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联生活周刊 编辑部的精彩故事:十年-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三联〃几年,收获之一是培养了很多〃线人〃。但有时很内疚地发现自己很功利,经常一忙,便无暇与朋友联络寒暄;但如若采访需要,即便十年没联络,最终也能将人家挖出来。直到后来我经常骚扰的几个线人,一接电话便一把将假笑撕下:〃又什么事,说吧!〃时间长了,我也不再假模假式,电话一通便直奔主题。
我曾跟李大人说,我们的工作就像特工,经常被〃空投〃到一个与自己无任何关联的地点,短短几天之内完成任务。李大人冷冷打击我:〃你也太美化自己了!〃不过后来真的有机会采访一个身份类似〃特工〃的人,短短几天〃交手〃,他半开玩笑地慨叹:〃你们完全可以做我这一行了!〃
初到〃三联〃,时常觉得这份工作是〃高消耗〃型的,不易久留。三年,顶多三年!我暗自给自己定下期限。一晃眼,已超过这个〃大限〃半年了,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最终又留了下来一一或许就是那种永远无法预料明天会出现在哪一个地方、和什么样的事件发生关联、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的感觉让我留下来的吧,这种奇妙的感觉的确令我迷恋!
  忐忑着跨出国门
2002年4月;〃国航〃釜山发生空难。周二上班,李鸿谷或是苗炜试探着说了一句;〃韩国那么近,我们可以去一趟啊!〃然后目光在社会部里巡视一番,落到了惟一有护照、游过新马泰和日本的我身上:〃李菁,你试一试,行的话,咱们就去一趟!〃
我开始狂打电话。查号台查出使馆电话,拨过去永远是语音报读〃签证须知〃,好不容易有人接听,却说这类事情不知该找谁。又打了N个电话后,终于误打误撞地找到一个签证官。当天简短的英文面谈之后,他让我第二天再带齐所有证件等签证。
签证搞定,兴奋不过几秒,便又立即陷入接踵而至的诸多细节:到那里住在哪里?上哪儿找翻译?……实际上,等到我第二天中午从使馆里拿到签证,我只有半天的时间便要启程。丝毫找不出头绪,只能拿着电话本一个一个打电话试运气,但是辗转找到的留学生都在汉城,我努力克制自己的焦躁心情,继续寻找一一我戏称这样的举动为〃撒下漫天大网〃,不知哪条线上会有鱼上钩。
二三个小时后,有好消息传来,终让我心情稍些放松。姐姐帮我联系到釜山一家商社的会长柳富烈,只是在来中国谈生意时由我姐姐为他做过英文翻译,由此〃不幸〃而无端地要为一个他从不知道的中国杂志服务。据说姐姐刚刚联系到柳会长时他还莫名其妙:〃中国记者到釜山采访,找我干吗?〃后来才明白这算是私人之请。
周四一早,当我坐上了去韩国的飞机时,心里满是对未知世界的惶惑和恐惧,外带不知如何完成任务的压力。〃三联〃的一贯作风是:任务派下来,到时只等着收活,该花的钱花到,至于怎么申请签证、到那边吃住行的问题怎么解决、如何展开采访,则一概不管。




李菁:我的“女民工”生活(3)

