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施蛰存作品选-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间展览室是不对一般游客开放的。对外宾,只有国家元首才能来看看,对国内,则只有高级领导同志才可以看到。但也可以因特殊情况而被允许参观的。我们一行人,大约算是特殊情况了。
  四匹骏马,一辆完整的车,一个驭者,全部青铜铸成,大小约为实物的三分之一。
  秦始皇时代的冶金艺术,造型艺术,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都反映在这一辆四马高车里了。想到十九世纪上海苏州时髦人坐的亨斯美马车,还是不及它的气派。
  馆长陪同我们参观了铜车马,就辞别了。于是我们和大伙儿一起去参观公开的兵马俑坑。
  这一天的旅游经验,使我懂得车子的级别及其作用。我曾经恰好在大门口听到一个工作人员问:“他们是坐什么车来的?”因此悟出了车的奥秘。于是我写了西游第五诗,自我嘲讽一下:馆长谦恭迎上客,佳人倩笑献香茶。
  今朝措大成新贵,亏得光辉小轿车。
  六
  一九五三年,在西安城东半坡村,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居民村落的遗址。
  经过五六年的精细发掘,整理出一部分现场,在一九五八年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据说发掘了一万平方米,还只有整个遗址面积的五分之一。而半坡博物馆中所展览的一部分原始村落遗址,仅有一千平方米,占已发掘面积的十分之一。
  半坡博物馆分两种展览室。第一第二展览室是一般性的实物陈列展览,许多玻璃柜内陈列着这个遗址出土的六千年前劳动人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我们在这里已看到画得很别致的彩陶。这些几何纹图案或动植物漫画,拿到巴黎去,肯定可以说是超现实派杰作。有一些尖底的水罐,无法放在平地上。说明书上解释道,这是古代先民已知道应用重心原理,用小口大腹尖底的水瓶,便于在河中取水。对于这个解释,我却有些怀疑。我看过一些考古人类学的书,这种尖底水罐,外国也有出土的;他们的解释是,为了易于煮沸罐中的水。因为原始人民只在地上挖一个灶,尖底水罐搁在圆形灶膛上,下面烧柴火,受火的面积大,容易煮沸。我以为这个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另外一个展览室,就是在一千平方米的遗址现场上盖起的钢骨圆顶大厅。这个大厅盖得非常好。四面是高高的走廊,围绕着遗址现常游客可以在走廊上俯视整个遗址。
  这里是一座圆形房屋的遗迹,中央地上有一个洞,是竖立木柱用的。后边是一个灶坑,还留着些残灰。那边是一座方形房屋的遗迹,可见到残余的木架结构。还有较大的地窖,据说是全村居民共同的仓库。还有一道三百米长的深沟,据说是这个村子的防御设施。
  我想,也许是护城河吧。
  我们一路往前走,一路看过去,随处有说明牌,不知不觉,已绕了大厅一周,好比上了一堂讲古代社会的历史课。这个博物馆很值得一看,但游客不多。
  从半坡博物馆出来,想到我们六千年前先民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证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永远在创造,永远在革新。就以最原始的工业成品陶器来说,我们现今的陶器,也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于是我写了西游第六诗,发扬华夏先民胼手胝足的创业精神:半坡遗址仰先民,华夏文明日日新,今日同心争四化,箕裘莫废旧精神。
  七
  五月十日上午,游览了两所著名的唐寺,兴教寺和香积寺。兴教寺在西安城南二十公里的少陵原旁,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六六九),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藏法师玄奘的遗骨就葬在这里,因此成为唐代佛教的圣地。这个寺我久已闻名,玄奘法师的舍利塔铭,我也早已有了拓本,这回能瞻仰一番,一路上满怀高兴。谁知身到寺中,才知规模小得远远比不上杭州的灵隐、净慈。大殿锁着,不许进去,从窗格子里窥看,空空洞洞的几尊佛像,塑得很不高明。走进藏经院,建筑也低矮,楼下是接待室,和尚起先不让我们进去,后来因为我们中间有一位苏仲翔同志是全国佛教学会副会长,我们推他去交涉,并且介绍了他的身份,和尚才取钥匙开了门请我们进去被招待。这一大间屋子,四壁都挂满了日本各县佛教旅游团所赠送的纪念旗帜,长的、方的、三角形的,五颜六色,写着中日文的纪念文词,还有许多人的签名,我仿佛走进了日本的寺院。和尚照例背诵了一套介绍词之后,便带我们上楼去看藏经。我满以为一定可以看到许多古本经卷,岂知只有寥寥十几个小书橱,所谓藏经,只是商务印书馆印的大藏经和哈同印的碛砂藏,而且两部都是不全的。失望得很,跑到玄奘塔前照了一个相,就赶到香积寺。
  香积寺在韦曲南边,建于唐神龙二年(七○六),是净土宗善导和尚的塔院。当时亦为一大丛林,武则天曾特意来游览过。唐代诗人游香积寺的诗很多,以王维所作一首最为著名。诗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你看他把香积寺的环境写得多么幽深。我一向为学生讲这首诗,总是根据诗句表现的画面,把它讲得好像是杭州的云牺寺。谁知这回亲眼看到了香积寺,却在一片四无荫蔽的平原上。两进佛殿,也和兴教寺一样,是个小寺院的建筑,四周环境,既无深山,也无古木,没有空潭,不闻泉声。如果说是古今地形有变动,也不应把一座深山里的大寺变成平地上的小院。那么,难道是王维做诗的夸张手法吗?可也不应该夸张到无中生有。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后我游览古迹,非但要丢掉“古”字,而且还要丢掉“迹”字。至于讲王维诗的兴趣,当然也跟着深山古木一起化为乌有了。于是又赋诗一首,立此存照:韦曲南头香积寺,无山无木亦无泉,诗人佳句天花坠,化作晴空缥缈烟。
  八
  在西安旅游十二天,我做出了一个经验总结:西安是个古都,这个“古”字只能算到唐代。唐以后就不算古了。西安城中的钟楼、鼓楼,都是宏伟的建筑,在别的省市里,可以列入头号古迹,但在西安却排不上,因为它们只是明代的遗物。西安及其邻县是一个地下大宝库,解放以来出土的古代文物,都值得一看。现在能看到的,如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秦俑坑,永泰公主墓,昭陵博物馆,都是世界第一等的真正古迹,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安,不可不去看看。不过,这些古代文物的总和,肯定还比不上地下蕴藏着尚未发掘出来的多。不说别的,就是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这四座大坟,还丝毫未动,将来统统发掘出来,该有多少惊动世界的奇珍异宝供我们眼福。至于西安的地上宝库,即自从汉唐以来始终在地面上的文物,今天恐怕除了大小雁塔和一些无足重轻的石幢之外,已绝无踪影了。所以,我的结论是:到西安去应该尽量看地下古迹,华清池,马嵬坡,兴庆公园,这些都是托古改制的假古董,不看也没有关系。
  现在的西安市,已不是唐代的帝京长安,更不是汉代的长安,但这个城市的气象还是雄伟的。站在钟楼上了望,纵横两条大街,一望无际,加上近年来绿化的成就,真可以说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明成祖建设北京,不把皇宫造在城北,而造在城中,就无法构成汉唐时代长安的九大通衢。因而京城的气象就局促了。西安市虽然也没有九衢,但以钟楼为中心的城市设计,还不失皇都气象。
  在钟楼上和两位萍水相逢的老人攀谈,从西安市容讲到历代皇都,他们以为秦汉唐三大繁荣强盛的封建皇朝,都以长安为京都。唐亡以后,西安不再成为京都,而且中国也不再有这样兴隆的朝代。他们最后的结论是:关中形势,从古就有兴王气象,到唐代以后,关中王气发泄已尽,所以中国就衰落了。这两个老头,大概也是读过一点历史的知识分子,这个“关中王气尽矣”的论点,我听了觉得并不陌生,记得清代有人说过。
  他们的议论,如果不是“所见略同”,就是抄袭翻版。不过,我忽然想到,清代人可以有这个观点,而现代人却不该仍然有这个观点,因为无产阶级的“王气”也正是发祥于关中。当天晚上,西北大学的安旗同志送一个纪念册来,要我留下一些笔墨,我就给她写了一首诗,以结束西安之游:秦宫汉苑成禾黍,贞观文华亦既残,莫道关中王气尽,红旗招展出延安。 
  
