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朝伪皇帝-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是,臣思谋着此事朝廷倒可以缓缓,先行文斥责皇太极,但却让郑纪按兵不动。这事谁都心知肚明的,只是口头斥责,说动也可以动,说不动也可以不动,既然皇太极料定大汉不愿出兵,那咱们索性便不冒险出兵。东蒙古本来就有收复失地之心,朝廷态度不明,他们必然用为苏尼特汗报仇的借口联合东进,这正是朝廷可以利用的机会,如此一来,皇太计不应也得应了。他们打起来后,东蒙古认为皇太极是大汉的最大威胁,朝廷必然乘机灭之,而皇太极也明白若是他亡了国,朝廷必须全力防范东蒙古在北方坐大,如此一来,东蒙古与女真必然争着拉拢大汉为后援,朝廷正好可以借机逼迫皇太极答应恢复奴尔干都司,到时候朝廷力量插进去,主动权便抓在了手里……”史景隆滔滔不绝的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估计此时他一定很激动,一个手里力量足以震慑所有敌国的“国防部长”才有当战略家的资格,而现在史景隆正有这个资格,他为何不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呢?我一直笑着没出声,任有史景隆发挥,他在这方面比我强的多,以前是没有力量支持他发挥,现在大汉有了这个力量,当然要给他这个机会。史景隆说的不错,金国现在不能亡国,金国亡了国大汉北境也不可能消停,东蒙古必然填补这个空缺成为大汉的新威胁。就让他们对峙去吧,两只相互抵角的牛远比一头将犄角对准自己的牛要好对付,让东蒙古占点便宜也好吊吊它的胃口,至于皇太极,吃上一点亏才会服服帖帖的听我的话。史景隆唾沫星子横飞的说了一阵后突然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皇上。北方有变,圣驾是不是回銮坐镇?而且宫里……”宫里?只怕史景隆没说出来的只是他女儿皇后娘娘吧。我仰头笑了两声:“北方有变又怎样?打仗的又不是咱们大汉,何必搅了朕出巡的兴致?传旨下去,三日后移驾姑苏城。”
第一零九章什么叫有眼色(上)
“人生事不如意者十之七八”,不能不佩服古人的眼光,把人这一辈子算是看透了,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做皇帝当九五至尊的也不是事事都如意。不用说别人,就说大汉朝醇佑皇帝(当然就是区区在下了)和“金国大汗”皇太极,那也活的并不滋润。我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这个世界的生活后,经过一番努力,大汉朝终于有了振兴的迹象,内外环境也逐渐好转。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仅仅起到了所谓“运筹帷幄”的作用,而且是在无休止的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都说环境改变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你不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又如何能生存下来?更不要说试图去改变它了。伟人说,“牢骚太盛防肠断”,其实我也没必要为这些所谓的不如意发牢骚,但与我的“小不如意”相比起来,“金国大汗”皇太极的不如意却要大了许多,应该算是实打实的“十之七八”吧。皇太极在即位之初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气吞万里如虎,他应该说是精明的,这表现在他登基之初并没有急于南攻大汉,而是依靠一份要岁币的国书先造出大汉依附与他的印象,使周边的各股势力不由自主的对他忌惮三分,不由自主的以他为元戎,唯他的马首是瞻。