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面对面的杀戮-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索尔特的一生》(伦敦,1949),页59及哈里·品克汉姆,《基督是个和平主义者吗?》(马萨诸塞,1917),页14。不止是和平主义者在问这个问题:见菲利普·吉布斯,《战争的现实》(伦敦,1920),页82。有人喊出了响亮的“能”。在一本名为《友谊的做法》(1918)的书里,乔治·斯图尔特中尉和亨利·B。奈特(基督教青年会会长,曾是耶鲁神学院的教授)就像他们一贯的那样,坦然承认更愿意把基督想成手里拿的是剑、而不是刺刀。但再一想,在基督生活的时代,剑才是砍杀的主要武器,而不像现在,只是当代人想象中的装饰品。现在,刺刀已经取代了剑。基督被剥去了白袍,利剑外面是“草黄色的,沾满了血污和泥沼,在他手里是枪口伸出的刺刀”。正是这一“幻象”驱策着他们以高昂的斗志走上战场。乔治·斯图尔特、亨利·奈特,《友谊的做法》(纽约,1918),页22—24。另见锡德尼·阿尔斯特罗姆,《美利坚民族的宗教史》(纽黑文,1972),页885。杀人不仅没错,反而有功。    
    


第九部分:随军教士随军教士 5

    但这并不是要抵消许多宗教界人士真心热爱和平的事实。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里,多数神职人员一直在谴责战争(和平主义),尽管愿采取鲜明反战立场的人要少得多。其间(按教派的分野)成立了无数以反战为宗旨的宗教机构,比如基督教和平圣战组织、循道宗和平联谊会、一位论派和平联谊会、苏格兰长老会和平会、长老派和平团、英国圣公会和平联谊会等。一战的经历使许多牧师转向了和平主义,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被骗了,其大力鼓吹的许多暴行竟是言过其实(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与此同时,许多战争收益也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不过他们的和平呼声在政治上一直没有造起势来,英国各教派的和平组织成员总数最多时也不过15 000人。马丁·西德尔,“在两次世界大战年代的基督教和平主义”,收W。谢尔斯(编),《教会和战争》(伦敦,1983),页404。此外,随着二战的日益临近,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发现像莱因霍尔德·尼布尔这样的神学家正日渐对自己形成围攻,指责他们沉迷于牺牲的爱,却忽视了社会责任。二战很轻松地就被描画成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等到越战开打时,连原先最洪亮的反战声音也倒向了战争支持者的一方,特别是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1960年成立,旨在推翻南越政府,统一越南全境——译注]为代表的一方。这则精彩的故事,见格文特·卢伊,《和平与革命:美国和平主义的道德危机》(大瀑布城,1988)。虽然在三次战争中都有德高望重的教士站出来反对某一具体行为(最臭名昭著的得数灭绝轰炸和投向日本的原子弹),G。贝尔,《教会和人类(1939—1946)》(伦敦,1946),页129;G·贝尔,《基督教义和世界秩序》(哈蒙兹沃思,1940),页81—82;圣阿尔班斯的希克内瑟教长来信,《泰晤士报》,1945年8月16日;戈登·查恩,《英国皇家空军的随军牧师:角色紧张之研究》(曼彻斯特,1969),页118。虽然有些宗教机构和个人(如1968年以前美军中的犹太教牧师)克拉伦斯·阿伯克朗比,《随军教士》(贝弗利希尔斯,1977),页142。在1968年前,犹太教领袖曾把拉比选入军队,这样就避开了通常的自选过程,也确保了军队里总有与基督教对立的文化存在。一直站在军方的对立面,宗教界人士不论男女对战争的态度一般是既痛惜非得打仗,同时又为能参加所谓的“正义”之战大声鼓吹。    
    “教士上阵”    
    教职人员不参与作战,已是20世纪的定规。实际上,在我们讨论的这三个国家——英、美、澳——都有明文禁止教士携带武器。但不是自古就是这样的。教职人员不能用剑是中世纪以来的规矩,但他们可以用狼牙棒。直至1350年“教士上阵打仗”才被明确禁止。到1899年,又被写进了海牙和会的战争法。    
    尽管军队许多部门的牧师不能持械,但他们仍可参军。许多小一些的宗教团体把是否入伍的选择权交给了个人去裁断。这样,虽然坚决反战,但英国还是有三分之一强的适龄贵格会徒参了军。艾伦·威尔金森,《反对还是同意?战争、和平和英国各教会1900—1945》(伦敦,1986),页53。循道宗、浸礼会和长老会的许多未授神职的牧师也选择了入伍。救世军的成员不过变了变服装的式样:“血与火……以血除污,以火鼓劲”是他们响彻伦敦海德公园的战斗号召,后来又飘荡在血迹斑斑的战场,那里有步枪、火炮在“喷火”。弗雷德里克·斯珀尔,《着军装的牧师:联合海军和陆军委员会牧师工作一览》(伦敦,1916),页52。另见查尔斯·贝特曼,“救世军和战争”,《当代评论》,109卷(1916年1—6月),页106。    
    罗马天主教会和英国国教教会就不太愿意让牧师和传道士自己拿主意了。宗教领袖对教士志愿上战场的做法是否合适一直争论不休。1916年,雷金纳德·约翰·坎贝尔教士(他是一名广受尊敬的不信英国国教的新教徒,但在游历西线的同年就加入了国教)就承认自己“不忍心拒绝任何体格健全的教士,他们不过想拿黑色法衣换卡其布的军装,以在血腥的战场上以战友的身份传道”。雷金纳德·坎贝尔教士,《随军在法国》(伦敦,1916),页12。耶鲁大学神学系的亨利·哈勒姆·特威迪也为那些觉得不参军就不行的牧师作辩护。1918年时,他满怀钦羡地写到了一个“我们所有人的兄弟”,不愿“受自己妆饰的羁绊:好像不和前线士兵同喝一壶水、不经历他们泥与血的洗礼就无法向他们讲道”。他认为,“只有牧师同信徒一道‘出生入死’,才是真正的基督教精神”。这种共患难时的亲近“不分世俗与神圣”,他说。亨利·特威迪,“牧师和战争”,收E。斯尼思(编),《宗教和战争》(纽黑文,1918),页86—87。在他看来,参战的牧师绝不会给教会脸上抹黑。有人曾注意到,法国的入伍牧师反给教会带来了夸奖和荣誉。汤姆·凯托尔,《战争的方式》(伦敦,1917),页188—205;威廉·雷德蒙,《法国的堑壕照片》(伦敦,1917),页128—129;“朱尼厄斯再生”,《圣战:恶之极端:慷慨与贪婪:讽笔》(伦敦,1915),页3;爱德华·温顿,“神职人员和军队服务”,《当代评论》,109卷(1916年1—6月),页153—154。    
    


