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枭臣-第10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火油、棉花是主要输入货物外,每年还有差不多近三千艘海船,满载着硝石、婆罗山灰、硫磺、金银铜贵金属、蕉麻、蔗糖、名贵木材、药材等大宗货物,在崇州、江宁、明州、海州、津海、铁山、辽口等地靠港……
而这些庞大的大宗货物输入,国内则以新布、成衣、染料、食盐、瓷器、钢铁、船舶、兵械以及传统的茶叶、丝绸等大宗货物进行贸易抹平。
制造机械、蒸汽机及最新式的战船及火炮、火枪,则在严禁出海的名单之列,受到严格的监管——不过大量技术工人及学者的移民南洋,海外都督府辖境的新学、新产业及工业实力从启元十年之后,也开始有强劲的增涨。
大宗海外贸易,除了涉及其中的诸多势力获利极厚外,也给中枢岁入带来雄厚的海关税收,启元二十年仅海关关银收入就高达两千六百万银元。
算上对殖商银庄、淮东钱庄、南洋船社、黑水洋船社等商社团体的海外资产增值征税,启元二十年中枢岁入海外的收益就贡献了逾五千万银元,占到启元二十年整个中枢岁入的四分之一。
启元二十年中枢岁入规模达到两亿银元,是永兴末年的十倍;除了海外贸易繁荣的同时,也依赖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异样繁荣。
从启元二年中原战事彻底结束开始,林缚在国内启动六年一期的大建设计划,以建设代替战事,拉动对新产业的需求,促进工矿及交通运输新技术的发展。
永兴七年林景中主持修造金川大铁桥,耗资四十六万银元有余;随着技术的发展及钢铁、石浆等原料成本的下降,启元十五年之后出任河西总督的宁则臣,于启元二十年在河西郡临洮主持修建而成的黄河源大铁桥,加上钢梁、石浆等材料的高额运输费用在内,整个造价也仅用去六十万银元。
永兴七年林景中修造金川大铁桥,需林缚咬牙支持;到启元二十年,地方修造铁桥的批复权已经下放到府一级,启元二十年近半数府县开始动工在辖区主要河流上修造铁桥,同时开工的铁桥数达到九百六十余座。
这也就意味着到启元二十年,仅国内修造铁桥对钢铁的需求量就达到三四十万吨以上。除了修造铁桥,国内道路修造、运河及涵洞、大坝的修造、钢筋混凝土新建筑法的推广以及新式机械的大量使用,都刺激着国内钢铁需求量的增涨。
到启元二十年,国内铁料及钢总产量突破四百万吨,是永兴末年全国铁料及钢产量(含北燕、川蜀等在内)的四十倍;另外国内煤产量更是高达两千万吨。
虽说早期的蒸汽机效率低、耗煤量大,但高速发展的采煤业,对蒸汽机的需求也是极高。
镗床早期用于枪炮等战械的制造,需求极端保密的技术,到启元二年之后镗床技术才由林缚特批,用于制造蒸汽机汽缸与活塞,较好的解决了蒸汽机早期铸造件的气密性问题。
启元十四年,江宁高等机械学堂教师陈修因发明新的联动式蒸汽机而得以列入崇学馆学士。以陈修等人为首,数百名工程技师,以近二十年的时间,对蒸汽机进行持续的研究,使得蒸汽机技术得到持续改进。
在更优质材料得以采用,蒸汽机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蒸汽机的形体也远不是最初那么庞大笨拙,而大受煤场的欢迎。
采煤业拥有大量廉价的煤以及足够的利润,对生产率的追究也达到极致,到启元二十年,国内各大煤场及其他矿场所使用新式蒸汽机就高达三百余台。
启元二十年,濮塘铁场筹资两百万银元,在铁场与煤场以及与濮塘江港之间铺设国内第一条长四十里的铁轨,将采用蒸汽机车,在煤铁矿与铁场及码头之间运输物料。
虽说此时试验成功的蒸汽机车,最快速度不过每小时十六公里;第一条铁轨建成后,速度更会控制十公里每小时以下,远不及奔马的速度。
但是,铁轨铺成之后,蒸汽机车的持续运行及高装载量所带来的高效率,则远非载重马车能比。
