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爸,这好像是北宋-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像幽州这种大城,如果只是城防战的话一时间宋军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这城的城墙太厚了,以此时宋军手里的那点草创的雷管根本就炸不开。
孙悦倒是想了个主意,咱先到墙根底下挖个洞,挖的大一点深一点,一直挖到地基深处,然后架起来一个大木头桩子取代石柱子给幽州城换一个地基,然后再用火药,在洞的里边去炸。
可是说的倒是容易,谁去干呢?赵光义当即拍板道,既然你有这么好的主意,那这货你领着天雄军去干如何?孙悦当场就说,我就是个文官,是个转运使,管钱粮的,天雄军我可指挥不了,您啊,放我去外边警戒一下耶律休哥去吧。
这话当然恨扯淡,但赵光义的命令难道就不扯淡么?城墙根底下挖大洞,这种活那是拿命干的,天雄军这种天下精锐中的精锐怎么可能干这个?死的也太不值钱了点吧。
当然,这种理由摆不到明面上,天雄军的命是命,别的军队命局不是命了么?一时间你推我我推你,最后还是胳膊拗不过大腿,由田钦祚领着麾下人马接了这个活。
至于孙悦,赵光义给了他一个‘好活’,攻打德胜口的援军耶律沙,孙悦说,耶律沙草包而已,他的那点兵马起不了什么作用,打他纯属浪费时间浪费兵马,自请散落在外围戒备耶律休哥,结果赵光义却不同意,不光赵光义不同意,军帐中的各位将军也没几个同意的。
在他们看来,孙悦这就纯粹是为了少死部下而找的借口,谁也不支持他,毕竟耶律休哥说实在的自打开战以来表现真的挺懦弱的,普遍都认为他的战神之名是吹的,游击战这种事儿吧,打赢之前的表现跟怂确实也没那么好分辨。
孙悦无奈,再任性就真成抗旨了,于是只好领了人天雄军去和耶律沙玩去了。
他很清楚耶律休哥一定会回来寻求决战,因为辽国绝对托不过宋朝,这么打下去,就算拿不下幽州,最迟二月开春,宋军必胜!耶律休哥不来,除非是他甘愿认输,可是人家不信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第四百八十九章 高粱河()
当天晚上,孙悦把韩崇训找来商量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韩崇训想的居然和自己一样。
于是孙悦连忙又去找了崔彦进和党进,他们俩也都觉得孙悦说的有道理,再去找李继勋石守信等人,结果居然大同小异,都认为耶律休哥十之八九会回来。
孙悦就说,既然你们也认为耶律休哥会回来,为什么不防着点?人家说,听官家的。
真没串联,但是孙悦敏锐的就感觉到,这其中有问题,或者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居然已经成了军中将领的共识。
思前想后,孙悦还是决定去找曹彬,曹彬见孙悦主动来找自己,一时间大喜过望,连忙备下了酒菜招待于他。
“你也会在战事饮酒?”
“少饮一点,不醉酒便是,仗打到现在,只需要再拖上个把月就赢定了,所以军中上上下下都比较放松。”
“你也不管管?”
“管什么?”
孙悦叹了口气,问道:“你觉得,耶律休哥会回来吗。”
“会,当然会,只是不知道他会从哪里回来,徒劳猜测也没什么用。”
“徒劳猜测也没什么用?”
“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觉得这不太像是你应该说的话而已。”
第二天一早,耶律沙领着两万骑兵来攻,孙悦命韩崇训结步兵阵死守,也不求着反击,果然使他无功而返,孙悦突然指着边上的一条河流,好奇地问李继隆道:“李将军,你可知这条河叫什么?”
“听人说过,好像叫高粱河。”
“高粱河么……原来这特么就是高粱河啊。”说罢,孙悦也没什么表示,就干脆利落的回了自己的营帐,对李继隆道:“我困了,回去睡一会,此地由你来主持吧。”
李继隆点了点头道:“好。”
幽州城下,赵光义在慢条斯理地指挥着军队攻城,而且是整个军事史上只有傻哔才会用的四面围城之计。
赵光义不通兵法到了这个地步了么?当然不是,这货分明就是故意的,没看连田钦祚挖坑的速度都快不起来么。
原因很简单,赵光义现在存心要拖。一方面,只要拖到了开春宋军就是稳胜,另一方面,嘿嘿,战事拖的越久,他这个御驾亲征的官家威望就越高啊。
之前因为符彦卿,赵光义的威望都已经丢的差不多了,然而无论如何他毕竟是官家,现在没了两线开战的这个原因,这货又有点旧态复萌了,虽然没有胡乱在各军中安插人手,但指挥却是又重新续上了,规定凡是五百人以上的调动,必须都得听他的命令。
当然,攻城么,还是攻四城,这个时候他军事经验不足的毛病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换了韩信来估摸着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招,对战局的影响却也不大。
当天回到帐中的时候,铁杆的亲信曹军却偷偷送来了一封信,孙悦诧异的问哪来的,他说,是崔彦进给他写的。打开之后,里面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关于赵光义的吐槽。
孙悦马上就领会了他的意思,给他写了封回信,还是一些关于赵光义的吐槽,命曹军又偷偷的送了过去。
当天晚上,孙悦又收到了石守信和李继勋的两封信,内容居然跟崔彦进的大同小异,孙悦同样也写了回信,并且又给党进写了封信,内容还是一些吐槽的废话。
之后的几天里,这帮统帅大军的大帅,每天都在互相之间写信玩,而见了面呢,又什么都不说,跟啥也没发生过一样。
五日之后,崔彦进、党进、孙悦、李继勋、潘美、石守信等人同一天,同一时刻给曹彬写了封信,曹彬看过之后将信放在烛火上烧了,哀叹一声,便纷纷给他们写了回信。
当孙悦收到曹彬回信的那一刻,基本可以确定,历史要重演了。
高粱河之败啊!
