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我为唐王-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古代就算科技在发达,受发展条件的限制,大唐每年的钢铁产量是十分有限的,除去制造货币,以及生产工具等其他的用途,每年能够用来打造铠甲的铁十分的有限,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放眼大唐数十万军士依然有着一部分兵士是身披皮甲的,相较而言,皮甲的保护程度比起铁甲无疑要少上许多。

    但是大唐毕竟是大唐,对于那些常年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边疆战士,大唐帝王从来没有吝啬过,当然由于如今的大唐的均是重点在北方,直接导致了大唐的军费开支同样侧重于北方,所以相比于剑南道、岭南道的将士,其他几道的的将是身披铁甲的概率无疑要大上许多。

    如今,唐朝军队所使用的大多都是明光甲,当然还有少数的锁子甲和鱼鳞甲,明光铠甲讲究保护全身,而锁子甲和鱼鳞甲则不是全身甲,他们所能做到仅仅只是对一些人体要害比如说胸部、肩部和头部作重要的防护,自然而然,比起明光铠,后两种铠甲无疑要逊色许多。

    放眼如今大唐,能够全部以明光铠甲装备军士的,除了各大节度使手下少有的精锐之师,放眼大唐内地入今能够做到这种超豪华阵容的无疑就是当今大唐皇帝的羽林军、龙武军,也就是常人口中所说的北衙四军了。

    其实唐朝能够装备士兵的铠甲众多,但是明光甲却能够一家独大,的确是有其十分出彩的地方的。真要说来,明光铠甲仅仅只是对以前铠甲的进一步改造,增加了其灵活领,更便与作战,一前士兵,为了增加自身的安全系数,所穿铠甲均是铁甲,每个部分之间的链接也是十分的生硬,大大降低了士兵的灵活性。

    明光铠甲,正是吸取这种教训,所以在以前的铠甲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部以及肩部等处连接可拆可卸,不再像以前那样死板,若说大唐的早早期对外战争之所以能够十战九胜,除了大唐帝国国力鼎盛,士兵敢拼敢杀之外,明光铠甲在其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毕竟两军交战,若想杀敌,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自己不会第一时间之内被敌人杀死,而明光铠甲对他们自己的生命安全无疑起到很大的保护。

    毕竟有着从龙之功,作为玄宗皇帝十分看中的军团,再加上近水楼台的原因,放眼如今大唐能够与此四军但就装备方面一较高下的恐怕还真的没有,就算是如今被大唐皇帝恩宠至极的安禄山手下的军队也不行。

    也许天宝末年的安禄山的军队,能够与之一较高下,但是如今才仅仅是天宝五载,安禄山距离他的称霸之路还有一段距离,如今的朝廷还有那么几个人,能够镇得住安禄山,这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别的不说,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一直站在李清身后的也就是如今的大唐首辅宰相李林甫,在李清后世的记忆中,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中,均是描绘着安禄山对于李林甫十分的忌惮,甚至可以用害怕来形容。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安禄山,本不必如此,有着大唐皇帝的恩宠,如今身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手握兵士数十万,而且众人很清楚,那些可不是随意拉起来仅仅是用来凑人数的乌合之众,那些可都是经过战争洗礼的百战之师,真正的精锐之师,比起那些内地有可能一辈子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守军,要精锐很多。

    但是尽管如此,每次安禄山见到大唐丞相都是汗如雨下(这可不是人的,而是吓得),虽然其中有着些许夸张之处,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安禄山却是十分的忌惮李林甫,李林甫生前,安禄山一直在隐忍,但是自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李林甫去世之后,而后安禄山都没有忍过三年,就肆无忌惮的举兵反唐,铁骑直捣长安!

    因为在安禄山眼中,李林甫一死,他就再没没有半点需要顾忌之人,也许玄宗皇帝若是在年轻二十岁,能够压制住安禄山,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英雄气短,无论曾经的玄宗皇帝是如何的英武,但是岁月不仅会沧桑了一个人的容颜,有的时候更会泯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

    曾经少年掌军风流无情的唐玄宗,诛韦后,如神龙出海版短短的一夜之间扶植父亲回复皇位,而后毫不留情的再诛太平公主一党,之后继承帝位,成为大唐这万里河山的主人,励精图治,开创三十年开元盛世,为大唐帝国再次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扬国威于四夷,成为继曾祖父唐太宗之后再次被被尊称的“天可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英武的帝王,在天宝十四载听到安禄山举兵反唐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是赶紧的制定防御措施,而是不信,就这样足足过了一个星期,当边境的战报连连传来的时候,大唐皇帝才真正相信那个被自己万般恩宠的安禄山反了,但是恰恰,就是给了安禄山一个星期,大唐帝国错过了在安禄山反叛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将其扑灭的最好时机。

    虽然,大唐最后历经八年,依然将叛乱碾平了,但是在这八年的平乱过程中,大唐帝国六代皇帝呕心沥血历经一百二十多年才开创的盛世河山,从此毁于一旦,那个曾经引领世界潮流、让得四夷宾服的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后世的自己每当读到这段血泪史的都感到一阵的心酸,从云端跌落低于,自此之后的大唐帝国任人欺凌,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依然有无数的华夏儿女自称唐人,但是想要追寻那种感觉已是再无可能,那是曾经站立在世界之巅一个民族的骄傲,曾经“唐人”这个自称,让无数人艳羡,但是如今这两个字眼给华夏而女所带来的往往是彻骨的遗憾。

    也许在一般人眼中玄宗皇帝此番表现很好笑,但是就着这样貌似很好笑的一件事,竟然发生在玄宗皇帝这位帝王身上,可悲亦可叹!

