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保安-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虾蒙睿苏飧瞿勘晁惶斓酵硐胱抛氖隆U懦胱殴沤裰型庾姆ㄗ樱詈蠡拐嫒盟氲搅艘桓龇丛糇钕不兜挠蔷褪欠匪窖危问侨嗣巧畹谋匦杵罚炊际怯晒易ㄓ掖又惺杖×舜罅康乃笆眨绻唤凰埃逞蔚纳拖鄱际潜├幸怠�

    张楚从山西杀到海边,也来到了聚宝盆的边缘,他肯定不会放过盐业生产这个赚钱的大买卖。

    保安军到达海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管了各地的盐场,不管是官家的还是私自偷开的盐场都被收归保安军所有。原来整个官盐的管理人员都被收入了保安军的体制内,这虽不合规矩,可在保安军的刀枪面前没有人会来讨论这些问题,原先一些依靠与官府勾结牟利的富商,在拿银子作敲门砖试探了几次盐场新的管理者之后,发现这里边已无缝可钻。只好无奈的离开了。有几个豪强不甘心就此丢掉这财源,他们在使用了几次下作手段干扰盐场的生产后,整个人都消失了。

    张楚的目标当然不会是控制住原有的盐场,他现在干事基本是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张楚要用山东出产的盐将两淮的官办盐业挤垮。这倒不是张楚天生的狂妄,因为张楚有着两淮盐场所不具备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上的优势。

    现在大明最大产盐区两淮盐场还在使用落后的煎盐法进行盐业生产。煎盐法是抽取海盐的最传统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用大锅煮海水来提取盐分。这种方法即耗费薪柴,盐工要从事烧火,取卤,收盐等工作,劳动强度也是很大的,而且还只能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进行生产,形不成大的规模。

    晒盐法是制盐技术的一个巨大进步,到明朝的中后期被推广到了大明的许多盐场,晒盐法经济、实用、高效,可这么好的技术在大明的主要产盐区淮南盐场却没有得到推广,大明海盐的主要来源还是靠煎盐。

    说来可笑晒盐技术没有被推广并不是因为盐工们掌握不了晒盐的技术,而是因为大明的体制问题。

    朝廷要控制盐业的生产,就要控制好盐工,而煎盐法需要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盐鐅",也就是煎盐的大锅,这种大锅为铁铸,每口重达140斤左右,朝廷对铁也实行严格的控制,盐工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购置这种灶具,更别说所需的薪柴和盐的摊晒场所都需要钱,普通的盐工用煎盐法是没法开工生产的。这样朝廷就可以将所有的海盐生产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明朝的有识之士不是没想过推广晒盐法,孙元化的老师徐光启就曾在崇祯三年试图在两淮地区推广晒盐法。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朝堂上的斗争,徐光启有着户部尚书的身份也没能将此事办成。

    张楚对于海盐的生产可谓是蓄谋已久,在离开山西赴山东平叛之初就派人到沿海盐场寻找精通晒盐之法的盐工,用重金将他们聘请到了山东。

    保安军在山东刚一站住脚,被聘请来的盐工已在海边开始了试验,晒盐之法在山东沿海是否可行试一试就可以知道了。在张楚的大力支持下试验很快就取得了成功,证明这晒盐之法在山东是可行的。

    张楚也知道肯定会成功,不成功才是见了鬼了,一则晒盐之法在明末已发展成熟,二则这晒盐法是后世普遍采用的海盐制取方法,而且离山东不远再往北去就是后世中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的所在地,张楚一直想着什么时候实力强大的也将那些地方占过来。

    小规模的试验成功后,张楚调集了大量的民壮在山东沿海所有适宜的地方都开始了盐田建设,为保证安全,在通往盐田的要道上还建起了炮楼把守,海面上还不时的有战船巡逻。

    这天山东的盐场基本建设完毕,张楚还专门的搞了个庆祝仪式,今后张楚可要财源滚滚了,他觉得很有庆祝的必要,为此他还专邀请了登莱巡抚谢琏参加最大的盐场正式开业仪式。

    盐场的盐工对张楚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今天是盐场与他们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日子,合同的内容他们已烂熟于心,根据合同他们只要努力劳作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张楚正是促成这一切的人。

    在一阵鞭炮和锣鼓声中盐厂算是正式开业了。张楚带着谢琏走到盐田之中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田,想象着这里边产出白花花的食盐,然后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张楚的心静非常舒畅。

    谢琏不愧是高智商并且有实干经验的官员,很快就发现了张楚盐田存在的问题,于是转头向张楚求证。(。)

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的作用() 
谢琏在参观盐田之时发现张楚建设的盐田存在很多问题,盐业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现在虽是庆祝时刻,谢琏还是忍不住停下脚步转头向张楚提出疑问:“张将军这盐田修的如此庞大,看上去确是好看,可却也存在着许多隐患。”

    “谢大人请明示。”张楚想这谢琏还懂晒盐,真没看出来。

    “这盐田每一块修的都十分宽阔,中间只有细细的田埂相连,时间一长田埂在风浪的作用下崩塌,卤水外流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我看这里的沟渠堤坝也都修的十分单薄,如果有大的海潮来袭,这盐田不就被毁了吗?为官的要小心下边的人干事敷衍,做表面文章,我们来查时一切光鲜,走了之后工程烂尾,大家把我们当傻子哄。“谢琏这时还不忘教给张楚做官之道。

    ”这个您倒不用担心,您可以走近看一看。“边说张楚边将谢琏带到了盐田的田埂之处。

    谢琏走到近处,看完之后大奇,不顾形象的蹲下身来,用手去抚摸那些田埂,不解的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坚硬如石,连成一体,没有缝隙。你是从哪里开采来的。”

