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他们同意各个部门都不会阻挠,但黄坤他们还要组织抽调所用的设备,这件事就有难度了你把人家工厂的设备拿过来,这不是抢人家饭碗吗?
不过国家才不会跟你地方企业甚至地方政府商量,电子部和办公厅按照周明和谢喜德提供的设备名单联合下文,通过行政命令强制要求让某个企业马上将某套设备上缴国家,逾期不执行者将追究企业和地方政府主官的责任。
我现在就抢你饭碗了,你能咋的?
。
第四百四十八章 中芯科技挂牌成立()
这个时代国家的官员体系办事效率是很低的,换做平常,这些事情要搞定没有个一年半载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中芯科技成了最高层主抓的项目,赵弘扬还鼎力支持,下面所有部门都不敢怠慢,生怕受到处分,要是地方部门有谁发牢骚,立刻就会得到一顿痛骂,对于那些下属他们绝对不会客气的。
半个月后,人事部门的统计出来了,一共一百二十三人,最后同意加入中芯科技的有一百零二人,没有同意的那些人大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顾虑的事情太多,父母已老孩子也都上学,家里的顶梁柱当然不能离开家乡。
“一百零二人,已经不错了,沪市白为任市长已经准备好接收他们,同时统一安排所有人的住宿问题,再有半个月时间就差不多了!到那时,中芯科技就开张了!”
一切进展的很顺利,尤其是白为任,听说中芯科技要建在沪市更是双手欢迎,马上下令手下开始为这些职工办理相关事宜,办户口的办户口,修宿舍的修宿舍,争取八月底就能接受这些人了。
不过白为任很高兴,其他省市就很不高兴了,国家不光挖了他们的墙角还“抢走”了很多设备,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没办法,国家最高层下的命令谁敢违抗?
但说实话,有很多地方政府其实并没有太过在意这件事,现在国家电子产业很不景气,即便是首都和辽北省的企业也多处在亏损状态,给工人们开工资都很费劲,他们更对家电行业有兴趣,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以及电视机生产线才是他们重点引进的设备,国家要电子产业的人才和设备反而会让这些企业轻松了很多。
中芯科技在七月中旬挂牌成立,黄坤、周明、谢喜德以及他们管理人员组成的筹备组随之成立,然后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全国选拔人才,挑选设备等等,八月初,人才选拔工作基本确定,到了八月底,一共七套设备从首都和东北三省被运到了沪市闸北仓库。
九月中旬,江南无线电厂门口的匾额正式更名为中国芯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它的总部就设在了江南无线电厂,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人,除了那些在全国找来的人才,剩下的就是即将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主要是来着华夏大学和首都大学,毕竟在八十年代中期也只有这两所大学有电子和半导体相关专业。
当刘琅再次回到江南无线电厂已经是九月末了,距离他离开时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他没什么事情,中芯科技所有事宜无需他操心,就是周明和谢喜德两人也只是负责设备的查验,劳力多些,劳心少些。
黄坤作为主要负责人可就忙碌多了,协调和组织各种事宜,遇到问题还要找上面汇报商量,每天都是脚不沾地地跑着。
当然,他一个人当然做不了这么多事,他是中芯科技的副经理和总工程师,总不能万事都是经理级别的人亲自去办吧,中芯科技在组织架构上还延续着国家部门的样式,设立多个处室,组织处、技术处、档案处、人事处、财政处、培训处等等,除了经理刘先明外,黄坤的权利是最大的,他负责组织、档案、人事和财政四项事物,周明作为副总工程师负责的是培训,而谢喜德则是负责技术。
既然有这么多的处室,那就还要配备人才,起码要有处长、副处长。
王元、许衍和俞中珏这三位在首都无线电三厂时就是科级了,现在当然要当上处级。
王元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对国外电子产业也非常了解,不仅仅是无线电方面的知识,对于半导体、晶体管等相关知识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说三人当中他的水平最高,甚至谢喜德和周明在某些方面和他相比也没有优势,他就被任命为技术处处长。
许衍和俞中珏两个人技术水平也不错,不过跟王元相比就差不少了,他们的技术还是侧重无线电一门,其他方面的水平就要弱了很多,但相比于技术,他们擅长的是组织和协调工作,两人在一开始就协助黄坤处理人事和设备方面的工作,把各项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于是许衍被任命为组织处处长,俞中珏也是人事处处长。
两人在这方面的才能连谢喜德都不知道,当然,这些年他们“蹲在”效率低下的工厂里也显不出他们的本领,现在终于显露出来。
王元、许衍和俞中珏三人的年纪都在四十五六岁,比黄坤、周明和谢喜德这些人年轻一代,至于说刘先明,凡事都让黄坤他们做主,基本上也不怎么管事,看起来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他能到中芯科技那应该是国家给他的待遇,毕竟提了半格嘛,他也很有自知之明,怕是再过一段时间就要退休了,所以王元他们三人就是未来中芯科技的顶梁柱。
这是刘琅的设想,三人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然,在刘琅看来中芯科技的组织架构还非常“不正规”,虽然是叫公司,可是管理人员还是公职的身份,很多权利依旧归上级主管部门,总经理的权利甚至比实行承包制的厂长还要小。
这不意外,国家在国企改革的道路上才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滔天巨浪还没有对国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即便高层们已经认识到了国企的种种不足,但没经历过痛苦就无法真正成长,国企的改革必然会对国家造成阵痛,即便刘琅可以未卜先知也断然不会完全阻止这些事情发生,他能做的只是提前给国家打上“预防针”,让他们做好应对的准备,同时尽量在改革之中把那些有用的企业留下,然后“收入”自己的囊中,比如说孙明凡的空调厂,另外还有东三省的大部分的机床厂。
在前世的九十年代初期,国企改革逐渐深入,东三省很多国企,除了那些具有垄断性质并且效益良好的企业,其他的大部分都开始私有化改革,比如刘琅还记得自己父亲所在的轴承厂和母亲所在的机床厂,几乎就在很短时间内就人去楼空,那些工人收了一些费用后就再和工厂没有了关系………!
