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逆袭大清-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连山山顶处本有道半丈多宽的山泉水流出,直通到山下的溪流。当初那些土匪之所以选着这里建造山寨,看中的也是因为有山泉溪流。

    张瑞感觉这泉水就这么流逝掉太过浪费,于是就让人在山下挖了一个大型的水库,也正好把那些土用来建土胚砖。然后把山泉水引流至水库,以供众人使用。

    李开复还在逛建房区的时候。此时通往直连山的夯土道上,陆陆续续的车队行走着。除了那些运送购买物资的车队,还不少牵家带口过来的百姓们。

    太阳烈日,秋风气干,令人口干舌燥。

    道路上来往的车队经过时,带起一阵一阵的尘埃。

    虽然往来的车队不少,但是由于大家都遵守右行的规矩,倒也不会拥堵到一起,如此情形让往来车队都暗自称奇。

    他们在别的地方可没有这般通顺过。

    别看这道路看着宽阔,但是来往的车队真心不少。如果没有这个规矩在,车队们各自行走,左穿右插的说不得会堵成狗。

    这道路通畅除了要自觉遵守之外,还有就是六哥说的“交警”的功劳,据说它的全部名称叫做:“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警察”。

    对于这个称呼,百姓都搞不懂。只是六哥叫它做“交警”,大家也就跟着叫做“交警”。百姓们的理解:它就管理道路上规矩的“道路衙役”,所以很多百姓也管他们叫做“道路衙役”。

    这个“交警所”人数也不多,也就十来个人,有马十匹。

    平时他们就是骑着马巡逻整段道路,如果发现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就拉出来好好“教育”一番。

    “这位老哥,你也是来投奔六哥的吗?”

    此时,道路上一个身穿破旧的麻衣、脚不穿鞋的中年男子马三走开口对着对着另外一个依旧是身穿破旧衣服、脚不着鞋的中年男子钱进来说道

    看着一路上来来往往的车队,马三走一路也不敢跟来往的车队之人说话。

    直到到碰到了同样身穿破旧的衣服的贫民钱进来的时候,才发现好像看见了自己的“同类”一般,这才过去大胆问道。

    “是啊,我在家乡听别人说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一个叫做六哥的好人,是我们穷人的希望。”钱进来看着同样是身穿破旧衣服后面跟着妻子儿子的马三走,于是放下了戒心,对着他一一说道

    “如果是活不下去了就可以来找他,他会给饱饭吃给暖衣穿,还会分房分田地。”

    “我也不知道这个世间是不是还有这样的地方,不过我家‘堂客’说:‘反正都活不下去,不如去看看,如果是真的呢?’

    只见钱进来说着,他的妻子便带着儿子女儿就跟了上来。对着马三走的妻子问道:“这个大嫂,你们也是过来投奔六哥的?”

    “对呀,家里实在活不下去了。原本已经是四六分租的地主刘剥皮现在又说什么朝廷要打仗,要加租,非要三七分租。你说,如果交了七成的租子还要再交税粮,那我们一年忙碌下来又还能剩下几个米?”马三走的妻子马陈氏对着钱许氏有些无奈的说道

    “听说六哥这里每亩只要两斗粮。于是,我跟我当家的就合计着,过来生活得了。反正不管是在哪里生活,只要能活下去把我这个儿子养大就可以了。”

    说着,马陈氏就抱起自己这个五岁大的儿子,溺爱的摸着他的头。

    马陈氏本来孕育过两个儿子,但是他们都是因为食物匮乏导致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而相继夭折。每每想起,都让她心如刀割。

    但是,这就是现实。一个自幼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从小被灌输要认命的人只能在现实中妥协着过活。

    在马陈氏看来,起码她的那两个儿子还是来到这个人世间一趟。但是,又有多少的孩子是因为家里实在是没粮养不起,一出生就被掐死或者淹死丢上孩坟山的呢?

    马陈氏每每想起自己上山砍柴的时候看见累累小孩子的白骨,心中不由得无力伤感。那可是整山整山的,一座山不够,就往第二座上丢弃。注1

    “是啊,如果真的是能每亩两斗的租子。那六哥真是全天下百姓的活菩萨。”钱许氏双手合十,一副感恩的说道

    “可不就是如此,如今也快到,到时候去打听打听就可以了。”马陈氏说道

    “对对…希望传言是真的,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了。我们可是在江西一路过的。”钱许氏拉着儿子跟女儿,很是担忧的说着

    “江西,那很远了。我们是湖南过来的…”

    ………

    直连山

    后山办公书房

    “六哥,你又没有发觉最近过来我们直连山的百姓数量的不断的上升?”刘睦修对着此时正在书写的张瑞说道

    “最近这些天都忙于弄作坊跟俘虏们的事情,没有怎么留意,是怎么回事?”张瑞停下了手中的事情,抬起了头,看着正望向他的刘睦修说道

    “我最近发现,来投奔我们的百姓不但是多了,而是来源的地方也不再只是我们两广,还有湖南,江西,连贵州都有。”刘睦修有些疑惑的说道

    “知道是什么情况吗?”闻言的张瑞有些警惕了起来,如此大规模,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我找他们了解过,他们都说是听别人在传你的事情,所以就过来看或者直接过来投奔你的。”刘睦修回答道,同时也有些责怪张瑞

    听完刘睦修的话,张瑞不禁疑惑了。他也没有到那些地方放消息啊!怎么就会传那边去了?

