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狩宋-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来了陌生人,还是王爷亲自陪同。换上了训练营提供的宽松训练服的郭威等人被研究员当成普及科学知识的对象。

    高继冲也没有阻止。

    年轻人就更加兴奋了:“沼气池的生物群落非常复杂,简直就是一个小世界。和大师姐一样,大体上也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这其中的藻类与真菌和植物类似,他们通过根系和假根吸收营养,只是因为不见阳光,它们没有绿色,而是呈现茶褐色或者白色。我们画出来了四十多种,只是经过了一些大体的分类。另一种是细菌。它是动物性,其特点就是它们能够游动,并主动吞噬营养成分,甚至其他生物,具有攻击性。我们画出来了二十多种。不过实际上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非常多,我们估计有数百种之多。它们都是在很少的氧气条件下生活,分泌出来的就是沼气。”

    郭威惊奇地看着看着显微镜下的世界,通过镜面反射的阳光把两块玻璃种之间的水球照耀得晶莹剔透。里面确实俨然是一个小世界。

    “它们正在死亡。”郭威道。

    “是的,这就是我们来不及把它们全部画出来的原因。因为从我们把他们从沼气池取出来开始,他们就在死亡,甚至变异。特别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死得更加快。一些藻类甚至在很快的时间内就产生了绿色。所以我们认为这些藻类就是植物。这种产生绿色的细胞,我们叫它叶绿体。”

    “你们说的火气是?”

    高继冲笑道:“这是耿先生的一种分发,气也不是一种,而是氛围了很多类,一类就是能够燃烧的气体,把它叫做火气,一种虽然不能燃烧,但是却可以辅助燃烧,叫做氧气。这种气体是大多数动植物呼吸都需要的气体,没有这种气体。很多生物就会死亡。沼气池中也有这种气体,只是很少。所以沼气池的生物群落是很特别的一个群落。因为这种气体养活了大多数生物,所以也叫作氧气。另外一种就是不能燃烧,也没有助燃效果的气体,耿先生把它叫做死气。”

    “有些道理。”郭威笑道。

    “所以沼气池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地方。因为很少氧气,只有火气,火气是无法呼吸甚至有毒。如果不懂得这一点,人跑到沼气池里面,必死无疑。所以沼气池虽然很好用,但是我们每天都和老百姓讲解这些基本的知识,不然是真会死人的。”研究员笑道。

    “那这种火气出来后岂不是很危险?”郭威问。

    “天道循环的奇妙,就在这里。火气燃烧之后,就变成水和死气,而死气,植物可以吸收,变成营养成分和氧气。实际上我们人呼吸的氧气,绝大部分都是植物制造出来的。这是天道平衡的一部分。所以辽东,对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可是这个沼气池终究是非常危险的东西。”

    “是啊,所以辽东,即便是农民,也要读书识字,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只是白死人,不受其利反受其害。”

    郭威叹了口气:“这虽然奇妙,可是确实就如你说的,恐怕老百姓不能享受其便利的立方。难怪有人把你们这里称之为仙境。”

    符金定跳到了前面道:“是啊,是啊,这里就是仙境。您是从羊头山上的岸。如果您在旅顺上岸,哪里有三个非常大的太阳的镜子,能够把太阳光聚集在一起,给管子里的盐水加热,变成卤水之后,再变成食盐和一些其它的化学盐。那里面还能产生一种电。能够把钨丝点亮,跟小太阳一样。”

    一直茫然,听不太懂的符彦卿道:“真的?”

    符金定不满地说:“父王,我还骗您?”

    郭宗谊道:“过一些日子,旅顺到羊头山,还会有一种火车,是一种用蒸汽推动的机关车,力气很大,能够把很多个车厢一起从旅顺拉到羊头山。能够拿人和货物,会方便很多。”

    李谷问:“就是江陵的那种轨道车?”

    高继冲苦笑了一下道:“是的,只不过我们换成了一种机关车。好处有,坏处也不少。因为它不是修直道那么简单,需要铺设比江陵的轨道还要高级得多的铁轨。如果只是单纯用来打仗运送粮食,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负担得起。”(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王朴说学() 
“辽东,很多东西,别的地方并不适用。比如这铁路,大汉一年能够产多少铁?用作刀剑盔甲都不够,怎么可能铺在地上?修皇陵也不过是铺设木轨道。辽东因为地方小,人口虽然不多,但是相对密集,所以才铺设了这一条短短的铁轨,把羊头山军港和旅顺港连接起来。大汉不可能这么做。有这个钢铁,还不如给老百姓打造一些铁镰和铁锹。”

    高继冲带着郭威等人往训练营的食堂走。

    “不过有些东西却可以用,为什么大汉每逢灾年都会造成饥荒?”

    “为什么?”郭威和李谷都好奇地问。

    “因为黄淮流域进行大规模垦殖,种了五谷。”

    “什么?”郭威很奇怪,垦荒种五谷正是为了解决饥荒,怎么又变成了造成饥荒的罪魁祸首?

