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场考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两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

    这一场的考试属于八股文,也是三场考试中最重要的一场,因为若是第一场没有考好,后面考的再好,也很难得到审题的內帘官的青睐。

    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

    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于谦也知道第一场的重要性,他先认真地审题一遍,却没有匆忙下笔,而是在心里揣摩了半天,才在考卷的标准位置上,填写了自己的名字和籍贯。

    三天的考试虽然看起来时间不短,但是大部分人都不够用。

    八股文的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而且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回答问题容易,但是如果将问题回答的符合要求,那就难了。

    这就好比给你一个几个题目,要你做出几首几百字的诗。想要把几百字的诗的写的出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此外,在答案里面还要避讳一些字,比如皇上的名讳,要写到那些字的时候,必须用代用字。

    各种框架已经所有人的想象力全部抹杀掉了,所以后世的顾炎武才会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这样的挑选人才,只会挑选一些亦步亦趋的腐儒,他们的思想已经完全僵化了。

    在应天府,坐在谨身殿里面的朱瞻基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八股文的危害,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退步。

    后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跟古人学,这样时代如何能发展?社会如何能进步?

    大明建国是1368年,而大明第一场科考是1367年。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大明建国之初,根本没有多少识字的人才。

    所以朱瞻基才会以八股文来选材,因为能把经义读懂的人,就已经是个人才了。

    即便如此,大明的官员仍然不够用,在洪武朝,国子监的监生是不用考试的,直接就能当官,就是因为人才太少。

    一直到永乐朝,虽然八股文依旧没有废除,但是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框架。

    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后世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所以说,朱元璋只不过是替儒家背了黑锅,真正让八股文兴盛的,是儒家而不是朱元璋。

    朱瞻基想要废除八股,要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

    难度在于他现在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把满朝文臣收服。

    等他当上皇帝,所有人就会按照他的喜好来学习了。

    就像他宠信马迪,结果现在不管是羽林卫学也好,国子监也罢,就有不少人开始学习格物。

    不管他们是真心喜欢,还是为了迎合朱瞻基的喜好,这都是一种进步。

    他登基之后,不说一下子把八股文禁止,只需要在以后的考题里面把物理,化学,农学,数学的分数提高,把儒家的学说只占百分之三十的分数比例,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会积极学习其他学科。

    至于儒家,既然学了没用,自然就没有多少人去学了。

    所以,朱瞻基现在不急,按照他的计划,等下一科秋闱,春闱,恐怕他就能当家了。

    现在他名不正言不顺,又没有准备好取代儒家学说,取代八股文的取才之学。

    更重要的是,学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学其他知识,他出的题根本没有什么人会,这个时候,直接取消八股文,是会出大乱子的。

    哪怕明年的春闱,也就是会试,他要增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暂时占据的份量不会太大。

    这件事只能慢慢来,越急越会出纰漏。

    “殿下,过几日就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了。后宫的张贵妃说又排了几场戏,要不要奴婢安排一番?”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你去跟母妃说一声,让她安排孤的妃子与孩子一起凑个热闹,孤就不掺和了。”

    这个时代的人喜欢看戏,可是这些对朱瞻基来说,不仅不是享受,还是折磨。

    他才不愿意装腔作势,呆坐在那里受几个小时的折磨。

    不过既然是中秋节,也该放松一下。他又说道:“看戏就安排在白天,晚上在东花园安排一下,我要跟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赏月。”

    (学术的东西太费脑子,一章解决,后面不会过多写这些了)

第九十六章 中秋() 
自六月那场车祸之后,马致才痛定思痛,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火车的改进上。

    从雕刻地球仪,到制作出大明第一台车床,再到研究水车传动的连接部分,马致才已经是大明如今最顶尖的机械专家。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许多发明创造其实就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就是一个思路问题。

    但是马致才不同,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朱瞻基的“引导”,让他个人能达到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发明家。

    殿下说火车的车轮需要加大,那就加大。

    殿下说火车的车轮需要联动,那就研究联动装置。

    他如今虽然挂名工部员外郎,但是实际上,他是下马桥机械研究院的负责人,跟朱瞻基的私人专家一样。

    他现在对员外郎的身份并不重视,不要说一个员外郎了,就是做到工部尚书,又能怎么样呢?

