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狩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起只有荆州一州之地。鲍大人可是不敢?”
鲍唐连忙拱手道:“果真如此,我和梁大人需要尽快赶回峡州。”
“杀也是一个办法,但是不能真把天下僧众都杀了,还是要核定僧籍,统一造册,如果有剃度者,需要上报主上批准。由主上颁发文牒,方可为僧。不然天下人都去当僧人,谁来从事生产?”孙光宪连忙拦住了鲍唐。
“如果冒出来十万僧众,不纳税,不纳粮。孙大人该如何是好?”高保勖冷笑着问。
“如此就不存在收购田产,寺庙田产全部没收。如果寺庙能够收到香火钱,能够养多少僧人就养多少僧人。不能养准许还俗。只是高大人,您这是要派兵灭佛吗?”孙光宪也有些生气了。
高保勖坐正了身体,没有一丝退让:“我身体虽然柔弱,但是愿意领兵平定骚乱。”
高保勖可以说这个话,因为荆州,至少纪南县,江陵县,竟陵县因为修建荆江大堤,分配田地,打击人贩,资助平民。老百姓对高氏的认可程度非常高,而且这里都是老兵,随时就能拿起武器作战。
再就是在座的这些新世家,都是靠高氏起来的,刚刚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把农田让出来,也没有多大损失。不扶持高氏,实际上就是断了自己的根基。高保勖这是要逼迫新世家和高氏站在一起。军队倒是其次,刚刚重组,还没有来得及训练,人心倒是可用。高氏刚刚给北汉进贡,还专门给河中送了一万斤大米。北汉怎么也得给面子。所以就是造反,打了南平国,还要对付北汉军队,任何人都得掂量掂量。
孙光宪不再说话,但是却看着听得很认真,想得很认真的高保融。
这位性格迟缓的主上现在还在消化大家的话。
见众人都看着他,高保融回过神来:“军队是要准备的,以防万一。峡州对于南平国至关重要,峡州稳则归州安。梁大人和鲍大人尽快赶回峡州。事情起于追查不法之徒,这个还是要继续追,不要放跑了坏人,否则不得民心。关于僧众,按照孙卿的办法,登记造册,剃度确实需要批准,不然情况只会愈演愈烈。不法之徒所得,财产不应该没收吗?应该没收,用以安置苦主。”
“可是这两万妇人,如何安置。”
“不允许在富贵人家买回去。择人配之,这是一个办法。另外妇人扩建了尚衣局,可以招收一部分好的纺织、印染和绣工。这些人将来也是要配人的。各地也可以有官办尚衣局,以吸纳这些妇人,要给酬劳,让人可以养家糊口。尚衣局的事情,写成条则,报到舍人府,节度使院给予补助。产出来的布匹,衣物,各位大人想办法卖出去,节度使院也会想办法。”
“此法大善。”下面好几个人已经在想着也许就是一个机会。
“为了保证桑麻棉的供应,可以开垦一些荒地种植,水田不允许占用。最近节度使院改造,深感舆图的重要,还请各地方衙门重新绘制图册,最好将山川湖泊河道面积大小弄清楚,那些地方可以开垦,那些地方不适于开垦,以备不时之需。”
“有主的山林如何处理?”
“你们地方的衙门想点办法,比如给一些其它的好处把土地赎回来。一个国家不拥有土地像什么话?比如允许他们参与尚衣局的事务。”
“属下明白。”
“最近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要得老百姓富裕。老百姓富裕,有钱,才能买吃的穿的用的。要是老百姓没有钱,穷得连屋顶都没有。各位的机会就很少。不要老想着从老百姓身上弄粮食,弄得大家都吃不饱。我当司农这几年,没想通别的,就想通了这一点。”高保融叹了口气道:“僧众的事情,一个要查办不法之徒,我听说佛门有不少败类,都快成藏污纳垢的地方了。如何处置寺庙田产,待我和僧正谈完了再说,保勖跟我一起去。兵房也要做好军队开拔的准备。峡州也是一样。”
孙光宪看着高保融说得不快,每说一句话都要想一下,但是居然没有什么遗漏,能够把众人的意见都综合在一起,这一点就和武信王有点像了,最重要的事,他如果想清楚了什么事情,基本上很难动摇。这也许是一件好事。
第二十四章 变了模样的王府()
南平王府,开始是放开了侧门,老百姓可以到里面打水,帮工。里面在拆房子,人们以为只是新王新的癖好,想要一个大的花园,在里面种地。
没想到里面拆完了。就开始拆外围墙。并且里面的士兵纷纷回到军营去了,没有多少守卫。就只剩下一些女人在荒地上种植各种作物,果树和蔬菜都有,很多果树普通老百姓都没有见到过。那些女兵们都是在两条直道上巡逻,只有牌坊往里不允许进去。
王府的舍人院开着,里面有官员接待,不用敲鼓喊冤,你直接进去说事情就行,据说是直接呈报给王爷。
王府的膳食堂在直道边上开了一家铺子,卖各式糕点、豆浆、豆腐、羊奶,价格不贵。内湖边上的那口水井的水质很好,被人们称为高氏井。很多人在前去打水的时候,也会带一些糕点回家。
当然最容易被吸引的是书院的那些书生,他们试着在这个花园的亭子里办了一个诗会,居然没人来干涉。
一个好事之徒把自己的诗文刻成石碑,把一个回廊的墙给敲了,把石碑镶嵌进去。女卫们跑来问了一下,然后就走到了。不过这块石碑被书院诟病,因为诗太烂了。没几天就被书院取下来,请石匠磨平,又装了回去。又在院子门口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的告示文绉绉的,大意是,如果您老的诗文不能入眼,那就是显眼了。