第九部分:随军教士随军教士 6

    英国国教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退而求其次,还是希望阻止其牧师携带武器,哪怕这意味着给一些宗教领袖的军事热情泼冷水。对J。G。辛普森(圣保罗大教堂教士、赞美诗领唱人)来说,问题很简单:牧师的“行规”就包括了不能当兵。这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基督教只有一套准则,施用于所有人,神职和世俗人员都得遵守。这一禁令其实源于牧师这一职业自身的特点,即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诱惑,都要一以贯之地宽容他人,并身体力行人类的道德良知。战争只属于世俗社会,在天国没有它的位置。虽然牺牲个体的生命是符合基督教教义的,但杀人却不是,辛普森说。牧师实际上身兼两职,既要展现人类最美好的一面,又要分担亡灵的苦难。他既是精神世界的代表,就要躲过杀戮,以带来持久的和平。辛普森还说,神职人员既已受命,有了口头上的生杀大权,就无权把任何人送到造物主面前而“在临终前不予他圣餐,让他失望,不给他行最后的涂油仪式”。J。辛普森,“教职人员在战争中”,收G。贝尔(编),《战争和上帝之国》(伦敦,1915),页104—109。1915年,辛普森的观点就得到了伦敦主教阿瑟·福里·温宁顿·英格拉姆神父的支持,后者拒绝授予正值参军年龄且符合入伍条件的年轻人以圣职。阿瑟·英格拉姆教士,《教会时报》,1915年6月4日,引自艾伯特·马林,《最后的圣战:英国国教教会在一战中》(达勒姆,1974),页189。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温宁顿·英格拉姆又得到了卡莱尔、切斯特和曼彻斯特等地主教的支持。    
    牛津主教查尔斯·戈尔也赞成辛普森的观点,只有一点例外。1914年,知道属下许多牧师心有不安后,他要他们记住自己的誓言,并重申战士和牧师的身份是不能兼容的。但他也承认对那些只是候选、未被授职的牧师,情况要复杂一些。他们既以牧师为业,是否可以推迟授圣职,穿上军装杀敌呢?戈尔主教注意到,传统上这样的人是不准参军的:古代的教规禁止当过兵的人(及判死刑的地方法官)接受圣职,被迫参军的候选牧师接受圣职也要有罗马教廷的特许状才行。在权衡所有因素之后,戈尔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决定候选牧师从战场归来,只要对圣职没有二心仍可授予圣职。但他也反复鼓励牧师候选人“遵从圣职的召唤并为之准备”,不要理会那些说他们怯懦的指责。查尔斯·戈尔,《战争、教会和其他演说》(伦敦,1914),页60—65。    
    到1916年,战事走向的不利和征兵工作的开展使这场辩论有升级之势。无数牧师参与到这场辩论中来,无论是在教堂讲坛上还是在定期出版物上。其中就有约翰·辛克神父,他在利森堂区教堂的布道中展现了年轻一代牧师对战争的向往,希望与同龄人一道出生入死,并享受战争给人的刺激。但他不同意把这种热情变为行动,并提醒举棋不定者应用精神而不是实体的武器来抗敌。约翰·辛克教士,《战争、其作为及教训:在利森堂区教堂的演讲》(伦敦,1916),页104。爱德华·温顿在《当代评论》(1916)上的文章更中肯,他指出关键在应如何评估祷告与打斗的相对价值。如祷告受到推崇,那多几千人上阵不过是杯水车薪,是短视的行为。如何安慰阵亡烈士的家属,为将至的和平作准备,为战士提供精神上的帮助,都是些很重要的问题。牧师如果只是一介“匹夫”,那就应该上阵冲锋。但牧师毕竟不是“凡人”,他们有其“特殊的使命和天职”,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理想中基督之邦的鲜活写照。爱德华·温顿,“神职人员和军队服务”,《当代评论》,109卷(1916年1—6月),页153—160。其在后方之重大责任,见阿瑟·英格拉姆教士,《伦敦主教向伦敦教区集合牧师宣讲至上时刻,1915年11月23日,在野地圣马丁教堂》(伦敦,1915),页10。    
    世俗的意见却是指向另一个方向,这对这些宗教代言人是不利的。在1916年以前,参战的主要是常备军和志愿军,牧师可免于服役而没有人质疑。但在一战的征兵辩论中,许多公众对牧师免于服役的议会法案表示不满,从1916年9月伯明翰召开的英国职工大会便可见一斑。当时,本·提利特在力主大会通过一项谴责牧师可免兵役的决议时得到了许多支持。见《卫报》,1916年9月14日。    
    到1918年,传统主义者节节“败退”。英国1918年4月9日颁布了兵役法,允许牧师参军。后因担心让天主教牧师参军会使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