    “您一定读过齐民要术和四民月令。”

    郭威尴尬了,他没有读过。不仅他没有读过,恐怕苏逢吉和王章等人也没有认真读过。就不谈符彦卿这样的武将。那是司农要读的书。

    李谷道:“因为小王爷的影响,我读过一些农书,齐民要术是读过的。”

    “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谷物就达到了九十四种,此外还有瓜果、蔬菜、果木,牲畜、家禽、养鱼。其实南北方农作物,农学院的记载就有两百四十多种,这还是现有的。我们记载的植物种类现在拿到了近万种。可以利用的就有两千多种之多,除了农作物就有药物。但是不管怎么样。农作物种类越多,他们的生长期和生长环境各有不同,水旱相间。齐民要术里面还记载了套种和轮作。这些都是保证不管在什么年节都会有产出。四民月令里面就记载这是减少灾荒最好的办法。”

    “是这样吗?”郭威问李谷。

    “是的,不过很多作物产量不高。”李谷道。“所以现在农人大多选择了高产的稻麦。”

    “产量不高,是因为并没有选育良种。加上肥水管理不当。我们这里使用沼气池出产分沼气泥。可是粪肥的制作古来有之,只是随着畜牧业的减少,很多农家粪肥极少。这也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在辽东农林牧三者大概是三分。不能因为某一项而废除另外一项。这不符合天道平衡的理论。中原重农而轻牧,对于森林也是疏于管理。收获很少。这导致军队作战,连战马都没有,制造铠甲的牛皮也十分紧张。老百姓吃不到肉,杀一头牛都要官府批准。百姓只知道农耕,不知道狩猎。到了契丹人入侵,一个个如同羊群一样,被赶往北方。这是中原落败的根本。”

    郭威愣了好久,才叹了口气。

    高继冲继续道:“中原出兵。粮草为先,人背车运,到达战场,十不存一。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在其中,一场战争,准备数年之久,实在打不起。大唐以来,战乱不断,战死的人少,饿死的人多。年成好一点。人就活得多,一旦遇到灾年,就是赤地千里。路有尸骨。大汉建立以来,连年征战。郭大人一定为了粮食而费尽心机。”

    “唉,如果不是你父王和荆襄的粮食,大汉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今年黄河决口,虽然李刺史把口子堵上了,可是没有荆襄的粮食,黄河两岸,活不了几个人。荆襄。虽然条件比中原要好,但是南平王重视农业也是原因之一。你的建议我会考虑的。”郭威很郑重地回答。

    “郭大人。无农不稳,现在乱世将安。不能再因为几场天灾而在此陷入混乱。”王朴接了一句。

    郭威笑了:“我们的状元郎到了这里,难道不知道中原正是用人之际?”

    王朴正色道:“如果说中原是用人,而辽东则是育人。科学之说,在于百科之学,儒学不过其中一学而已。到了辽东才知道,我所学太过浅薄。”

    “喔?”

    郭威对于儒生其实并不多么认同,在朝中,他对武官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扶持。对于儒生虽然没有打压,但是说有多支持,实在是谈不上。当然他对道家和佛家就更为讨厌。

    而据说高继冲所倡导的是科学,科学是什么,众说纷纭,因为去辽东的人要么难窥其貌,要么留在了辽东没有出来。所以传说中,科学是接近神仙之学的东西。

    郭威问道:“我很想知道科学是一本什么样的学问。”

    “科学我想应该是实用之学,百科对百业,小王爷对百业平等对待,把每一业都当成一门学科,然后朔本追源,其最根本的就是生物,物理和化学。生物是将万般活物,物理是将万物之理,化学是讲变化之学。这是最基本的三门学问,其它的学问都是由这三门学问引申而来。”

    王朴一副心醉神迷的样子:“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人属于动物的一种,只是人太聪明,需要单独化成一类来研究。儒学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只是恕我直言,我以前一直奇怪儒学被升为圣王之道,为什么不是实用?到了辽东才知道,儒学起于春秋,兴于汉唐。它是基于春秋时期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它在当时的历史中是先进和实用的。为什么到了现在就不适用了?这是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往前走,所以儒家的很多学说落后了。”

    李谷道:“恐怕不见得吧?”

    王朴道:“不是全部,但是大部分东西都不适用了,小王爷说过继承和发展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王朴朝高继冲鞠了一躬,道:“当世之学,永远是基于当世。过去的东西只能接见。小王爷所以能够开一门学说,其中人造水晶的发明是关键。放大镜和显微镜,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清楚。而观察是一个探究天道的方法,可是说是唯一的方法,你没有见过,当然不会有认识。而分类学是必要的手段。分类,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引出百科之学。”

    王朴一笑:“李谷先生一定是读过易经的。”

    李谷点头。

    王朴笑道:“易经晦涩难懂,但是按照分类学的眼光看,却十分简单。其实就是那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归类总结,从起始到终结,解释这种发展规律,就是易经。”(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郭威问策() 
郭威返回青州,他的目的没有达到,而是直接被辽东看见和听到的给弄蒙了。

    李谷严格地来说算是儒生,他对高继冲已经在江陵时期的离经叛道的基础上,越走越远而感到烦躁,可是他又说不出来什么地方错了。

    郭威不同,他不死儒生,他读过书,刚开始是读过兵书,后来身居高位,要处理政事,读的都是实用的书籍。那些儒学经典,他实在涉及不深。所以他没有什么固定的思维模式。

    大唐衰落到了现在,几十年战乱,人们开始中追求割地称王,称皇称霸慢慢地走向了反面。特别是受战乱最为深重的中原地区,人们不想再打仗了,人心思定已经影响到了朝臣。这就是为什么到了郭威这一代,这些官员都有了一心为公责任感。

    北汉的这些朝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