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狩宋-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导致林学院的调查组常常在野外考察时遇到满身伪装的士兵。
也是这些士兵倒霉,调查组就是调查森林各种生物的,他们的伪装再巧妙,也瞒不过这些成天拿放大镜观察森林的人。调查组的人除了少数几个老师以外,都是年轻的男女学生,都是天不怕地不怕之徒。有时候会气急败坏地把这些战士们赶走。战士们只能咧着嘴傻笑,灰溜溜地离开。被指挥官惩罚是肯定的,被人发现,不管什么理由,都是要受到惩罚的。
护卫队的人也是一样。
高凤和高月一回来就追着一帮护卫打,闹得鸡飞狗跳。让正在庭院里做导引术的众人不得不收功。
因为有陈抟在,高继冲在慢慢把五禽戏和道家的一些导引术慢慢往太极拳上引。高继冲虽然以前学习的都是军体拳和特种搏杀技术,但是太极拳的理论还是知道的,而只要有了理论,陈抟和吕岩等人就会对导引术进行改进。这两个人都是内丹理论的倡导者,自然也会把内丹理论融进太极理论。
“你们这些家伙,还装扮成石头骗我们,我们怎么说那些苔藓和蕨类植物分布有些不一样,害得我们守着你们画了半天,浪费我们的时间。”
高凤拿着一根木棍追着一个护卫打。
护卫一边跳,一边逃:“大小姐,你们不会听呼吸声吗,伪装的石头如果看的仔细,是会慢慢动的。你们自己不认真,还怪我们。”
“要不是我们发现怎么石头会呼吸,还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呢。还突然跳起来吓唬我们,啊,还不该打?”这下不是高凤一个人打,几个女孩子都跑过去打了。
一帮人围着长廊转了好几圈,以哪个战士抱着头蹲在地上让几个女孩子拳打脚踢而告终。
陈抟笑眯眯地说:“年轻就是好,体力充沛,累了一天回来还能跑这么久。”
“他们是非常不错,不过要是蒙学的那些孩子们成长起来,他们就比不过了。”高继冲笑道。
陈抟现在就是负责给蒙学的孩子打好身体基础,导引术的研究也是为了孩子们,所以高继冲说这个话,陈抟心里非常舒服。(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于心何忍()
高月是调查组最小的小公主,被所有人宠爱,不过长时间野外调查,她没有一点娇气,因为就算是大家都照顾她,很多危险也是没有办法照顾到的。‘‘也因为是在野外调查,所以她们都穿着带有伪装色的军服。高月的军服是特制的,看起来就是很萌的军装小萝莉。
“刚才是打拳吗,软绵绵的,有什么用?”
导引也是软绵绵的,不过更像体操和瑜伽术,而不是拳法。而太极拳是拳法。在导引术之外,提高了体能上的训练。强度要比导引高。对王婉容更加合适一点。当然对初学的小孩子更加合适,能够替代导引术。
“用来小孩子打基础用的,想学吗?”陈抟现在很喜欢和小孩子们在一起。他比冯道整整大十岁,已经八十了。这在这个时代是标准的长寿之星。不过他保养得很好,看起来不过五十多岁的样子。
陈抟,后世被称为道家老祖,传说紫微斗数和太极图是他所创。其实太极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观念,阴阳互动为太极。至于紫微斗数似乎都没有听说过,陈抟也不是袁天罡他们象数学派的人。他精通的是导引术和医术。吕岩的导引术实际上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只不过吕岩更加精通的是剑术,满是杀伐之气。而陈抟不喜欢打打杀杀,看到这样的事情就厌烦。而这也是陈抟留在渤海的原因,因为在没有那个地方更加重视对小孩子的健康了。
“我才不学呢,要学也和吕先生学。”高月骄傲地跑去厨房了。
吕岩十分得意,而陈抟只有苦笑:“这些小孩子都太急功近利了。”
吕岩教的是搏杀,隐匿之道,对于高月他们来说非常实用。而在陈抟看来,这属于“诡道”。有其用而无其实,基础不打好,今后的潜力有限。
吕岩笑道:“小孩子从七岁上学,十岁就要走出去面对危险。导引术虽然好,但是太慢了,到了野外保护不了自己,也是枉然。”
陈抟点头道:“也是这个道理。不过从小孩子经脉和心智长成,大约在三岁,三岁还是温养筋骨,到十岁,如果坚持不懈。也算是底子打好了。王爷,三岁到七岁,最好也要想办法教习。”
高继冲笑道:“我可养不起全部的小孩子。七岁以后,我也只能保证他们有死不掉的营养,想要强壮,也只能看他们的父母的努力。今年大概是渤海郡生育高峰期,登记在册的孕妇就有数万之多。幼儿比儿童还要难养。”
小学确实免费提供一餐饭和一袋奶制品。这确实只能保证小孩子死不掉,其它的只能父母承担。就这样,因为有大量的移民安置没有完成,总理府的压力也非常大。
吕岩对这个要比陈抟清楚:“图南先生。就是中原,小孩子也不过是能够保证不死,王爷现在一个人做了天下父母的事情,不容易了。总不能全天下的小孩子都要王爷养。”
陈抟笑道:“王爷对老百姓好,老百姓有田地,还能去工厂做工,去野外狩猎和采集,过几年,总还是养得起这些孩子。当天师道五斗米入教,王爷。让老百姓出一点粮食,小孩子就能够入学,早打基础早好。小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也不用教那么多,玩耍保持天性就好。导引与玩耍差别不大。三岁的小孩子不会有问题。”
“您的意思是在蒙学之前,再加一个幼儿园?”王婉容笑着问?
