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摇⑺省⒂旁胶涂旎睢!�
共同的兴趣和追求、相互的仰慕,使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一向严肃而深沉的罗丹变得有点不顾一切,狂热的爱情使他以克劳岱尔为模特塑了一系列充满春青热情的塑像:热情奔放的《彩虹女神》、细腻温柔『迷』朦期待的《思》等。而更多的则是燃烧着爱情火焰的双人『裸』像——《永恒的春天》、《吻》、《诗人和女神》、《山林女神的游戏》、《永恒的偶像》等等。
这些表现男女情爱和『性』爱的大理石雕像,过去人们有过许多的误会。每次展出,都会遭到一些“『色』情”或“不道德”的诽谤。其实,罗丹不是18世纪的宫廷画家布歇,无意像上一世纪的学院派画家那样,用艳丽的肉感来取悦于观赏者。他表现的是人的本能的相互追求,展示的是人本『性』的一种美丽。坦『荡』、纯真的男女『裸』体,表现了春青的追求与欢乐的爱情的真实状态,与世俗的偏见相对,这些双人雕像毫无猥琐与卑下的情调,它传达了人在肉体与精神生活中不可抵挡的强烈祈求,是人类之爱的凝聚与升华。罗丹将春青的胴体肆意组合,让他们尽情嬉戏,尽情地享受着情爱与『性』爱的甘『露』。这些作品是罗丹和克劳岱尔炽烈爱情的结晶,他把人间转瞬即逝的感情之水,物化为一种凝固的崇拜物,凝固成为《吻》、成为《永恒的春天》。
可这炽烈的爱情依然无法把罗丹从雕塑创作中拉回到一般意义的现实生活中。让克劳岱尔无法忍受的是,罗丹常常因为忘情地工作而无视她的存在,而且常常忘记他们之间的约会。一次,在克劳岱尔又为罗丹答应好的约会而空等了一场之后,她怒气冲冲地走进罗丹的工作室,而罗丹却兴致勃勃地给她讲正在塑的两果缘,克劳岱尔气愤地说:“我真想把它们砸掉!”又有一次,当罗丹陶醉于《吻》中克劳岱尔美丽的脊背时,克劳岱尔悲哀地想:“他热爱雕塑中的肌体多于热爱我的。”
克劳岱尔不仅仅是罗丹的学生、模特和情人,而且也是一位天资聪颖的雕塑家。她博学多才,没有传统的偏见,雕塑的作品不落俗套,艺术才能丝毫不让须眉,是罗丹的学生中最有前途的雕塑家之一。她雕塑的罗丹的头像就是一件杰作。在这里,罗丹的特征和『性』格都被有力地刻划出来了:“强有力的额头、寻索的鼻子、稚趣而肯定的目光”。她认识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在这座雕像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她对罗丹如痴如醉的爱。克劳岱尔似乎就为了塑出这一件优秀的作品而献出了一生,就为了爱而且歌颂这一个情人而烧毁了自己。
克劳岱尔追随罗丹整整15年,给过罗丹无数的创作灵感。而最终,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作为一个美丽的女艺术家,克劳岱尔有一颗完整专一的心,要求绝对,而这种绝对是罗丹无法给予她的。她更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被爱、被赞赏的弟子,她要成为老师唯一的情感对象和终生伴侣。然而,他们之间还有『露』丝,她曾坚强地和罗丹分担过穷困、忍耐和遥远的希望,罗丹无法抛弃她。于罗丹来说,『露』丝是一泓温柔沉静的潭水,而克劳岱尔则是一条急湍奔腾的小河,『露』丝是值得信赖的女人;而克劳岱尔是值得珍爱的女人。『露』丝给他温和无言的等待,而克劳岱尔则给他无尽的激情和灵感。在这二者之间,罗丹无法做出取舍的选择。敏感而自尊的克劳岱尔终于选择了离去,而罗丹也坠入痛苦的深渊。
与罗丹分手后,克劳岱尔隐退到巴黎塞纳河中央圣路易岛的一所古屋里去,生活在孤独和贫穷之中,她拒绝接受罗丹的资助,更拒绝与罗丹见面。初期她还在继续雕刻,但过了不久,这一个热烈而敏感的心灵就完全崩溃了,她把手边的作品全部捣毁,陷入神经错『乱』的状态。1913年被送入疯人院,1943年死于疯人院。克劳岱尔的变故给罗丹以巨大的打击,她的死更是使老年的罗丹变得沉郁。
这两位雕塑天才的爱情是一场悲剧,然而这段爱情留给后人的却是永恒的春青的偶像。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八、《达鲁胸像》
罗丹是一个执著于艺术的雕塑家,雕塑以外的事情,似乎很难占据他的心灵——家庭、孩子,包括政治。他关心人的脸、躯干及肌肉,关心人的外形所反映出的心灵的真实情感。
在罗丹的工作室里,有一座法国政论家亨利·罗歇福尔的胸像。他突出的头额像是一个好斗的、常和同伴打架的孩子的头额,火焰似的头发好像发出起义的信号,因讥笑而弯着的嘴,愤怒的须,表现出一种不断的反抗,人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副暴动者的面孔。罗丹认为批评和战斗的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形象。这个形象反映出19世纪70年代一大批法国人的精神状态。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对法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是重大的。虽然这次起义很快就被残酷地镇压了,然而它为反抗暴政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给欧洲乃至世界的无产阶级的革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罗丹一向不太关心政治,也不懂巴黎公社革命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然而,当1883年他重新遇到刚刚被大赦从英国回来的老友达鲁时,他深深地为达鲁那因革命和流亡而饱含忧患的面孔所打动了。
达鲁是罗丹在工艺美术学校的同学,同罗丹一样,是位天才的优秀雕塑家,他也曾和罗丹一样,为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为官派艺术所接受,他们同当时的印象派画家们一起经受贫困但仍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1871年,达鲁积极地投身于如火如荼又悲壮惨烈的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他被判处流亡,饱经沧桑与苦难。
