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寒资料集-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劈挂高手流散各地。如马英图移居甘肃,郭长生、郭景春等回到沧州。他们积极发展和传授技艺,使该拳种在河北沧州、甘肃等地盛行。在此期间,象马英图、郭长生、曹砚海、高玉清、郭景春、张群炎等劈挂高手,都为劈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指导政,劈挂拳了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技术上也有了改进和提高。沧州的郭长生主张“快打迟”,将通臂拳步法移植到劈挂拳中,有效地促进了动作速度。由此产生了“沧州劈挂通臂劲”的说法。再一次就是1975年,北京体育学院73届的运动系武术班学生到沧县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对沧州劈挂拳进行了调研,并改进了原套路,使其套路结构更为合理,演练技术了有所提高。
劈挂拳的内容很丰富,其拳路不下五套。目前沧州一带称为:挂拳,青龙拳,慢套劈挂,快套劈挂和炮锤;甘肃一带多称为:一路劈挂,二路青龙,三路飞虑,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两者说法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同出一源。其中挂拳要求“疾行高跳,惊以动魄”,突出“高”;青龙拳要求“青龙出水贯长虹,舒展潇洒身法捷,”突出“密”;快套劈挂要求“起落钻伏,落燕点水”,突出“敏”;炮锤要求“朴素浑厚,刚劲饱满”突出“健”。
另外,在沧州一带,由于劈挂拳与通臂拳相结合,所以在劈挂拳中,还流传有与通臂融合的单式(散手招法)练习,并有“通臂加劈挂,神魁都害怕”的拳谚流传。在劈挂拳中,常见的单式有:单劈手(单扯肩),反劈手,铁扫帚,开门炮,大、小跨步,倒发乌雷,搅地龙(还有人称的瞧地龙),鹞子穿林,前劈加横,抄手起脚,反点腿,激步勾子,蹶子脚等,目前甘肃等地流行的“十二大趟子”和“十路弹腿”,大体与些相同。
劈挂拳要求,单式与套路相结合,体用兼备,互为补充,势法要求都表现为:流、勒、劈、挂、斩、卸、剪、裁(采)、掠、摈、伸、收、摸、探、弹、锄(砸)、擂、猛等十八字。
劈挂拳的器械也很多,有出自劈挂拳名家之手的劈挂刀、疯魔棍;也有经劈挂高手不断吸取提高提炼,引进本门的苗刀,又称又手刀,长刀、通臂剑、三节棍、九节鞭、见头阁、奇枪(又称梅花枪)、大枪、戟等。这些器械的演练风格,都体现了“前握后扣,大开大合,伸收吞吐,放长击远”的劈挂拳特点。
劈挂拳在技击上,讲求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虚实往返,招法珠连,速进猛攻。其劲道多为“翻车”(翻扯)劲和“辘辘”劲,要求力以圆动,以腰为本,流裹翻转不息,其动作特点为:“拧腰切胯;合膝钻足;吞胸凸背;缩肩藏头;前握后扣,大开大合;两臂条直,搂臂合腕,两臂劈挂。故有人形容它:“腰似转轴,身似鞭杆,手臂似鞭梢,周身之力通达于肢端”。劈挂拳步法多为激绞连环步(亦称拖拉步),即进步跟步连合交织,快如激浪,步步连环,形成了逢进必跟,逢跟发进,进跟连环,互为子母,快速连贯的独特风格。演练套路要求表现出大河奔流,起伏跌宕,翻江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苗刀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国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
尤其近代武术大师刘玉春及其爱徒郭长生,在苗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苗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更为突出。所以在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苗刀考证》中写道:“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即刘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奥,亦独冠云。”也就是说郭长生通过恩师个别传授,得其刀技真谛,其刀法之奥妙,使人无法捉摸,其技艺水平,要高出同辈。
很多国内外武术界知名人士,对苗刀也有很高的评价,如已故马凤图先生于1969年在兰洲自己的住所见到郭长生的高足张群炎时,让张表演此刀后说;“苗刀我想了四十年,今天才见到此刀。”,连声说:“好刀,好刀”!于是让马明达向张群炎学苗刀。但由于练苗刀需有通臂二十式的基本功,因此只学了一点。近年来很多日本人也来信或来人言论此刀,他们说:“中国苗刀与日本现在流行的剑道用的太刀,十分相似,都是双手使用的一把大长刀,但技术确迥然,各具特色,尤其苗刀击着点由点、线,扩展到面以及急速灵活之步法,深感佩服,“认为”确实值得日本剑道参考“。
但有人把苗刀说成是“流传在我国武术界的日本双手刀法”,这种说法不对,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先期是随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苗刀在我国汉代就有其雏形,苗刀在我国历史上古称长刀,从河南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环柄长刀,和山东苍山发现的汉安帝永初六年发现的长刀,均和苗刀相似,从尺寸上看,全长111。5厘米,刀脊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的比,大约是一比三,到唐代,天宝年间,大将军嗣业使用的部队,被对方的骑马冲乱,在这种情况下,嗣业“手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