    “这是用水泥浇筑而成,此物加水成泥,随意塑形,时间一长变的坚硬如石,不会被风浪所破。这东西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在变坚硬时不用晾晒,还要每天浇水,最后自己就会硬。你看,除了这些田埂,这盐田的底部,周围的堤坝都是用这水泥加上竹筋建造而成,能够经受大风大浪的侵袭。“张楚为了多赚钱,将自己所有的新科技都用在了这盐田的建设上了。

    ”随意塑形,坚硬如石。“谢琏没有管盐田地事,而是重复着张楚的话。然后冲张楚问道:”此物真有你说的那么坚硬吗?“

    ”那是当然,不然我给您演示看一下。“张楚环视四周,没有发现合适的工具,只好对卫士说道:”你过来用刀砍一下给谢大人看看。“

    那卫士走过来很不情愿的抽出刀,用刀背狠狠的砍在了水泥做成的田埂上,田埂被砍掉了一小块,而卫士手中钢刀厚厚的刀背上也出现了一个窝子,把卫士心痛的不得了。

    ”这太好了,太好了。“谢琏用手摸着田埂被刀砍过的地方连声说道。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问张楚:”此物很快就能变硬成形,能不能用它来筑造城墙?“

    张楚过去将谢琏扶了起来说道:”这水泥只要几天的时间就能变成如石头一样坚硬,当然能够用来筑城了,如果筑造的足够的厚连普通的火炮都打不动。“

    ”如此甚好,我要向皇帝写奏折运这水泥到关外加固那里的城池,后金兵马将奈我何。“谢琏变得激动起来,他又发现了一种战胜后金的利器。”

    “谢大人,此物制作复杂,不是轻易能得到的,而且还十分昂贵,皇帝是用不起它筑城的。”张楚一听赶紧制止了谢琏,不能将我的什么东西都给皇帝送去,皇帝有了水泥我还怎么混啊。只好用花钱多来吓唬谢琏。

    谢琏却没有被吓倒,张楚说水泥难得他根本就不信,张楚能用水泥修这么大片的盐田,那用水泥修筑几座城池肯定也不成问题。只要时间足够,就能将关外的城池都修筑的固若金汤。至于说贵倒有可能是真的,以张楚的财迷劲肯定不会给朝廷倒贴钱,这钱还真是个问题,大明近十几位天子就数这崇祯皇帝用钱紧张了。可这事又不能不办,于是对张楚说:“张将军只管收集这水泥,我会想办法到各处筹钱,不会让你吃亏的。”

    “那倒是好。”张楚对于送上门来的钱总是不忍心拒绝,可他也不愿意水泥落到他人手中,于是说道:“我倒有个办法,谢大人催皇帝,加快造船的进度,到时我们带兵出海深入辽东,重筑大凌河城,并在一起建造水城,只要水路不被断绝,我们就能守住大凌河城。”

    ”好是好,可现在朝中怕没人敢再提重筑大凌河城了,更没有将领敢领命前往了。“朝廷的邸报现在是按时送到登州的,谢琏对朝中的情况很是了解。

    “没人提我们自己干,没人敢去我敢去啊,只要谢大人能搞到足够多的钱,船只造好我立即带兵出发。不在大凌河站住脚就不回山东。”张楚说的慷慨激昂,不过他心里知道,如果在大凌河站不住腿,那只能跑回山西了,这山东肯定待不下去的。

    “张将军如果能信守今天的承诺,肯带兵到辽东筑城,我一定想办法去弄钱。”谢琏咬牙说道。

    “好,我一定会进攻辽东的。”张楚见快把一个斯斯文文的读书人逼到钱眼中去了,赶紧张口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视察就愉快的多了,看着盐工从盐田中刮起的一堆堆的粗糙的盐粒张楚的心情舒畅无比,自己的努力又一次成功了。这次晒盐成功,不但可以让保安军赚很多的钱,而且还能间接的改善百姓的生活,大量的盐投入到市场中,必定引起盐价大跌,穷苦百姓可以省下钱多买几升米了。

    谢琏则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张楚用水泥筑成的堤坝和沟渠之上,想象着这堤坝再高一点儿就是一条长长的城墙,而这水沟宽阔点就是依靠船只的码头,看来这用水泥重建大凌河城还是可行的。现在缺的就是钱和战船,战船很关键既能运后到辽东,又要用来保护城池的水上补给线,如果补给线被掐断的话,前去筑城的部队肯定会重蹈覆辙。

    视察下来张楚和谢琏都很满意,张楚又开辟了新的财源,谢琏得到了张楚进攻辽东的承诺,并且讲别人不去他也要去。谢琏发现张楚虽然张嘴就会转到银子上,可说话还是板上钉钉的,每次说出的话都能信守承诺,大概还是个有信义的人。

    回来的路上谢琏还在想着反攻后金重筑大凌城的事,最后还是和张楚聊起了水军的事:“登州的船只和水军都被孔有德的叛军带走了,要想重建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加快进度。”

    “办法当然有了,不过这些办法都要靠巡抚大人您了,您的官大,面子也大,可以找人帮忙啊。”张楚决定充分利用谢琏这个优质资源。

    “官场之事你不懂,有时并不是官大就能办事的,这还要看你能不能给对方带来利益。”谢琏心想张楚还是太天真,这官帽有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有一个人如果听大人说要反攻辽东,我想他会愿意帮忙的。”张楚却知道大明官场上有时也会出一些特殊的人物。

    “这个人是谁?”现在谢琏是只要能将张楚送到辽东去与后金开战,他什么事都愿意做了。

    “驻守旅顺的总兵黄龙,不知谢大人可否认识?”张楚讲出了明末又一位英雄的名字。(。)

第三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