 
 本书由免费制作


 
 
本书来自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本书来自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
 
 
  
旅晋五记 
  五台赞佛记
  清初诗人吴梅村有一首《清凉山赞佛诗》,清凉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吴梅村所赞的佛,是指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的顺治皇帝。这是清史上的大疑案,当时有此传说,不知真相如何。不过康熙、雍正二代皇帝屡次到五台山去朝参进香,这就恐怕“事出有因”了。
  今年八月十三日,我有机会到五台山去旅游二日,虽然走马看花,也总算到过五台山,在中国大地上,增添了我的一处游踪。
  五台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五座山,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整个地区,周围数十里,山上山下,大大小小,有一百多所佛寺,有和尚寺,也有尼姑庵。
  我只看了四五个最著名大寺,已经尽了我的脚力,因为大寺多半在山顶上。
  一到五台山,就觉得清凉山这个名词很不错。这个地区,清凉得怪。我穿一件衬衫,觉得有些冷,加一件羊毛衣,暂时和暖一下,过一会儿就又有些冷了。说冷也不是令人发抖的冷,只是有些寒意。如果不加羊毛衫,也不会很冷,不过年轻人挡得住,我却非加羊毛衣不可了。我看到和尚都穿棉裤,大概长住在这里的人,反而要对这样的清凉气候具有戒心。
  大显通寺是最大的佛寺,是一所黄教的喇嘛庙。有一座白塔,比北京北海的白塔大得多。还有一座西藏式佛殿,门锁着不让进去参观,大约是雍和宫之类的密宗秘宫。大殿上二十多尊金身佛像,是我生平所见最壮丽的佛像,真可以说是“妙相庄严”。每一尊佛,坐像也有一丈多高,金光灿烂,完全像新塑的样子。但殿前有一块碑,立于康熙七年(一六六八),碑文说:这二十多尊佛像是在北京塑造,跋涉四千余里,运到五台山供养的。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当然,为了几句碑文,不知流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牺牲了多少生命。我在三百年后,居然还有幸能来瞻仰这些雄伟庄严的塑像艺术,却也得感谢这些胼手胝足的劳动人民。
  五台山区大小寺院的佛像,似乎都没有在十年内乱中被毁坏。寺院的建筑物,也都好好地保存着元明清代的原样,这使我有些诧异。但司机同志给我解释:当年这里的“造反派”,也都是信佛的。原来如此,阿弥陀佛。
  回沪以后,朋友们要我谈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