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鸾归桐-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况挠心挠肺地熬了一下午,终于见着了母亲回来,正和母亲抗议怎么都能不告诉他就出门。

    见着郭圣通来了,同样没放过:“阿姊,你也变坏了。和阿母出去,就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也不怕我一个人在家害怕吗?”

    郭圣通看向母亲,旋即明白过来母亲是怕弟弟吵闹要一起去才没告诉他。

    “那你害怕吗?”

    郭况自豪地昂起小脸,声音稚嫩清脆地大声道:“我才没有呢,而且我下午也好好念书了。”

    看着一脸求表扬的弟弟,郭圣通忍俊不禁:“嗯,况儿好听话啊,真是大了。”

    郭况向来最爱听人说他聪明懂事,尤其是从姊姊嘴里说出来就更让他开心了。

    母亲见状也唤了他过去,将他夸了又夸。

    “阿母就是怕况儿不听话才没告诉况儿的,没想到我们况儿这么懂事——”

    郭况脸上的笑就一直没有落下去过,他又缠着母亲问为什么去王宫?大舅母的病好没好?

    说起这个,母亲的话就更多了。

    她把郭圣通如何一剂药治好大舅母的原原本本地说给了郭况听,待郭况目瞪口呆抱着郭圣通的胳膊一个劲说姊姊好厉害的时候,母亲又趁机教育起他来:“……况儿也要像你姊姊这般……学什么就得认真地学……”

    郭况摇头晃脑小大人般地接过话道:“我知道,我知道!”

    母亲和郭圣通都笑起来。

    *****

    初夏夜里的风清凉的很,拂在人脸上怪舒服的。

    夜空中布满了闪烁的繁星,一弯明月矮矮地挂在高大的樟树上。

    真定王宫巍峨肃然的宫墙在这半明半暗的夜色中岿然不动,城楼上下来回巡视的卫队气势凌人,目光如电。

    浑身铠甲在宫灯和月光下反射出冷剑一般的白光,叫人望之生畏。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卷起的灰尘直扬上半空中去。

    打头之人看不清眉目,但随风鼓鼓扬起的玄黑披风上金丝绣就的云鸟披风和腰间的赤色佩绶已经足以说明来人的身份了。

    帝王黄赤绶,诸侯王赤绶,相国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佩绶的颜色便是身份尊卑的象征,来人只怕是真定王刘杨了。

    城楼上的将官却不敢掉以轻心,再三看仔细了方才朝下喊道:“开——”

    沉重的宫门刚一被五六个兵士齐心协力地推开,矫健高大的赤练马就跃进来,转眼间就从兵士们的视线中消逝。

    兵士们只见着了真定王眉眼间的一片冰冷,心下不免都暗忖起来:王这是又哪不高兴了?

    但这注定没答案的念头也是转瞬即逝,他们眼下最需要做的便是巡防王宫。

    真定王刘杨心情何止是不好,简直是糟透了。

    建兴帝王莽临朝称帝以来,所谓的新政或是复古就没少过。

    建国四年的时候嚷嚷什么周代既有东西二都,新朝亦当效仿行之,便以洛阳为新朝东都,以常安为西都。

    他初听了诏书便在心中冷笑连连:还真当自己是周公再世呢!

    好好的长安城硬是叫改成常安,这都什么路数!

    他从前还想王朝兴衰自有命数,若是汉室气数已绝,便交由王莽来称帝临朝也是天命使然。

    却不想这新政鼓捣了一大堆,朝令夕改且先不说,是半点作用都没有。

    不想着好生补救,却迷上弄什么东西二都。

    转年又策划迁都,使洛阳成为唯一的国都。

    如此朝令夕改,使得常安城中民心茫然惶恐。

    建兴帝为安民心,又以符命称三年后再兴迁都。

    转念,改元为天凤。

    是年,建兴帝提出要行巡狩之礼,预备完成巡狩后便正式迁都于洛阳。

    如此反复岂是天子所为?

    终于被朝臣所阻。

    但这事还是挂在建兴帝心头,他命诸侯兴建行宫,并令亲信前来巡视。

    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和绵曼四县,真定国中的行宫便兴建在藁城。

    前两天朝中巡视官员下来,刘杨亲自前往陪同视察,待人走了方才得以回来。

    这一路上,他想到建兴帝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非但没叫天下局面有所好转,反而匪患日益严重、民不聊生就气不打一处来。

    还预备巡狩天下,当自己是孝武大帝?

    刘杨望着夜色中灯火辉煌、气势磅礴的真定王宫,心下满是苍凉悲切。

    他想起了父王临终前,握着他的手同他语重心长地说这真定王宫是孝武大帝在时建下的,叫他断不可辱没了祖先。

    难道汉室天下就要由着这王莽来败坏吗?

    刘杨心下翻腾躁动着,深邃犀利的双眸几乎想望断天穹。

    他心下思绪万千,混乱地搅做一团,解也解不开。

    行到王后寝宫前,刘杨方才把满心愁绪压下去,深出了一口气,脚下生风地走进去。

    王后在他去藁城前便病了,虽是风寒,但病情反复一直没好,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他这般想着,心中焦急起来,脚步便更快了几分。

    到最后几乎是小跑起来,终于进到寝殿外面隐隐约约听得王后同太子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显是精神不错。

    他想着当是大好了,方才安心了些放慢了步子。

第28章 应运() 
刘杨想起昨日来送信的还说又是咳嗽又是发烧,不免心下高兴起来。

    李昭宁晚膳时胃口大开,但想着郭圣通所嘱到底还是没用荤腥,捡了几样清淡的素菜用了,便和刘得在殿内说话。

    刘得见母后精神奕奕地,心下也放心下来。

    今日教习教他如何马上骑射,要去到城外军营中的习武场。

    刘得挂念母后,本想不去留下来照顾母后。

    但母后硬是不许,说风寒而已何须侍疾?

