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傅佩荣庄子 心得-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⑷找沟墓媛桑巳词峭獗砗袷怠⑶楦猩畈亍K裕腥送獗砉Ы鞫谛慕景粒腥嗣菜瞥ふ叨氖醪徽腥司僦咕薪鞫谛那豳腥吮砻婕崆慷谛娜砣酰腥吮砻嫖潞投谛募痹辍K裕非蟮酪逵腥缈诳收宜娜耍灼酪逡蚕裉颖茏迫鹊娜恕!薄�
在此,最后一句“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是在提醒我们不可操之过急。修炼之道,首在认识自己,省察自己是这五种“厚貌深情”中的哪一种,再对症下药,回归于真实的自我。
为了客观地认识自己及认识别人,庄子接着提出九种观人之法,称为“九征”。他说:“所以,对于君子,派遣他去远方,观察他是否忠心;安排他在近处,观察他是否恭敬;交代他繁重事务,观察他是否能干;突然质问他,观察他是否机智;给他急迫的期限,观察他是否守信;委托他钱财,观察他是否行仁;告诉他处境危险,观察他是否有节操;让他喝醉酒,观察他是否守法度;让他男女杂处,观察他是否端正。经过这九种考验,就可以看出谁是贤者,谁是不肖之人了。”
这番话首先应该用来省察及认识“自己”,如果自己无法通过这九征的检验,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呢?宋朝哲学家喜欢强调“在事上磨炼”,正好符合庄子的用意。因为,若是光凭说“理”,谁不能侃侃而谈?但是遇到具体的“事”时,才有真正的操守可言。
第25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5)
不过,这样的修炼与本文开头所说的“心如死灰”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修炼下来的心似乎不是死灰状态。所以,我们在强调“表里如一,忠于自我”之时,还须介绍一个概念,就是“心斋”。
顾名思义,“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不喝酒、不吃荤”而言。心斋的具体作法,是要逐步减少感官的刺激、外来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及执著于自我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下一番涤清与整理的功夫,使它进入虚与静的状态。
心能虚静,那么从外表看来,不是“心如死灰”吗?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以虚静之心去面对。这是因为心正在发生奇妙的变化,也就是在平凡的心里面出现了光明,展现了属于“灵性”层次的境界。庄子以不同的名称来描写这样的心,说它是“真君”,是“灵台”,是“灵府”。
由此可见,人心奇妙无比。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则心成为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渊薮,活着片刻也不得安宁。反之,若是进行适当的修炼,使心如死灰,然后从灰烬中将会展现人类生命中最可贵的部分,亦即灵性的力量。庄子认为人心的奇妙莫过于此。【引文】
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庄子?在宥》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庄子?列御寇》修炼入门
在认清人心的奇妙之后,有什么具体办法可以用来进行修炼呢?《庄子?庚桑楚》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每一方面各有六个项目要留意。这一套说法简称为“四六”,值得介绍并稍加分析。
庄子所谓四个方面是:“疏导志向的迷惑,解开心思的束缚,抛弃天赋的拖累,打通大道的阻塞”。看起来,这是由外及内,再由下往上的修行次序。
首先,迷惑我们志向的是什么?是“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名声、利禄”。这不正是我们一般人所向往的名利权位吗?拥有这些条件,自觉高人一等,好像于愿足矣。但是,要不要考虑手段的正当性呢?取得各种优势之后,还能平静度日吗?万一失去了它们,人生还剩下什么?会不会后悔莫及呢?