濮塘铁场已成发展国内最大的铁场,年产铁料及钢七十万吨,总资产已达到四千万银元,铁场及下属煤铁矿井使用蒸汽机多达三十台,铸造矿井用钢轨亦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国内的钢铁需求量还想要有大幅的上扬,就必须要寻求新的刺激点;这也是濮塘铁场愿意投入巨资造第一条铁轨的原因。
一旦蒸汽机车技术成熟,掌握钢轨铸造技术的濮塘铁场,自然也将从中受益匪浅。
启元二十年,江宁第一艘百吨级蒸汽船下水在崇州与江宁之间航行已有半年时间,使得崇州到江宁的逆水航行时间,由之前的两到三天不等,缩减到二十四小时。
在国内工矿及运输技术突飞猛进的背后,是新学的迅速发展。
除了崇学馆外,到启元二十年,新帝国在江宁、江夏、崇州、明州、燕平、辽阳、维扬、济州、洛阳、渝州、长安等地,以发展、教授、研究新学、新技术为目的,设立医学、机械、天文等各专业及综合性高等学堂共有六十七所之多,其中近三分之一集中于江宁,每年能输出十数万高等新学人才。
新学发展这些年,因在新学上有卓越成就而得赐崇学馆学士衔的宗师级新学学者,也由早年三十余人,增到启元二十年的二百九十七人。
除高等学堂外,林缚直接以皇室名义拨资成立的各类研究室就有十几家,近年来皇室收入里每年差不多都有数百万到上千万银元不等的专款,都拨给这些研究室使用。
对林缚来说,比较做皇帝来,也许更看重崇学馆大学士的名衔。
启元三十年,从荆州到虞东的扬子江水道上航行的蒸汽船已多达两百余艘,而蒸汽与风帆混合海运船也建造了十数艘,最早用于近海运输。
到此时,蒸汽机车的时速稳定到二十到二十五公里之间,高速机车的试验时速也达到四十公里——即使客运也开始具备比载客马车更明显的优势。
从濮塘第一条线开始,国内十年建设于矿山与江河海港码头之间的货运铁轨,已经累计有八百余里。
启元三十一年,枢密院拔资四千万银元,着手建设筹备有五年之久,始于明州港、经萧山跨越钱江、经杭州、湖州抵达江宁、全长逾八百里的第一条客货混运铁轨。
开花弹的广泛使用,使得木质战船变得越发脆弱,而一艘与林政君主力战舰尺寸相当的铁甲战舰,将达到四千吨以上。更高更密集的帆桅系统,虽然能勉强提高航速,但也带来更大的倾覆风险。
在明江铁路造毕成功运行的第三年,即启元三十六年,第一艘五千吨级铁甲蒸汽战舰,由军部拨资三百万银元,将订单交给崇州造船厂,而此时新帝国的火炮技术已经发展后装螺旋线膛发射圆锥爆炸弹的水平,最优质的步枪也发展八百米精准射击的水平。
启元四十年,国内人口增涨两亿,海外移民总数也突破三千万之多,中枢岁入也增加到十亿银元,林缚则正式签署人口控制法案,以相对温和的手段推广避孕技术,鼓励少生优生,以求在未来百年时间里,将国内的人口控制在四亿左右。
与此同时,林缚签字同意分段建造东始海州、经徐州、大梁、洛阳、长安、临洮一直到鄯善的华夏大铁路。
此方案将耗数亿银元、耗时十到二十年的时间,但也将彻底打过中原腹地与西北疆地区的联络,有助于将帝国的疆域有效的控制到伊犁河谷地区。
而其时国内的铁路线已经延伸有四千里。
在签署批准华夏大铁路建造方案之后,林缚颁退位诏,在当了四十年皇帝之后,宣布退休,由时年已经五十二岁的长子林信继位,而林政君、林武、林睿诸子女,皆在成年分封到济州、卢加、普丹等海外都督府就藩……
林信继位后,不改年号,仍延续“启元”纪年。林缚虽退位,但一直到启元四十四年,都以太上皇的身份辅政。启元四十四年,柳月儿、那赫玉容两女在同一年内相继辞世,林缚也感寿命无多,则彻底放手国政,携诸妃隐居济州长女林政君处……
******************
PS:
(写到这里,就更俗本人而言,已无余味了,故而兴尽收笔;倘若有书友兴致不减,有意写外传或补篇,请在一个月内在书评区帖出来,题材不限、书评亦可,由大家评选出三五篇好文,由我贴到正文里供大家一起赏读。枭臣已经繁体出版,我应该会有一套样书,我会将该套样书及官路的实体第一、第二册若干拿出来作为小小的感谢!)