    “上天不会这么玩我吧!我好不容易才压下来,不让满清注意。这到底是谁在给我干的‘好事’?”

    注1:《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我见乾隆盛世》参考于当年英国使团访清的记载

第八十章 我有一个梦想() 
翌日早晨

    太阳刚刚露完了整张通红的脸,天空被照成红彤彤的一片。

    清朝的时候不像现代,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节目。虽然张瑞这个现代人不搞什么宵禁,但是无奈直连山目前也只是刚刚起步,到来之人都还处于挣扎在温饱问题之中,也就没有什么商业夜市之说。

    所以,睡得早起的早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有谁要是经常睡到太阳晒屁股还没有起来的,会被人骂成“死懒一个”。

    假如还没有成亲的年轻小伙或者姑娘,将来娶妻嫁人都会被打上“懒惰”的标签而被考虑。

    此时,分到田地的百姓们都早起,过来各家的稻田处看“田水”位。

    由于张瑞对直连山下溪流的改造。如今,开荒出来绝大多数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灌溉。

    如今,直连山通往外边的夯土道两边的稻田上都抢种完了禾苗。虽说是刚刚开荒出来的稻田,但是有充足的水灌溉,想来两三个月后的收成也不会太差。

    一阵清凉的山风吹过,带来清晨特有的气息。

    本来带着睡意的李开复望着两边的种满禾苗的稻田,颇感愉悦,特别是看着那田边行走看“田水位”的百姓。李开复心中不由得感叹:

    “果然,有“人烟”的地方就是要比荒凉地更让人感觉舒服。”

    说到“人烟”(就是有人居住的意思),李开复看着整条道路的拥挤的行人。这些都是张瑞带过去取银子的“兵”跟自己一众的俘虏人员。

    这条直道上居然涌上了近四千人,也亏它够宽阔。不然照这个队列,不知道要拥挤成什么样子。

    如此多人的行走自然被道路旁边看“田水位”的百姓关注,他们无不是注足观望或者找到旁边的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天。

    李开复特别注意了一下,发现每当张瑞经过的时候,那些注足观望或者聊天的人无不是下跪叩拜。

    张瑞刚开始也一一进行了拱手回礼。后来,跪拜的人实在太多,他也只能索性接受了。不然一路回礼下来,估计都不用走了。

    如此情形,这让李开复很是震惊。他做梦也想不到张瑞在这些泥腿子的心里竟如此受尊敬。即便他们杨总督经过时,也不见得这些泥腿子们会这边诚心的跪拜。

    但是,这还不是最让李开复不安的事情。最让他不安的是张瑞那些蛊惑人心的话。

    正如昨天傍晚,张瑞在直连山下那个大型“广场”弄的大型篝火晚会的讲话,天知道他也不怕发生啸营的事情。

    如今,每每想起张瑞在昨晚晚会上说的话。李开复就有些后悔,自己怎么就没有回房里睡觉。非要多事,跑去听他那些大逆不道,蛊惑人心的话。

    每次想到这些话,李开复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如此的大逆不道,但是如此的让人激动。

    如果以后都听不到了,该是如何寂寞。可是,它偏偏说的却不是自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间上最壮丽的事情…”

    想起当时众人欢叫时的情景,李开复有些不敢再想下去。

    自己一个敌人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张瑞的军队是怎么样的兴奋。

    想到这里,李开复又忍不住再次想起张瑞“蛊惑”百姓们的话。

    “…我的一生都将致力于百姓安居乐业。以后跟随着我的人们:每个勤劳种田的人,吃不饱,那是我的错;每个辛劳织布的人,穿不暖,那是我的错;每个努力干活的人,却活不下去,那是我的错。除非我被乾隆给杀死,不然我的一生将为此而不断奋斗。大家是否会助我…”

    李开复不得不承认,张瑞这些话说到了那些泥腿子们心里。自小他们听到都是不怨天不怨地,只能怨自己的命。

    吃不饱穿不暖活不下去,那都是因为你的命不好。如果你命好就投胎好人家,肯定没有这样的事情。

    可是,如今有人告诉他们。你们不是孤单无助的人,你们有人可以依靠。

    我大清几任皇帝,有谁敢做这样承诺?他们谁又屑于这些泥腿子们的死活?

    你们这些泥腿子活不下去是你们的事情。但是,只要敢对我大清的“圣明皇帝”有所怨言就是大不敬,那就唯有让你们活不下去变成真的活不下去了。

    每次想到张瑞这些话,李开复心中都忍不住感叹:

    “这是多么明显的“蛊惑”人心的话啊,可是这些泥腿子们怎么就看不明白呢?何必如此的激动不安?”

    其实李开复哪里明白,那怕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那怕知道它只是一个谎话,但是它满足了百姓对自家皇帝的幻想。

    皇帝错了,一样可以骂。

    听说前明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大臣敢指着朱家皇帝的鼻子骂?可是皇帝还能虚心接受,如此的鞑子皇帝天天给他歌功颂德,他还不乐意。

    是的,中国的汉人百姓大部分都是天性安静、顺从、胆小。

    但是,不代表他们都是傻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他们都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朝廷,一个可以庇护自己等人的朝廷,而不是一个一味只知道税收,有些各种各样不公还不可以说它的朝廷。

    以乾隆三十一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