其次,束缚我们心思的是什么?是“容貌、举止、面色、情理、血气、意念”。人的志向也许遥不可及,但是心思则是当下的,并且常在变化之中。试问,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心思是如何转的?一个容貌端庄、举止文雅的人,很容易赢得我们的信赖;看到别人面色憔悴、说话不合情理,我们自然印象恶劣;至于血气的浮动、意念的纷乱,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以致心思受到束缚而焦躁不安。
第26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6)
接着,拖累我们天赋的是什么?是“厌恶、爱好、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加上“恶欲”这六种情绪反应。所谓天赋,是指我们与生俱有的本性与禀赋,如果没有情绪的起伏波动,就很容易处于平静和谐的状态。
最后,阻塞我们走向大道的又是什么呢?是“去职、就任、取得、给予、智巧、才干”。这六项涉及了得失利害的计较,让人以为短短的一生、眼前的成败就代表了一切,以致完全无视于万物的起源与归宿,亦即完全忘了还有大道的存在。
庄子列举上述四组六项的干扰之后,作出重要的结论。他说:“这四种各六项不在心中激荡,就会心正,心正就会安静,安静就会澄明,澄明就会虚空,虚空就无所作为,同时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由此可知,修炼的方法是:不受“四六”操控,再由正而静,由静而明,由明而虚。到了虚的下一步,则是“无为而无不为”了。“无为”是指无心而为,顺势而行,然后所有该做的事情都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从这里可以回溯庄子所强调的“心斋”之说。《庄子?齐物论》借孔子之口教导颜回说:“你心志专一,不要用耳去听,要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耳只能听见声音,心只能了解现象。至于气,则是空虚而准备响应万物的。只有在空虚状态中,“道”才会展现出来。空虚状态,就是心的斋戒。”
这一段描述最难理解的是“要用气去听”。这种听根本不是听,而是以空虚状态来“准备响应万物”。意思是:我没有任何预设立场,也不去判断自己听到什么,或者自己喜不喜欢所听到的;我要让声音像风一样,听到风声,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或它将吹往何处;有声就像无声,无声亦如有声,我只是单纯地接受一切。
心斋所形成的空虚状态,还有一个最神奇的效果,就是“道”将会展现出来。庄子身为道家的代表,他的著述目的无非是向世人说明“道”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可以悟道,并且悟道之后将会产生何种妙境。
原来,我们的心除了一般的认知及思考能力之外,还有丰富的潜能,可以经由心斋的修炼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状态,让“道”在其中展现出来。这样的“道”,实在不是言语可以清楚描述的。道家固然强调觉悟,但是若无适当的修炼,一切将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引文】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
第27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7)
——《庄子?庚桑楚》层次的差距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述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一文时,将先秦的学派分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其中,名家是探讨名实关系,注重逻辑思维与辩论技巧的,以惠施与公孙龙为其代表。
惠施又称惠子,是《庄子》书中经常出现的名字。庄子说来也真孤单,他在几万字的著述中,唯一写下名字的朋友就是惠施一人。他与惠施还有许多对话值得介绍。本文且先以公孙龙为例,说明不同学派在思想层次上的差距,实非我们所能想象。
为了认识公孙龙,可以先参考《庄子?天下》的一句评论:“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意思是:他们这一派的人,困惑别人的心思,改变别人的看法,能胜过别人的口,却不能折服别人的心,这是辩者的局限。
庄子针对这样的局限,施以致命的一击。他在《秋水》虚拟了一段对话,其文如后。
公孙龙问魏牟说:“我从小就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又明白仁义的行为。我能把事物的同与异混和为一,把一物的坚硬与白色分离为二。把不对的说成对,不可的说成可。为难百家的知识,驳倒众人的辩论,我自以为是最通达事理的人了。现在我听到庄子的言论,怪异得使我感觉茫茫然。不知是我的辩论比不上他,还是智力不像他这么好?现在我张口不知该说什么,所以想请教这是什么道理?”
魏牟靠着桌子长叹一声,仰天大笑说:“你难道没有听过浅井之蛙的故事吗?浅井里的一只青蛙对东海来的大鳖说:‘我真快乐呀!我一出来就可以在水井栏干上跳跃,一回去就可以靠着破砖边上休息。跳到水里,水就接住我的双臂,托起我的两腮;踩在泥上,泥就淹没我的双脚,盖过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与蝌蚪,没有谁比得上我。再说,能够独占一坑水而盘据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算是最大的了。先生何不就请进来看看呢?’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有跨进井里,右脚膝盖就已经被绊住了。于是它摇晃地退后几步,告诉青蛙大海那边的情形。它说:‘一千里的距离,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说尽它的深。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水灾,而海面并没有因此上升;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旱灾,而水位并没有因此下降。不随着时间长短而有所改变,不因为水量多少而有所增减,这也是东海带给我的大快乐啊!’坎井之蛙听了之后,显得神色慌张,尴尬地不知所措。”
在此,魏牟的长篇大论显然代表庄子自己的立场。由于原文尚未结束,我们还是让魏牟尽情表演吧!他继续说:
第28节:傅佩荣《庄子》心得(28)
“再说,你的智力不能了解是非的究竟,而想看清楚庄子的言论,这就好像让蚊子去背一座山,让马蚿去渡一条河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