' '
枭臣 章节目录
新书试阅《官场之风流人生》001
谁会静坐在车里等待参加自己的葬礼?
沈淮坐在车里,看着窗外、透过寺前街古榆树荫洒下的太阳光斑,在『阴』影里斑驳有如琉璃,就像是死亡的沉眠,叫他看了心头空落落的。
后面的塔陵园,有民国时建造的三座佛塔,紧挨着千年古庙天宁寺,五十年代就辟为人民公墓;市民们将亲属的骨灰盒就寄存在塔陵园来,以供凭吊。
塔陵园大『门』外有一座小广场,沈淮将车停在小广场的边上,停在苍翠『玉』滴的树荫下,看着一辆解放牌卡车缓缓的驶过来,停在塔陵园的大『门』前……
沈淮看到多年好友,也是他在市钢厂的同事赵东停稳车后,就从驾驶位抢先下车来,快步绕到车右侧,打开车『门』——母亲捧着铅灰『色』的骨灰盒下车来,那心哀如死的枯寂脸容叫沈淮看了,痛直往心里钻……
接着下车来的小妹,清丽的脸蛋上挂着泪水,眼睛哭得红肿,与堂弟一左一右搀扶着母亲;那些个随车来送葬的亲戚、邻居,拿着『花』圈从后车厢跳下来。
『花』圈上的挽联给风吹扬起来,两行墨书,沈淮认得那是伤心过度、这时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挂水的父亲所书: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三天时间过去了,最初的震惊跟『迷』茫渐消,但看到家人如此的悲痛『玉』绝,沈淮的心里也是一阵阵的刺痛,心里有一股难抑的冲动,多么想打开车『门』冲出去,大声告诉伤心过度的母亲跟小弟、小妹:
我就是死去的海文啊!我是妈妈你的儿子,是小弟、小妹你们大哥啊,只是我这时活在别人的躯体里。
沈淮手死死抓紧方向盘,指甲深深的掐进『肉』里,也无痛觉:
他本应该死去,母亲所捧的骨灰盒里,装着他已死躯体火化后的灰烬,然而他的意识与灵『混』,却活在别人的躯体里,还要强按住『鸡』动跟刺痛的心情,坐在车里旁观这一切……
有三个随车送葬的,是他身前的同事及好友,他们没有进塔陵园,而是往这边走来,站在树荫下『抽』烟歇力,没有注意到停在路边的小车里还坐着人……
“海文就这么死了,真是太可惜了。早知道这个结局,还不如当初硬着头跟老熊一起调去市里呢……”
“老熊去市里,是想将海文一起调走。只是当时厂里跟小日本合作搞技改,连铸炉的技术有谁比海文更过硬?厂里那时就离不开海文……”
“说到底也是海文心软,不忍心丢下手里的那摊事就走。他当时一『门』心思的硬着头皮走,谁能拦他?老熊再没有本事,调一两个人去市里的能耐还是有的。就算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