看到的人无不大笑。
这院子的中央正在修一条宽阔的直道,直道的尽头是正在建设一个圆形的基础,据说是一个祭祀后土的祭坛。而直道两侧也修了回廊和一些铺子。其中一家已经开门了,原来是王府收购各种作物的种子、树苗,条件是园子里没有的,或者长得比较特殊的。
同时,也出售一些庄稼的种子,另外一家据说是一家书局,专门出售王府印刷的书籍。
王府的印书局就在膳食坊的旁边,都是很漂亮的宫女,
在院子里,经常可以看到公子和公主,年纪最小,跑得最欢的就是公子。而荆南的仙女现在成了他们的先生。他们穿的衣服既节约布料,又好看。不过全部是棉布。一般人弄不到。老百姓只能看着眼热。
种子铺里面有白叠子的种子,王府里面大概种了四五亩地的白叠子,只是现在才刚刚发芽而已。购买白叠子种子非常贵,装种子的小袋子里附带一本很小的书,上面有白叠子从小长到大的图样,还有文字说明,后面有种植方法。
虽然价钱昂贵,但是还有有人过来买。
所有这些都是归膳食房的女官们管,所以膳食坊的营生非常红火。这下她们不用担心没事情做了,每天忙都忙不过来,光做糕点都都要把人累死,还每天都被买断货。
负责管理王府的舍人院突然发现,王府不再是亏钱的地方,而成为了赚钱的地方。这尚衣局还没建好呢,王先生做的新款式衣服,如果是不赚钱,现在任谁都不相信。高从让已经成立了一只商船的船队,让他们到闽越去购买白叠子种子和棉花。
王府那几亩白叠子能收一点种子就不错了,高从让决定在自己府中的土地上种植,怎么也不会亏不是?
“大爷爷,种一点花生吧,不用专门用田地种。您把白叠子种成一排一排,然后上面长白叠子,下面长花生。花生奶可好喝了是吧。”
高继冲用勺子喂了一口笑呵呵的高从让一口。
“好喝吧,比豆浆和豆奶都好喝。”高继冲趴在高从让的腿上。这花生奶可不容易,他可舍不得多喂一点。
“没尝到味道。”这已经是第五勺子了,高从让纯粹是拿高继冲开心。这个小公子贪玩,贪吃。但是按照余老的话来说,就是聪明,爱琢磨。
高继冲看了看小钵里所剩不多的花生奶,小脸皱成了一团。
看得旁边的王婉蓉直笑。
一连几天,王婉蓉一直观察高继冲,发现他虽然残留有一些后世的记忆,但是还是以现在的记忆为主,还是小孩子天性。不像自己十五岁的身体,三十多岁的心灵。可惜的是,她是学音乐专业的,对历史知识所知甚少,只知道现在是五代末年,历史再差,赵匡胤还是知道的,不过现在赵匡胤还是北汉太尉郭威下面的一个小兵将,后周都没有建立。王婉蓉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南平国,后唐的李璟是知道的,开玩笑,那是唐后主李煜的老爹,而李煜是歌曲虞美人的作者。
王婉蓉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平行空间,后来才知道,那是自己历史知识浅薄。但是没有办法,谁叫自己没学过呢。从初中开始就读的是艺术学院附中,除了唱歌和弹琵琶,还有一些日常知识,自己什么也不会。王婉蓉曾经想是不是偷偷溜出去找赵匡胤,或者他弟弟赵匡义。凭自己的容貌和音乐,弄得皇后当当,颐养天年,也是不错。
但是现在不了,有什么比和同来自一个地方的人在一起更加让人舒服?
王婉蓉曾经以为高保融和梁夫人其中有一个也是穿越者。但是现在看来都不是,全是受这个小萝卜头的影响。
这个小箩卜头记不清以前的事情更加好,穿越的人什么最可贵?就是拥有超出常人的心智和豁达开阔的眼界。不懂可以学啊。
可惜自己是一个尴尬的年纪,帮这个小箩卜头可能会终老一生。不过那又怎么样?总比嫁给那些愚昧的古人要好。王婉蓉已经决定如果要是强行让自己嫁人,自己就神不知鬼不觉的死去。活不容易,死还不容易吗?自己又不会宫斗,又不懂武艺,连舞蹈都不会,嫁到后宫也绝对会被人害死。
现在好了,如果能够帮到这个小家伙,自己是他的先生,怎么也不会太差不是。
高继冲把一钵花生奶全部贿赂完,高从让才答应按照他的办法种花生。
笑得王婉蓉肚子都痛了,笑得同样站在高继冲旁边杨继嗣垂下眼睛。这个女子笑得虽然好看,但是太肆无忌惮了。没看见旁边的小吏眼睛都直了吗?
“高大人还是把继冲的花生奶骗光了。”王婉蓉笑着那眼泪汪汪的高继冲拉到身边。
“怎么叫骗,我这个爷爷辈的就不能享受一下小辈的孝敬?”高从容呵呵笑。
别看这个女子年纪小,但是辈分大,应该和自己是一个辈分。王老头晚年得子,不过这是要当王妃的架势吗?隔着好几代的辈分呢。好在不是一家人,倒是无所谓。
“高大人,这叫套种,就是高杆作物和矮杆、匍匐作物进行高地套种,能够增加亩产。”王婉蓉笑道。
高从让点头道:“办法是好,不过这要分行,起垄费工费时。只能人多的人家去做。要是有牛就好了,要是有铁,做成铁犁就更好。可惜我们都没有。”
大唐的时候,就有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写《耒耜经》,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不过太大,长达两三丈,必须两头牛才能牵挽。唐朝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