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理想年代-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议定,不能改;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总统样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解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按照上面三条办法,孙中山把他的“辞职”和“解职”分成两件事虽然他辞职了,但是并没有“解职”,在选出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还没有到南京就职以前,以他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存在着
参议院来电催袁世凯南下之外,孙中山还以个人名义,电达北京,说什么“……临时政府,已报告参议院,提出辞职书,并推荐袁为总统,惟袁公必须先至共和政府任职,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若虑北方骚扰,无人维持现状,尽可先举人材,电告临时政府,即当使为镇抚北方的委员”云云
清帝退位,改朝换代,中华民国正式取代清王朝临时政府参议院接受孙大总统辞职,并以十七票一致通过,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到此时止,问题的重心便落在袁世凯愿不愿到南京就职了在革命同志看来,袁世凯虽不是理想的民国元首,可是他已履行了逼迫清帝退位的工作,革命党人都重然诺,所以只有迁就事实,选袁代孙如果袁能脱离封建官僚遗毒甚深的北京,加上还有国会的牵制,同时正在起草的《约法》是采取内阁制,有这种种因素,总统便没有什么实权,袁当总统后总不致会太背叛民国的这当然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袁是个纯粹讲实力政治的人,卅年政治生涯的起伏,使他相信必需要有实力才能谈政治,他怎肯离开他的老巢――“北方”,怎肯离开他的资本――“军队”他心目中既无中华民国,谈不上国会和《约法》,所以他的私心,根本就未考虑过到南京去就这空头的大总统
袁世凯在南京的参议院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后,立即在对内对外文告中自称“举临时大总统”,并在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筹备处南京政府虽然宣布举行南北统一的庆祝,但是事实上,南京和北京各自存在着一个临时政府,南京政府并没有统一全国而且就实际情形说,在已经宣布共和的各省中,南京政府也不能统一行使政权孙中山虽然还没有“解职”,却已是辞了职的临时大总统,他的政府在等待着袁世凯来接受袁世凯一方面接受了清皇朝的政权,北方各省的军队在他控制之下,一方面又为革命阵营推戴为临时大总统全部优势到了袁世凯手里
按照孙中山辞职时的三个附带条件,民国的首都应该设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来就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以为调虎离山,使袁世凯脱离北方的实力根据地,就不至于为害于民国了他显然过高估计了选择首都所在地的意义当革命力量不断地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势力妥协的时候,中央政府无论设在那里,其实都改变不了形势但是这样的条件,袁世凯也不接受他拒绝到南京来做临时大总统
现在袁世凯又得到列强的支持,胆气加凶横起来
袁氏父子进了书房,立即就有丫鬟进来给他们倒茶
“我曾密电张季直,希望他来京,予以襄赞可有回音?”袁世凯敲着桌子问
袁克定回答:“张先生虽没亲自北上,却派刘厚生持密函献策”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来
袁世凯撕开信,看信上写道:“目前第一难题,即要公南来解此题者只有二法;一从在京外交团着手;一从北数省人民着手飞钳捭阖,在少川知其意而妙用之,若不著一毫痕迹,使不欲南来之意不出于公,当可有效此题不过政府尚在南方,公如何能组织正当之政府也”
袁世凯沉吟着,张謇之计却是高自己的谋划一筹,他便把信给袁克定,说道:“按他的妙计做去”
“是”
“还有,拟一封电报拍给南京,就说我不去南京,措辞不需要客气”袁世凯狞笑一声,“现在,没必要跟他们客气”
“是”袁克定连连点头,但是脸上却浮现犹豫不决的神色
“有什么不妥?”袁世凯奇怪的问道
“没有,”袁克定摇摇头,“是兰州的麻烦还没解决,赵惟熙来电,李疯子一意孤行,不把我们的警告当一回事,如果我们再不赶紧援助兰州的话,兰州必定不保,西北必定不保”袁克定咬牙切齿的说道,“当初南北和议就属他反对最烈,如今虽然没有反对父亲当选大总统,可是他在《人民日报》反对父亲任命赵惟熙为甘肃都督,借此上历数父亲“受赵氏之蒙骗”、“颠倒黑白”、“武断罗织”、“有伤全国共和”、“阻塞豪俊之气”、“违众而发不情之令”、“横逆待人”、“淆乱民国是非”、“凭借权势、帝制自为”、“专为舆论相违”,十大可惜,在父亲刚刚当选大总统他就跳出来唱对台戏,这不臣之心,路人皆知,他如此对兰州穷追猛打,极力扩张势力,极度危险,现在已经不需要他来威慑清廷,必须根除”
“跳梁小丑,该收拾的就收拾掉不……”袁世凯冷笑一声:“……还是先和孙大炮打个招呼,要以国家大义去说服,他们就吃这一套,就让孙大炮去压李疯子,李疯子会怎么狡辩,不能让南方党人以为我是在向他们举起屠刀,我们这回一定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不然和李疯子的仗没法打和李疯子打仗,必须瓦解他的军心,必须撕掉他始终高举正义的旗帜”
经历这么多,袁世凯仔细的研究过李想的每一场战役,发现李想军队战斗力强悍的秘诀,就是给予每一个战士正义的力量,他们永远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听听流传出来的鄂州革命军军歌,“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不止是狂妄,还有让没有士兵在战场上杀人时无所顾忌的正义
袁世凯挺头疼的,如果不能在与李疯子舌战上取得胜利,沙场上即使取得胜利,只怕南方党人立刻就会乱起来他如果没能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把李想给剿灭了,南方的党人还不人人自危,群起而反?