同时皇太极也正确估计了大汉的实力,不然他也不会在做了舆论铺垫后派出五万精兵(后面做准备的还不知道有多少人马)陈于长城脚下以防不测,然而皇太极虽然估计对了力量的对比和人心的动向,却估计错了我的决心,所以最后才大意失荆州,一步错步步错的沦落到现在这个被动局面。平心而论,皇太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镇压东蒙古苏尼特、土谢图两部的暗中“叛乱”还是做了全盘考虑的。然而所谓“盗亦有道”,皇太极这个枭雄在考虑问题时永远不可能脱离他的历史局限性。在他和所有这些同时代的人看来,出师名义在作用上与军事力量有着同等的重要性,没有合适的名义,就算强汉也不敢贸然出兵,这正是他敢于在明知道大汉暗地里对苏尼特、土谢图部“叛乱”进行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兴师的最主要原因。可惜皇太极这个人物了,他如果有洞悉未来的能力,能够知道现代美国的作为,那他绝不敢冒这个风险。既然有人愿意打头阵,那么大汉便可以幕后操纵,使东蒙古和女真在斗争中形成一种危险的平衡,这样一来,两方都有求于大汉,同时也不得不对大汉做出让步,使大汉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坐收渔利。东蒙古和女真很愚蠢吗?错了,他们都很精明,因为这样做只要能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那么他们的所得与被迫给予大汉的利益相比较起来是西瓜和芝麻的比例。外面的事只需要密切观察,并根据形势随时做好战略调整就可以了,这并不能影响我的南巡之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安安稳稳的去南巡,其实也是对皇太极的一种压力,这使他更加无法弄清我的意图——皇太极还不会愚蠢到认为我对他在苏尼特、土谢图的行动无动于衷。我可以装作不在乎,但大臣们却不敢在北方形势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并波及大汉境内的情况下对我的安全掉以轻心,从金陵离开以后,随行护驾的军队就翻了一番,除了跟在我身边的一千多侍卫,驻守江南的禁军第六镇各营还在圣驾前面十里处的运河两边和运河里安排了五千兵马“打头阵”,后面十里处也有五千人马殿后,在这些人马和圣驾队伍中间,随时都有哨骑不停的来回传讯路程进度,俨然就像一支小型的出征队伍。出金陵顺江东行,在镇江再转运河南下,经丹阳、无锡,不一日便到了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太湖不远,园林景近,不一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景色人文,这里不但有繁华之城,亦不乏恬淡之景。船队入埠靠岸,苏州府的官员以及各界名流士绅早已在码头候驾多时,等我和朝廷大员、皇宫妃嫔一上岸,这些人忙上前接驾。“恭迎圣驾。”迎驾的词儿没变,不同的是多了几分吴语轻柔。满码头的人可谓各色各等,光各类商贾就占了一半还多,其余还有不少风流才子。“苏州府臣穆天川恭迎皇上。”人群的前头一个瘦高个的中年官员迎了上来,说话间已经跪了下去。史景隆走到了我身边,轻声提醒了一句:“皇上,这位穆知府是前朝太子太傅、大学士穆盛公的公子,也算是名流之后了,为官近二十载,颇有政名。”又是个贵介公子做官的,穆盛公是先帝的太傅,比康大和的资格还老,活着的时候是清流党的领袖,同时又是史景隆名义上的老师,按官场规矩,史景隆这一句话对穆天川将来的仕途作用不小,可以称的上推荐了。“原来是穆老学士的公子,请起。”我轻轻一扶,让穆天川站了起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何况他老爷子是先帝的老师,这面子还是要给他的。“谢皇上。”穆天川恭谦的道了谢后,忙向我引见接驾的官员、士绅、商贾。一阵圣恩眷顾、歌功颂德完毕,圣驾移驾离宫。穆天川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他不过是个比较谨慎的府官罢了,这样的人在大汉治下多的是,根本不可能引起我太多的注意。