因为承担着〃三联〃第一次自己出钱派记者出国采访的重大使命,到釜山的前两个晚上我住在MOTEL(汽车旅店)里,并非有多高尚,思想动机只是怕花钱太多,万一任务完成不好,反倒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MOTEL其实也是情人旅馆,灯光昏暗,门口散了一地骚首弄姿的色情广告,各路神色暧昧的人进进出出。晚上一回去,我立即将自己紧紧锁在房间里,捏着鼻子躺在艳俗的粉色床上,直到第三天柳会长看不下去,慷慨地押下自己的信用卡,把我请进了四星级宾馆(连续三天,柳会长的司机开着豪华车拉上会说韩语的中国员工,和我一起奔波于出事现场、各家医院、政府,提起他们,我永远感激不尽)。
到釜山的第二天,我到一家医院寻找幸存者,接待处的护士小姐很友好地查阅住院名单,说医院里有两个中国人并告诉了房间号。我兴奋地推门而入,两个中国幸存者是吉林某公司劳务输出韩国做船员,都是朝鲜族。瘦的姓吴,见到有中国人来意外之余由衷地兴奋,不待我细问就迫不及待地倾诉他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就赶上的遭遇;对面床稍胖一些的姓朴,也许是劳务输出之前对〃外事纪律〃之类的概念印象深刻,一直警惕地看着我,盘问我为何不同大使馆的人一起来。我觉他事多,便不与纠缠,专心询问吴某那一瞬间的诸多细节。吴某谈兴正浓,对床的朴某突然吐出一长串朝鲜话,我虽听不懂,但大致猜出对方的意思一一不让吴跟我讲。很朴实的吴迟疑了一下,又陷于他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就赶上的灾难的回忆中。
此举没奏效,朴某掏出手机,拨了一串号码后毫不避讳地大声说:〃喂,是大使馆吗?我们这儿来了一个女的,自称是记者……〃我一边在采访,那只耳朵却在捕捉他越来越低沉的声音,心里越来越恼火。〃好,你放心,事故原因我不会说的!〃朴的声音突然又提高,然后郑重其事地挂下电话。
〃国航〃的第一次空难发生在韩国,使事件陡增许多复杂,尤其在事故原因上面,韩方抓住中国机长不放,中方则认为釜山机场控制塔台存在失误。双方各执一词,当时的确十分敏感。但是,一个普通的幸存者会知道事故原因吗?即便他能对我说上什么,我还未必引用,我也要对我写上的话负责呢!朴某大约把我当成女特务了,我恼火的同时也在心里无奈发笑。
虽然觉得被人这样当面〃检举〃很伤自尊,但我还是尽力不受他干扰,专心于对吴的采访。但那边突然又猛喝一声:〃喂,你的证件呢?!你有证件吗?!〃那一瞬间,我觉得一股热血涌上脑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扭过头对他:〃你有什么资格看我的证件?!我跟你说话了吗?我根本没有采访你,你也没有资格看我的证件!〃
我后来想,这个小〃刁难〃若在平时,我也不会在意,但在那种情境下,从决定派我去韩国的那一刻就积蓄的压力一下子到达顶点,肆意释放出来。虽然我知道朴某看到这篇文章的概率比他再次遇上空难的概率还小,但我还是想借此机会向他道声歉吧!
凭心而论,这次采访完成得并不好。毕竟经验不足,到达现场没有针对性地四处出击,很多信息和国内已有的报道相重叠,很多有价值的细节又被忽略掉。回来后,李大人毫不客气地说我采访不够细致,印象最深的是,我好像对他漫不经心地提了一句:在釜山一下飞机似乎就能闻到海水的咸味。李大人说我采访中没有好好地利用〃嗅觉〃,经他提醒后,我才回忆起现场的那股消毒水和许多物体烧焦的味道混在一起,是多么刺鼻。
我后来将社会部划分为两个阶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李大人是脑体皆可,我们则清一色的是体力劳动者,当然我们的猪宝宝后来也曾一度由体力劳动者晋升,专攻国家政策,从诸多小事探出背后的宏大意义,但最近又不幸重新返回苦力大家庭。由〃体力劳动者〃而演化为〃民工〃,而社会部又以〃女民工〃居多,杀人放火,风吹草动,拿包就走。出差回来大家聚在一起,各自把一路上受了气的遭遇添油加醋地传播一下,泄了私愤后第二天〃又是一个好汉〃。
  生命是一场经历
我们可亲可敬的庄山大哥离开之后,一次社会部聚会上,李鸿谷痛心疾首地说对不起屡被打发到矿难或洪灾现场的庄山,两个大男人都有点喝高了,有点泪眼婆娑的意思。我们几个阴阳怪气地嘲笑他们,但心里都有些酸楚和沉重。出去采访时,经常要费力地解释〃三联〃……一二三的〃三〃,联合的〃联〃;对方经常一脸困惑地问:〃'生活'周刊?那写我们这些事干什么?〃或者干脆还以鄙夷的目光。后来看到有人批评〃三联〃前半截〃土的掉渣〃,未免心生沮丧,觉得做社会部记者实在是出力不讨好。从不敢说社会部的记者做得多好,但〃敬业〃二字我想至少是配得上的。
李大人经常用〃伟大的媒体〃或〃伟大的记者〃之类的说辞,让我抛掉招之即来的犹疑。去年深秋,和金焱受命采访〃神舟五号〃。和一涌而上的诸多〃中〃字头〃大媒体〃相比;〃三联〃显得太微不足道,前去几次都被拒绝,编辑部这边选题已定,没有退路。被逼无奈,只好一次又一次去航天城。直到一天被暂时安排到一个办公室等人,一下子在办公桌玻璃板下发现了关键人物的联系方式,心头一阵狂喜。趁人家回来之前,赶紧掏出纸笔一个一个抄下来,情景活像当年电影里的女特务或女地下党。这一招果然奏效,当你直接把电话打到对方家里时,他们的戒心就小了许多,由此才算打来一个突破口。