袁克定匆匆离开,按袁世凯的要求召集幕僚拟发“咸电”: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各省都督、各军队长鉴:
清帝辞位,自应谋统一,以定危局,此时间不容发,实为唯一要图,民国存亡,胥赖于是顷接孙大总统电开提出辞表,推荐鄙人,属来宁,并举人电知临时政府,畀以镇安北方全权各等因世凯德薄能鲜,何敢肩此重任?太属客气南行之愿,前电业已声明,然暂时羁绊在此,实为北方危机隐伏,全国半数之生命财产,万难恝置,并非因清帝委任也孙大总统来电所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极为正当,现在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委任一层,无足再论此语隐隐自命然总未遽组织者,特虑南北意见,因此而生,统一愈难,实非国家之福若专为个人责任计,舍北而南,则实有无穷窒碍北方军民意见,尚多纷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又举外人,抵抗南京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去,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明明谓舍我其谁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集,大局益危,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盖就民设之政府,民举之总统,而谋统一,其事较便今日之计,惟有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以后,世凯立即退归田里,为共和之国民当未接收以前,仍当竭智尽能,以维秩序总之共和既定之后,当以爱国为前提,决不欲以大总统问题,酿成南北分歧之局,致资渔人分裂之祸,恐怕言不顾行,奈何已请唐君绍仪,代达此意,赴宁协商绍仪即绍怡前避宣统帝溥仪名,因改仪为怡,此次清帝退位,仍复原名特以区区之怀,电达聪听,惟亮察之为幸
袁世凯咸
同时,另有一封电报专拍给孙中山
孙大总统鉴:
连日外交警报迭至,日本派兵一万三千名,由奉天之大连湾柳树屯登岸俄人则率师进占胪滨府一带,呼伦所辖全境,几成土崩之势或云系皇族所召,然大局一日不定,此等险象,且百出而未已有谋国之责者,其知所警乎
兰州阴云,李帅一意孤行,请公捐除南北畛域,调和双方意见,化敌为友,以维共和大局倘仍彼此争斗兰州城下,列强必来干涉,窃恐西北边境,蒙藏外藩,将入他人之手大势既去,虽悔何追公秉国钧,咎无可卸,幸留意焉
袁世凯咸
—://。。
卷一辛亥风雨75田忌赛马
更新时间:2012…12…1116:13:35本章字数:5376
求红票求红票求红票
…………
兰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重镇,是甘、宁青、之枢纽要地北濒黄河,三面依山,地势十分险要扼此山河要隘,势险城坚,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环抱城垣之皋兰山峰峦高耸,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唐代久居河西的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诗赞兰州及其城南屏障皋兰山云:“古城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尽道其重险之势
兰州南山以南的安西军阵地上,夜以继日地做着攻击准备工作安西军指战员都明白,兰州战役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攻坚战清军余孽北依黄河天险,南据东岗坡、皋兰山、沈家岭、狗娃山一线的高山峻岭,又有坚固的工事居高临下,再加弹药充足,以逸待劳,要从山下攻上去,拿下这一线数十里长的山地工事,扫清兰州市南面外围的障碍,为攻人兰州古城捣毁清军余孽的巢穴打通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真的,能不能攻下南山阵地,指战员们心里的确没有十分把握
李想用望远镜观察了清军余孽的南山阵地后,脸上本来就严肃的神情加冷峻了
四周环山如银蛇乱舞,狭长的盆地上,之间千里冰封的莽莽黄河自西向东贯穿兰州地处南岸,城西有一座上清光绪三十三建起的铁桥联系南北两岸,北岸通向青海和河西走廊
黄河水流湍急,自古就有“天下黄河不桥”的说法兰州地处高原,此处河段自古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极为不便,而且非常危险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
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
明洪武中,才建起的浮桥,用巨舰二十四艘,以二铁缆四麻缆维系而成,船上铺木板而行,被称为“黄河第一桥”,但这种浮桥属于季节性的桥,因为黄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黄河结冰前必须拆除冬天人们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经过,每年解冻的时候都会淹死很多人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搭浮桥,不但十分麻烦,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资巨大
直到光绪三十三年,在甘肃洋务总办彭英甲的建议和在甘肃推行政的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将浮桥改为铁架桥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但物资运输和施工全由中国承担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乡从乡取道西安,分三十六批,用马车运到兰州
铁桥下设四墩,墩用水泥铁柱作成,墩上用石块铺垫,长233。33米,宽7米,最终耗资白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