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古罗马哲学讲演录-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论方式,他的本体论是充满着生命的、生机勃勃的,是由努斯在里面推乱动的。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过了。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与它的能动的本体论和神学目的论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看作是他的形而上学体系内部的基本矛盾。它是一个基本矛盾,既包含有辩证法和机械论的矛盾,也包含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矛盾。神学目的论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他又有机械论,用机械的方式来解释运动,又有机械唯物主义的成分,最终这两种成分的相互冲突导致了他的形而上学的解体。当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没有解体,但后来的人恰好就是抓住他的体系的某一个方面而解构了亚里士多德的这样一个统一体他把两种相互冲突的要素拢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里面有盾,它不能够完全统一。

所以后来的人就是每一个人抓住一方面使他的这样一个体系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就亚里士多德本人来说,尽管他发明了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其实并不是他建立自己形而上学体系的方法论武器;我们可以看得很明白,他的实体学说也好,神学目的论也好,宇宙论也好,都没有真正严格运用他的形式逻辑,这一套体系他并不是用他的严格的形式逻辑、三段论推理建立起来的,而是用那种内在的、辩证的世界观才建立起来的。所以,一方面,形式逻辑并不是他建立自己体系的方法论武器另一方面,他的神学的形而上学也不具有形式逻辑的严密性。他的这个神学的最高点,他的神学目的论最高点,神本身,还显得非常幼稚。什么叫神啊?我们前面讲努斯,而且把它抬得很高,好像它是一个统一体,它使得宇宙成为一个有机体。但是按照亚里士多自己的解释,有时候他又是完全另外一种解释。他讲这个神,就是天上的星,天上的星有很多,其中有四十九颗或者是五十五颗星是神。

所以他这里的神,还保留着古希腊的那种多神论的残余,他认为神有多种,有多个,并不是他所谓的这种人格唯一的神。所以他的努斯精神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贯彻到底,而在形式逻辑里面就丧失掉了。后来的哲学家、特别是古罗马的那些哲学家们,他们注意的中心恰好是亚里士多德丧失了的这一方面。这就是说,神也好,人也好,他们人格的统一性、人格的独立性都体现为一种〃自我意识哲学〃,这就把万物的努斯从自然和宇宙的本体提升到一种人格和人生哲学的层次上来了。只有这种更高层次的努斯才不至于被逻、辑理性的规范所破坏,而能够驾驭甚至超越逻辑理性。明确提出这一点的是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他们把整个哲学的焦点集中于自我意识的哲学,注意这一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来了一些新型的学体系。自我意识的哲学有很多种,他们各执一端,从亚里士多德体系里面抓住某一个方面加以扩展,建立起某种自我意识的哲学。而这些都是亚里士多德所忽视的,这就导致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解体。

所以我们在第四讲要讲的就是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

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解体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说亚里士多德自己就把它解体了,也不是说,在他以后马上就崩溃了,而是说后来的哲学家发挥它体系中的某些环节、某些要素,把它们作为建立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材料或手段,并且立足于这样→个环、节,立足于这样一个手段,而返回到前亚里士多德。哲学史的发展,往往有这样→种循环、回旋的状况,返回到以前,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为他所超越、所批判的那些哲学家,在这个时候又复活了。

哲学家们返回到前亚里士多德去重新吸收和再消化那些哲学的营养,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各自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其中,最重要的自我意识的哲学有两种,他们分别立足于亚里士多德的两大原则。一种是个别自我意识的原则,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乃是立足于亚里士多德的个别性原则。我们前面讲到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强调个别性,当然不是孤立地强调个别性,而是有一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强调一种个别性。就是伊壁坞鲁派的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

在强调个别实体的同时,伊壁坞鲁强调的是能动性,个体的自发的能动性。个别性是一种能动性,一种努斯精神。与此同时他还强调经验、感觉,个别事物是感觉、经验的对象嘛。这就是伊壁坞鲁的哲学。而另外一派则抓住了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普遍性的原则,也就是逻各斯这一方面,强调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有一种普遍性的作用,当然它也有它的个别性,但是这一派主要是强调和发展了形式的普遍性这一方面强调它的逻辑规范和概念的种属关系,发展了逻各斯学说和形式逻辑,崇尚必然性和命运,同时在认识论上强调理性主义,这就属于斯多亚派的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下面我们首先来介绍这两派。

一、伊璧姆鲁学派: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


(一)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同一

首先是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就是伊壁鸪鲁派。伊壁坞鲁生活于公元前341年到公元前270年,正值西方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即马其顿统一全希腊并把希腊文化扩展到整个地中海沿岸的时期。伊壁坞鲁的学派在罗马时代非常盛行,虽然伊壁坞鲁本人生活在希腊化时期,但他的派别一直延续到整个罗马时代,所以我们把它归之于罗马哲学。他把自然哲学当作人生哲学的工具,这是罗马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很多哲学家都是把自然哲学当作人生哲学的一个必要的支撑点。

