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面对面的杀戮-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操步枪的海军陆战队员”,尽管挥舞这些武器的不过是些“跟我一般大的孩子”。但他们不会永远是孩子。没过多久,马克斯便发现自己脸上的毛多了,头发少了,声音变低沉了,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尽管有这些变化,他还是安慰家里人,自己还是“他们的”马克斯:没错,他也过献殿节,有问题也可以找拉比;没错,他和战友相处愉快,同志情深;可更不会错的是,他也会想妈妈、姐姐。
训练科目有的他特别喜欢,比如刺刀练习。在12月1日的信中他写到:
今天我们上了第一节刺刀课——这东西杀起人来可不含糊——离开训练场时我们都喝(原文如此)得要命——每个人想法都一样,就像刚拿到新玩具的小孩,想急于上手。这也逐渐成了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总急着试一试。
离上战场还远,他已经急不可耐,不想再训了。“海军陆战队新兵训练营是最艰苦、最难捱的,”他写到。“开始两周他们会把你练垮,让你觉得自己还不如沟里的蛇。在接下来的8—10周里他们开始按陆战队的要求重塑你。”他说自己一天到晚都生活在“持久的惊慌与恐惧中”。
1965年5月,18岁的马克斯已是驻越美军某60型机关枪队的运弹兵。“我特别害怕,这我并不讳言,”他结巴着说,且他已经开始担心退伍后怎么重新适应普通人的生活了。19岁生日那天,他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观已和原来的不一样了:“生命变得不值钱了,哪怕你杀了个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得主也没什么稀奇的——这不过是你的职责所系,”他说,而且也承认这种麻木“让他十分恐惧,那感觉还不如自己被杀呢”。不久他发现,打仗不是战争的全部,而他又极其不愿做“和平队员”。有官员认为应派受过“残杀”训练的海军陆战队员去保护越南平民,可他对此不屑一顾。他最高兴的就是拿枪清点“战果”的时刻。
马克斯死于1966年2月14日。在他一年前立下的“遗嘱”中,没忘告诉家人自己“一直想上阵拼杀”。他希望下葬时能穿着陆战队的制服。他的遗言很简单:“妈、苏,还有南,我爱你们,想你们好好活下去,每天都开心,而且为我骄傲。深爱你们的,里克。”列兵理查德·马可斯,《美国海军陆战队一等兵理查德·E。马可斯的信》(费城,1967),页7—13,17,22,26,29—30,77,85,136,183—184。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把里克·马克斯这样的新兵培养成合格的战士并非易事。直至一战前,以煽动和控制国家许可的暴力行为为专长的职业军队,一直不以激发士兵的杀戮心为难事,认为不用花很大气力就可以做到。从1916年起,由于大量招募新兵,再加上新技术投入战争,使军方不敢大意。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化学和工程学关于上述学科与战争的关系,见埃弗雷特·门德尔松、梅里特·史密斯、彼德·维恩加特(编),《科技和军事》,2卷(多特雷希特,1988)及劳伦斯·拉迪恩,《驾驭军队:美国陆军的社会控制》(康涅狄格,1977),页89—90。——的发展和应用使战士的主动性有所减退,官兵的“杀劲”也有所消退,而在以前这被视为胜利的必备条件。战场上再也没有本能的进攻欲可以凭借:军事训练也得适应新兵的“平民”特点。靠刺刀操练和大强度训练来激发士兵杀人欲的老方法,一时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如何既刺激士兵的进攻欲,又把他们培养成(用桑赫斯特皇家陆军学院一名教官的话说就是)陆军W。雪利中校,《战之要者:士气》(伦敦,1916),页23。“会思考的刺刀”,成了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这似乎得由心理学来解决。
第三部分:杀手养成杀手养成 2
训 练 备 战
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的平民成为合格的战士。这不是仅靠教他们辨认来复枪、布伦枪或手榴弹的不同部件就可以的:还得教他们军队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包括吃苦耐劳、机警灵活、效忠国家、遵守纪律等。“基本训练原则:本土部队总司令给预备师司令官和训练部队指挥官的训练指示”,1944年5月25日,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199/839。打仗跟“理论的东西,像纯数学、纯科学,或纯的任何东西”不同,它总是靠人和训练来完成,《澳大利亚军报》的编辑1956年时评论说。他们的口号是“玩转武器”。“丛林属于我们”,《澳大利亚军报》,85期(1956年5月),页5及陆军J。兰特里中校,“把武器玩转:首长训练为人忽视的一些方面”,《澳大利亚军报》,202期(1966年3月),页3—13。另见史蒂芬·格雷厄姆,《近卫团的列兵》(伦敦,1919),页6及陆军W。雪利中校,《战之要者:士气》(伦敦,1916),页23。此外,还要训练士兵本能地服从命令:开枪、拼刺刀、扔手榴弹,都应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G。霍尔,“士气在战时及战后”,《心理学报》,15期(1918),页369;阿瑟·恩普瑞,《首应:派驻柏林》(纽约,1918),页91;约翰·麦克迪,《士气的构造》(剑桥,1943),页39。