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成功人士-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行了7年孤独的研究之后,当芭芭拉终于在一份报告中以及在195i年夏季的冷泉港学术交流会上向同行们介绍她的设想时,人的不能理解甚至嘲笑她。
1953年,她在一个专业刊物上重新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此之后,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只是按照雇主的要求撰写年度报告,〃因为反正是没有人看〃。在庆祝诺贝尔奖的宴会上,麦克林托克在发言中谈到,从那以后,除了极其例外的场合,她再也没有被邀请过去宣读论文,主持讨论会,参加学术委员会或者担负一个科学家的其他责任。但她强调说:〃这段漫长的间歇期并没有给我本人造成困难,对我而言反而是一种享受。它给了我完全的自由,可以毫无干扰地潜心研究……〃
但很多遗传学家后来对此作了反驳: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承认,并且立刻被列入了大学教程。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搞清了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基因,沃森后来这样说,从此以后再也不是〃一种它的表现只能通过饲养、栽培试验来加以研究的神秘单位〃。像麦克林托克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方式很快就会被认为已经过时。在超离心机和电子显微镜的时代,对用光学显微镜和镊子进行工作感兴趣的大学生越来越少。
芭芭拉不只一次写信给马库斯·罗兹,问他是否能帮助自己离开冷泉港,但最终她还是留了下来。在1956年的冷泉港学术交流会上,她用下面的论断结束了她的报告:如果在其他生物中也能发现控制因子的话,一点儿也不必感到惊奇。她的估计是对的。
在70年代,分子生物学认识到,当基因在细菌之间转录并且使它们具有抗『药』『性』时,确实有可移动因子参与其间。遗传特街固定不变的教条日渐动摇j0年代末,亦即在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作出她最重要的发现之后30年,这一教条被彻底打破了。
从1978年起,这位一辈子从未得到过适当职位的女科学家开始收获各种各样的奖项和荣誉,其中有一些带有巨额的奖金1983年,她以81岁的高龄成为第一个独自摘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她是在家中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一消息的,因为她家没有安电话。但实验室里的电话却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大部分电话她都不接,只是把话筒拿起来一下便又重新放下。她的同事苏栅·金泽尔说:〃她什么都不想听,她只想干她的工作。〃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一份正式声明中写道,当她听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这一决定时非常激动。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个记者问她有什么感受,她回答说,首先她很惊讶,到现在她还能因为许多年以前作出的成绩而获奖。
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仍然日复一日地在她的实验室中整理她的研究资料。有时候她也在冷泉港接待一些熟悉的研究小组,向他们转让一部分她的遗传宝箱中的玉米种子。事先她对每一位申请者都要仔细地审视一番,因为她深怕她的同行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她的材料或者理解不了她的工作。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毕生致力于破解被称为〃生命之奥秘〃的〃镶嵌图〃。她始终对这种变化无穷的〃镶嵌〃赞叹不已,甚至带有一种敬畏之心。按照她的看法,一种生物体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有一次她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称之为科学认识的东西,往往是一大堆笑话。人们掌握了很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但却不一定是它的真相。生命本身远比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奇妙得多。〃
罗莎琳·苏斯曼·耶洛
出生日期
1921年7月19日
获奖年度1977
要求机会均等的人
她说〃我们依然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即大部分人(包括『妇』女)还认为『妇』女只应属于家庭,认为一个『妇』女不应该追求比男人更大的成就,尤其是不应该超过自己的丈夫。我们不能指望在不久的将来,所有决心寻求〃机会均等〃的『妇』女,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我们『妇』女必须开始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就没有人相信我们;我们必须使我们的抱负与取得成功的能力,勇气和决心相匹配;必须意识到人人都有为后人开拓道路的责任。若要解决当今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世界绝不能浪费它一半的人口的才干。
r。s。耶洛
这位诺贝尔奖赏得者罗莎琳·苏斯曼·耶洛(rosalynsussmanyalow,1921…)于1921年7月19日出生在纽约一个中下层犹太人的家庭中。她的父母是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穷人,父亲是东欧犹太人的后代,但他出生在美国纽约。父亲在纽约布隆克斯区开了一个小商店。他们都没有进过高中,爸爸只读过8年书,妈妈只读过6年书,但他们都喜欢看书读报,爸爸每天看《纽约时报机尤其关注财经方面的信息,妈妈总是到图书馆借书回来,读给儿女们听(罗莎琳有一个哥哥人在父母的支持下,罗莎琳和她的哥哥都受完高等教育。
