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教育心理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逑等绾伟才拧⒛谌荻嗌僖约笆褂枚韵笕绾尾煌苁强梢苑殖扇罂椤5谝淮罂槭茄罢叩男睦恚渲邪ǚ⒄剐睦砗筒钜煨睦恚坏诙罂槭茄靶睦砑捌溆τ茫渲邪ㄈ现胄形酆腿吮局饕骞郏坏谌罂槭墙萄в肟翁霉芾硇睦怼4送猓蠖嗍橐孕髀壅驴罚萄Ы峁牟饬科兰鄣詈蟆�
     
     表1…1   1995年~2001年10种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概况
     研究课题
  涉及章数
  教科书本数
绪论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差异
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与管理
文化差异
教师心理
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学科教学心理
其他
14
14
16
59
 9
23
 2
 2
14
 5
        2
   10
7
9
   10
8
9
1
2
7
2
2
     
  表1…1统计了自1995年至2001年10种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其中国内出版的5种,国外出版的5种。由表1…1的数据可见,教育心理学论述的课题相对集中于发展心理(平均每种1。4章)、差异心理(平均每种1。6章)、学习心理及其运用(平均每种5。9章)、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部分(平均每种2。3章)。国外和国内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的主要差别表现在绪论和教师心理这两部分。国外教材一般不单独设一章教师心理,国内教材一般设一章教师心理。在绪论中,国外教材一般论述“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顺便提及教师心理,国内教材一般论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发展史和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分野
     与教育心理学关系密切而又有许多交叉重叠的邻近心理学分支学科是学习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通过讨论它们与教育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认识。
学习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从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学习与记忆的研究早于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例如,在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出版之前,艾宾浩斯出版了《论记忆》(1885年)一书。自艾宾浩斯之后,学习与记忆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有人估计,学习与记忆的研究占整个心理学研究的一半。学习的研究不仅用于教育,也可用于动物行为的训练、犯人的改造、身心疾病的治疗,以及范围广泛的职业培训。但学习研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学校教育领域,因此在国内外都出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和教科书。例如,我国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师提出,在高等师范院校心理系和教育系中将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作为两门课开设。“在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中侧重于讲授与教直接有关的心理学内容。而学习心理学则侧重于讲授与学直接有关的心理学内容,诸如学习特征、学习过程的结构、各种学习类型的意义、学习的生理机制、学习过程的理论,以及影响学习的各种内部因素等。”并编写出版了学习心理学教科书。(周谦主编:《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序、前言。)
学校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是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1945年,美国心理学会增设学校心理学分会。到60年代中期,这门学科像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一样,被公认为是一门适合持执照开业的学科。从70年代起,它在北美的一些国家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很多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美国几乎所有学区都聘用至少获得硕士学位的心理学工作者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心理学服务。90年代以来,中国不少中学也聘用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学习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学校心理学事业将有很大的发展。
教育社会心理学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1969年,格泽尔在《社会心理学手册》中发表了“教育社会心理学”专论,明确提出学校与课堂是社会的体系以及社会对学习和心理能力的影响等观点,被认为是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学科体系渐趋完善。研究主要集中于:1.课堂中的学习集体,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2.学校教育目标、准则、组织管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3.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包括相互吸引力、凝聚力等;4.人格特征和自我概念;5.有关态度、社会风尚、领导艺术、语言交流、社会模拟和社会测量等。
教学心理学
  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加涅(R。M。Gagné)于1969年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个术语。1978年格拉泽(R。Glaser)主编的《教学心理学进展》丛书出版,宣告这门新的分支学科诞生。
  据美国心理百科全书(1985)有关教学心理学条目的解释,“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比教学心理学广,如教育心理学涉及儿童的家庭教养,此外,两者涉及的研究领域大部分是相同的,因为两者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展开的。”
本书的结构和特点
  本书这次修订仍保留前两版以阐明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主线的体系。这样,本书在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之后分设三部分来讨论“学”。第一部分为“学习概论”(放在“总论”部分),分2章概括介绍学习的性质、类型以及学习论流派争论的问题;第二部分为“学习分论”,分5章分别阐述陈述性知识、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作为三类知识综合运用的问题解决、动作技能及态度的性质、具体学习过程和条件;第三部分为“学习条件论”,分4章阐明影响学习的三个主要内部条件,以及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
  阐明学习的规律,目的是为有效的教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所以本书的第四部分为“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分2章。前一章说明如何将学习论转化为教学论;后一章“现代教学设计”,告诉学员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应用在学习论部分习得的学习论原理来改进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
  本书与国内外教材最大的区别有两点。第一,国内外大多数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有学生心理一大块,少则二三章,多则五六章,本书是供教育系和心理系高年级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教材,他们在选修本学科之前,一般都学过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了避免与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复,我们仅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差异心理作为影响学与教的一般因素加以讨论。第二,为了反映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本书在体系上除了保留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线索之外,在学习分论部分,以我们新近发展起来的知识分类学习论贯穿始终。
本章概要
  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在19世纪后期,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历史上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表现为中外教育家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与其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的结合。古代和近代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希望把他们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建立在其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
  2.20世纪初,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导致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的出版,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3.20世纪近百年间,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走过了曲折的道路。20世纪初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持乐观态度;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持悲观态度;20世纪后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持谨慎乐观态度。与此相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单向道时期、死胡同时期和双向道时期。
  4.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学”也要研究“教”。但不同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张重点研究“学”,有人主张重点研究“教”。
  5.当前国内外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主要由学习者的心理(包括发展心理与差异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和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三大块构成。本书以“学习”为主线,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分论和学习条件论,最后用两章说明学习论如何转化为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技术。
  6.与教育心理学关系密切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学习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目前,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已很难严格区分。
参考文献
  1.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高觉敷、叶浩生主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  3章。
  3.奥苏伯尔等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佘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章。
  4.奥苏伯尔著:《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还存在吗?》,段斌译,载邵瑞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张卿著:《学与教的历史轨迹》,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章。
     
     
     
     
     
     
   第一部分     学习概论
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本章先从学习的心理学定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及其与脑发育的关系来阐明学习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再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学习分类理论以及本书对这些分类的态度。
  学完本章后,应做到:
  1.能根据学习的定义识别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哪些行为或活动发生了学习;
  2.能用实例说明学习对脑组织功能的影响;
  3.能陈述本书介绍的几种学习分类系统在分类的依据、具体划分的类型以及分类的目的方面的异同;
  4.对给予的学习现象,能按认知、态度和动作技能三领域划分其类型。
   
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
关于学习的定义
  人生在世,总是从事两类活动: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二是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前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工作,后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学习。
  学习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也广泛出现于动物世界。人类对学习的科学研究始于艾宾浩斯(H。Ebbinghaus;  1850—1909)的记忆研究,此后如雨后春笋,新的研究层出不穷,因而也带来了许多派别之争。“学习”一词如同“工作”一词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之一,似乎人人都懂它的意义;但心理学家想给学习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遇到了困难。
  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任何活动都有过程和结果。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作了严格的界定。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定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