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狩宋-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帮忙的还有倪可福的一个弟弟的家人。可是倪家的男丁大多数都在军队服役,现在一并全部在当阳严防死守,不可能回得来。看着倪家一家子老弱妇孺,悲痛的不仅是高保融和梁夫人,连老百姓也大哭。

    南平国最重要的三个老臣中,倪家是人丁最不兴旺的一家了。

    而剩下的老臣中,王保义病情已经好转,但是这么大年纪的人,每病一次,就是一次严重摧残,现在再想主事机密院,已经力不从心了。

    李载仁还算好,年纪也年轻一些,只是此人就是一个文人和书生,现在辅佐高继冲,掌管书院,未来可能还肩负教导高继冲的责任。高保融是指望不上了。

    司空熏,六十岁了,本来与梁震齐名,唐末荆南举荐进士的时候,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只有十五岁,虽然是借助了父亲司空图的名声,但是他本人的聪慧和上进也不可否认。十五岁的进士,在当时也是少数的几个人之一。

    辅佐武信王时,所献之策,一直被人诟病,险些让武信王回不了江陵。但是他的想法仍然被梁震和孙光宪所认同,并一直延续了下来,南平国才得以保存。只是名声不好,文献王把他贬到归州,在归州也算是尽心尽力。

    司空熏在归州的政策是交好土司,稳定地方局势,在荆南兵力太弱,土司众多的归州,这不失是守成良策,为高保融的新政赢得了时间。但是新政一下,司空熏的政策就全部废了,外人的评价也不会太好。

    所以只能说司空熏生不逢时,运气太差。因为司空熏的政策,刺史高从安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最后死在太过信任土司的身上。高从安的死对司空熏打击非常大,再加上梁震死,倪可福亡。司空熏就彻底垮了。尽管如此,司空熏还是带着病体返回竟陵,这也是要用最后一口气才证明自己并不是总是错的。

    “不知道司空大人还能不能熬过三天。”

    高保融说这个话的时候,很多人都沉默了。

    司空熏是做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得到的是只有百分之一的成绩和好评。

    梁夫人安慰道:“江陵局势已经好转,余老已经把大部分大夫抽调到竟陵去了。郑含明天就可以前往竟陵,孙大人是想把司空大人接回江陵,送进医学院进行治疗。就怕司空大人不肯回来。”

    高保融想了想,拿笔写了两封信。让高从铣派人送到竟陵和四方院。

    除了规劝司空熏留着有用之身返回江陵,也带后用以外,他要把归州长吏康张调回江陵,任纪南县令。康张在归州所为,太狠了。可以说正是康张的所作所为送掉了高从安的性命。康张这个人与施睿静类似,才干很好,就是功利心太重。调到纪南县当县令,虽然品级上属于平调,但是也算是主事一方。离江陵近,纪南县也是最稳定的一个县。所以也算是升了半级,这也是给孙光宪一个面子,让他还有可用的人。

    施睿静现在明显已经不服孙光宪了,转而投向了高继冲一方,所图的是未来。

    高保融经过了这么多天,还没反应过来那就太差了。

    高保融只是反应慢,但是不是不聪明。

    “康张回了江陵,归州怎么办?”

    “归州,让保勖任归州刺史,秦统领。”高保融叫外面的秦氏。

    秦氏进来。

    高保融道:“你明天带一队女卫,前往归州,任归州团练使。保勖在归州不会回来,在哪里担任归州刺史。你要是不去,他不会安心。”

    秦氏脸红了,不过点头称是。

    梁夫人笑道:“你过去是任团练使,不是去依附什么人。至于你和十弟的事情,你自己看着办。十弟身体不好,你看着多照顾一下。”

    秦氏正色道:“夫人说得是,我一定练好团练兵。只是保勖他还要看自己,他自己不爱护自己,不争气。我做什么都没用。”

    梁夫人一笑不说话。

    高保融叹了口气道:“十弟会听你的,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多容忍他一点。这些兄弟之中,能够做点事情的,也就只有他了。”

    秦氏不说话,没答应,但是也没有不答应,拱拱手,出去了。

    秦氏如果出任归州团练使,那就是荆南第一个正是任命的女将。

    高保勖留在归州,内阁的空缺将由营田使徐琳充任,这是高保融真正的嫡系。现在的内阁,除了孙光宪在外面主事,里面就是徐琳在主事。被滞留在内阁的这些人,只有四五个小吏病故,大部分在接种牛痘后,都反应正常。还有十多个得了痘症的官员也缓过来,治好是不成问题,只是相貌是保不住了。

    到时候荆南内阁可能是麻子最多的一个。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除了施睿静以外,徐琳会在这段时间赢得内阁比较高的人气。这将为他未来的工作打好一个基础。

    比较难以处理的是军队。闵平江原本是最好的一个军队的统帅,但是现在高保融想把闵平江留给儿子。因为高继冲要组建一支水军并带走所有的楼船,到了北方后,也需要一个能够运筹帷幄的将领。闵平江年轻,有才气,水军出生,现在与其他兵种配合也不错。留给儿子是最合适的人选。

    荆南看来只有梁延嗣、魏璘和李景威撑着。好在了不起把江陵内阁彻底改成节度使府,作为一个节度使,三员领兵大将也够了。何况这一仗,也打出了一些小将,锤炼一下,总不至于无将可用。

第九十九章 忠臣与奸臣() 
孙光宪对这个李谷有些敬畏,吴夏之事,把李谷的脾气和性格已经表现得淋淋尽致。

    内阁在提审吴夏的时候,吴夏对李谷的评价是为人极正,有识人之能,但是不善于诡变,是治国之良臣。

    孙光宪现在对自己的地位很持怀疑态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保融从来都不在自己的圈子之中。他担任司农期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小班子,文有徐琳,武有李景威、魏璘。外有梁震,内有梁夫人和女卫一干人。要说这么多公子之中,高保勖才是圈子中人。