另外,在唐代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解释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并附有长刀的图样。
早在〈三国〉时期,在回赠日本国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长刀,后随中日文化交流,苗刀传入日本,明朝后期,倭寇多使此刀,所以后人也常把此刀,称之为倭刀。戚继光将军在御倭战斗中,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又在民间挖掘整理其长刀中,在“戚家军”中配备了长刀,加紧训练士卒,其技较倭寇高一筹,故平息了浙、闽、粤沿海倭犯。并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
到明朝末年,新都程冲斗,向浙师刘云峰学得此刀法,于天启元年,编著《单刀法选》一书,程氏在这本书中说:“刀长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则全长五尺。”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故“依势、依像、撰其名”,为此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朝后半叶,河北连镇杨氏在东北向一游方僧学得此刀法,后传于吴桥桑园镇的谢晋汾和谢晋德兄弟二人,谢为桑园富户,一次在西街大运河码头见一镖师大败脚行数十人,为谢敬服,故邀为上宾,此人便是河北静海独流镇,人称常胜将军的刘玉春。刘身高力大,技艺非凡,在武界久负盛名。谢遂将苗刀、左把枪等尽相传刘,刘则将通臂二十四式传于谢。
民国初年,三省巡阅史兼直隶总督大军阀曹锟在保定成立卫队武术营特聘刘玉春为三连苗刀连教习。1923年曹通过贿选当了大总统,进驻北京中南海。
沧州郭长生系刘之高足,由于武功精绝,刀法捷灵,在武界有“燕子”之誉,深得刘之喜爱,遂将苗刀、通臂二十四式之绝技,尽相传授。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迫使曹锟下台,郭长生又给鹿仲麟当随从副官,时间不长,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愤然弃官回乡。1927年,张之江筹备中央国术馆,慕名特聘郭长生于该馆教授苗刀,并把苗刀作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程之一。从此苗刀在中国始得进一步发展。刘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教的是一路苗刀,均没教完。这路刀势系集体操练,不免限于一步一势,不精熟者,便不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郭长生将苗刀之精华,实战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笔法,编撰了二路苗刀。
一路苗刀多系基本刀势,实战用法,二路苗刀,开阔了攻击面,提高了连击性。
八卦掌简介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是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
董海川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相传他在江南雪花山拜一老道士为师,用十年时间学得一种奇特武术,后来老道士又交给他一本《河图洛书》要他研究。董海川得此书后,通过易理将零碎的技法编成一套完整的八卦掌法,后来董海川当肃王府武术指导后,八卦掌得以闻名于世。
八卦掌不用拳,是将手掌展开来做动作。八卦掌还使用擒拿秘穴法,包含古代流传下来的擒拿抓捕法。八卦掌的动作是柔软地使用身体,轻快地扭捻着,如蛇一般跃动,潜击对方下部。动作迅速旋转,能一次面对多位敌人。
八卦是由阴爻阳爻组成的图形。八卦掌又名“转掌”,以其运动特征为绕圈走转而名。这个拳种经过“集成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的萌发整理,鉴于该拳的圆圈正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于是,谓之八卦掌。
八卦掌以向左沿圈绕走称为“阳仪”,以向右沿圈绕走称为“阴仪”,是自身技术的基础,其它种种变化和作用,都是将攻防招术或一定锻炼方法融于沿圈走转,其运动特点皆须符合绕走规律。对敌时要用不停的走转与对手周旋,避实就虚,避正寻斜,讲究以动制不动,以快动制慢动,强调制胜之法在变动,形成了“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八卦掌技法规则。八卦掌是以掌法和步伐的变换转行为中心的拳术套路。它的基本掌法是:单换掌、双换掌、双撞掌、穿掌、挑掌、翻身掌、摇身掌、转身掌等八掌。它的基本步法是:起、落、扣、摆等四种。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讲究:
1.掌型掌法: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