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探索爱的本质:少有人走的路-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坠入情网,可以造成“爱是永恒的”这一幻觉,这一事实推动了婚姻和家庭的运转。这一幻觉的起源,多半来自童话式的浪漫爱情。王子和公主享受世人的簇拥和欢呼,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一生一世,相亲相爱。浪漫的爱情神话使我们相信,世界上每个青年男子,都有属于他的惟一恋人。每一个青年女子同样如此。他们认定这是上天注定的,除了对方,他们找不到更适合的伴侣,因此一旦相逢,必定坠入情网。既然我们的相遇是天作之合,就永远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和伴侣有了摩擦和冲突,如果曾经的
激情慢慢消失,那么必然错在我们当初的选择———我们可能违背了上天旨意,错过了最适合我们的人。事实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当成永恒的爱。这是一种错觉、一种误会,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一辈子痛苦,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
通常,神话蕴涵着人生最朴素或最伟大的真理,不过,浪漫的爱情神话除外。从实质上说,它们是一种可怕的谎言。数不清的人陶醉于神话营造的虚假氛围中,只想成为爱情的奴隶,到头来发现只是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现实生活与浪漫爱情,往往相去十万八千里。
我的病人中有很多这样的例证。A太太出于内疚乃至罪恶感,对丈夫言听计从。她说:“当初和他结婚时,我没有真正爱上他,我只是假装爱他而已,我觉得对不起他,所以尽管他有很多缺点,我想我都应该忍受。我没有权利去抱怨什么,我欠他的太多了。”B先生则叹息说:“当初没有跟C小姐结成伴侣,我后悔莫及,不然我们的婚姻一定幸福。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死心塌地地爱上她,我以为她不是最适合我的人。”D太太已婚两年,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忧郁,她对我说:“我不知道我到底是怎么了,总是提不起精神。可是,我的生活中没有缺憾,婚姻也相当美满。”几个月治疗过后,她才不得不面对现实:她和丈夫早已告别恋情,走出了坠入情网的激情阶段。而长期以来,她以为恋爱时的激情才是一切。E先生结婚两年后,出现了严重的偏头疼,每天晚上都会发作。他没有想到是他的心理出了问题。他说:“我的家庭生活很正常。和新婚时一样,我爱我的妻子,她的表现处处符合我的愿望。”一年之后,他终于承认,其实妻子有很多问题,根本不是当初那个“完美无缺”的人。“她一再地跟我要钱,丝毫不管我每个月屈指可数的薪水,这让我极为讨厌。”当他终于鼓足勇气,对抗妻子奢侈的本性时,偏头痛就不治而愈了。F夫妇都坦率承认,他们都摆脱了恋爱时的感觉,但从此以后,他们不断寻找各自的“真爱”。他们互相欺骗和背叛,原本正常的夫妻生活,很快就搞得一团糟。当蜜月生活终结时,他们并未走出浪漫神话的迷雾。他们不肯面对现实,仍旧忙于寻找所谓的爱情神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第三者身上,而不是彼此滋养,增进感情,到头来也只能是鸡飞蛋打。
有趣的是,这样的夫妻接受治疗,却总是彼此呼应,建立起“夫妻联盟”。比如,在夫妻团体治疗过程中,面对其他成员,他们均不肯讲出实情,而是代为开脱,为对方的缺点辩护。他们试图给别人这样的印象:“我们的婚姻完满而和谐,只是暂时出了小问题,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改善。”心理治疗医生不得不提醒参加治疗的大部分夫妻:他们必须放下心理包袱,敢于面对现实。他们不该违心地为对方声援,并结成夫妻联盟,而是应该客观评价对方的问题。心理医生还必须同他们单独交流,避免让他们治疗时坐在一起,为对方开脱和辩解。医生必须一再地劝说他们:“约翰,让玛丽代表自己讲话吧!”以及“玛丽,约翰能够替他自己辩解,他有这个能力。”如果他们配合心理医生的安排,治疗就容易出现转机,因为他们可以把伴侣当作独立个体,能够面对对方的问题,彻底找到问题的症结,使婚姻和家庭迈向成熟。
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
我说过,坠入情网通常只是幻觉,却可以骗过大部分世人,使人们神魂颠倒,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坠入情网的感觉,跟真正的爱极为相似。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样的
激情状态,称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正是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例如,有的人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满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园松土和施肥。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视他的妻子。为花园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了解土壤、肥料、根系、嫁接的知识,清楚花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能够说出每株花草的特性、花园所处的地形、花园的优点和缺点等。他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与园艺事业融为一体。对于园艺的爱和关注,极大地扩充了他的自我界限。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随着坠入情网的彻底终结,我们一次又一次产生狂喜,我们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结合。也许它不比坠入情网的激情更加狂热,但它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和惬意。以恋爱为特征的“高峰体验”,和心理学家亚伯拉罕·迈斯劳所说的“高原体验”不是一回事,后者具有的高度,既不容易突然显露出来,也不至一下子消失,但你可以长久地停留在上面,而不会轻易地摔落下来。
