队的现象,而且分队船只似乎都承载秘密任务。不仅如此,郑和对朝廷的诉说中,提到了船队抵达过当今历史记录的东非沿岸,可我对当时郑和返回的船只进行了检查,发现船舷底部的龙骨上,有巨大的撞痕,另外许多人的肢体存在冻伤伤愈后的痕迹,我怀疑郑和去过一些寒冷之地。
我整日隐藏在郑和身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十几日过去了,郑和一如既往的按照既定线路,在东南亚海域航行,不过期间我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异常,那就是,郑和的船在悄悄减少,但郑和每次出海,带的船太多,以至于分流一些也看不出来。
经过暗中调查,我发现,郑和总是命令船队在一些地方延长逗留时间,而且,宝船因为巨大,时常出现问题,但每次解决问题的时间都比预定时间要长,最令人奇怪的是,郑和并没有下令处罚那些故意拖延修船时间的工人,开始的时候,我以为郑和仁慈宽厚,可不久后我发现,这宝船的损坏,竟然是人为,而背后的指示人,竟然就是郑和本人,我忽然明白,郑和的举动似乎在拖延航海时间,他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因为郑和病的很严重,所以他经常躲在舱室里不出来,但我一直认为,郑和的病是装出来的。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印度的故里,一个深夜,一个黑影忽然从郑和的舱室中闪了出来,虽然光线不佳,但我可以确认,那人是郑和无疑,无论从身材和举动上。郑和动作轻盈,根本不像是有病在身,甚至跟他的年龄都不相符。
郑和独自一人,从宝船一路来到古里的一片深巷,我担心打草惊蛇,一直远远的跟着郑和,郑和也没有发现,眼看着郑和来到一处大宅,人影一闪便不见了。
我从大宅院墙翻了进去,发现里面有一间屋子点亮了烛灯,透过窗户的缝隙,我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屋子里居然有两个郑和。
两人除了衣着有些诧异,我跟踪的那个郑和头上戴着金色嵌边的官帽,其余的地方一模一样,我不敢妄动,屏住呼吸,怎奈这两人一前一后走进了密室,他们说话的内容我没办法听见。
过了两个小时,我跟踪的那个郑和走了出来,朝宝船的方向返回,我没有看到另一个郑和,心里也为自己究竟是等在这里还是继续跟踪犯了犹豫,关键时刻,我决定跟着之前的那个郑和,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我用手捻了捻手抄本,这里竟然是最后一页,叙述到这里结束了。
“老李,怎么没了?”赵欣急道。
我心里觉得奇怪,心说正是**部分,怎么没了呢,这作者不会是个说书的吧,还给我留了个扣,到底他跟着郑和有没有回到宝船,后面发生了什么事?
韩宁说,“这个故事读的不明不白,怎么看都不像航海日志啊!”
“这个不是航海日志,刚才不是也看到了吗,后面有综述两个字,应该是一段见闻,这个故事里的‘我’似乎对郑和的航海路线有怀疑,混到郑和的船队,调查事情的真相去了。”
“可让我不解的是,看这个作者的语气,似乎跟郑和所处的时代有出入,书中提到了类似东南亚海域之类的词语,看着别扭。”
我回答,“其实这个到不一定,说不定这书是后来写的,而作者经过了一些加工也说不定。眼下令我不解的是,里面的内容的确扑朔迷离。”
“嗯,郑和第六次出海前已经病危,而后面有说他生龙活虎,最离奇的是,后面竟然出现了两个郑和,你说这作者会不会是胡编乱造?”
“这个。。。”我犹豫了一下,心说的确有这个可能,不过作者如此煞费苦心,将一些胡编的东西写在类似残卷当中,是不是有点兴师动众?再说了,郑和本身就有很多谜题,说不定这本书真的是有关郑和离奇经历的一些。而且,文中提到了郑和船底有撞痕,还有,船员有冻伤痊愈的痕迹,作者猜测郑和去过寒冷之地,莫非是南极?
“其实很多学者猜测过郑和去过南极,但都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切,但并不是没有可能。”
另外,文中提到了郑和的一举一动都有些奇怪,到底郑和身上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老李,我看着书本上有一丝一条的线条痕迹,是不是当初书写时候留下的痕迹?”
韩宁这么一提醒,我也觉得有些奇怪,这些线条虽然杂乱,但柔和清晰,有张有弛,并不像是无心之作。仔细琢磨了一下,忽然想起在宁堡拼装成的陆家村地图的那些打印纸?
“你的意思是,这些分布在每一页上线条,组装起来是一幅地图?”
“很有可能,你看,”我透过玻璃钟摆,观察每一张纸上的线条,这些线条之间,可以想象出来,是相连的,“这几页的线条断开出,无论是间距还是粗细,都可以看出来,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仔细看了看这手抄本的装订方式,完全是用细线缝合,没有丝毫的胶粘合的痕迹,这说明装订者故意采用这种方式,以防破坏线条的整体性。眼下我们只需要将这本手抄本拆开,在组合成一张纸即可。
说干就干,两人将办公桌上的东西清理掉,将这些细线拆开,将书页整齐的铺在了桌面上。
这手抄本不算封皮一共十八页,我们利用钟摆看清楚上面的线条,之后进行拼接,不一会,便拼成了一张半米宽,一米长的地图,因为钟摆面积有限,所以无法窥的地图的全貌,我找来一张面积差不多的纸张,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钟摆,一点一点将地图拓了出来。
完工后,我看着面前的图纸,发现这张图显然不完整,应该是一幅地图的一半,上面有实线和虚线,好像是某种标记线路,但这些线路又都是笔直的,不像普通地图那样呢,弯弯曲曲。
“这是一张航海图。如果我没猜错,这是郑和航海图的一半。”
这张图是一副世界海洋地图,不过却采用了山水画法,其中的陆地跟现在的世界地图出入很大,也许是当时对世界认知水平的缘故,其中一大片空白无疑是海洋,而亚洲大陆占据着巨大部分,海岸线比较平滑,图中的东南亚部分画的相对细致,非洲的东海岸只有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似乎都在另外一张图上,这里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一条条虚实相间的航海线路。
航海图我略知一二,不过这张我还是看不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出航,出发点都是南京,沿着大陆的东海湾航行,直到印度的古里才开始有变化。
第五十三章 诡异的说话声()
韩宁问,“老李,这航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