后世大多数人都有个误会,那就是宋军精锐的百战雄狮是在高粱河一战中全军覆没的,但其实并不是,宋军精锐是第二次雍熙北伐时才被打没呢。
而高粱河之战中,宋军各军的精锐力量基本完好无损,只有赵光义一个人险死还生,坐着驴车逃回了开封。甚至如果仅从战损比的角度来说的话,宋军甚至可以说是大胜。
在什么情况下,御驾亲征的皇帝差一点就死了,最后仅以身免,身边连个护卫都没了,而大军主力却未受到什么严重的损伤呢?
再来思考一下后事,在赵光义生死不明,或者当时人人都认为他死了之后,北地的这些将军们所干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连忙回开封,而是先拥立了随军的赵德昭登基成了新皇帝。
再想想是谁救了赵光义,杨业!原本的历史上杨业可是刚投降,再怎么杨无敌,也一定是被大宋顶级将领们排斥在圈子之外的,也就是说如果那些将领们要密谋一些什么的话,他应该是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什么都不知道的。
而再之后,没几天的功夫,赵光义就逼死了赵德昭,对所有赵匡胤留下的将领再也没有了信任,之后的雍熙北伐中,如李继勋等老将几乎就没怎么参与,由曹彬和潘美分别率领两路北伐,而曹彬表现的忽进忽退忽快忽慢,表现的别说不配第一良将了,简直是毫无军事常识,与潘美的勇猛激进西路军潘美根本没法比,雍熙北伐之败按明面上的理由分析这货最少得负九成以上的责任,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那种。
但是呢?曹彬只是被象征性的惩罚了一下,不久就又回重新当上了枢密使,而且备受重用,一辈子压在了表现比他好一百倍的潘美一头。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基本可以确定,曹彬是给赵光义背锅的,所有的忽进忽退忽快忽慢全都来自于赵光义的命令,要知道赵光义本来在军事上就是个半吊子,又是坐镇开封远程指挥,不出毛病才是见鬼了呢。
听话的主帅打了败仗,但却啥也不说,为了陛下的英明神武担下了所有的罪孽,而不听话的那个主帅,却特么打的特漂亮,虽然也是啥都没说,可谁还不明白咋回事儿呀。
好像有点跑偏。
总之,因为这场诡异的战败,虽然宋军的主力未损,但之后的雍熙北伐惨败甚至于之后两百多年的弱宋,都跟此事有一点关系的,而结合此役中的种种诡异的地方,孙悦差不多已经想明白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于是,孙悦一封调令,就把杨业给调走了。
第四百九十章 决战()
在世人眼里,杨业父子俩应该算是孙悦夹带中的人,一开始杨延昭投降便是折太君与孙悦见面谈妥了的,这天然就是政治纽带,后来北征杨业更是干脆留在了孙悦的帐下听命,所以二者间虽无实质从属,却有上下之实。
更何况杨业实际上的领导潘美也欠着孙悦好大的人情,谈不上旧部起码也是旧友,也不太可能多说什么。
所以孙悦将杨业调走回云州,美其名曰防范耶律休哥,无论怎么看都是在为了顾全大局自砍臂膀,赵光义自然不会反对。
杨业还来特意找过他,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说明耶律休哥袭扰云州的可能性不大了,就算去了潘美也足以挡得住,反而很有可能会突然出现在幽州城下,希望可以将他留在此处为国分忧。
结果孙悦一意孤行,为了不让他误会,只是将杨延昭留下了而已。
不得不说这货虽然打仗很猛,但政治智商真的不怎么高,注定了是顶级的将才而不是帅才,同样的,这货脑子里的忠君观念也确实挺让人害怕的。
这是个把忠诚刻在骨子里的人,他是刘崇的义子,但后来却对刘继恩刘继元兄弟忠心耿耿,给契丹人当狗也当的没什么脾气,原本历史上投降赵二以后,对赵二那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五代十国这样皇帝轮流做的大时代下,这货也真称得上是一朵奇葩。
所以为了预防万一,还是让他滚的远一点吧。
孙悦也不是圣人,如今以他和赵光义的关系,秋后算账之后两个肯定是只能活一个的,未免夜长梦多,还是让他死在这吧。
再之后,又是平静的几天过去了,眼看着天气逐渐开始回暖,辽国王庭都已经做好战败的准备了,开始集结军队退守古北口,俨然是一副要依托长城阻挡宋军别灭了我家王庭的意思。
而在这几天中,孙悦等顶级武将之间的通信越来越频繁,内容也越来越露骨,而随军的赵德昭却发现,原本不怎么爱搭理他的那些军中宿将,对他越来越热情了。
赵光义却丝毫不知,反而越来越骄傲自满,居然封了潘美当幽州知府。大哥这幽州城还没打下来呢!
这货,说实在的真是没什么军事经验,你不能说他笨,甚至他其实特别聪明,只是经验这种东西,真不是天赋二字就能弥补的,或许他看过许多的兵书,也跟着赵匡胤学习了很多的经验,但这却是他第一次亲上战场。
宋军诸将也并没有真的去密谋一个除掉他的计策,顶多也只能说是基于一种对赵光义的愤怒而达成的共识而已,历史上能搞出那样的局面,真的只能用因缘际会来解释,至于赵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