“如此正好。”陈抟笑道。
高继冲点头道:“这个确实也没什么不好,体育局就能办这件事,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需要什么找总理府要,总理府不够,我这里再想一些办法。”
陈抟在无量观用过饭后就下山了。
王婉容和高继冲则多安排了一段时间和高凤和高月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闲聊玩游戏。这是最放松的时候。
其它的时候虽然也算闲适。但是多多少少总是有事,因为不管是谁来,总是有事情来的,比如陈抟。
一到这个时候,就连白氏和吕岩也都远远地避开。
“王妃的病就这样一直瞒下去?”白氏和吕岩坐在屋顶上远远地看着欢声笑语的一家人。
“王爷心无旁骛,总不能再这个时候乱了王爷的心。这人心一乱,他年纪又小,恐怕就很难再教了。”回答的是敬梁,他正在下面的院子里和王朴下棋,赵挺在一旁观战。
吕岩叹了口气:“我也算是阅人无数,像王爷王妃这么聪慧,又没有教歪的孩子可以说没有。也许没有霸王之气,但是暗合中正之道。可是有多少君王,都是因为失去了良配,最后止步不前,甚至陷入荒唐之境。太宗之失公孙皇后,后梁太祖之失元贞皇后等皆是。并非他们之后的皇后和夫人不好,而是失去了本心。现在王爷的情形,恐怕更加是如此。”
“现在的王妃恐怕很难有其他人可比,王妃才名算得上是举世无双,《楚汉》之曲,诗传遍大江南北,王爷北上,大半功劳在王妃的身上。王氏家族现在已成巨富,可是王妃到了渤海,虽然与王爷同行,一同处理政事,可是却很少说话,谨言慎行,王氏家族到渤海的一个也没有,更加不用说在渤海为官。虽说王妃对王爷管得紧一点,那也从来不涉及公事,对王爷照顾的也好。王爷和王妃崇尚简朴,恐怕也与王妃有关。王府里现在也没有一个侍女,王爷的衣食住行都是王妃亲力而为。大家恐怕都吃过王妃亲手做的饭菜。如此贤妃,世所罕见。”王朴也在叹气。
赵挺不高兴地道:“且不说王妃如何,王爷现在看过别的女子一眼没有?要知道王爷还小,按道理来说是心思不定的时候,可是王爷有吗?王妃的病情传出去,一定是横生变故。到时候王爷和王妃都心生怨愤。如何处理?”
白氏幽幽地道:“王妃是天生心气有损,难以长久啊。”
敬梁道:“心气不足后天养之,不能指望如图南先生那样老不死,活过我们这些人也不是不可能。”
吕岩也道:“大家还是维持现状吧。现在看着王爷和王妃如此亲近,于心何忍。”(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四章 民生()
王婉容的先天不足其实与他的父母有关,王婉容出生的时候,王保义已经五十多岁,而她的母亲也有差不了多少。王婉容出生后不久,她的母亲就去世了。王婉容还是不足月就生下来的,如果不是这个穿越过来的灵魂,根本活不下来。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人口出生质量的问题,过早生育已经又医学院提出来,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向后推延了两年,到了至少十六岁。实际上可能还会稍微晚一些。
但是对于之后,历朝历代可是没有什么规定,为了增加人口,朝廷的意思是只要你能生,能养活就不加限制。曾经有的朝代十四岁婚配,二十岁还不结婚,会有朝廷强行择人配之,不然父母得吃官司。
所以从来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事实上,老年人生育的子女问题非常多。王婉容就是一个受害者。
陈抟现在又要从小孩子三岁教育起,虽然只是把小孩子集中起来,在玩耍的同时教一些导引术,但是总归是要增加家庭的负担,因为这就意味着政府要对这些孩子的营养水平,锻炼程度加以关注。一个家庭如果不加注意,被政府或者学校指责,那就是一定的事情。
王婉容要求在医学院和卫生所增加一些宣传优生优育的内容,并要求进行一些人口素质与生育年龄的调查。医学院和卫生司倒是没有怀疑。认为只是因为教育带家庭带来的压力而采取的措施。
但是王府的人很快就意识到,这可能是王婉容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而要对过于晚进行生育进行一些限制。
没有人敢说年纪太大就不能生育,但是适当的宣传,要让子女有一个好身体,这总是没有错的。生育还是要看家庭和夫妇俩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王府的人如果算上办公室和护卫、情报人员,人数也不算少。不过这些人都有非常严格的纪律。知道王婉容的病情的人也被限制在了很小的范围类,除了几个主官。就是少数几个女卫。
东海舰队的有些人可能会有所猜疑。不过时间一长,也就过去了。
唯一有些变化的就是王爷和王妃的态度,以前一直是往前催促。现在反而会劝一些事情不要太着急,更加重视研究人员的锻炼和身体状况。医学院和体育局因此受益匪浅,连经费也增加了很多。
这样做也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本来对这些机构的清洗而变得紧绷的气氛缓和下来。王爷对叛徒也许很严厉,但是对自己人那是好得没边了。这种向心力一下子就强化了很多。
时间很快就到了六月,渤海郡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丰收年,经过两年的开垦。农田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因为堆肥和沼气池的运用,土地的肥力有了一定的保证。再加上政府也好,农学院,军队也好。都在全力帮助这些农庄。渤海郡第一次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这导致进口的粮食价格大跌,进口数量锐减。
大量的粮食积压在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