她从小就有非常强的独立『性』,而且常常让人大吃一惊。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从最早的回忆来看,我看来是一个执拗和喜欢自作主张的小女孩。〃3岁时,她和妈妈去看电影,看完以后回家时,她想从某一条路走,而妈妈想从另一条路走。妈妈不允,于是她就坐在地上不动,妈妈手上拎着一袋鸡蛋,不能硬拽着她,于是只好向女儿让步。后来每当罗莎琳谈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就『露』出牙齿笑起来。
在她幼年时发生一件事5岁时,这年她上小学一年级,教她的老师正是几年前教她哥哥的那个老师,有一次这位老师用尺打她哥哥的手心,她哥哥吓得大哭起来。现在这位老师有一天又想用尺打罗莎琳,罗莎琳早就想为哥哥报仇,为此她等了几年啦!她见老师拿起尺要打她,她立即转身冲出教室,跑到校长那儿对老师打学生的行为提出控告。
罗莎琳在她15岁时高中毕业。1937年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老师对罗莎琳的妈妈说:〃你的姑娘是一个天才。〃罗莎琳的妈妈想了一下说:〃天才?我不希望她是天才,我只希望她是一个正常的姑娘。〃她还提到了爱因斯坦,说:〃我并不认识他,但我听说他有一点特别。〃
父母希望女儿到小学去当教师。她回答说:〃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聪明的犹太女孩最好出路就是当教师,而男孩则是当医生和律师。但现在是40年代了,情形已经改变。〃最后,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亨特学院物理系录取。家里无法全额支持她读大学,因此她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挣一点生活费,学费……在她读大学的4年里,有几件事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这时原子核物理学发生了重大突破:原子核分裂了,最振奋人心的工作由意大利的费米,德国的哈恩、迈特纳,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及其他一些科学家进行着,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正把人类引向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罗莎琳甚至有幸到哥伦比亚大学亲耳聆听费米的有关核裂变的讲座。另一件事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艾芙·居里(evecurie)在1938年出版了她为她母亲写的传记《居里夫人入一时间,居里夫人这位伟大、无私、坚毅和勇敢化身的女『性』,成了全世界学子,尤其是女『性』学子景仰的人物。多少人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决心投身于艰苦的科学事业!罗莎琳也是其中的一位。她决心将今后的一切,贡献给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事业之中。
罗莎琳毕业于亨特学院物理系,获得了学士学位。这是在1941年,她在居里夫人精神的感召下决心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但是父母并不理解女儿的选择,他们劝她去当一名中学教师:〃因为这工作比较轻松,也比较有规律,适合女人,而且收人稳定,不必为生活『操』心。〃罗莎琳说:〃我的心已经被核物理学占据了,我法想像我还能去干别的工作。〃她妈妈说:〃那种事情不是女人于的。女人只能属于家庭,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孩子……〃
可是她这位女儿却说:〃居里夫人也是女人,她做了许多男人做不到的事情。我要像她那样渡过自己的一生。〃
在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里社会对女『性』,尤其是犹太女『性』,也充满了偏见。当她想申请研究院的津贴时,被拒绝了。好不容易由一位教授推荐到一所大学当助手,对方却回信说:〃她是犹太人,又是女『性』……〃
当罗莎琳知道这个回答以后十分气愤,她暗下决心:〃我这个犹太女『性』非要当上物理学家不可。〃
正在此时幸好她的老师詹洛得教授为她找了一份工作:给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教授鲁道夫当秘书,每日工作半天。不久,她又收到伊利诺斯大学工程学院的聘书。1941年9月,她来到伊利诺斯大学担任助教。当她晋见系主任时,系主任对她说:〃这所学院创立于1917年,在您到来之前,本院还没有一位女『性』任过教职。您有幸成为第一位这样的女『性』,应该恭贺您。〃
〃谢谢。请问,我何以能有这一荣幸呢?〃
当她听了系主任的回答后气闷了好一阵子,系主任说:〃这是因为许多优秀的青年男子都应征人伍上了前线,否则您也许不会有这种机会。如此而已。〃她暗想只能决心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伊利诺斯大学不会因为选择了自己而感到后悔。
踏上科研之路
从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后,罗莎琳踏上了科学探索之路。她一方面给新生上物理课,一方面尽可能多地选修研究生的课程。4年之后,她获得了这所名校的哲学博士学位。更让罗莎琳欣慰的是,她在这所名校里认识了艾伦·耶洛(aaronyalow人艾伦也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学博士,他本人是来自纽约北部地区的物理学研究生。1943年6月6日,两人结成了琴瑟之好。
罗莎琳成为伊利诺斯大学物理系的第一位女博士。是在1945年1月,她的课程有1/3相都得到〃a+'的好成绩,但也并不是所有教授都赞赏这位女研究生。她的实验课只得了一个〃a-〃。系主任在评语上写道:〃这个'a-'证明『妇』女实验工作能力很差/'而且,由于对『妇』女偏见的影响,她根本不可能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教,无法从事她热爱的核物理学研究。她不得不离开尚未拿到博士学位的丈夫,只身回到纽约,在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的联合电讯实验室(federaltelecommunicationl-aboratory)工作,任助理工程师。她又是这个实验室的〃第一位女『性』〃工程师。离开自己热爱的专业对她自然是痛苦的,但她以居里夫人为榜样,知道自己在不公正和到处存在偏见的条件下,必须付出比男『性』更大的努力和牺牲,如像居里夫人的付出那样。有志者事竟成!
艾伦·耶洛获得了博土学位,是在1945年9月,他在纽约布隆克斯医院找到一份工作,从事医学物理学研究。正是由于艾伦,罗莎琳认识了哥伦比亚医学院著名女医学物理学家伊迪斯·昆比教授。昆比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