    但是现在魏璘和李景威已经执掌了大半军队,内阁和机密院本身就是分权的措施,现在徐琳进入了内阁。而高保勖留在归州不回来,看来也不会回来了。

    梁延嗣和鲍唐肯定会入机密院,替代王保义和倪可福空出来的位置,但是这军队可就全是高保融的嫡系实际统领。

    司空熏朝不保夕,施睿静、李载仁已经转向小公子那边。郑含对高保融的敬意要远超过对自己。小公子那边,王婉容的地位不可动摇,虽说小公子对他还算亲近,每天老头老头地叫,小萱儿也还有机会。但是孙光宪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虚弱。

    高保融与李谷的谈判似乎又给出了一线希望,那就是高保融完全有可能是真的要向北汉交权纳土。如果是那样,徐琳作为后晋官员,北汉承认的检校司农少卿,还在开封有自己的家族做底子。高保融假如上调,至少成为荆州刺史的机会比自己那是要强多了。

    孙光宪连能不能留在荆南都成问题,很可能不知道调往那个偏远州呢。

    既然高保融已经不是那么可靠,孙光宪就想在李谷这里找到机会。要知道,如果一切顺利。高继冲能够封王,顶多准备两年,荆南归汉,李谷作为首要的功臣,地位可想而知。

    所以谈判一结束,孙光宪就找到了李谷。

    但是德明禅师的一句话就把孙光宪逼上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气节,德明暗讽孙光宪没有气节。孙光宪这几年也确实与北汉一些官员暗通,比如苏逢吉和郭允明。苏逢吉是因为都是文臣,比较容易接近。而郭允明则是主动找孙光宪,孙光宪虽然拒绝了取高保融而代之的建议,因为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仅仅是倪家和王家都能弄死孙家好几遍。但是孙光宪也没有中断与郭允明的联系。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事能瞒住荆南,却瞒不住郭威以及李谷。

    德明与李谷是好友,李谷和韩熙载是好友,而李谷和韩熙载都是以气节和才干而闻名。特别是韩熙载的傲骨更盛,而吴夏的试探,也表明李谷也不弱于韩熙载。

    李谷被契丹抓获后,契丹多次对李谷严刑拷打和诱降,都没有使李谷屈服,最后不得已放了他。

    这样人,对于气节的看重,恐怕是首要的。

    德明的这一刀够狠。

    “昔南吴时,高勖曰兵火之余,十室九空,又渔利以困之,将复离叛。不若尽我所有,以邻道所无,足以给军。选贤守令,劝课农桑,数年之间,仓库自实。吴王杨行密听从了他的意见,吴国以此为基业,才能兴起。那个时候南吴也是重商而轻农。”

    荆南的事情是不能谈了,即便是李谷问起也不能谈。孙光宪在解释为什么荆南现在有些偏重商人时引用了南吴的典故。

    “所以并不是不重农业,而是兵火之余,十室九空,田地荒芜,水旱不能节制。农无所出,国岂能无实?重商实无奈之举也。”孙光宪其实是想说,重农业?荆州多沼泽,峡州归州全是山地,你叫农业怎么做?

    而且荆南当时国防不稳,不得已修江陵城,修纪南城、夷陵城,哪一个不是耗费民力和财力?多次向主国求能够养民的地方都不可得,都把武信王和文献王逼得去抢劫了,以为两个人真是以抢劫为乐?是实在没有办法。

    直到两代积累,趁乱得了竟陵,但是丢了复州大部,复州被安审琦并入江夏。好不容易才把荆江大堤修好,有了纪南县。

    这个时候谈农业才有了基础。

    “也是经过了两代,直到李昪时,宋齐丘才重农商。南唐才有今天的富裕。商人能富一时,农业才能强基固本。同样的例子,还有马楚用高郁策,兴起于商,但是毁于贱农。”

    李谷鼓掌而笑:“孙判官所言极是。不知道对南唐人物有何见解。宋齐丘为人如何?”

    “宋齐丘尚阴谋,性暴躁,急不可忍,这不是一个谋者所应该有的性格。虽然有才,但是过于自负,不能容人。李昪起于孤苦,当缓而安民,每次对宋齐丘的计策进行调整,他都会不悦,怒形于色,岂是人臣之礼?所以不能成事。”

    “宗周为人如何?”

    “宗周为人宽厚,善于察言观色,有才,才不及宋齐丘,但是宗周能成事。”

    宋齐丘与宗周是南唐最重要的两个功臣。所以李谷才有此一问。

    “李建勋何如?”

    “有远见,无近谋。其乞归钟山,当知南唐之亡矣。”

    李谷愣了一下道:“如果南唐君臣相携,我朝危矣。”

    “如是李昪在,南唐尚可苟延一时。李昪素不喜李璟,盖其文弱书生尔。李璟常常召集群臣议论时事,多浮夸之言。众人都认为这是李璟礼贤下士,但是李建勋却认为李璟太年轻,性情未定,只有方正之士才能有所帮助。可是各色人等,各种言论只能徒添君主的迷惑。李建勋因此言而获罪。但是现在看来,李璟议而未决的事情太多了。逼迫宋齐丘不得不结党相抗,不如此宋齐丘之策无法实行。南唐的祸端就从这个开始,将万劫不复。”

    李谷长叹了一口气:“我在京师的时候就听说孙判官能识人,知大势。今天听君一席话,诚然也。”

    孙光宪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