第98章 终抵成都() 
银光闪闪,枪戟如林,不动如山,就是对面前一千军士的最好的描写,眼见李清出现,慕凡走到李清不远处,向着,李清单膝跪下手拄长枪大声说道:“禀寿王,剑门守军一千人马已经整装待发,静等殿下吩咐!”此刻的慕凡,再也没有昨日的狂傲,取而代之的是十分的恭敬。

    慕凡就是这样,知进退,该严肃的时候绝对不会有半点马虎。

    看着面前的一千兵士,李清心涌澎湃,如今的自己终于有了自己的力量,但是李清并没有骄傲,一千人马终究是太少太少,无论是面对长安城中的太子,亦或是远在北疆的安禄山,一千人马仅仅能让李清有些底气罢了。

    毕竟李清面对的终究不是他人,一个是大唐帝国的储君,一个是手握天下劲兵重镇的第一大节度使安禄山,容不得李清有半点马虎,一点一毫的大意,也许最终都会导致自己功败垂成。

    李清就算是败,也绝对不会容许自己败在这上面,这是李清内心不为人知的骄傲,别看李清无论何时总是一副拿得起放得下的模样,其实他内心也有着他自己的骄傲。

    身处军营,自然而然的升起一种豪气,缓缓向前走上几步,看着所有人的目光均是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李清没有半点拘束,向着众人躬身说道:“今日,诸位跟随本王入成都,本王感谢在场的诸位兄弟!”

    如今本王承秉父皇旨意,独领剑南一道,但是若是没有在场诸位的支持,本王知道自己这个节度使当得定然是有名无实,本王并不是贪慕权力之人,但是在本王眼中,身为一个男儿,背井离乡、离父别妻,为了什么?

    马革裹尸,征战沙场,为了什么?

    九死一生,保家卫国,又是为了什么?李清的声音一声比一声大,看着面前逐渐动容的一千军士,李清明白自己已经说到他们心中了。

    李清再次大声说道,现在我告诉大家,为了家人,为了荣耀,为了国家,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李清手指苍天,豪迈的说道:“男子汉,大丈夫,生于这天地间,人生沧桑几十载,若是不能建立一番功勋,成就一番伟业,那就亏对着大好身躯!”

    随身拔出唐刀,刀剑直指苍穹,李清再次豪迈的说道:“诸君,可愿跟随本王,卫我汉家天下,共舞这一片苍生!”

    眼见李清如此的豪言壮语,下方站在校场的一千军士均是双眼通红,齐齐单膝跪下,同样的手拄长枪,大声说道:”甘愿,甘愿,甘愿!“一声比一声大,声势盖天,响彻行云!

    还刀入鞘,李清翻身上马,大手一挥,喝道:“出发!”自此,剑门关少了一千守军,而寿王多了一千亲卫,这一千亲卫,将是李清撬动剑南道平衡的指点,有了他们,李清才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变得被动。

    而自始至终,就站在一旁的剑门守将看到寿王竟然在自己面前用了短短的片刻,就展开了”收心“行动,饶是剑门守将是此事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对于面前这位略显沧桑的年轻寿王,剑门守将却只能发自内心的佩服,若是让他站出来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拆自己顶头上司的台,剑门守将还没有那个胆子。

    直到此刻,剑门守将才有中上当的觉悟,看样子,自己终究是想的太过简单了,凭着慕凡想要从面前这位极会隐藏的寿王夺走这几军队的指挥权,那是难上加难,若是慕凡在成熟一点,估计还有几分可能,但是,凭借现在的慕凡若是面对寿王的话,只有一个字--败!

    再者,对自己的儿子,剑门守将是十分了解的,自己的儿子虽说却是有几分均是才能,但是不会变通,最后剑门守将只能感慨句:历练太少,若想真正成为笑傲九天的雄鹰,不经过一番生生死死的历练,那是不可能的!

    走上前去,将慕凡的头盔扶正,剑门守将装作坦然的说道:”此去成都,为父不在身边,于是要学会忍让,万事遵从寿王安排,至于我交代的事,能办就办,不能办也不要勉强!“

    相比于所谓的利益,此刻剑门守将关心的确实要独自闯荡的儿子,毕竟自己筹划了那么多,到头来,不还是为了面前的儿子吗?

    ************

    两日后,日暮时分,一向安静的成都府迎来了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作为剑南道的首府,大唐西南边境一颗璀璨的经济政治中心,成都府的宏伟与浩大可想而知。

    其实刚刚正午时分,成都府城门就迎来了一群一向身居高位的官员,不止如此,就连在成都府很有名望的豪绅巨富,也在不久之后,齐齐赶到成都或单身独来,或三五成伴齐齐聚到成都正门之下。

    如此一来,可苦了,把手城门的守卫,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点见识的城门守卫王人群中一看,蜀郡太守府中的主簿,成都府的别驾,更有节度府中的司马和参军,可以说,此小小的城门,不大的地方,却占满了成都府内所有权力机构的人员。

    成都府本来就是一个特殊地方,是剑南道节度使衙门的所在地,同时又是蜀郡的政治中心,蜀郡太守府同样坐落于此地,如此的二位一体,成都府的官员,相比于其他的地方自然要多上许多。

    如此多的重量级人物的到场直接导致平日里总是一副混吃等死,趁机还想捞点油水的城门守卫没有半点耍滑头的机会,一个个腰板挺得倍儿直,工作执行的那叫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