    等殿下登基,他可就是皇上面前的机械专家,这个身份,远比其他身份更让人羡慕。

    两个月来,他积极与各个工坊的工匠们进行探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哥哥问题。

    从冶炼工坊的纯钢水融化,到泥模,蜡模,钢模的试验。

    光是钢水中的气泡问题,就困扰了马致才和那些技师半个月的时间。

    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铁匠,提出了透气设计,在磨具上多设计了两个透气孔,让钢水在进入模具的时候,能够充分地透气,这样才解决了车轮铸造中的气泡。

    原本只是一个直径二十厘米的车轮,这样的铸件并不需要太精密的模具,就能得到强度足够的车轮铸件。

    但是当车轮的直径扩大了一倍半,重量增加了六七倍,这么大的精钢铸件,远比铜铸件需要解决的细节问题更多。

    终于能够铸造出强度合格的车轮,加工的车床除了动力部分,车床,磨床的尺寸,夹具的尺寸,都要根据车轮的大小进行改进。

    除了这些,还有火车的车轮连动部分,也需要好好地研究一番。

    最开始的火车车厢车轮,因为不需要动力传输,所以就是一排轮子装在车厢底部,架在铁轨上。

    这些车轮就跟后世矿车下面的小车轮一样,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只能根据铁轨变向。

    但是现在小车轮改成了大车轮,朱瞻基又要求两排同位置的车轮转向的时候统一转向,这样可以增加车厢的稳定性。

    这个技术因为不需要主动控制,只是一种被动的调整,所以只需要在车轮轴上给车轮加一个衔接部分,让两边的车轮连接起来就好了。

    这个技术不难,比车轮的制造要简单的多了,也比车轮更早就设计好。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问题排除和解决,第二次试车被放在了八月十四,这也是为了迎接第二天的中秋节特意为之。

    而朱瞻基这一日因为要接待从南洋苏禄国过来的三王,从渤泥国来的黄元丽,黄元孙姐弟俩,并没有能够到下马桥农庄亲眼目睹火车的运行。

    苏禄国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东王巴都葛叭哈喇已经过世,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是在到大明朝觐,返回苏禄国的时候,死在了德州。

    然后,他就被葬在德州,并且留下了后人守墓,融入了中华。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棣要去西洋,他们并没有来大明朝觐,而朱棣前往西洋的途中,经过苏禄的时候,东王就已经死了。

    朱棣直接册封了东王王子督马含为新的东王,并且接纳了苏禄国的投诚。

    这种接纳,并不是单纯的册封了,而是接纳苏禄国成为大明的疆域,并且会向苏禄国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他们之所以愿意投诚,主要就是想和平下来,受到大明的保护,然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大明接纳他们以后,不仅要委派官员,而且要向他们输出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

    吕宋的改变他们都看在眼里,原本吕宋一年之中半年有大风,相比位于赤道旁边宁静的苏禄国,是远远不如的。

    可是如今的吕宋在许柴佬的带领下,发展的越来越好,已经把苏禄国远远抛在身后,所以他们现在有些急了。

    在安排好国内的事务之后,三王连同他们的家人,乘坐內监的香料船,一起来到应天府请求支援。

    而渤泥国又不同,他们在永乐七年就已经请求内附大明,当时的朱棣也同意了。

    不过当时的老国王黄森屏死在了应天府,后面两王相争,打了几年,后来才由心向大明的黄元孙,沙里夫阿里掌权。

    黄元孙是一心想要归附大明的,但是他的姐夫,也就是沙里夫阿里心有顾虑,拖到了现在。

    朱棣经过渤泥国的时候,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逗留,这让沙里夫阿里和黄元孙都有些恐慌。

    他们随后跟着舰队一起到了星城请罪,但是朱棣的眼里并没有他们,把他们推回给了朱瞻基。

    渤泥国朱瞻基是一定要拿下的,光是为了那里的优质石油,朱瞻基也不会放过这个地方。

    在整个东方,能够出产优质轻质油的地方,并且易于开采和运输,就只有渤泥国了。

    在苏门答腊岛,有亚洲最大的油田之一,在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油田。但是不要说那些地方,即便是大庆,那里的石油抽出来了,能如何运输?

    只有渤泥国的石油质量最好,又是在海边,不管是生产还是运输都是最便利的。

    对这两个国家想要归附大明,朱瞻基却有些顾虑,主要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们已经绿化。

    阿拉伯人在八世纪发展起来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