罗丹激动地为达鲁塑了一个胸像,胸像是以『裸』『露』的上身、倔强地昂扬起的脖子的形象来展现达鲁悲愤与忧患的气质的。雕像上有高傲的挑战似的头面、郊区瘦弱儿童『露』出青筋的脖子、手工艺人凌『乱』的胡须、紧皱的眉头和当年巴黎公社社员的粗眉『毛』深隐憔悴却充满力量的眼。这是一个饱经沧桑而又高贵的头颅,它充分显『露』了革命者高傲的不屈的神气。
这个完美地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的作品,因其对象是流亡的革命者而遭至官方严厉的批判与无端的攻击。他被诬为“红『色』政治的工具”,一度受到当局的监视。
后来达鲁投机而成了官方所宠爱的雕塑家。成了罗丹的对立派。然而,罗丹在其《艺术论》中还是评价达鲁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许多雕像有着壮丽的图案意味,这使得他这些作品能和17世纪最美的作品放在一起。如果他没有贪图官方地位的弱点,那么他所做的,也许都是些杰作。”
罗丹认为,同时做两种事业,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能的。费尽心力地去拉拢有利益的关系,以及想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艺术是无补于事的。艺术需要虔诚,需要专注。如果达鲁能够安静地在工作室中持续地工作,以他的天资,他会创造出非常神奇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美,足以照亮众人的眼睛,而众人的判断也许会给予他以艺术上尊贵的地位——他用尽心智去谋取的那种艺术上尊贵的地位。
在艺术史上,为谋求名利而丧失自我的人不计其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法国画坛,就充斥着一股柔靡与贵族味十足的气息。在法王路易十六的情『妇』蓬巴杜尔夫人的左右下,宫廷艺术成为法国人追求的时尚,取悦与媚俗可以概括其全部特征。其代表人物当推布歇与弗拉戈纳尔。布歇的作品,笔触光滑、颜『色』鲜艳、技法修饰细腻、人体艳俗肉感。与其艺术趣味低劣相对的是,其地位被法国宫廷一捧再捧,最终成为法国最高美术学院院长,年薪由皇室供给。于是,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较有名气的是弗拉戈纳尔。弗拉戈纳尔有两位老师,布歇之前的老师是夏尔丹。夏尔丹虽然也是学院派出身,但其艺术追求却与时尚格格不入,他的艺术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朴实”。然而他并不吃香,于是弗拉戈纳尔就改投了布歇。布歇和弗拉戈纳尔有艺术天份,然而却没有作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伟大人格。所以他们的画只能风靡一时,但却无法在艺术史上占取至高无尚的地位。
执著、专注、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追求探索,这也许就是罗丹成为一代雕塑大师的原因。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九、《加莱义民》
加莱是法国北海岸的一个城市,134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围城,加莱城坚持了一年之久,最后城中粮食耗尽,英王准备夷平全城,杀绝全体居民。此时,六名高贵的市民自愿奔赴英军驻地,他们『露』顶赤足,穿上麻衫,颈系绳索,持城门钥匙,决心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全体市民的生命。加莱城决定为此建立一座纪念碑,他们特约罗丹来完成这件作品。
1884年,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得到这一定货后,他异常兴奋。于是罗丹又沉浸于另一不朽的艺术作品的酝酿中。
本来加莱市政当局只要求罗丹制作义民的领袖德·圣彼埃尔的烈士像,可罗丹在详细研读了历史资料后,发现当时为拯救加莱全城牺牲而甘愿救死的义民并非一人,而是六名,于是他决定塑造一组六名义民赴刑场的群雕,虽然他能收到的只是一个像的款额。然而,真正的艺术家是为真理和激情所驱使的,金钱不能阻挡他创作的脚步。
《加莱义民》完成于1886年,这是一件组雕,六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面对死亡扮演不同的角『色』:
位置在中间的那一位长者,最引人注意,无疑,这就是德·圣彼埃尔,是他第一个挺身而出并鼓舞了其他的人。他低着头,须发长长的,那坚定的赴死的步伐及深锁于眉间的忧虑让人望而起敬。
站在他旁边的那一位也同样勇敢。他两手紧握着城门的钥匙,双唇紧闭,双脚牢牢地踏在土地上。他无所畏惧,但全城的降伏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挺直身子,想找些力量来忍受这不可避免的屈服。
和他们并列的左边的那个人,显得比较缺少勇气。他的一只手像被什么力量牵引起来,一个最严重的生死问题落在这只伸起的手上,而手的主人却用力扭过头去,不敢面对现实。
在他们后面,有一个义民紧捧着脑袋,沉溺在极端的绝望中,似乎要呼喊:“呵,我不愿死,我有家,有孩子,有我还未完成的工作,容我平静一下,让我想一想。”
第五个义民用手遮眼,好像要驱散一个可悲的恶梦。他东倒西斜,因为死亡使他恐惧。
第六个义民比其他几个都年轻,他无畏又似乎对眼前发生的一切『迷』『惑』不解,生命还很漫长,为什么要死掉呢?然而脚步却又紧随领袖其后。
《加莱义民》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是真实可感的。罗丹没有把这些英雄神化,而是塑成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有着勇敢与怯懦、有着无畏和留恋彷徨的人。罗丹坚持不把这组雕像放在基座上,为的是能让人们深入其间,真切地感受义民赴难时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