。
第四百四十九章 被改变的未来()
在九十年代中期诞生了阜城第一批“富翁”,他们以很少的钱买下了企业,房产公司、机械厂、设备厂以及那些挖不出煤的小矿。
买下房产公司的那些人在十年后很多都成为了阜城的“地产大亨”,买下煤矿的那些人则成了“能源大亨”,这两个“系统”的人在阜城基本上是呼风唤雨。
可是买下机械厂和设备厂的那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反正在三十年后,刘琅知道阜城那些“地产大亨”和“能源大亨”,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家企业靠着机械成为让人知晓的人物,甚至全市连一家有些规模的企业都没有。
从零部件到整机,原本拥有完成机械加工产业链的城市在二十多年后已经实现了“转型”,从此那座在建国时拥有三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城市再无任何闪光的地方,随着能源逐渐枯竭,经济也是一落千丈,直到刘琅重生的那个时代,阜城也还没有从“黑暗”中摸索出来,不知道如何来振兴城市的经济。
阜城其实是整个东三省的缩影,就是东三省最大的城市沈城,曾经它的经济在全国数一数二,不亚于首都和沪市,但在二三十年后经济也是一落千丈,别说是跟深市和广市相比了,就是什么东莞、顺德这样的小城也是远远不如,以至于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重振国家的制造业……!
真是莫大的讽刺,原本就是制造业强省的辽北省最后还要重新将制造业捡回来,可是二十年后西方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让国人感到近乎绝望的高度,此时追赶哪里还有机会了?
没错,国家的制造业是不行,从建国开始这种差距就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依旧存在,而且并没有缩小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更是应该加大力度在制造业方面的投入。
国企改革自然是大势所趋,可是起码接手制造业企业的那些人得是一群热爱制造业的内行吧,可结果却是这帮人把厂房铲平,把设备当做废铁卖掉,最后在土地上盖起了楼房搞起了地产。
刘琅觉得自己有必要插手一下,在这场国企改革“盛宴”中也赚些东西,比如收购一些大型的制造行业的企业,整合资源实行改革,然后重新扬帆上路。
这条路可能会很艰难,可能会耗费大量的金钱,但是一旦成功,那对于国家和刘琅来说就是巨大的财富了。
其实现在刘琅就已经为这件事着手准备了,他在华夏大学的同学就是以后自己得力的帮手,他们正在研究的技术今后就是国家制造业的根基,而刘琅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学习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然后带回国内,另外就是赚钱,赚的越多越好,玩制造业就是玩钱,没有钱一切都是免谈。
当然,刘琅能够控制的事情一切都在控制之内,控制不了的事情他也会尽量影响,这一世的国家有很多细节都已经被刘琅改变了,是向着好的方面去发展,至于二十多年后能好到什么程度,刘琅也不知道,希望到那时候国家会给刘琅一个大大的惊喜。
中芯科技入驻沪市,一时间江南无线电厂开始热闹起来,原本的小厂区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向周边扩展,厂区周围很宽敞,最近的居民区距离这里还有一两公里,不过有居民也没关系,白为任一声令下,在一个多的月的时间里就硬是将近百亩土地收拾干净,然后盖上厂房和宿舍楼,待刘琅再次到来的时候,景象已经大不一样。
“刘琅,这就是中芯科技的办公大楼,怎么样?不错吧!”
沪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王伟带着刘琅和孙虎参观新的厂区。
“这是新的办公大楼?”
刘琅看着面前的那栋三层高的大楼有些无语。
刘琅前世干的就是建筑,虽然没有参加过什么知名的建筑项目,可也参与过十多个楼房的建盖工作,最小的建筑规模都是一万多平米,最大的一栋建筑更是有七十层,建筑面积达到了十万多平方米,你这三层高,建筑面积不足两千平米的小楼也好意思说不错?那可真是有些贻笑大方了。
不过在八五年的现在,整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能盖起一栋三层小楼更是国家行政力量的体现,当然,作为未来国家高新技术领航者的中芯科技自然不能在这种“寒酸”的建筑里办公,现在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三层楼房里的办公室还是不错的,每一间都有四五十平方米,经理、副经理以及工程师们的办公室更是达到了七十多平米,还安装了空调,不能说宽敞明亮,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