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性文化心理透视:心颤-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们冲着沦落大胆往前走(4)
一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功德无量地为打工妹办起了培训的课堂,使她们能够从某种角度入手去提高文化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充实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使她们在如何做人、健全人格、选择生活、维护权益、追求幸福、遵纪守法等基本意识上受到必要的教育。
所有这些意识,是绝不可能“无师自通”“自然生成”的。她们需要灌输和指导;需要醒悟和启迪。同时,由于目前社会上种种鹊桥、婚介组织,种种征婚手段,种种“相识”“联谊”活动,几乎都并不适用于打工妹,所以,也需要一定的机构或形式,在管理、教育她们的同时,帮助她们有效而实际地解决情感问题、婚恋问题。
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这是一句哲理深邃的名言。而青春少女,处于价值定位、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她们的精神解放的程度,是“尺度”中更为鲜明的标星。不容忽视,人数众多的打工妹群体,同样是一块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芳坛,这里呼唤着、期待着社会能够分给她们一缕文明的春风。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1)
《哈尔滨日报》报道了一项关于婚外恋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在回答您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的问题时,62%的女性选择了“婚姻”;
在回答您的夫妻关系如何时,有74%的女性希望“与丈夫像恋爱时一样相爱”;31%的女性选择了“我与丈夫没有激情”;35%的女性选择了“婚姻靠子女维系”;
维系夫妻关系最重要的因素:74%的女性首选“相互忠诚”;
关于婚外性关系,52%的女性认为这是一种堕落;44%的女性认为是婚姻的补充;
对于婚外恋报什么态度?认为可以理解的女性占34%;坚决反对的56%;同情的占6%;赞成的占0%;
在回答“在哪种情况下的婚外恋可以理解”这个问题时,有34%的人选择了“婚姻不幸福”。
在人类历史上,“婚外性关系”大概只能是一夫一妻制确立以后的事。所谓“婚外”,无非是针对对偶婚姻而言,针对名正言顺而言,针对法律或某种规范、社会主流观念认可并带有“合法性”色彩的夫妻关系而言。皇帝的三宫六院、妃子如云,豪门鸿宅、达官贵人的妻妾成群,恐怕不在“婚外”之列。即使比较纯粹意义上的“婚外”,也有千姿百态,不同意义的关系。从带有反规范、反社会意义的嫖娼、强奸、重婚,到确实有情感色彩的“通奸”等等,可以说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描述了婚外性关系主人公们的种种遭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外性关系都曾在历史上引发出种种红尘传奇。在中国,孔孟之道的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没能禁绝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文人雅士和青楼女子之间的悲欢离合,在话本、诗词、剧目之中广为流传,甚至脍炙人口。
如果推出一部《婚外性关系史》,恐怕会成为洋洋百万言的巨著。因为在源远流长的性文化史上,从婚外性关系角度作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的考察,毫无异议是重要的视角。而当代的婚外性关系,心理层面的复杂不亚于变幻无常的沿海亚热带气候。而我们这里涉及的,其实主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关系的震荡,以所谓“第三者”现象为主要特色的婚外恋问题。
所谓婚外恋,是指已婚者在婚姻之外与他人(已婚或未婚)发生具有恋爱关系的两性关系。其结局可能是引起离异,也可能并不影响原来的婚姻关系;离异后可能产生新的婚姻结合,也可能“有花无果”。
婚外性生活参与者,心理层面的复杂性不亚于风云变幻的沿海亚热带气候。其实毋庸讳言,即使“清白”的人也可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仅仅从心理层面上是个“潜在的”婚外恋者。
文学圈子里风起云涌的猎奇报道、创作虚构,频频为人们造成一种感觉:开放了,婚外恋似乎已成为社会开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人们把“婚姻是否幸福”作为一个审视生活视角的时候,竟然发现,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已经普遍发生显见的和潜在的裂变。一位涉世极浅的少女会像饱经风霜的中老年人一样感叹:据我对四周观察,真正和谐幸福的婚姻实在少得可怜!人们把心理需求的主体多元、把幸福追求的色彩斑斓全部寄托于朝夕相处的夫妻之间,而现实中的对方却生出三头六臂也难以让自己如愿以偿。“梦的破灭”“光环的破碎”“婚姻走进坟墓”……偶然演变成司空见惯,特殊蔓延成普遍规律。面对妻子或面对丈夫,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压抑和无奈而“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外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理解”似乎总是在婚外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地面上爬着够有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诗人徐志摩在《想飞》中这么自白着。在爱情上,他也在追求着一种浪漫的爱,一生不曾放弃。这种浪漫的爱,使爱永远处于可望不可即的境地,永远在追求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圣洁高贵而虚无缥缈的彼岸和遥远。