性和爱不是一回事,却可能同时发生。在特定情形下,性爱和自我界限的崩溃有着某种关联———后者同样让人产生狂喜。自我界限刹那间崩溃,我们才可能变得极度忘情,在妓女面前都可能大声疾呼“我爱你”或“上帝啊”,狂喜过后,自我界限就会恢复原状,我们重新恢复理智,对对方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连起码的喜欢也谈不上。有时候,在人群当中,与他人一道,共同体验某个快乐时刻的来临,才能感受到情感高潮的狂喜,而自我界限崩溃而导致的狂喜感受,却完全可以独自享受。就在刹那间,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只感觉灵魂出窍,遨游太虚。我们消失在宇宙里,或和宇宙合而为一,这样的感觉,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甚至只有短暂的一秒钟。
真正的爱带来的狂喜。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可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这种情形称为“人性和神性的结合”。在神秘主义者看来,宇宙原本浑然一体,我们通常说的恒星、行星、房屋、树、鸟、自我,其实不是独立个体,而是宇宙有机的组成部分。认为眼前事物是孤立个体,这只是一种幻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将此现象称为“幻化”。和其他神秘主义者一样,他们相信放弃自我界限,才能认知真正的现实。把自己孤立起来,感觉自己是宇宙中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体验到宇宙的和谐统一。因此,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认为,尚未发展出自我界限的幼儿,比成年人更能感觉到真实状态。有的人甚至认为,回归到幼儿时代,才能体验到真实的统一感。这一论调,对于不愿面对痛苦、不想承担责任的某些青年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可能认为:“我不必承担得太多。别人的要求我可以置之不理。只要停留在青少年时代,拒绝成为成年人,就可以享受到超凡入圣的感觉。”遗憾的是,他们不能因此而成为圣人,反而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大多数神秘主义者相信,首先拥有某种事物或完成某些目标,才有资格“放弃”它们。婴儿在培养出自我界限之前,也许比父母更接近真实,但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无法生存,也无法恰当地表达智慧和见解。经过成年人的阶段,他们才可能达到至高境界,体验到超凡的感觉。有的人认为,借助生理的“性高潮”或服用迷幻类药物,也可以达到涅槃之境,实际上,那种境界绝非涅槃本身。想达到涅槃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爱,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这个意义上,恋爱或性交的“自我界限”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真正的爱可能由此产生。由于我们得以借此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所以在爱的激情过后,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恋爱本身不是爱,坠入情网不是爱,但它却是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
依赖性(1)
依赖性(1)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这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情感失意而极度沮丧的病人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或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
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当然,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通常对于依赖的渴望。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拥有称职的父亲或母亲陪伴左右。心理健康者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控制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而是会成为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在所有心理失调现象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甚至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如同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不能拿出食物帮助别人。他们寂寞和孤独,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尤为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知自己患上了“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