李菁:我的“女民工”生活(4)

记得拖着一身〃斗智斗勇〃后的疲惫从航天城出来,远远看见庞大的comTV的电视转播车,悻悻地想:〃人家这才叫记录历史呢!〃垂头丧气地回来,又忍不住和李大人理论,但李大人用他无庸置疑的口气告诉我,我采访到的那些诸如杨利伟戴尿不湿升空、早起来三兄弟喝红酒的细节,其实有着同样的份量。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或许要等到20周年的回忆录里再做评断吧。
如今,精明的上海人朱伟、典型的北京大爷苗炜,再加上中国的〃肚脐眼〃武汉来的李鸿谷,成了〃三联〃的三个支点,精明粗疏,细致散淡,软硬兼施,倒也有趣。男人们喜欢从事件中看出宏大以显示其对时代的把握和参透;而我,犹自喜欢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觉得悲天悯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东西。
经常想,自己是个生性懒散的人,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这辈子都不会写这么多字。之所以做了记者,一是我对一切新奇的事情都有兴趣;二是喜欢和别人分享我的感觉。少年或学生时代,唐德刚、陈香梅、王赣骏或者何振梁,这些名字与我而言曾是另一个世界,但后来终有一天他们都成了我的采访对象时,我由衷地感觉到那种叫做〃奇妙〃的快乐。〃国航〃空难、巴厘岛爆炸、神舟五号升空、巴基斯坦人质事件……这些于我,成了刻录我生命宽度和厚度的标尺。
我一直相信,生命就是一场经历,扩大足下的界限,与扩大脑中的疆域一样,都是一种快乐。〃三联〃的三年,赐予我领略别样风景的独特机会。对此,饱受〃女民工〃之苦的我,却永远心存感激。




《三联生活周刊》讲述“十年”编辑部故事

近日,《三联生活周刊》迎来了它的“十周年生日”,一本名为《十年》的书由10年来几代三联人讲述“编辑部的故事”,解密三联生活成为时代风向标的深层原因。如著名作家周国平给予此书的评语所言:“《三联生活周刊》是新时期第一本由文化机构创办的新闻杂志,其显著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又使文化具有当下的活力。这种追求本身体现了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在此意义上,它无愧是老三联《生活》杂志的现代版。如果说它已是中国期刊舞台上的一部名剧,本书展示的则是后台的情景。历届编导、演员在这里七嘴八舌,各有各的兴奋点,共同的是都相当动情。我觉得这正是此书好看的地方,多样的视角合成了一个真实的编辑部故事。”

以下为《十年》新书发布会实录: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新书发布会

时间:2005年4月6日下午

地点:三联书店三楼“版协”会议室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闫琦。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