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施蛰存作品选-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和白凤虽然是四十多年的老朋友,同在一地的时间却不多,何况同在一地也还不是经常见面。最初几年,我只知道他是个新诗人,此外,对他的家世、生活,一无所知。
一九四八年,我们同在上海,我到他家里去过,在他的小楼上谈了半日,才知道他爱写字、作画、刻图章。当时有些意外,不了解一个作新诗的青年,怎么会走到书画篆刻的路上去。他还告诉我,战争期间,在桂林的时候,他还依赖治印解决了一部分生活问题。
他的篆刻,曾得到柳亚子先生的赏誉,为之题诗,最近又为他撰作鬻印小启。郭沫若先生也欣然为他的印谱题签。我联想起闻一多先生在昆明卖印的情况,因而体会到白凤之走这条路,不是他爱做斗方名士,而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何况后来又知道书画篆刻,原是他继承的家学,这就更不足为奇了。
解放后,白凤离去上海,几年没有消息。到一九五五年,才得到他的信,说是在河南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苏联文学。这又使我有些惊讶。苏联文学不是白凤的专攻,也没有听说他学过俄文,怎么居然去担任这个讲席呢?我当时便复信给他,劝他换一个工作,最好是教现代文学或古典文学。可是他回信说:师范学院是因为独缺苏联文学教师而请他去任教的。这样,我又心中纳闷,觉得无可奈何,联想起一九四六年他在上海社会局当一名小职员,情况正是如此。
哪里知道,就是这五斗米,白凤也无福消受。一九五七年,他也和我一样,得了无妄之灾。他的遭际比我更惨,竟失业闲居了。从此,我们又有五六年不相闻问。直到一九六二年,他可以在家休养,才又有信来叙述这段时期的艰辛生活。他还告诉我:今后岁月只有依仗贤妻的供应和女儿的帮助了。
当时,我也抛弃了文学,转移兴趣于金石文字。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讽刺。从前鲁迅放下了古碑,走出老虎尾巴来参加革命;我也原想参加革命,或说为革命服务,结果却只落得躲在小阁楼中抄古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往古碑里钻吧。同时,白凤也索性钻进了书画篆刻,有时还哼几句旧诗解闷。此后,我们逐渐地恢复了联系,经常有书信来往。我托他在开封收罗金石拓本,他托我在上海买书、借书。我们相濡以沫,彼此都有些影响。他经常把作品寄给我。篆刻,画幅,书法,各方面都有,而且都是愈来愈好,可以看出他的进步历程。我尤其佩服他的书法,由于他也热中于金文,一方面开始了古史的研究,一方面他的书法从小篆进入到大篆。
文化大革命打断了我们的“雅兴”,我和白凤又隔阂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自以为在响应党的号召,参加这一场文化大革命,而事实上却是被革命。待到动乱的空气慢慢地安定下来,我们又恢复了联系。我发现白凤的金文研究和大篆书法已突飞猛进。一九七二年以后,他不时寄给我一些考释彝铭的文章,有关于文字学的,有关于古史的。
他钻得深了,我没有能力提供意见。我建议他向郭沫若和唐兰两位专家请教。唐兰先生很热心给他帮助。至于他的书法,我认为,国内写大篆的,今天恐怕还未见有人能超过他。
一九七六年,国内政治出现了除旧布新的大好形势。白凤的生活有了昭苏之望,他的情绪登时积极乐观起来,对自己的书法篆刻和金文研究,定出了宏大的规划,全力以赴。岂知在连续二年的勤业力学之中,失去了生活的平衡,终于以生命和壮志为改正的代价。
对于白凤的死,及其坎坷的一生,我是非常感慨的。二十年来,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刚毅不挠的志节,正反映了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尽管在罡风淫雨之中,仍然能孤特独立,有以自振。我以为,这正是我们国家的一股元气。
最近,白凤的书法篆刻,已经在开封、郑州、北京等处展出,获得高度的评价。他的一些遗著,也可以有机会印行。这都是朋友们对白凤最好的纪念办法。像我和白凤的交情,白凤去世之后,我早就该写文章纪念他了。但是,二十年间,去世的老朋友不少,我都只有感慨,而没有话说。现在,我不能再保持沉默,因而借此机会,叙述我和白凤的多年交往,以及我所了解的他的一生,用此来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近二十年来的景况,以白凤为例子。
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书由免费制作
本书来自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本书来自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www。87book。com 霸气书库
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
一九二九年春,美国、法国、日本,都出版了好几种介绍苏联文艺理论的书。苏联出版的《国际文学》月刊也每期都有文艺理论的介绍。当时,日本文艺界把苏联文学称为“新兴文学”,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称为“新兴文学论”。他们出版了一套《新兴文学论丛书》。我和戴望舒、苏汶买到了一些英法文本,冯雪峰从内山书店买到了日文本。于是引起了我们翻译介绍这些“新兴”文艺理论的兴趣。