    刘得只得骑马去了习武场,心中始终觉得有些不安。

    风寒风寒,只是小病不错。

    但母后已然病了五六日,却还是未见有痊愈的迹象。

    似桐儿不也是风寒中得了那场诡异的怪烧,把姑母吓得跟什么一样。

    这般想着,刘得这一天心中都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

    好在晚间冲回母后寝殿时,母后已经大好了,正在灯下为他做足衣。

    似这些贴身的衣物,母后从来都是要亲自做来给他才放心。

    能有心思做针线,看来是真好了。

    刘得欣喜之下,便说起起母后的病来:“看来侍医后来改的药方起了作用——”

    他话未说完,母后就扑哧笑着否认道:“不是,不是。”

    刘得不解地望着母后。

    李昭宁便把今日发生的事告诉了他,只隐去了说她子嗣艰难那节。

    刘得的眼一下就亮了,夸赞道:“桐儿可真厉害,刚学医就能治病。”

    李昭宁也是眉眼弯弯,“可不是吗?母后下午送走了你小姑和表妹后,叫人拿了卷医书来看,只觉晦涩艰难的很。看来这学什么也都得有天赋才好。”

    “是吗?桐儿那孩子竟能给你瞧病了?”一道低沉醇厚的声音打断了母子俩的对话。

    “是父王——”刘得雀然地站起身去迎,须臾后就传来父子间的问答声。

    李昭宁也站起身预备行礼。

    刘杨转过屏风后见着了笑着止了,“王后快坐。”

    李昭宁还是行了一礼,委婉地解释道:“上下尊卑,礼不可废,尤其是孩子在这呢,我得有个榜样。”

    刘杨笑笑,不置可否。

    重新坐定后,刘杨便饶有兴致地问李昭宁道:“真是桐儿给你开的方子治的?”

    李昭宁点头,把方才同刘得说过的话又细细地说了一遍。

    刘杨笑道:“三剂而愈……桐儿这孩子,人不大口气却是不小……这也得亏治好了,不然就她那性子还不觉得下不来台难受死?”

    李昭宁知道他嘴上说郭圣通盲目自大,心下却正为外甥女的聪颖高兴着,便特意挠挠他这痒痒肉:“桐儿又不傻,那是心里正有底气才敢那么说。

    不过就是我和小姑,一开始也不信桐儿能治好。

    哪知道一剂药下去,我真就不发烧咳嗽了。”

    虽只是治好了小小风寒,但因着是亲身体验了,话说到后来李昭宁语气便愈发真诚坚定。

    刘杨自是听了出来,愈发高兴起来。

    待得洗漱更衣后,躺在榻上刘得想起来仍觉得有意思。

    郭圣通学医他也是一早就知道的,却没想她能学出个头绪来,还以为不过一时心血来潮罢了。

    他便同李昭宁玩笑道:“八岁的孩子要给你开方子,你也是真敢吃。”

    李昭宁已卸了妆,一头乌黑柔顺青丝披在身后,在灯下看起来眉目都温柔了几分。“那有什么不敢的?我虽不懂医,但桐儿的药方子里芍药、甘草、大枣什么地我又不是不知道?即便吃不好,也吃不坏。”

    刘杨便笑着搂住她道:“好啊,原来我的王后还没傻掉。”

    李昭宁心中笑道,我要是真不敢吃,恐怕你才真要有些不快吧。

    说起郭圣通,李昭宁便又把她凭一句相面之语断出她生育艰难的事告诉了刘杨。

    她忍不住叹道:“这相面之术,委实神奇的很。

    当初那神算子,准也准的很。

    就是不肯多言,说什么一日只能起一卦,全叫得儿问了些小孩心性的问题。

    后来得儿想学,那神算子也不肯教。

    你还怕为难了那神算子,叫说是我不让学。”

    刘杨蹙眉道:“帝王之学,是我们这样人家的儿郎可以学的吗?叫天子知道了,还以为心藏异心呢。”

    李昭宁点头道:“我知道,我知道。

    就是看孩子那委屈样觉得可怜的很,我们膝下就这么一个孩子,想学点什么东西都不能顺着他,又不是坏事。”

    说到这,她试探地和刘杨说道:“若是得儿还想学,便叫他也像桐儿那般私底下自学罢。”

    刘杨不同意:“窥探天机,不是那应运之人,终究有损福寿。

    便是桐儿,回头我也得和小妹说说。

    岐黄之术,虽低微,但学来能知医理也是件好事。

    至于这相面之术,还是少学为妙。”

    因着奇门遁甲同相面之术均可参透天机,是以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学来的,须得应运之人。

    所谓应运之人,是说得天眷顾特意拨了天赋时运来学的,只有这样的人学了才不损命数福气。

    如留侯张良在下邳时遇黄石公而学奇门遁甲,这便是时运。

    如鸣雌亭候许负便是百日能言,哭辨吉凶,生而知《连山》、《归藏》,这便是天赋。

    李昭宁听他这般说,也觉得颇有道理。

    同能参透祸福生死来说,到底还是孩子的福寿康健重要。

    她便闭口不提。

    刘杨却又叮嘱她道:“便是桐儿治好了你的事情,也不要对人言。

    免得给孩子招祸,若是叫有心人说到长安城中去了叫天子知道了。

    可不会以为是桐儿误打误撞,再给说成了许负第二便糟了。”

    他叹了口气,“这天下乱糟糟地,还是把孩子们都留在身边放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