理想的士兵应是像第14皇家威尔士军的一个年轻人那样,像阅兵时那样把刀刺进德国兵的胸膛,同时嘴里还下意识地喊:“刺,收,准备防御!”罗伯特·格雷夫斯,《向一切告别》,1929年首版(伦敦,1977),页187。当时的观点认为,这些习惯会变得“根深蒂固”,即使在战场上“被激怒或惊吓时也能表现出来”。《战士心理》,第2版(华盛顿特区,1944),页267。毕竟,杀戮欲和愤恨感都会起负面作用,让人在射击时不免发抖。 《战士心理》,第2版(华盛顿特区,1944),页267。军事心理学要求把士兵训练成“讲求实际的现实主义者”,只想着不是杀人就是被杀,只有这样才能出生入死,心理却不受伤害。亨利·布罗辛,“惊慌及应对”,《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00期(1943—1944年),页58。另见R。阿伦费尔特,“军队精神病学”,收阿瑟·麦克诺尔提爵士、W。梅勒(编),《据英加澳新印官方医疗史得出的二战主要医务教训》(伦敦,1968),页190及G。霍尔,“士气在战时及战后”,《心理学报》,15期(1918),页369。
三次战争中,都有前线军官质疑训练的效果。首先争论的是训练的性质。它似乎总是缺少计划,只是心血来潮的产物。事实也是,直至1918年7月艾弗·迈克瑟爵士被任命为监察长,英军训练方法不一的局面才有改观。此前的训练重点是操练和体能,具体方法由各部队自行决定。纵使统一了训练科目,距离战斗要求仍有差距。再加上这时危机不断,终于使上阵新兵的准备越来越差。举例来说,1942年9月派往第八军第五十师的860名援兵,只有四分之一曾打过实弹,有7人从未用过步枪,9人从未用过布伦式轻机枪,131人从没扔过实弹,138人从未使用过45毫米口径的汤姆逊冲锋枪。陆军J。尼科尔斯少将,“后援部队训练状况”,1942年9月21日,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01/2590。类似判断布尔战争时也有过,即每15人中有14人无法精准射击:见亨利·塞顿卡尔,《武装动员1900—1901》(伦敦,1902),页200—201。
更糟的是,大家终于意识到无论训练有多么充分,大部分士兵还是不具备作战能力。对于志愿兵、强征兵,甚至缺乏“进攻欲”的正规军,再多操练也没有用。一战时一般观点认为,只有一成士兵称得上勇敢,一营军官,“日伊冯希之战一瞥”,《布热甘泽》,1卷1期(1916年5月),页3。许多军事评论员也谴责所谓的“互不相扰”,即双方约定只要对方保持克制,己方就不开火。托尼·艾什沃思,《堑壕战1914—1918:互不相扰政策》(伦敦,1980)。具体描写,见阿尔弗雷德·邦迪,“战地日记”,1917年3月29—31日条,帝国战争博物馆藏;诺比·克拉克,“西线冷枪手”,页10,帝国战争博物馆藏;查尔斯·麦凯罗,“日记书信集”,1916年5月25日,帝国战争博物馆藏。“互不相扰”要求对阵双方势力大致相当,所以在双方势均力敌时最常见。只要没有兵临城下就不愿“出头”,或佯装生病,在当时非常普遍。关于不在枪口威胁下就不愿出头的评论,见埃德温·贝特,“自传——第三卷:1914—1918”,页55,帝国战争博物馆藏;陆军弗兰克·克罗热准将,《都是我杀的》(伦敦,1937),页62—68;史蒂芬·格雷厄姆,《近卫团的列兵》(伦敦,1919),页2;R。麦克凯,“日记”,1917年7月31日及8月1日条,页31及34,帝国战争博物馆藏;J。罗斯科教士,《战争伦理、谍报工作和强制训练》(伦敦,出版年份不明,当在1914—1918年间),页31。见乔安娜·伯克,《肢解男性:男人的身体、英国和一次大战》(伦敦及芝加哥,1996)。
第三部分:杀手养成杀手养成 3
到二战时,对“消极战斗人员”该词来自艾伯特·格拉斯,“战区的预防精神病学”,《美国三军医疗杂志》,4卷1期(1953),页684。的担心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地步,一方面是因为无处不在的实况报道,再有就是据惊人的统计数据透露,许多“持重”的士兵(即那些无论有多大战争压力也不会精神崩溃的人)根本就不会杀人。个别新兵“突然良心发现,不愿参与任何战争行动”,拒绝进行刺刀训练或投弹飞行,这还算好解决的。马丁·宾厄姆,“论美国青年在军队中的适应”,《社会学与社会研究》,31卷1期(1946年9—10月),页35。有些士兵——这样的人还不少——倒是能完成训练,可到了战场愣是不发一弹,这就让人没辙了。很多人曾注意到这种不求上进的现象。“一般英国士兵的懒散程度让人吃惊”,1943年的一份报告点评说。“第152步兵旅:一年来转战阿拉曼、墨西拿经验总结”,1943年,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31/16。陆军中校罗伯特·G。科尔(他所统领的第502伞兵部队被认为是美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所部1944年6月10日在沿卡伦屯砌道行军时遭袭击。他令手下还击却无人听命,这让他大为震惊。“25个人,就没有一个主动开火的,”他哀叹道,虽然当时他们既不能挖掩体隐蔽也无法反守为攻,惟一的办法就是猛打一阵使敌人“抬不起头来”。他的士兵“训练时学过该原则。应该知道得很清楚,”他继续说,可
他们就是不愿意做。我命令身边的人开火,他们也照做了。可我一走他们就停下来。我在战线上来回走动,高叫“妈的!倒是给我打呀!”却没什么用。只有我盯着他们或别的士兵监督他们,才打一梭子。陆军S。马歇尔上校,《人与火:未来战争指挥问题》(纽约,1947),页72。另见陆军乔治·贾斯卡连中校,“他们干吗不多射杀点?”,《陆军武装部队军刊》,5卷2期(1954年9月),页35。
被动应战不是地面部队独有的问题。名噪一时的驻朝第51战斗机联队(人称“米格杀手”)有份报告透露,其F86战斗机的驾驶员有一半从没用过机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