就是说你要建立起人生哲学,那么你对自然知识应该了解得很多,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很明显,哲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时已经从自然哲学,已经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转移到了人生哲学、伦理学、道德的方面。所以当时罗马的各种人生哲学是到处都流行的,这眼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了,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前的人还显得很幼稚,一心关外部世界,充满了惊奇感。即使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围的精神哲学,也仅仅是立足于一种灵魂学说,而不是人生哲学。到了罗马时代,哲学家开始转向内心,考虑人生的问题,考虑人生的价值,考虑个人的归属,安身立命,要考虑这些问题。

以前的人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如苏格拉底也有这方面的一些萌芽。但是现在人们把这些问题当作了哲学的核心。所以这时自然哲学以及宇宙论、本体论这些东西都是为人生哲学服务的,也就是说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这个是哲学的更深层的问题。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的看法,也就是说如何看待自然。在伊壁鸪鲁看来,自然界是感性的。他是经验主义者,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个别具体的对象,是感性的。

那么,既然自然界是感性的,人也应该是感性的。人在对象上看到了自己,这是伊壁坞鲁以及当时的那些哲学家共同的思维模式,他们之所以要观察自然界,就是为了在自然界那里看到自己。自然界是怎么样的,他们就在自然界上面看到自己是怎么样的。这就建立了一种自我意识的结构。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并不是〃我就是我〃,真正的自我意识的结构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原则同格〃,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原则上是同格的。自我就是对象,对象就是自我,我在对象上看到的是自己,我通过看自己也可以看到对象。这就是一种自我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明白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就是把别人当作自己来看,把自己当作别人来看,这就叫自我意识。你如果不能把自己当作别人来看,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就会说这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会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呢?他就会用一个别人的眼睛去看自己,把自己看作是别人,并且把别人也看作是自己,这样的人就有了自我意识了。所以,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是不可分的。这个别人也可能不是另外一个人,也可能是自然界,也可能只是一个然对象;但是,我在看这个对象的时候,我把它人格化了,我把自己对象化了,我把对象人格化了。我把对象看作是一个人,看作是和我同样性质的。在罗马哲学,在伊壁坞鲁派这里,他们就提出:自然界是感性的,那么人也是感性的,我们人和自然界具有同样的性质;自然界就是我们人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所以是人格化的自然界。因此,伊壁坞鲁一直坚持感性的可靠性。他曾经讲,太阳其实就是在我们眼睛里面的那个样子,它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你不要以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就大得不得了,那是你的理性推出来的,我只相信我的感宫,太阳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它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比如说一个圆盘子那么大。他曾经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嘲笑,认为伊壁鸪鲁太没知识了,太阳怎么可能只有你说的盘子那么大呢?那只是你看到的而已。但是,这恰好反映出伊壁坞鲁的这样一种自我意识,这样一种眼光。

就是说,我所看到的这个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它是人化了的、〃我化〃了的一个世界。至于它背后实际上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世界就是我看到的那个样子,这就是他的感性论。这种感性论是符合于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这样一套同一构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伊壁坞鲁的哲学称之为一种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他个人看到的那个对象就是他自己,而这种个别自我意识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在他这里,我们看出这样一种哲学,它的哲学形态不再取决于对象世界本身的客观结构,即一种独立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结构,而是取决于对象世界如何为我的生活态度提供依据、提供心灵的归宿。

他为什么强调感性?感性可以为我的生活态度提供依据,并且可以使我的心灵得到安慰、提供归宿。这就是所谓的〃不动心〃。〃不动心〃是罗马哲学家们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哲人的境界,就是心灵的安息。有了这样一种自然观,我们能得出自然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威胁我心灵的平静。我没有看到的东西我就不相信它,什么神啊鬼啊,我都可以不理它,没有任何事。我看到的东西都是很平常的,所以我就可以〃不动心〃。

由此,在生活态度上,伊壁坞鲁强调一种幸福主义和享乐主义。他强调感性的享乐,认为人生就是要享乐,就是要追求幸福。为什么?就是因为世界是感性的自然,所以人的生活要过得自然,不要勉强,想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这就是享乐主义。当然这个享乐主义被伊壁坞鲁派后来的追随者们夸大了,甚至于将它歪曲了,变成一种纵欲主义。而在伊壁坞鲁看来,纵欲主义并不是真正的享乐主义,纵欲会带来痛苦,所以真正的享乐主义是主张节制的。自然界也有它自身的度,自然界的感性也不是毫无节制的,所以人的享乐也一定要节制。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