雪峰建议大家分工翻译,由我们所办的水沫书店出版一套《新兴文学论丛书》。并且说,鲁迅先生也高兴参加翻译。我们考虑了一下,认为系统地介绍苏联文艺理论是一件迫切需要的工作,我们要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必须先从理论上打好基矗但是我们希望,如果办这个丛书,最好请鲁迅先生来领导。雪峰答应把我们的意见转达给鲁迅。
酝酿了十来天,雪峰来说:鲁迅同意了,他乐于积极参加这个出版计划。不过他只能作事实上的主编者,不能对外宣布,书上也不要印出主编人的名字。雪峰又转达鲁迅的意见,他不赞成用《新兴文学论丛书》这个名称。
此后,我们经过考虑,把丛书定名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仍由雪峰向鲁迅联系,着手拟定第一批书目,分工翻译。
最初拟定的书目共十二种:
⑴《艺术之社会基捶卢那卡尔斯基著雪峰译⑵《新艺术论》波格但诺夫著苏汶译⑶《艺术与社会生活》蒲力汗诺夫著雪峰译⑷《文艺与批评》卢那卡尔斯基著鲁迅译⑸《文学评论》梅林格著雪峰译⑹《艺术论》蒲力汗诺夫著鲁迅译⑺《艺术与文学》蒲力汗诺夫著雪峰译⑻《文艺批评论》列褚耐夫著沈端先译⑼《蒲力汗诺夫论》亚柯弗列夫著林伯修译⑽《霍善斯坦因论》卢那卡尔斯基著鲁迅译⑾《艺术与革命》伊利依契(列宁)、蒲力汗诺夫著冯乃超译⑿《苏俄文艺政策》(日本)藏原外村著鲁迅译这是雪峰和鲁迅拟定的选目。当时戴望舒正在译伊可维兹的《唯物史观文学论》,刘呐鸥在译弗理采的《艺术社会学》,暂时不编入。雪峰还在译伏洛夫斯基的《社会的作家论》,因为已约定给光华书局,也没有编入。我因为手头有别的译事,没有分担。
在这十二本丛书里,鲁迅担任了四本,可见他是积极支援我们的。从一九二九年五月到一九三○年六月,这个丛书陆续印出了五种,即第一至五种。后来《唯物史观文学论》和《艺术社会学》都加入在这个丛书中,一共出版了七种。鲁迅译的《艺术论》,后来转给光华书局印行了。
我现在已记不起,不知在什么时候,这个丛书改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大约是在一九三○年三四月间,可能是由于当时形势好些,我们敢于公然提出马克思主义。
但是,不久,形势突然变坏了,《论丛》被禁止发行,第六种以下的译稿,有的是无法印出,有的是根本没有译成。
鲁迅译的《文艺与批评》排印的时候,要加入一张卢那卡尔斯基的画像。我们找了一张单色铜版像,鲁迅不满意。他送来一张彩色版的,叮嘱要做三色铜版。我们尊重他的意见,去做了一副三色铜版。印出样子,送去给鲁迅看,他还是不满意,要求重做。
铜版确是做得不很好,因为当时上海一般的制版所,对于做三色铜版的技术还不够高明。
这副三色版印出来的样页,确是不如原样。但鲁迅送来的这一张原样,不是国内的印刷品。因此,我们觉得很困难。送到新闻报馆制版部去做了一副,印出来也还是不符合鲁迅的要求。最后是送到日本人开的芦泽印刷所去制版,才获得鲁迅首肯。今天如果还有人收藏鲁迅这本《文艺与批评》,请欣赏一下这一张插图画像,这是当年上海所能做出来的最好的三色版。
鲁迅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力,他也极其热爱艺术。他对于书籍的装帧插图,从来不随便。我记录这一副三色版卢那卡尔斯基画像的故事,可以作为鲁迅爱好艺术的逸话。
二、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九三三年二月七日,鲁迅在日记上写道:“下午雨。柔石于前年是夜遇害,作文以为记念。”这一天所作的文,就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在文章的末尾,鲁迅也记下了写作月日,但却是“二月七——八日”,好像这篇文章写了两天。这篇文章有七千字,需要写两天才完成,这是极有可能的。但是我以为,鲁迅这样记录,并非表示这篇文章写了两天,而是因为文章中说:“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可知柔石被害的准确时日,没有知道。鲁迅虽然在日记中写了“前年是夜”,在文尾却更准确地写了“二月七——八日”。可见鲁迅这样写的意义,还是为了记念柔石。
这篇文章发表于我主编的《现代》杂志第二卷第六期,一九三三年四月一日出版。
我在二月二十八日写的《社中日记》里曾交代过,大意说此文本来应当在第五期上发表,但是因为文稿到达我手里时,第五期已经排版完成,来不及补编进去,不得不搁迟一个月,才能和读者见面。
无论如何,鲁迅在二月八日肯定已经写成了这篇文章,如果在二月十五日或迟至二十日以前交到我手里,我一定有办法把它排进三月份出版的第五期里,让读者可以早一个月读到。但是事实上我收到这篇文章已在二月二十日以后。然则,从二月九日至二月下旬这十几天里,这篇文章在哪里呢?
柔石、殷夫、胡也频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害之后,鲁迅曾在愤怒和悲痛的情绪中写了一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发表在当年四月出版的《前哨》月刊《纪念战死者专号》上。在那篇文章里,鲁迅控诉了“敌人的卑劣的凶暴”,但没有提起五位青年作家的姓名,而且仅署了笔名L·S。
对统治阶级的暴行的愤怒,对被害的革命同志的哀悼,在鲁迅心中始终不能消释。
它们被勉强压抑了整整二年,终于在这个二周年纪念日又爆发了。这就是鲁迅自己说的:“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这里所谓“积习”,不应该理解为写文章的“积习”,事实上是革命的同志爱的“积习”。
在这篇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