住入离宫,洗去舟船劳顿,休息用膳后,精神不免为之一爽。翠儿回到家乡,自然是兴奋异常,不过也有些紧张神色,等用完膳回寝宫更衣休息的时候,翠儿支走侍驾的宫女太监,照原来的习惯帮我换衣服,顺便拐弯抹角的说出了想与她父母见面的意思。这种事我不可能不答应:“明天派人将他们传来就是了。若是朕抽的出时间,也跟他们见见面。既然娶了人家的千金,这门亲戚自然是要认的。”“谢皇上隆恩,只是……”翠儿神色有些黯然了,“臣妾不到十岁进宫,年深日久,已经没了爹娘的音讯,只记得那时侯家里时常搬家的,恐怕现在也难找了。”这小丫头也挺不容易,小小年纪便入宫做了宫女,宫墙深深,哪里还能有与父母见面的机会?这么多年过去,她和父母音讯断绝,连父母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将他们找来见面甚至带回京城享福,再说翠儿是以宫女进封的低级妃嫔,进封时没资格昭告天下,其亲人按规矩也没有资格进京认亲接受皇恩,这就相当于地主家的通房丫头,当不了太太,怎么可能让自己家人跟着沾光?由此一来,她父母自然无法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飞上枝头做了凤凰,也不可能自己找来认皇亲。这事倒是难办,苏州这么大地方,而且又是很发达的商业城市,百姓租房搬家是很正常的事,茫茫人海之中哪有那么容易找两个不知下落的人,再说圣驾也不可能为了给翠儿找亲人便在苏州多呆些日子,那样一来,最终很有可能使翠儿与父母亲人见不上面,以致抱憾离开。“朕要找几个人还不容易?你放心就是了,明天朕就让穆知府去找,离开苏州之前,一定让你们见上面。等回京的时候,就让他们随驾回去好了,朕可以在京里赐他们个宅子。”我为了不让翠儿失望,空口白话的许诺了起来,不过这颗心却是虚的,真不知道要是找不到怎么向翠儿交代。翠儿将信将疑,但却又不能说出来,只好答谢告退。第二天早起,康大和、史景隆照例进离宫侍驾,言语间渐渐谈到穆天川。史景隆又像昨天似的对穆天川进行了一番夸奖,听他口气,好象老穆有王佐之才、诸葛之智似的,我没能发现和重用这个大才,真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社稷。史景隆这个表现我也明白,人家穆天川的爹是他的老师,适当的照顾照顾穆天川还是应当的。“朕正想让穆天川替朕找几个人。一会儿传他进来见驾时,你替朕交代一声。”我把昨天向翠儿许诺的事改头换面的说了出来,“至于他的能力,还要看政绩如何,官声如何,这事让曾楚卿他们考绩就是了。若是当真值得重用,该提拔还是要提拔的。”康大和似乎有另外的看法,躬躬身说道:“皇上,臣与穆太傅相交颇深,这位穆知府小时侯算是在臣身边长大的,以臣观察,穆天川聪明是聪明,不过……”“皇上,苏州知府穆天川见驾。”许仕勤走了进来,正好将康大和的话打断。“臣恭请皇上圣安。”不一会儿,穆天川走了进来,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行了大礼。“起来吧。”我略略举了举手。穆天川来的真是时候,正好赶在康大和要评论他之前进来。这样一弄,我也闹不清康大和话里“不过”后面的内容了。
第一一零章什么叫有眼色(下)
穆天川站起身来,很仔细的掸了掸衣袖,躬身禀道:“启奏皇上,周国公史景隆大人让臣办的事臣已经办妥了。”史景隆让穆天川办什么事了?我不禁转头向史景隆看去,史景隆虽然满面镇定,但眼里的疑惑却掩不住。“史大人月前曾传书信给臣。”穆天川忙解释道,“信中言,宫中程贵人、萧贵人两位娘娘籍贯乃是苏杭,让臣对其家人照顾一二。臣苏州得出贵人,实乃万民之幸,臣欣喜万分,故遣人在苏州并南下杭州寻访。好在皇天不负,前几日两位娘娘的家人臣均已找到,正逢圣驾来吴,所以臣便将诸位天亲请来候驾,昨日圣驾到吴,臣未敢急报,故今日才启奏。”史景隆顿时恍然大悟,掩不住惊喜的向我说道:“皇上,穆知府所言是实,不过这不是臣擅管内宫之事,实在是因为皇后娘娘顾念宫人,特向臣嘱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