英国文学家劳伦斯说:“爱,严格来说是一种旅行。”“爱,就是在创造的欢欣中使精神与精神、肉体与肉体相吸的引力。但是,如果一切都束缚在爱中,就不会有再多爱了。因此说,对那些爱中的人来说,旅行比到达终点更好。因为,到达意味着穿过了爱,或者干脆说,以一种新的超越完成了爱。到达,意味着走完爱旅之后的巨大欢乐。”他还说:“爱是朝天上旅行的。”这种论述与许多坚信浪漫之爱的人们的想法相一致。
生活中,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家、艺术家,都经历过这种不断追寻的“浪漫的爱”。拜伦、雪莱、彭斯、卢梭、乔治桑、雨果、哥德、海涅、普希金……不胜枚举。他们都是一生追逐理想爱情而不懈。他们把对爱、对美和自由的追求由一个美丽女子做象征,以达到梦想的神圣境界。
诗人徐志摩“竭全力以斗”而逃出了“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家庭,止绝了与原妻张幼仪的婚姻“苦痛”。历经苦难与相爱至深的美貌才女陆小曼结合,但其结果仍是无可奈何的幻灭。婚前在给陆小曼的信中,他称:“我站在你的对面,我的泪上的光芒与你的泪上的光芒针对着,交换着。你的灵性渐渐的化入了我的,我也与你一样的觉悟了,一个新来的影响在我的人格中四布的贯彻。——现在我连平视都不敢了。我从你的苦恼与悲惨的情感里憬悟了你的告诫的灵魂的真际。这是上帝神光的反映,我自己不由得降低了下去。现在我只能仰着头献给你我有限的真情与真爱,声明我的惊讶与赞美。”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2)
“你已激动了我的痴情,我说出来你不要怕,我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死去,去到绝对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去到普通的黑暗里去寻找惟一的光明。”
然而,就在结婚的初期,彼此的理解和交融立即发生了严重的障碍。诗人曾经在日记中说“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疑义的。”失败的悲剧上演,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障碍他们的,显然不仅仅是原本隐掩去的缺点、弱点或琐碎的家务,而是严重的理解错位,是原本就难以沟通、理解的精神世界的差异。“蓦然回首”涌起的激情,在心灵贴近的时候降温,恰恰被拥抱在胸膛的灵魂所冲淡。
记录结婚不久心灵感叹的《眉轩琐语》中,徐志摩说:“曼的身体最叫我愁。一天二十四小时,她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天!”
“女人心眼儿多,心眼儿小,男人听不惯她们的说话。”“最容易化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天是在沉闷中过的,到哪儿都觉得无聊,冷。”
“咱们久别见面,也该有相当表示,你老是那坐着躺着不起身,我枉然每回想张开胳膊来抱你亲你,一进家门,总是扫兴。”
诗人为追寻爱的理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在新的婚姻中陷入精神幻灭之中。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向安娜贝拉小姐寄出了求婚信,当得到肯定答复后,诗人感到全身涨痛般的强烈欢喜。可是订婚才几个月,他便大大失望了。他发觉,他和安娜贝拉在一块儿的时候,自己非常憋闷。他希望自己的感情世界一任自己的自由。因为他的身心在指引着他,使他任性地奔逸于无垠的宇宙中,他渴望独自在这种幻想和感情的世界中漫游。只有普通的地上生活才和妻子在一道。可什么时候他想享受普通的地上生活呢?也许他本人也把握不定那变幻莫测的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同时,他也不想去介入妻子的感情和幻想的世界。他感到,让别人介入他奔放自由的感情世界是难堪的痛苦,这造成他精神上很大的压抑。结婚以后,对妻子的反感在与日俱增,他不喜欢妻子那副贞淑的样子,而在婚前,他是多么的欣赏安娜贝拉“贞淑”的美德啊!他无法忍受婚姻中个性的摩擦,“他想沉默,她却当他生气;他喜欢说俏皮话,她却认为那是诽谤别人;他非常厌恶陈腐的道德,她却立刻上纲到宗教教义的高度来说是道德。”处在家庭之笼的诗人,愤怒地宣称:“我厌恶那种古板正经样子的女人……”爱情转移的时候,拜伦与妻子分居,当时他们刚刚结婚一年零三个月。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他的作品中以救人的笔触描绘了爱情关系的深刻戏剧性,也道出了“浪漫的爱”的追求者的痴情与痛苦。他的作品的主人公毕巧林曾一度坠入情网,但是他失望了。他玩弄梅丽公主的感情,扮演了混世魔王的角色,他如一个离开了天国的天使,郁郁寡欢,饱尝了幻想与高傲的痛苦。可是,在决斗前的最后一夜,他发出了内心深处的独白:“我活着是为什么呢?……我的爱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因为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东西;我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快活才去爱的;我贪婪地啜尝着她们的恋情、她们的温存、她们的快乐和苦痛,只是来满足我内心奇怪的欲求罢了——可是我从未能使自己满足。”
在这些情感丰富、充满幻想的人们那里,永恒的爱的理想只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斯汤达的《红与黑》中,等待死亡的于连哀伤地对德·瑞那夫人说:“如果不是你这次到监狱来探望我的话,我大概至死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包尔康斯基公爵在临终前,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